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继续减少煤炭煤电消费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i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中国能源消费长期以煤为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能源革命以来,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工作部署,中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占比从2010年70%左右下降到2019年的57.7%,煤电在全社会发电量的占比也由2010年的78%,下降到2019年62%。更令人兴奋的是,“十三五”(2016-2020)前四年,煤炭消费实现了零增长。
  “十四五”是按照习近平新时代发展理念,进行全面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阶段。面对“十三五”十分好看的成绩单,“十四五”能源行业继续高质量发展,本应没有太多争论。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十四五”应继续扩大煤炭消费的主张得到很多呼应。今年以来,煤电建设开闸放水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更有人主张“十四五”应新建高达2亿千瓦煤电项目。
  “十四五”能源规划,关于煤炭和煤电如何考虑事关重大。我想就如何在逐步减少对煤炭和煤电依赖的条件下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全球减煤日程表


  全球逐步减少煤炭消费的第一个逻辑,煤炭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元凶,治理大气污染就必须减少煤炭消费,著名的“伦敦雾”事件是导致英国下决心减煤的导火索。以后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中国,只要治理大气污染,都要先拿煤炭下手。
  减煤的第二个逻辑是减碳。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到本世纪末,全球的温升与工业化初期相比不超过2摄氏度。2015年签署、2016年生效的巴黎协定强化了这一要求,进一步提出为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这一目标的能源含义就是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近零碳排放。煤炭是碳强度最高的能源,减碳,首先要减煤。
  减煤的第三个逻辑是经济性。人类大量使用煤炭是因为它是最便宜的能源。但是在治理大气污染和减碳的外部成本叠加到煤炭身上之后,煤炭成了“最昂贵”的能源。即使是在美国,不考虑减碳的压力,仅仅是减少大气污染,煤电也要比天然气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更昂贵。因此美国、欧盟、英国,以及日本,都要减少煤炭消费。
  为了落实巴黎协定,联合国要求全球所有国家都要提交面向21世纪下半叶的国家低排放发展战略,现在已经有70多个国家提交了其国家战略,近40个国家要在2050年实现所谓的碳中和(即到2050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全部被自然系统所吸收),这意味着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要比1990年减少85%。为此,英国决定到2022年全部淘汰煤炭,北欧国家大都在2030年左右淘汰所有煤电,德国2048年淘汰所有煤电,韩国要在2050年停用煤电。

煤炭在全球能源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界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煤炭消费比重一直在增加,其实这是一个假象。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煤炭消费占比,1973年是26%,2019年还是26%,没有变化,只是在2010年-2013年连续三年突破过30%,此后一路下降至26%。如果不含中国,全球的煤炭占比由1973年的23%,下降到2019年12%,减少了11个百分点(详见图1)。

图1:全球和中国的煤炭消费占比



资料来源:BP能源统计年鉴2019。制图:张玲

  全球煤炭占比超过50%国家只有五个,分别是南非、爱沙尼亚、中国、印度和吉尔吉斯斯坦。美国、欧盟、日本和英国等主要经济体煤炭占比分别只有13%、13.2%、25.9%和3%。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后,一直鼓吹支持煤炭和煤电发展,但是,2019年美国的煤炭消费量比2015年减少1.2亿吨,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由2015年的17%,下降到2019年的13%。深受核電灾难打击的日本,在核电占比35%降至0的情况下,其煤炭占比也只是从2010年(福岛核事故前一年)的23%提高到25%,增加了3个百分点,而其煤炭消费量近350万吨。几乎是零增长。
  煤电而言,全球2018年煤电总发电量约10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38%,其中中国煤炭发电量约为4.7万亿千瓦时,占全球煤炭发电量的47%,不含中国全球煤炭发电量5.3万亿千瓦时,煤电比重只有27%。号称挺煤的美国,煤电的比重也从2005年50%以上,降低到2019年的25%,减少了25个百分点。比特朗普上台前的2015年也减少5个百分点。欧盟煤电占比也从2005年的30%,降低到2019年的20%。英国从2009年宣布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淘汰煤电,煤电占比已经从2011年的30%左右,降低到2018年5%,2019年几乎清零(详见图2)。

图2:煤电占各国总发电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BP能源统计年鉴,2019

英美减煤比较


  英国的减煤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2年的“伦敦雾”重污染事件的发生,迫使英国人有了摆脱煤炭的想法,1955年英国颁布了《空气清洁法案》,开始用石油和天然气取代煤炭,英国人用了十年的时间,大气污染初战告捷。到1965年英国的煤炭已从50年代的70%下降到1970年的40%左右,此后英国消费进入平稳期。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她对煤炭深恶痛绝,下令关闭英国所有煤矿,英国煤炭进入快速下降通道,煤炭占比到她任期结束已经下降到30%,此后煤炭占比一路下降。   英国减煤另一个功臣是首相布莱尔,在他的任期内,英国就应对气候变化做了深入研究。2007年,时任布莱尔顾问的斯特恩博士发布了著名的《斯特恩评估报告》,提出气候变化是人类现实的威胁,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不容置疑,早采取措施比晚采取措施,人类付出的代价会更小。
  《斯特恩评估报告》反映了布莱尔政府的思想,以此为理论依据,英国政府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布莱尔之后的继任者一直坚持去煤战略不变,到2018年,英国的煤炭占比已经下降到只占4%(详见图3)。

图3:英国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历程



资料来源:BP能源统计年鉴,2019

  与布莱尔减煤取得全民拥护不同,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铁腕减煤遭到煤矿工人的坚决抵抗,他们上街游行,甚至打出了“绞死撒切尔”的口号,之所以有此不同,《斯特恩评估报告》功不可没。
  与减煤经历不同,英国的煤电减少走过先升后降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英国为了治理散煤污染,煤炭涌向了燃煤发电,煤电在全部发电量的比重80年代末仍高达70%左右。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之后,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煤电开启了快速下降通道,到1999年,煤电占比从1989年的70%左右下降到30%。此后英国的煤电一直在30%上下,直到 2010年卡梅伦出任首相,大力推动以非化石能源发电取代煤电,乃至天然气发电。到2018年,英国煤电占比已经从2011年的30%,下降到5%(详见图4)。

图4:英国煤电占比下降历程



资料来源:BP能源统计年鉴,2019

  与英国减煤、减煤电靠政策强力推动不同,美国的煤炭和煤电减少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和技术进步。美国人崇尚自由经济,不论是奥巴马出台清洁电力计划大力推动减煤,还是特朗普力挺煤炭,市场均不为所动,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2005年之前,美国的煤炭和煤电占比分别维持在24%和50%以上,2005年以后,美国页岩气大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的不断提高,煤炭和煤电的占比进入快速下降通道(详见图5)。

图5:美国煤炭和煤电占比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BP能源统计年鉴,2019

图6:煤炭占比与PM2.5浓度(2019年)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与美国煤炭和煤电占比不断下降成为显著对照,2005年以后,美国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高。2019年美国煤炭地位发了历史性的性的变化,降至11.3%,而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到11.4%。
  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是美国减煤的主力推手,但正确的政治选项和管理标准是市场和技术发挥作用的保障。上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美国众多城市也深受光化学和煤烟型污染之害,1952年美国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出台严格的大气质量标准,治理煤烟型污染,推动了美国能源的清洁化进程。到70年代,美国的空气质量已经基本解决。1972年美国联邦政府加大了对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把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扩大到氧化物(NOx)、细颗粒物质2.5(PM 2.5),包括铅在内的颗粒物质10(PM 10)、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给煤炭挂上了高污染能源的标签,也使煤炭成为高成本能源,从而激活了市场力量。
  1973年的石油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也引发了美国人对能源独立的思考。1973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美国能源独立”口号,督促国会紧急拨款110亿美元,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替代技术,拉开了全球能源革命的序幕。此后几任美国总统,都没有放弃能源独立的梦想,企业界和科技界也一直在为之努力。到2019年,美国改变了历史,自1957年以来首次能源生产量超过能源消费量,“能源独立”夢想成真。

中国必须继续减煤


  煤炭和煤电过去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支柱,以后还会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但是煤炭和煤电的消费总量一定要减下来。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很简单,温饱问题解决、小康社会建成之后,人民的渴望就是“蓝天白云”。做到蓝天白云,欧盟的年均PM2.5浓度是15ppm,美国是10ppm。中国2013年开始大气污染治理,通过7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全国PM2.5由当时的70ppm以上,下降到目前的35ppm。
  控制煤炭消费,是重点地区蓝天保卫战的一个主要措施。依据之一就是中美两国能源总量和质量的比较。中美都是人口和国土面积大国,能源消费量不差上下,但2013年美国只消费6亿吨煤,中国消费接近40亿吨煤,美国柴油的含硫量标准是10ppm,中国是2000ppm,大气十条的核心内容就是把重点污染地区的煤炭消费降下来,把油品质量提上去。   2035年和2050年现代化国家初步建成和全面建成之后,中国的年均PM2.5的浓度也应该至少降至25ppm和15ppm,才能与国家的发展水平、人民的愿望相称,届时煤炭消费的占比也必须降低到35%和15%以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能源革命行动方案2014-2030》中明确提出,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50%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到80%以上,煤炭和煤电的占比降至20%以下。
  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2013年我曾写过一篇很有争议的文章,提出中国能源革命的核心任务是革煤炭的命,写这篇文章的由来是2013年漫天雾霾突然而至,不幸的事件终于发生。之所以说终于发生,是因为1998年我参加过国家大气污染控制规划研究,那个研究预言,如果不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又不加强煤炭燃烧的末端治理,中国可能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只要天公不作美,大气污染就会成为常态化。
  后来末端治理措施加强,将雾霾的出现推迟了几年,但是终于还是发生了,由此凸显出减煤的重要性。当时我提的目标是煤炭占比每年减1个百分点,做得好的话可以减2个百分点,业界普遍认为不可能。但是2013年-2019年,六年间煤炭占比减少了10个百分点,煤电占比减少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分别减少1.7个和2个多百分点。
  今后,煤炭总量和占比还会进一步降低,这取决于以下几个逻辑。
  第一个逻辑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所需要的能源增量可以大幅度减少。“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量分别是11.4亿、9.7亿、7.4亿、5.6亿吨标煤,平均每五年下降1.7亿吨,年均能源消费增量,则分别为2.3亿、2亿、1.5亿和1亿吨,即“十五”时期每年增加2.3亿吨标煤才能支撑经济增长,“十三五”时期每年1亿吨标煤就能满足增长需求。
  第二个逻辑是中国能源高质量转型的速度也很快,“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量中电量的占比分别是35%、45%、63%和85%。估计“十四五”期间这一比例会超过100%,即实现了电力对其他用能方式的替代,而新增电量中大部分是非化石能源,再加上天然气利用的增加,2019年中国非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从2006年不到0.1%,提高到2019年的10%,平均每年增加0.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展迎来从高速度向高比例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留给煤炭和煤电发展空间已经很小了。
  第三个逻辑是经济性概念,2019年中国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都已接近平价上网。光伏发电在全国范围内,价格大体上在每千瓦时0.25元-0.35元,成为价格较低的发电电源。国际能源署也预测,到2025年光伏发电的价格将低于燃煤发电的燃料成本。
  第四个逻辑是保供应保安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出现之后,国家强化了国内石油开发的力度,但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石油产量只增加了200万吨,仅仅相当于90亿千瓦时的电量,而同期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增加了1万亿千瓦时,平均每年增加2500亿千瓦时,7500万吨标准煤,或者5000万吨油当量。如果“十四五”做得更好一点,每年增加3000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就相当于每年新增加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9000万吨的石油,而这个“石油”的价格仅相当于每桶30美元-40美元。
  明白了这些逻辑,减煤的思路就会十分清晰,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就是:只有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十四五”能源需求的增量不会超过5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的增加大体上每年7500万吨标准煤,天然气每年增加300亿立方米,折合1500万吨标准煤,留给石油和煤炭的空间大约是10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每年新增1400万吨煤炭或者1000万吨的石油,如果经济转型更好一些,能源需求没有那么高,煤炭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都是大概率事件。
  再来看煤电,“十三五”期间煤炭消费零增长,煤电新增6000亿千瓦时,这是大气污染治理将散煤轉化为发电用煤推动的,600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相当于消耗了2.5亿吨煤炭。“十四五”期间散煤的治理需求已经很少,不会超过1亿吨,相当于230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即每年新增450亿千瓦时,这些就是煤电的发展空间,如果再建设2亿千瓦的煤电,势必进一步降低煤电的利用小时数,煤电行业的盈利水平会进一步下降。
  煤炭、煤电对于中国十分重要,但是减量也是客观要求。“十四五”期间,由于经济和能源的高质量发展,留给煤炭和煤电的发展空间都不大,不论是增加煤炭消费还是增加煤电装机容量,都不是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选项,也不是能源转型的正确选项。煤炭和煤电行业也要有博大胸怀,在做好压舱石、稳定器的同时,对替代能源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扶上马,再送一程。
  (编辑:马克)
其他文献
非洲大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本周已突破5万例。与亚洲和欧洲相比,非洲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仍难以预估疫情将对非洲大陆造成多严重的威胁。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4月中旬发布的报告称,如果非洲国家完全不采取措施遏制病毒传播,感染人数可能会达到1.228亿人,可能会有30万-330万非洲人死于新冠病毒。  但世界卫生组织(WHO)非洲区域办事处5月7日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称,如果疫情防控措施失
期刊
1994年实行税制改革后,中央税收收入比重逐渐提升,随之出现了财权上收而支出责任下移的趋势,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达到了40%。实施“营改增”前,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重相当,但是从支出责任上看,中央仅负担15%,地方的比例高达85%,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比重失衡,中央支出责任过少。从改革的方向上看,解决中央与地方财政失衡,不能采取降低中央收入比重而提高地方收入比重的办法,而应该由中央上
期刊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  回想2019年岁末,主流经济学界对新年的种种预测,“不确定性”是被高频提及的词汇。但巨大的“黑天鹅”突然降临,是不确定中的极端不確定。2020年的开年已经不是“Hard”,而是“Hell”级难度。人们平静的生活被颠覆了,很多旧秩序被打破,全球资本市场一片黯淡。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大家都懵了。”唐宁说,“毕竟谁都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谁都没预测到这种情况。”唐宁是宜信公
期刊
继中央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2018年首提“稳外贸”后,今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20年中国经济的预期目标做出调整,在外贸方面提出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改变了2019年“进出口稳中提质”、2018年“进出口稳中向好”的相关表述。  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19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
期刊
在5月超万亿元的地方债发行之后,新增的约1.5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已在路上,确保顺利发行不仅是后期政策发力的重点,同时也将考验市场的接单能力。  5月29日,央行公告称,为对冲政府债券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在公开市场进行了3000亿元人民币7天期逆回购操作。此前在5月26日,在时隔37天后,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5月最后一周净投放达到6700亿元。  央行通过逆回购投放流动性的背
期刊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银行、担保机构等纷纷施以援手,但部分中小微企业依然反映拿不到贷款,在“生死线”上挣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述话题一直是市场争议的热点。《财经》记者在前期调查采访中了解到,部分企业认为银行没有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因害怕可能出现的坏账而不愿承担更多责任;但多名银行业从业者亦表示,银行本是市场化机构,若承担过多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一旦出现不良
期刊
临床试验人员在做重组新冠病毒疫苗Ⅱ期临床实验准备工作。图/ 中新  中国研究进展最快的一款新冠疫苗,2020年5月22日晚间公布了一期试验结论。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领衔的研究团队,将这一结论于《柳叶刀》在线发布。  能否研制出一款有效、安全的新冠疫苗,牵动全球神经。此次公布的一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个疫苗是安全的,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
期刊
图/视觉中国  3月12日,上海浦东金桥5G产业生态园正式开园。  此时正值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刚刚被控制到较低风险水平,数十位来自政府和企业的代表戴着口罩,聚在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金桥经开区”)一个临时搭建的白色厂棚里,举办了一个看上去中规中矩的开园及重点项目签约仪式。整个会场布置透着股一切从简的气息。  这是上海首个5G产业园,由上海市浦东政府联合华为、中国移动产业研究院、中国信通
期刊
2020年正在形成一场全球投资风暴。在此之前,全球大流行病、零利率、石油价格战和美国总统大选还从未同时发生过。  金融市场在过去三个多月经历了大起大落。回首新年伊始,我们还在追问“新十年能否续写牛市辉煌”,我们还在担心中美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局势的走向,但一场突然而至的“黑天鹅”事件让所有的光荣与梦想、争端与摩擦都黯然失色。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机似乎正在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衰
期刊
2020年2月10日,湖南长沙一家企业以3D打印技术生产医用护目镜。图/中新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这是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一句话,其中文翻译似乎更具有一种深邃和简约的平衡之美,所以,被高频率地用在大时代交替之际和大叙事更迭之时,传播在未知中积极应变并不断进步的正能量。  中国在变,中国经济也在变,在稳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变化的主基调,而制造业如何应变甚至主动求变关乎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