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游记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6406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溪河从横峰县葛源黄山脚下的西坑水库发源,经过约10公里流至溪畈村。在溪畈,河的两边都是山,河流两侧是狭长的田地。河流(溪)和田地(畈),便自然成为了村名的来历。
  这次来溪畈村,是冲着杜鹃花而来的。多年前到这边走亲戚,见到这里山上有大红、粉红、黄色、蓝色杜鹃花,当时是非常诧异和喜出望外的,也深深地镌刻在脑子里。已经多年没爬这里的山,所以想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去看看那满山的杜鹃花。
  村干部给我泡上一杯新出的白茶,据说是一芽两叶的“头道茶”,也即被业界称为“黄金芽”的极品白茶。饮一口,满嘴芬芳,身心俱爽。
  我非常好奇,一欲上山看看这么好的茶叶是从什么树上长出来的,工人又是怎么采摘的。
  第一书记汪乘杰来自茶乡婺源,他说,采茶女多为在家的留守妇女,她们经过培训上岗,身着统一的服饰,采茶时节,便成为山间的一道靓丽风景。
  据了解,基地吸收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他们不仅可以务工增加收入,年底还有分红。比如她们每采一天茶叶,合作社便支付给她们130元工资。基地平时除草、种植、施肥、采摘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力,如此,也给在家村民带来了不薄的收入。
  村支书刘宏福指着河滩地说,他们还种了80亩黄桃,去年只结了几个果,今年不少树逐渐成年,不久前一片桃花凋谢后,树上结出了很多果实,以至于他担心果子是不是太密了,到时要请专家来看看,需不需要疏掉一些果实。他笑着说,今年横峰人有望吃上本地产的黄桃。我刚为错过了看桃花而遗憾,可是听说几个月后还有希望尝到黄桃,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呵呵。
  回到村里,村委會旁边有两栋古色古香的民房,都是传统土木结构,它们都被村委会租来用于旅游开发,发展集体产业。经打听,一栋要建成豆腐坊,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远近驰名的“葛源豆腐”,并作为豆腐工艺展示馆,届时游客不仅能深入了解豆腐文化,全程观赏手工制作豆腐的过程,还能够品尝新鲜豆浆、豆渣、豆腐花,购买板豆腐、豆腐香干、油豆腐、豆腐皮等制品。另一栋民房则是作为接待游客吃饭的农家乐饭店。门口堆着木柴,房子是青砖加上木结构的瓦房,完全是本地的传统结构。走进房间,只见工人们正在辛勤工作,赶时间装修改造内部结构和装修。从厨房、餐厅、厅堂风格看,可以说是“中国风”+“乡村风”风格,非常有特色,也非常有吸引力。而厨师,据说将聘请本村厨艺大赛名列前茅的几位来担纲,那势必是地道的农家风味,令人期待。
  我还惦记着去看野生杜鹃花。把想法告诉了村干部,他们说由于近年砍柴人少了,山路已经堵塞,很难去寻找花了。我不甘心,先独自找村后小径,准备登山寻找。可是草木密密麻麻,占据了山路,根本无法前行。正当懊悔之际,寻路下山,忽然看见一栋新房上,有匠人在架椽准备盖瓦,从我的角度看去,前景为大树和梧桐花,中景为新房以及房顶上的两个匠人,远景为山,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艳,拍成照片,心里非常满意,好像没看到野生杜鹃花也没那么遗憾了。
  再回到村里时,有人问起我“探花”情况。我告知原委,在一旁的村会计老陈说,他知道哪里有杜鹃花,并可以带我去看,我顿时喜不自禁。
  老陈用小电驴载着我,从大马路上拐了一个弯,进入一条小路,然后在一座土地庙旁停车,取道更小的山路,爬坡前行大约一里多路,他指着前面说,你看,那里就是杜鹃花。
  哇,看着眼前,我简直惊呆了,从没这么近距离看到这么大片、生长得这么野性十足的杜鹃花。我小跑着走近花树,她们就在路边,伸手可及;经老陈提醒,我抬头看,近处、远处,到处都有一丛丛的杜鹃花,或大红,或粉红;或大树,或小树。感叹造化厚待我啊,以前何曾享受过这个待遇,都没想过啊,简直是坠入杜鹃花的海洋!
  拿着手机一顿狂拍,拍全景、拍特写;拍盛开的如笑脸的花朵,拍如玉簪的含苞的花蕾。接着,在山间奔走,看了这丛看那丛,只见大的杜鹃树粗如婴儿手臂,高过两米。密密匝匝地缀着花朵,大自然以她的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让如此繁密的花朵看起来没有一丝拥挤的乱象。
  这些保存完好、树龄10年左右的大杜鹃树,多么不易啊。我知道,在以前砍柴作为燃料的年代,大杜鹃树是很难保留的,因为在农民心中,“春天花”树木质硬、耐烧,火力大,是很好的柴禾。这些年,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创业,在家的人们主要燃料改为液化气,于是,一些树木才比较好地保存下来。
  后来在植物识别软件里查看,才知道粉红的杜鹃原来是不同的品种,依然是杜鹃科、杜鹃属植物,但是被称为“岩杜鹃”,或者“马银花”。
  有的杜鹃长在密林中,不得不用手分开树枝,低头侧身而过,只为近距离赏花、拍花。暮春山里午间的气温已过20度,很快脸上、身上沁出了汗。
  老陈指着正对面山上的一丛粉红杜鹃说,那棵花树还更大。“望山跑死马”,因下午还有工作任务而作罢,只远远地用手机拍照做个念想。
  没有看到有记忆中黄色和蓝色的杜鹃花,可能分布地带不同,记得以前看黄、蓝杜鹃花是在村西侧的山上。但我已经是心满意足的了,毕竟已经寻着了那么灿烂的花树。
  也很感激老陈不辞辛劳,带我找到了这片杜鹃花海。看来他也是非常希望家乡的美景被宣传出去的。他指着遮天蔽日的树林说,这里面要开发出来,也可以建成森林公园。路旁一个石洞,他说:他小时候曾入洞探寻,深不可测。
  回到村里,挂点溪畈村的葛源镇副书记蒋平说,镇里对村庄的产业和旅游发展有规划,主要是围绕“溪”做文章,比如沿着葛溪河古木林建设游步道,称为“溪行记”;开辟溪畈一日游,称为“溪游记”;特色农家乐饭店,名为“溪畈味道”……
  那么,我今天就率先体验了一趟“溪游记”。
  看着眼前的山、溪、花和村庄,我自然想起宋朝王观的一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我想,这首词写的就是溪畈吧。
其他文献
小提琴的第五根弦  小提琴的四根弦  奏响春夏秋冬  我加入第五根弦  琴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泣  在乡村的泥泞路,在灌木丛中  在滩涂的大米草里  在浪尖上  来势汹涌  转机墨西哥城,听见音乐  转机厅,在墨西哥城,听见音乐  一支萨克斯,在田野的春天跳舞  一把小提琴,像鸟鸣在清脆盘转  而大提琴,像海水汹涌澎湃  轻灵的吉他,像鹿蹄踩上了欢乐  就这么简单的四个人  像树林里的花草,在风中摇
期刊
风吹草低  还能说什么呢,我一直认这个草命  落到土里就生根,迎风而立,逢雨而生  把田野做一生的家,守卫着这片村庄  在山上刻曲线,在村前画流水  早起晚归,人模人样地活在人间的底层  静时看风和日丽,寂时品世事沉浮  不奢求城市的草坪,不梦想案桌上的花盆  我还在继续扎根,让根须汲取着养分、水分  让草屋遮风挡雨  没有人在意我就是风的影子  风吹紧时,会剔除多余的雷声、多余的思想  越来越瘦
期刊
夜雨过湖心寺旧址  陆殿桥还是老样子  湖心寺已经不在旧址。  事隔经年,追着一头熊的足迹我来到这里  它曾走失于一朵梅花的深处。  此刻正在下雨,  没有人的湖心,像一面永远打不碎的镜子。  从湖心西桥看过去,夜雨也和过去一样  一滴是伤感,两滴是绝望  而当更多的雨落进湖水,那其实是  一种遥远的回忆  像梅花开在雨夜  像一头熊走失于雨夜。  事隔经年,湖心寺还在我心头的旧址  我走过的湖面
期刊
日落时分  一天要过去了,我决定  绕一次,躲一次,逃一次   面对昏黄   面对,针扎不进、水泼不进   的昏黄。请让我,发呆、愣神、回避   看来  回避是个好东西   可以放下肉身,珍惜琐碎   再多的白天   也经不住,一场昏黄   河水走到头的地方是海   “海,也许,仅是一个小水洼”   我回避,就是为了   这日落时分   看一眼树墩,还能  抱守多少残缺   心底的胡同,还能迂回
期刊
人间已无多余的悲伤  万物沿黄金螺线自我复制  在时间的子宫里刻上暗号  树木站成自己满意的样子  雨的内心  藏着江河的名字  水鸟入水之前也曾是  忙碌的中产阶级  现在,它扇动高贵的羽毛  向故乡作揖 去水中  安顿幸福的生活  鱼和我们一样在自己的方寸  里呼吸,乳房挤不出奶白的母爱  如果停下来,风会失去年龄  天空将云彩制成标本  却放纵闪电狂奔  季节野性十足,不同的果实  解释不同
期刊
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洗澡,让污水流进了我的耳朵。“你啊,当时太小了,我啊,也不知道有油耳朵进水发炎的事。我带过那么多孩子,给你爸爸洗过澡,给你小叔洗过澡,偏偏就你的耳朵出了问题。”  自我记事起,我的右耳会间断性地出现耳鸣。如果碰巧那天是上学的日子,一整天的课,老师讲的东西我都听不清。等到放学的铃声响起,我狂奔回家找到我奶奶,直截了当地问:“卷纸在哪?”奶奶听到我的呼喊,走进用来储存贵重物品和藏
期刊
居山林图  富有诗意的养鸡场不在北方的首都  也不在南方的昔日首都——  要想到达那里,需要回到村里  需要涉过一条季节河,需要爬上一座山的  高处,需要一个中年男人  同意之后,训练有素的  公鸡和母鸡们,才肯列队欢迎  诗人到来。云端的逍遥来自  被闯红灯的婚姻——我们一起抽烟  谈论已婚女人的私奔:“她终究  还要回来。”他的自信  和他的烦恼一样多,他的烦恼在于  不知道女人什么时候才能回
期刊
在我们家乡,果树对于乡人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是朝夕相处,便有了一种熟络。如左邻右舍,虽不是家人,那也是一种亲,自自然然,平平淡淡,但关系牢靠。离开家乡二十多年,想起村里的那些果树,像翻开一本名帖,上面的一个个汉字,就是一株株果树,启动记忆,品读笔画,一枝一叶总关情;拿起笔,想临几个字,那些果树就慢慢在心里生长了出来,招摇着枝叶和花果。  如今,我依然有想念,依然记得他们是什么模样,长在什么地方
期刊
箩  箩是竹制的容器,主要用于運输和贮存谷物。人民公社时代,每个生产队都拥有数量众多的竹箩,几乎每个男劳力都有一副。每户农民家里也有几副各种类型的竹箩。  宁波地区盛产毛竹,奉化、余姚一带满山遍野长满了竹子。毛竹繁殖力强,竹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上价格便宜,许多农具和家庭生活用具以竹代木,都由竹材编制,竹箩便是其中之一。编织竹箩是篾匠的基本手艺,每年入冬以后到开春之前,生产队会请上几个篾匠在仓库
期刊
1  “每时每刻,都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最年轻的时刻。”  迈入三十岁门槛后,我经常如此提醒自己。是的,每时每刻,都是你我在这个世界上最最年轻的时刻。日出般一遍遍在心头涌现的提醒,不是矫情地自我慰藉,而是为了在鸟儿般飞逝的时光之中捋顺思路,在精神的基座上刷新自己日益麻木的激情,给自己打气。  就像小时候,在川西北贫瘠而又辉煌的群山之间,老是为钱犯愁的家长们,总是在空气的皮肤上摆出一副忧心忡忡的脸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