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其诗歌建构的个体形象

来源 :扬子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ss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最高的境界被认为是“诗如其人”,或者说“诗成肉身”,这当然是非常难的事情。事实上,人是语言的动物,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有文字,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情感、经验、思考乃至历史,并因此获得资源、知识,得以参考、借鉴,通过辨别、反省,最终纠正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先是感受感觉,然后我思故我在,确立个人主体性,乃至民族、人类主体性,人因此成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人之为人的意义也在其中。
  诗人的个体形象,也不断发生变化:神权主导时代,人是神之子,又是神之工具,信仰神获得无上光荣;启蒙主义时代,上帝死了,人开始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自我创造;浪漫主义时代,人越来越自我膨胀,自认为无所不能、是世界的主宰,试图统治万物;解构主义时代,人开始自我怀疑,最后走向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诗人的形象变化史,也是人类的观念史、思想史的折射。既然人是语言的动物,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有文字,而诗歌作为最高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最精练的文字,所以,诗人其实承载人类之特质,肩负人类神圣使命,故诗人之命运及形象,备受瞩目。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两代中国诗人由其诗歌呈现的形象,来考察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和精神状况。
  王家新1978年考上武汉大学中文系,参与过第一本全国性大学生刊物《这一代》的创办,可以说有相当代表性。《这一代》是由王家新、高伐林与北京大学陈建功、黄子平,吉林大学徐敬亚、王小妮,湖南师大韩少功,中山大学苏炜等发起的,曾经轰动一时。后来王家新因出名较早,经常被划入“朦胧诗派”,横跨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其写作、翻译一直持续了四十个年头,从1980年代直到现在,影响了好几代人,他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当教授,带博士生,一直活跃在当代诗歌的现场。王家新虽然早已大名鼎鼎,他写的诗却仍保持非常纯粹的初始感觉,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他的《黎明时分的诗》,全诗如下:
  黎明
  一只在海滩上静静伫立的小野兔
  像是在沉思
  听见有人来,
  还侧身向我打量了一下
  然后一纵身
  消失在身后的草甸中
  那两只机敏的大耳朵
  那闪电般的一跃
  真对不起
  看来它的一生
  不只是忙于搬运食粮
  它也有从黑暗的庄稼地里出来
  眺望黎明的第一道光线的时候
  这只兔子本身具有相当的原初性。 梭罗有个说法:“要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梭罗的说法非常精妙,兔子和土地是一体的,是最具土地的原始性的。所以,兔子其实是最有土地感的动物,也是最具原始感的诗歌形象。这只兔子,其实也可以理解就是诗人本身,保持着对生活、对美和世界的一种敏感。这种敏感,源于还没被世俗污染的初心,也就是“童心”和“赤子之心”,只有这样纯粹的心灵,才会有细腻细致的感觉,感觉到并发现世界的种种美妙。王家新的诗虽然常常被称为知识分子写作,但始终没被繁冗的修辞技术淹没内心的纯真敏锐。按敬文东的说法,王家新是“用心写作”而不是“用脑写作”的。这颗诗人之心,对自然及自然之美,永远是最敏感的。
  无独有偶,年轻了十来岁的邱华栋也写过一只小动物松鼠。邱华栋是王家新在武汉大学的师弟,和王家新正好是两代人。邱华栋在年轻一代诗人作家中,也很有代表性。他少年时代就是诗人,因为创作成绩突出被保送到武汉大学,毕业后当过《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诗人、作家,对商业化城市化时代非常熟悉,其写作曾被认为是新都市文学的典型。邱华栋主攻小说,但始终没有放弃过诗歌,如今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邱华栋的诗歌不同于他的小说,他的小说是他人生经历和阅读学习的转化,乃至他大块头体型的体现,他的小说庞杂,包罗万象,广度深度兼具,有一种粗犷的豪放的躁动的风格。而他的诗歌,是散发着微妙和细腻的气息的,本质则是安静的,是回到寂静的深处,构建一个纯粹之境,然后由这纯粹之境出发,用心细致体会世界和人生的真谛。很多诗句,可以说是华栋用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身体感觉提炼而成的精华。比如他有一首题为《京东偏北,空港城,一只松鼠》的诗歌,特别有代表性,堪称这类风格的典范。全诗如下:
  朝露凝结于草坪,我散步
  一只松鼠意外经过
  这样的偶遇并不多见
  在飞机的航道下,轰鸣是巨大的雨
  甲虫都纷纷发疯
  乌鸦逃窜,并且被飞机的阴影遮蔽
  蚱蜢不再歌唱,螞蚁在纷乱地逃窜
  所以,一只松鼠的出现
  顿时使我的眼睛发亮
  我看见它快速地挠头,双眼机警
  跳跃,或者突然在半空停止
  显现了一种突出的活力
  而大地上到处都是人
  这使我担心,哪里使它可以安身?
  沥青已经代替了泥土,我们也代替了它们
  而人工林那么幼小,还没有确定的树荫
  我不知道我的前途,和它的命运
  谁更好些?谁更该怜悯谁?
  热闹非凡的繁华都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空港,已是文坛一腕的邱华栋,心底却在关心着一只不起眼的松鼠的命运,它偶尔现身于幼小的人工林中的草坪上,就被邱华栋一眼发现了。邱华栋由此开始牵挂其命运,到处是水泥工地,到处是人流杂沓,一只松鼠,该如何安身,邱华栋甚至联想到自己,在时代的洪流中,在命运的巨兽爪下,如何幸免?这一似乎微小的问题,既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追问,其实也是一个世纪“天问”。文学和诗歌,不管外表如何光鲜亮丽,本质上仍是个人性的。在时代的大潮中,诗歌文学经常可能边缘化,无处安身,实际也不过是一只小松鼠,弱小,无能为力,但有自己的活力和生命力,并且这小生命有时会焕发巨大的能量。这只松鼠,何尝不也是诗人的一种写照?
  一只是兔子,一只是松鼠,这两只小动物,其实可以看成诗人在不同场景中的一个隐喻。前一个是置身自然之中,对于美的敏感,后一个是身处都市,对生活和世界的敏感。这两只小动物,其实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显现。如果说兔子具有土地原始性,松鼠在都市里则显得有些神秘特异,在自然日渐隐退的都市里,松鼠可以说具有隐士和精灵的双重性,一方面,它隐藏于都市的边缘角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给都市人带来惊奇和惊喜,它腾跳变幻,仿佛一个隐喻,都市里诗意的隐喻,证明着诗意未死,诗意还会隐隐约约显现。
  由此,两位诗人都通过自己的诗歌写作,建构其个人的诗歌形象,一个是自然诗写,一个则是沉思型的写作,我们亦从中看到了同时代诗人的命运写照。
其他文献
你看那些花儿  都开在比叶子  更高更显眼的地方  無论见了谁,都笑得  一样的天真无邪  生来就长得漂亮  好像知道自己  注定了招人喜欢
期刊
洛尔娜·克罗齐,曾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诗歌类)、Pat Lowther年度最佳女性诗集奖等。由于对加拿大文学的貢献,她5次被加拿大的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维多利亚大学名誉退休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官佐级加拿大勋章得主。已经出版了17种诗集。她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尤以法语版和西班牙语版数量众多。  果林里一只鹿直直地站着。  村庄苏醒前的晨间散步  她希望它为她而来,它的胸脯  月光下皎洁,
期刊
连日雨水后  陽光照耀。一只鹪鹩  将它的影子挂在  篱笆上晾干。  这是多么冒险!  我需要一块深色样布  去缝一个袋子  裹住她最后的呼吸
期刊
这个清晨,一切都沉重  连乌鸦要举起它翅膀上的  空气也有困难。光线  很沉,枝条中的风,一个  念头和另一个念头间的沉默。  这是在一个陌生的屋子里  漫长午睡之后的感觉  像孩时的记忆,每个物体  都坚实、陌生,将你固定在那里  孤独,不太人性。看着  烏鸦的翅膀飞起飞落  我想着你,想你是否睡了  漫长的午觉,在另一张床。  我想起你囊鼠的故事,  你射击,用一把彩弹枪射  你冷酷,年轻,没
期刊
感赋四首  袖手裁诗问海棠,金波一转溯流光。  良宵耐得清风起,每把他乡作故乡。  曼殊鹿梦入袈裟,寅恪湘累感岁华。  曾有惊涛倾巨浪,断鸿声里话桑麻。  坐卧书城成一统,雕虫摘句且沉吟。  蝇头堪笑轻飞絮,人自飘潇月自明。  吾侪笔墨信难辞,剑胆琴心入酒卮。  或问痴情何所寄?芸窗初上月华时。  重九怀远兼呈晓明秋村  无涯岁月有涯身,一枕江流洗劫塵。  顾我陶尊斟酌惯,感他严卜指归真。  微沾
期刊
那些没有摘下來的果实  替我们看守着一片天空  那些光秃秃的枝条  戴着橘色的钮扣,一件无比大的风衣  裹住天空  寒风一阵紧似一阵  将我们穿透,使我们不得不  抬头仰视,时间久了  感觉手臂变成枝条  结满果实,使我们成为离天空最近的  和最丰盛的。
期刊
若泽·路易斯·佩肖托 (José Luís Peixoto) 是当代葡萄牙文名最著的畅销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和诗人。他出生并成长于葡萄牙南部阿连特茹地区的小村庄,在新里斯本大学获得文学学位,曾在佛得角首都普拉亚市任教。2000年,佩肖托凭《因父之丧》(Morreste-me) 出道文坛。一年后,年仅27岁的他凭小说《茫然》(Nenhum Olhar) 成为若泽·萨拉马戈文学奖最年轻得主。之后他佳
期刊
每次送女儿,都是看着她  拎著旅行箱上车  坐在她的座位上  有时仅仅是在车站门口,叮嘱她一些话  直到我去她那里出差  走时,她送我  一直将我送到站台  也是看着我,坐在座位上  隔着封闭的玻璃  她大声说着什么  像我从前和她讲话一样  一边说还一边比划着  火车缓缓启动  她由我的面前缓缓向后退去  直到再也看不见——  我以风的速度远离她,大概正是  前世她跑向我时的样子。
期刊
这才是一面好鼓  明月出场,咚一声  白雪喊冤,咚一聲  老人远行,花开花落  咚——  一声  咚,咚,咚  鼓声追问着鼓声  爱恨,沉浮,生死  都回到一面鼓  这鼓身的大地,鼓皮的天
期刊
它在浑浊的海的上空飛着  看不到海底的金沙,它只是  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  不为归来,也不为出发  如果你对它说些什么  它也不会停下来,它只是  天地间浑然忘我的一个飞行器  有一缕光穿过它的身体和远方  再也不会回来  有一个谚语,适合它的尾翼  在天快黑下来的时候,我们抬头  我们是那万物给出的合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