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疆内初中班少数民族学生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怎样才能让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占有一席之地呢?这取决于词语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词语教学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促使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识记创新能力增强,词语教学效率才能达到最优化。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对内初民族班语文词语教学有了肤浅的理解,总结了一些简单的方法:
一、让学生必备字典,养成查字典、提前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式预习课文,例如给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做旁批,用横线画下课文的中心句或揭示中心的句子,用问号表示出有疑问的句子。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例如“手舞足蹈”一词,可以让学生走出座位做个动作,再在观察中体会“手舞足蹈”一词的意义和心情。“惊喜”、“瞟了一眼”等词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心理活动,可以请学生表演,谈谈心理感受,再回忆一下生活中类似的情景。“戳穿”、“纷纷扬扬”等词可通过模拟直观理解,“戳穿”可拿一张纸,用一枝铅笔把它捅破,告诉学生“戳穿”的本义如此,引申义为“说破、揭穿”,比如“假话被当场戳穿了”;“纷纷扬扬”的做法相似,拿一捧纸屑从高处撒下来,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景象就叫纷纷扬扬,然后作相应的词语解释就容易了。还有,我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拨开”一词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加深理解。
三、巧用图画、实物、多媒体理解词义
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简笔画、实物甚至是多媒体给予再现,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在日常的读写活动中,有许多词我们是已知其义,无需专门解释的,这种词语便是在长期的读写过程中,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意会”而来的。对于这些词语,学生本来就很明白,可是让有些教师解释后,反而越说越糊涂。让儿童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词语,往往一点就通,让人终生难忘。在当前的词语教学中,“意会”往往被施教者忽视,其实意会能力也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对词语的意会理解能力。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的“竹匾”、“银项圈”、“毡帽”“跳鱼儿”等词语,对于一群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农村孩子来说,何需教师按照词典里的意思来解释,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时接触过的这些东西,或者展示一下图片即可。
四、“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总结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1、巧妙的“说文解字”,来辨识理解词语。例如,学生很容易把“羸”和“赢”两个字混淆,我们就可以对这两个字进行简单的“说文解字”:“亡”是危机意识;“口”是口才,沟通能力;“月”是时间观念;“贝”是取财有道;“凡”是平凡心态,拥有了这些才能赢得人生。而“羸”就是像羊羔一样弱小。“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就是做人的责任。疆域的“疆”就是用弓箭将土地划分给不同等级的人。
2、重新组合、合并同类项。有很大一部分成语,尤其是并列结构的成语,语素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或相同或相对或相反,将这种对应关系的词语合并同类项,可以帮助解释成语。
例如“循规蹈矩”——循蹈规矩;“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心满意足”——心意满足;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推知许多联合结构成语的意思,例如,扶老携幼、赴汤蹈火、含辛茹苦、今是昨非、随波逐流等等。
3、拆词组词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
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五、引导学生多运用汉语、巩固并拓宽词汇量
内初班的少数民族学生本来汉语基础就弱,有不喜欢说汉语,这就使得他们的汉语学习及其容易陷入现学现忘的尴尬。怎样改善呢?
首先,在七年级阶段,学校会有两到四次的汉语口语测试,其成绩与笔试成绩和在一起作为总成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增强学生运用汉语的意识。
其次,在班级里建立汉语推广制度,推选汉语推广员,督促学生多说汉语与学生的操行分相挂钩。还可以开展三分钟讲话活动,讲话主题可以由简到难,循序渐进。自我介绍、成语故事、名人故事等。
由于,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汉语发音不准,下面听众会有很多听不懂,我们可以让讲话的学生将讲话内容抄到后黑板上。
再次,巧妙地布置一些作业。比方说,根据课后词语写一段话。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部分词语,加以想象,可以写日记、编故事、写读后感。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词语的书写及含义,还激发了学生运用新学词语的兴趣,自然不会很快忘记。这种类型的作业看起来比较难改,其实操作起来很灵活。我们可以选出写得好的在班里的三分钟讲话活动中念给大家。还可以将个别优生和落后生结对一帮一。也就是说,没必要每一个学生的课后一段话逐字逐句的批改。还可以布置一些看电视、听广播、听流行歌曲的作业,要求学生边看边作笔记,记下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或是经典的好词好句。比方说去年的寒假暑假作业。
还可以利用好课余时间让学生观看名著电影电视剧,我个人比较喜欢让学生看老版的《三国演义》。当然学生刚开始肯定看不懂,老师可以请民考汉的优生给学生边看边讲解,并且作笔记,将每个章节的故事、人物、经典台词、故事梗概记下来。等到到了精彩部分,学生对故事情节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适机引导学生阅读明珠书籍,一切都水到渠成。
一、让学生必备字典,养成查字典、提前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式预习课文,例如给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做旁批,用横线画下课文的中心句或揭示中心的句子,用问号表示出有疑问的句子。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例如“手舞足蹈”一词,可以让学生走出座位做个动作,再在观察中体会“手舞足蹈”一词的意义和心情。“惊喜”、“瞟了一眼”等词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心理活动,可以请学生表演,谈谈心理感受,再回忆一下生活中类似的情景。“戳穿”、“纷纷扬扬”等词可通过模拟直观理解,“戳穿”可拿一张纸,用一枝铅笔把它捅破,告诉学生“戳穿”的本义如此,引申义为“说破、揭穿”,比如“假话被当场戳穿了”;“纷纷扬扬”的做法相似,拿一捧纸屑从高处撒下来,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景象就叫纷纷扬扬,然后作相应的词语解释就容易了。还有,我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拨开”一词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加深理解。
三、巧用图画、实物、多媒体理解词义
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简笔画、实物甚至是多媒体给予再现,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在日常的读写活动中,有许多词我们是已知其义,无需专门解释的,这种词语便是在长期的读写过程中,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意会”而来的。对于这些词语,学生本来就很明白,可是让有些教师解释后,反而越说越糊涂。让儿童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词语,往往一点就通,让人终生难忘。在当前的词语教学中,“意会”往往被施教者忽视,其实意会能力也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对词语的意会理解能力。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的“竹匾”、“银项圈”、“毡帽”“跳鱼儿”等词语,对于一群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农村孩子来说,何需教师按照词典里的意思来解释,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时接触过的这些东西,或者展示一下图片即可。
四、“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总结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1、巧妙的“说文解字”,来辨识理解词语。例如,学生很容易把“羸”和“赢”两个字混淆,我们就可以对这两个字进行简单的“说文解字”:“亡”是危机意识;“口”是口才,沟通能力;“月”是时间观念;“贝”是取财有道;“凡”是平凡心态,拥有了这些才能赢得人生。而“羸”就是像羊羔一样弱小。“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就是做人的责任。疆域的“疆”就是用弓箭将土地划分给不同等级的人。
2、重新组合、合并同类项。有很大一部分成语,尤其是并列结构的成语,语素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或相同或相对或相反,将这种对应关系的词语合并同类项,可以帮助解释成语。
例如“循规蹈矩”——循蹈规矩;“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心满意足”——心意满足;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推知许多联合结构成语的意思,例如,扶老携幼、赴汤蹈火、含辛茹苦、今是昨非、随波逐流等等。
3、拆词组词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
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五、引导学生多运用汉语、巩固并拓宽词汇量
内初班的少数民族学生本来汉语基础就弱,有不喜欢说汉语,这就使得他们的汉语学习及其容易陷入现学现忘的尴尬。怎样改善呢?
首先,在七年级阶段,学校会有两到四次的汉语口语测试,其成绩与笔试成绩和在一起作为总成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增强学生运用汉语的意识。
其次,在班级里建立汉语推广制度,推选汉语推广员,督促学生多说汉语与学生的操行分相挂钩。还可以开展三分钟讲话活动,讲话主题可以由简到难,循序渐进。自我介绍、成语故事、名人故事等。
由于,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汉语发音不准,下面听众会有很多听不懂,我们可以让讲话的学生将讲话内容抄到后黑板上。
再次,巧妙地布置一些作业。比方说,根据课后词语写一段话。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部分词语,加以想象,可以写日记、编故事、写读后感。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词语的书写及含义,还激发了学生运用新学词语的兴趣,自然不会很快忘记。这种类型的作业看起来比较难改,其实操作起来很灵活。我们可以选出写得好的在班里的三分钟讲话活动中念给大家。还可以将个别优生和落后生结对一帮一。也就是说,没必要每一个学生的课后一段话逐字逐句的批改。还可以布置一些看电视、听广播、听流行歌曲的作业,要求学生边看边作笔记,记下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或是经典的好词好句。比方说去年的寒假暑假作业。
还可以利用好课余时间让学生观看名著电影电视剧,我个人比较喜欢让学生看老版的《三国演义》。当然学生刚开始肯定看不懂,老师可以请民考汉的优生给学生边看边讲解,并且作笔记,将每个章节的故事、人物、经典台词、故事梗概记下来。等到到了精彩部分,学生对故事情节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适机引导学生阅读明珠书籍,一切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