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没有音乐学科那种优美婉转的旋律,也没有美术学科那种艳丽多彩的画面,更没有文学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成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兴趣;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071-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数学中真正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此变得更加重要。
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没有音乐学科那种优美婉转的旋律,也没有美术学科那种艳丽多彩的画面,更没有文学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成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1从学生内因入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如果没有很快适应与小学相比之下更繁重,难度、广度、深度较大,比较抽象的数学课,有的就开始悲观,怀疑自己的能力、智力、慢慢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因此帮助、鼓励、引导学生逐渐克服缺点,消除自卑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时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从简单处着手,从细微处入手,把握好发问的难度和梯度,并且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赏识,以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不时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前进的快乐与自信,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支持和期待,这样既增强了师生感情,也提高了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提高授课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3设计问题情境,内化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是内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条性、经典性内容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G·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了多少米?”这是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价值。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采用分组讨论,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各组代表发言后,发现有几种不一样的结论,究竟哪个正确,让同学各抒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我才适时点拨分析,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事实证明,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程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新学的东西和实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
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初中数学质量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数学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收稿日期:2007-09-2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数学;兴趣;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071-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数学中真正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此变得更加重要。
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没有音乐学科那种优美婉转的旋律,也没有美术学科那种艳丽多彩的画面,更没有文学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成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1从学生内因入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如果没有很快适应与小学相比之下更繁重,难度、广度、深度较大,比较抽象的数学课,有的就开始悲观,怀疑自己的能力、智力、慢慢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因此帮助、鼓励、引导学生逐渐克服缺点,消除自卑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时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从简单处着手,从细微处入手,把握好发问的难度和梯度,并且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赏识,以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不时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前进的快乐与自信,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支持和期待,这样既增强了师生感情,也提高了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提高授课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3设计问题情境,内化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是内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条性、经典性内容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G·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了多少米?”这是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价值。我当时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采用分组讨论,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各组代表发言后,发现有几种不一样的结论,究竟哪个正确,让同学各抒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我才适时点拨分析,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事实证明,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程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新学的东西和实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
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初中数学质量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数学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收稿日期:2007-09-2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