汝州中大街保护与开发城市设计概念分析及思考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zh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汝州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五大名瓷之一——汝瓷之都。汝州虽不及开封和洛阳的历史地位,但也有着20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特别是以中大街为核心的老城区有着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自然历史的变迁,汝州老城的许多文化遗产被破坏严重,中大街也日渐没落,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延续汝州及中大街的历史文化,并使之焕发新的活力,我们需要积极思考。
  关键词:中大街;文化遗产;城市肌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与开发;规划结构
  1 前言
  汝州市是河南省直管市,汝瓷之都。汝州位于文化遗产及旅游资源的密集带上,周边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洛阳、开封、南阳,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登州、禹州,因此汝州也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何让汝州焕发活力,汝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汝瓷圣地,宋城艺都”的城市顶层设计,无论提法正确与否,至少是想改变汝州现有面貌,因此也才有了我们汝州中大街保护与开发城市设计概念的讨论。如何做好这个城市设计师个非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能肤浅的在一个可能的深度层次上去研究。
  2 汝州城及中大街的历史样貌
  汝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建于何时,现无可靠资料说明。据《汝州市志》“建置章”记述:“汝州公元329年(东晋末)属冉魏,改梁县为南汝原(今县城)”。可知汝州古城池的兴建,应在公元329年之前。
  汝州城基本上是正方形,周长为9里13步,属中等规模。城垣路即是原来的东城墙;洗耳路即为西城内马道,其西侧(今汝州中心汽车站处)即为西城墙;南城墙即今二五跃进渠北岸,二五跃进渠系原来的南城壕;北城墙在今广城路南约50米处,现有北城门遗存。东、南、北三面均有城壕,壕深一丈,围护城池。西城由城下的洗耳河自然围护。东城壕有水,南北城壕为干壕。东城壕的水源于城东北角外石岗村南的沟里。沟底和两岸壁有无数细小如香的小泉,汇聚而成小流,流向城东北角的低洼处,形成水潭,再沿城壕南流入汝河。
  汝州城有大小街道72條,有纵有横,经纬交织。东西走向的主要有中大街、南后街、北街、县前街、玉带街、地母庙街、塔寺街、前火神庙街、后火神庙街、节妇寺(祠)街、东关街、西关街、南关东西街等。南北走向的主要有南大街、黉门堂街、仓巷街、城隍庙街、老二门街、青龙街、张公巷街、南关南街、北门里街等。
  中大街两端连结东西门,纵贯全城,是城内最重要、最繁华的街道,长近3里,宽约6丈,两边有高出街面2尺许、宽约4尺的人行道,街道两边店铺紧连,鳞次栉比。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中大街出东门与东关相接,出西门过洗耳河与西关街相连,人称十里长街。
  3 汝州老城及中大街现状
  以时间对现存调研范围内的建筑分类,因为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大致分成三个时间段,50年代以前大致是解放前的建筑,50年代到70年代作为第二个时间段,80年代至今的建筑作为第三个时间段。50年代前的建筑主要集中在中大街两侧,数量较多;50-70年代的建分布较零散切数量稀少;而80年代之后的建筑占了绝大多数。
  以层数对现存调研范围内的建筑分类,按照一、二、三、四(最高)层进行分类。可以看到一层和二层建筑占了绝大多数,中大街的主要道路交叉口有局部的四层建筑。
  以建筑的质量对现存调研范围内的建筑分类,按照较好、一般、较差进行分类。可以看到大多数建筑质量都教差,建筑质量较好的基本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和一些风貌建筑,且质量较好的建筑基本分布在中大街两侧。
  4 由老城区和中大街的历史样貌和现状分析对规划区域中的建筑的不同应对方案
  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化点采取修缮加保护的策略,并尽可能的恢复其文化功能。文庙和学宫(今汝瓷博物馆、文化局处)建筑质量较好,文庙亦称孔庙,是州官和士绅祭礼孔子的场所,学宫又叫黉学,是生员和秀才们学习和聚会的地方,文庙和学宫需要恢复其文化功能。法行寺以毁,只留法行寺塔,法行寺塔作为文保单位,需要做好保护工作。钟楼年代较久,作为文保单位需要进行一定的修缮和保护。张公窑遗址可以结合汝瓷博物馆区或汝瓷文化公园做原址的遗址保护。原北城门没有完全损毁,但经过历史的变迁,已经变的有些面目全非,建议适度的恢复原貌。张绍文故居需要发挥其文化作用,张绍文作为著名书画篆刻家,其故居可以和书画文化展示宣传结合。著名当代女作家林蓝的故居也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名片。
  对非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化点的建筑处理,开始的时候是有分歧的,有些赞成全部拆除,这样有利于规划的整体性,减少规划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我们前面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中,我们发现这些建筑是需要区别对待的,原本的风貌最能真实的反应历史,这个价值是新造的建筑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我们将这些建筑做了区别的处理,我们将其中具有明显风貌特征、具有代表性、建筑质量较好的建筑保留改造,赋予新功能与新生命;其中有些风貌特征明显但建筑质量一般的,进行有选择的修缮、加固和改造;而其他无特色或风貌一般且质量又差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
  还有一类建筑的问题可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现在已经消失了的,但是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作用很重要的建筑。
  望嵩楼为唐宋时期汝州州衙后花园里的风景楼,是官方接待名人、上级官员的地方,是汝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又叫汝州郡楼。唐、宋、金、元时期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有江北第一楼的美称,许多人不知汝州却知望嵩楼,正像现在大多数知道岳阳楼却不知岳阳楼所在县市一样。望嵩楼是汝州自唐宋以来最闪亮的文化地标,是铭刻在代代汝州人心头而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望嵩楼周围有太史洲,辛夷山(石)、莲花玩月湖、众乐台,建有岘山、乐山、思贤、忘饥、致雨、香远、虚舟、凌波、环流等九个亭子,还有竹林、楸林、石桥、水榭等二十多个景点,州城外有一小河透过城墙从园内和衙署曲折流过,后花园与前院州署古建、松、柏、楸树等成为一体,构成秀美的北方园林。因此,对于重修一个望嵩楼以及周边的园林形成一个文化公园的意见大家是一致的,但是怎么修?修成什么样?是要按照古文献中的描述修个假古董,还是完全建个标志的现代建筑,亦或是建个具有历史特征的现代建筑?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就我个人的观点,我是不赞成修个假古董的。我去看过岳阳楼,岳阳楼也是几毁几修,但是每次修建并不是按照原样重建,每次的修建都具有当时代的特征,也许这才汇成了一个完整的岳阳楼。岳阳楼原址不可考,所以新建的选址会成为规划中的一个制约因素。   城隍庙(今望嵩南路城建局处)。城隍是管理城市的神,很受敬重。城隍庙规模颇宏,大门开于中大街(今望嵩南路与中大街接合处),高约两丈余,西阔3间,进深两间,飞檐挑角,两边有“八”字形短墙,上附筒瓦。门中两边有千里眼、顺风耳两神的泥塑,门两旁有大型狮子一对。门内为甬道,直通庙门(即不久前拆除大阅楼)。庙内供有城隍、阎君,还有十八层地狱的泥塑,形象逼真,阴森恐怖,用以教化百姓。在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因为薄弱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当时不健全的文保法律法规,为了打通城市主要道路望嵩路,城隍庙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消失了。但是在现今的角度看,我是不赞成重修城隍庙的。首先原址上修建是不可能了,其次现代社会,城隍已经失去了信仰的依托。作为纪念,为觉得可以在原位置的附近建以城隍庙为名字的商业街区,延续城隍世俗的一面。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進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鉴于二程在历史上的文化重要性,二程祠是否需要重修也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用新的形式来修建二程祠。
  5 规划中对原城市肌理的态度
  城市的肌理、结构和尺度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工具密切相关的。现有汝州老城区所呈现出来的肌理、结构和尺度是与人力交通工具想适应的,所以街道尺度相对较小,中大街也只有6-8米的尺度,唯一一条较宽尺度的城市干道--望嵩路,还是在牺牲了老城隍庙才打通的,街道和街道之间形成的街区尺度也较小,而伴随街道尺度和建设水平决定的建筑主要是1-2层的。
  如果要将整个片区完全建成符合现代城市生活的功能区,原有的城市肌理、结构和尺度必然是不合适的,道路需要拓宽,街区需要放大。如果这样做,原有的城市风貌将不复存在了。
  为了保留原有的城市风貌,我们考虑将此区域设计成以旅游休闲为主的慢生活以及健康生活区,以步行为主,结合一些自行车道,这样可以基本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结构和尺度,但是局部的尺寸还是要调整,在现状中最小的巷道尺寸只有60cm左右,这不利于通行和消防的要求。
  因此在综合考虑了相关要素后,我们决定基本尊重原有的路网结构,基本尊重原有的建筑组合形式所形成的肌理,在符合通行和消防的前提下基本尊重原有的城市尺度。丹阳路、南关街为沟通东西方向的区域性主干道,向东联通东部新城;望嵩路、城垣路为沟通南 北方向的区域主干道,其中望嵩路跨汝河与南部城 区相连。主干道红线40m;城区内部利用原有道路,拓宽形成次干道,次干道红线宽度为18m;中大街和三条纵向轴线为主要公共步行道,串联各个文化、商业片区。步行道宽度为6-12m。建筑以院落和院落的组合形成,高度1-2层为主,避开主要的景点视线之后,在道路的节点可以有局部的3-4层建筑,基本保留原有的城市风貌。
  6 结语
  对汝州中大街的城市设计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解决,我们在资料不是很完善,认识不是很深刻的情况下,从旧城的保护和开发的角度讨论了汝州中大街的城市设计问题,内容不是很完善也不够深入,希望在不断的设计深入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恰当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方圆智慧 《古汝州城考证(公馆史)》
  [2] 《老汝州的记忆——中大街故事系列》
  [3] 《淮河第一支流——汝河的前世今生》
  [4] 《汝河——华夏文明的心脉》
  [5] 武建业《回忆老汝州》
  [6]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宝丰县、汝州市)》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的,从一开始其畅想中就被迫充斥着无数的强国之梦,其中的苦难与忧患意识是有目共睹的。加之中国文化、历史、文坛现状等种种原因,回首百年中国科幻小说,可看出其发展轨迹的曲折与耐人寻味的起起落落。本文试图从中国的文化语境、历史流变、文坛发展现状探究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风貌。  关键词:文化土壤;历史流变;文坛现状  中国科幻小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创作风貌,中国科幻小说
期刊
摘 要:书法展览成为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书法展览的宣传手段增加,书法展览通过各种新形式使书法文化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当代书法展览具有竞争效应、精致效应、创新效应和崇奖效应。由于书法展的市场化,人们对书法的审美心态发生改变。去除書法展览形式的弊端,成为促进当代书法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书法展览;书法传播方式;审美心态  书法
期刊
摘 要:詹天佑初露锋芒筑成新易铁路,作为皇家“祭陵专线”,新易是第一条由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并独立主持建成的铁路支线。它的成功修筑,大大的鼓舞了中国人自建铁路的信心。  关键词:詹天佑;祭陵专线;中国工程师;第一条铁路支线  一条铁路只为一个人修建,而她本人也只用过一次,这在世界铁路史上实属罕见。这条铁路专线就是——新易铁路。  新易铁路是一条专线铁路线,说它是专线是因为这条铁路是专供慈禧“老佛爷”
期刊
摘 要:项羽最好的“演讲手段”就是武力,武力的感染是他破秦的根本,而可悲的是,他只会武力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这是使他走向末路的原因。  关键词:项羽;信仰;群众心理;崇拜  有人说,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影响的,而根源却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王侯将相只是历史的表面,唯有看到人民才是看到了历史的真相。若是只以刘邦项羽的性格与处世来看待楚汉之争未免太单薄。  刘邦项羽作为两军的统帅,其性格与意志通过军令或是无形
期刊
作为拥有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各类文物遗存,历史遗迹数不胜数,在世界范围内也蔚为可观,折射出华夏始祖的聪明才智。保护好这些历史遗产,不仅能使后人可以一窥历史的真实,还能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精神,增加凝聚力,这才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  近些年兴起的大遗址保护热潮,以及社会对文物古迹的关注热点,折射出从上到下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同时这也意味着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
期刊
摘 要:现代女作家萧红凭借女性独特而细腻的观察视角,用饱含情感的文字生动再现了现代农民的生存境况,揭露与批判民间语境与价值观中的愚昧无知、落后野蛮。《生死场》同时呈现出女性与乡土的象征性以及女性与动物之间同构性,流露出作家难以名状的情感,及对于生命的思索,萧红用浓浓的血与冷静的情为受众勾勒出一幅众生皆苦的“生死场”。  关键词:生死场;批判;女性与乡土  萧红的《生死场》发表于1935年,是当时具
期刊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空前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中饱含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一类,应该受到开发和保护,但目前来说,红色旅游虽发展的比较快,但是每个区域的发展并不尽相同,正如庆阳南梁红色旅游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旅游吸引力比较差,没有自己的文化品牌,但随着景区项目的实施,如今庆阳南梁的红色旅游有了更详细的规划,红色景区开发和保护正在推进,为解决庆阳南梁红色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打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机电行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当下机电产业不断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趋势。相应地,当今社会对机电一体化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迫在眉睫。因此,为了进一步向社会输出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需要学校可以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培养,让其能够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合适的高端人才。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为中专,中专更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中专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途径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把握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形成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探究教师在合作自主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指导低学段学生进行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低学段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
期刊
摘 要: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典藏浩瀚如海。古书传至今日,无法避免的,或多或少存在着些错讹。当然这些错讹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古书行世既久,经年累月,文字难免残损漫漶,难以识读,导致错误。同样也有人为因素,抄书时的手不应心,抄了错字;刻书时排错了字的位置;古时坊间多只为谋利多而粗制滥造;校勘人员妄逞己见,改是为非;有意造成错误,这些都是古书产生讹误的原因。由此看来,对于古籍的校勘工作,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