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热点,如文[1]论述了中学生的创造通常是以“自我突破”的方式出现的,所谓“自我突破,就是超越了原有的水平,想出了以前未想过的点子,干成了以前未干过的事情。”
近年来,通过学习和思考,笔者对此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民族若没有创造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面临世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先锋学科的数学,在这方面就更应该走在前面。现在就谈谈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几点探索和认识。
1 探索发现,引导学生挺进“未知世界”
数学教学要向学生展示一幅幅既丰富多彩、生动鲜活,又陌生新颖、充满情趣的画面,让他们借助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数学的“未知世界”中进行自主、积极地探索,从而有所发现。因此,笔者不主张在进行新课前让学生去预习教材,也不主张学生在课堂上去自学教材,而是由教者提出一系列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创设向“未知世界”挺进的问题情境,再由学生来研究。如果在课前预习或在课堂上自学,学生知道了“谜底”,虽然新课可以非常顺利地进行,但一点悬念都没有,谈何发现和创造?这种“顺利”实在可以休矣!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不接触课本的前提下去研究、探讨,虽然多花费一些时间,但他们对自己研究获得的且与课本一致的成果一定倍感鼓舞、欢欣和亲切,理解的深度和熟练运用的程度与“奉送真理”式的教学相比是大相径庭的。
例1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
T:同学们,你们说,直线和平面的各种关系中,何种关系最重要?
S:垂直关系最重要。
T:我们还没有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你怎么知道这种关系最重要?
S(在笑声中):在现实生活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现象太多了,…
T:你能给出一个例子吗?
S:我们学校旗杆与地面是垂直的。
T:不错,但我们总要依数学理论的严谨性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吧!
经探讨、研究,学生达成共识: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与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那么就叫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T:将其中的“任何”改为“所有”行不行?
S:行!
T:将其中的“所有”改为“一万条”、“一亿条”、“无数条”、“两条”,行不行?
S:不行!如果这“无数条”彼此平行,它只相当于一条的作用。至于“两条”,…(引起深思)
T:用定义来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操作起来太麻烦了,和平行一样,我们要寻求一种简便易行的判定方法。
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判定最好,于是得“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且总结出“线不在多,相交就行”这一既揭示本质,又易记,又便于应用的口诀。
继而又将定义和判定定理结合起来得下列关于“线面垂直”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模式:
教学目标就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所以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根本不应该在课前出示,“将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 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想像开始的,学生的想像力是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比较表像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学生的个性,有一个逐步“升格”的提法,从不承认到“承认”,后来说是“尊重”,现在又从“弘扬”发展到“张扬”,这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提升。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弘扬个性,才能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空间,才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
对基础知识的领悟、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方式,这是个性的体现,教师不必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在教学“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教者本想命名为“轴序法”,但学生说叫“标根法”;求轨迹有一种“反代法”,学生说叫“相关点法”,只要不违背科学原则,采纳学生的意见又何妨!当然,有时学生的意见不一定正确,教者也不要强行去矫正,要以百倍的耐心去等待学生自己的“觉悟”。在教学《椭圆的离心率》时,许多学生就不同意用ca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而坚持用ba来刻画。并说:“用ba来刻画既形象直观,又自然和谐”,待到研究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特别是研究了抛物线的定义时,学生会心服口服地接纳教师的观点。这个贯串整个《圆锥曲线》教学的关于“离心率”的讨论,会给学生留下了有趣而又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教学民主的充分体现。
张扬个性,营造民主气氛,还经常出现在解题教学中。一个班几十名学生,集中起来的智慧,其“能量”非常可观,这种智能对教者的大脑也是一种“营养补给”。教者的解法——“规定动作”不一定是最佳的,要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大力提倡“标新立异”,运用“自选动作”。
图1
例2 如图1,某海岛上一观察哨所A在上午11时测得一轮船在海岛北偏东60°的C处,12时20分时测得轮船在海岛北偏西60°的B处,12时40分时轮船到达海岛正西方5公里的E港口。如果轮船始终以匀速前进,求船速。
教者事先准备了不下七、八种解法,想到课堂上去“大显身手”,但意外的是,有学生介绍了一种新颖独特而又简洁的解法:
此“自选动作”没有用到正、余弦定理,简单的平几知识就使问题获解,令人拍案叫绝。在课堂上经常创编和“上演”这类精彩“节目”,学生的创造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3 跨越跳跃,构建直达目标的“高速公路”
逻辑浓缩、思维简约,可构建直达目标的“高速公路”,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运用在解题中,这种跨越跳跃式的过程有时似乎显得不够完整规范,对于这一点,数学教育界有争论。笔者认为,只要不是空穴来风,只要思路正确,论述有椐,即使达不到“精雕细刻”的程度,那么不仅要予以肯定,而且还要大力提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近年来,通过学习和思考,笔者对此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民族若没有创造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面临世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先锋学科的数学,在这方面就更应该走在前面。现在就谈谈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几点探索和认识。
1 探索发现,引导学生挺进“未知世界”
数学教学要向学生展示一幅幅既丰富多彩、生动鲜活,又陌生新颖、充满情趣的画面,让他们借助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数学的“未知世界”中进行自主、积极地探索,从而有所发现。因此,笔者不主张在进行新课前让学生去预习教材,也不主张学生在课堂上去自学教材,而是由教者提出一系列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创设向“未知世界”挺进的问题情境,再由学生来研究。如果在课前预习或在课堂上自学,学生知道了“谜底”,虽然新课可以非常顺利地进行,但一点悬念都没有,谈何发现和创造?这种“顺利”实在可以休矣!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不接触课本的前提下去研究、探讨,虽然多花费一些时间,但他们对自己研究获得的且与课本一致的成果一定倍感鼓舞、欢欣和亲切,理解的深度和熟练运用的程度与“奉送真理”式的教学相比是大相径庭的。
例1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
T:同学们,你们说,直线和平面的各种关系中,何种关系最重要?
S:垂直关系最重要。
T:我们还没有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你怎么知道这种关系最重要?
S(在笑声中):在现实生活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现象太多了,…
T:你能给出一个例子吗?
S:我们学校旗杆与地面是垂直的。
T:不错,但我们总要依数学理论的严谨性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吧!
经探讨、研究,学生达成共识: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与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那么就叫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T:将其中的“任何”改为“所有”行不行?
S:行!
T:将其中的“所有”改为“一万条”、“一亿条”、“无数条”、“两条”,行不行?
S:不行!如果这“无数条”彼此平行,它只相当于一条的作用。至于“两条”,…(引起深思)
T:用定义来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操作起来太麻烦了,和平行一样,我们要寻求一种简便易行的判定方法。
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判定最好,于是得“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且总结出“线不在多,相交就行”这一既揭示本质,又易记,又便于应用的口诀。
继而又将定义和判定定理结合起来得下列关于“线面垂直”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模式:
教学目标就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所以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根本不应该在课前出示,“将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 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想像开始的,学生的想像力是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比较表像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学生的个性,有一个逐步“升格”的提法,从不承认到“承认”,后来说是“尊重”,现在又从“弘扬”发展到“张扬”,这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提升。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弘扬个性,才能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空间,才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
对基础知识的领悟、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方式,这是个性的体现,教师不必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在教学“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教者本想命名为“轴序法”,但学生说叫“标根法”;求轨迹有一种“反代法”,学生说叫“相关点法”,只要不违背科学原则,采纳学生的意见又何妨!当然,有时学生的意见不一定正确,教者也不要强行去矫正,要以百倍的耐心去等待学生自己的“觉悟”。在教学《椭圆的离心率》时,许多学生就不同意用ca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而坚持用ba来刻画。并说:“用ba来刻画既形象直观,又自然和谐”,待到研究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特别是研究了抛物线的定义时,学生会心服口服地接纳教师的观点。这个贯串整个《圆锥曲线》教学的关于“离心率”的讨论,会给学生留下了有趣而又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教学民主的充分体现。
张扬个性,营造民主气氛,还经常出现在解题教学中。一个班几十名学生,集中起来的智慧,其“能量”非常可观,这种智能对教者的大脑也是一种“营养补给”。教者的解法——“规定动作”不一定是最佳的,要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大力提倡“标新立异”,运用“自选动作”。
图1
例2 如图1,某海岛上一观察哨所A在上午11时测得一轮船在海岛北偏东60°的C处,12时20分时测得轮船在海岛北偏西60°的B处,12时40分时轮船到达海岛正西方5公里的E港口。如果轮船始终以匀速前进,求船速。
教者事先准备了不下七、八种解法,想到课堂上去“大显身手”,但意外的是,有学生介绍了一种新颖独特而又简洁的解法:
此“自选动作”没有用到正、余弦定理,简单的平几知识就使问题获解,令人拍案叫绝。在课堂上经常创编和“上演”这类精彩“节目”,学生的创造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3 跨越跳跃,构建直达目标的“高速公路”
逻辑浓缩、思维简约,可构建直达目标的“高速公路”,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运用在解题中,这种跨越跳跃式的过程有时似乎显得不够完整规范,对于这一点,数学教育界有争论。笔者认为,只要不是空穴来风,只要思路正确,论述有椐,即使达不到“精雕细刻”的程度,那么不仅要予以肯定,而且还要大力提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