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体育也从过去的传统教学转向创新教育,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近年来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仍然表明学生的体质不升反降,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乃至体育老师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生的需求入手,探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以适应当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专业素养 学生体质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胡锦涛总共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总书记的讲话肯定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当每年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不理想时,我们教育研究者却往往很少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从社会、家庭、学生身上寻找原因,试问,体育课程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大家大都持喜欢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会学不好呢?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师是否有能力去改变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我们的体育教师无法凭借个人能力达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教师的来源决定了这不是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目前我国体育师资一般都是由师范院校和体育学院培养来承担的,而体育生源则大部分是经过高考,少部分经过体育特招或运动员退役经过大学培养后成为体育教师。由此存在的问题是:体育生源只是由于文化成绩较差无法顺利考入大学而临时改方向考体育专业,因此这部分学生在体育技术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而特招生则由于多年的体校训练或长期的训练比赛导致几乎荒废了文化学习。这两种类型的考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学校缺乏严格的淘汰机制,也没有较高的学业标准,因此学生们几乎都能顺利毕业并进入教师岗位,由此造成体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踏上工作岗位后许多人会存在英语或其他学科能力的低下导致进一步发展或学习深造的障碍。
1.2 职业教育的缺乏导致职业使命感、自豪感的缺乏。由于我们的体育生源本身不是因为喜欢体育才进入体育教师这个行列的,因此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非常片面,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偏向于一些术科和体育理论知识,即一般教养和专业教养,在教职教养方面非常缺乏。再加上社会本身对体育及体育教师职业存在的偏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导致教师自身缺乏认同感,因此一旦踏上工作岗位,在达到个人目的后对工作缺乏进一步的要求,对钻研业务、投身体育工作更是缺乏动力。
1.3 职后培训的缺乏导致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信息的传递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新兴的体育休闲项目也不断涌现。而我们一些专业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却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校内所学课程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踏上工作岗位后,体育教师中很少有接受在职培训的经历,有的大部分也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学历、学位或职称晋升的需求,真正愿意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主动接受培训的是少之又少。因此面对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往往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去指导学生,这不但不能对学生起到好的指导作用,有时还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有些学生想减肥,我们的体育教师片面地让他们多运动,少吃饭。但一段时间后学生感到没有效果时,我们的老师往往不能科学地帮他们分析并指出原因,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而放弃。
2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三个方面,它与能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密切相关。
2.1 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对学生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全心投入,把运动技术的学习通过各种项目和资源的开发更好地融合起来,既能使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又通过各种游戏和比赛达到提高学生体能的目的。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理解成“放羊式”教学,将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课看成是休闲课,他们不是通过选择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运动技能学习中去。因此,他们所教的小学生在该“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时没有掌握,到初中应该“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时没有发展,更不要谈到高中时“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了,导致本应成为新体育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和其他学习领域目标载体的运动技能领域,被一些误解的一线教师抛之脑后。这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怕学生在练习中受伤,忽略了学生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不再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学生没有掌握赖以锻炼的技能,何以有兴趣锻炼?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会不下降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就一定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这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师自觉投入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来。
2.2 教师的职业技能决定能否为学生提供科学全面指导。要使学生喜欢体育,体育意识、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必须解决两方面的工作。①让学生喜欢运动;②让学生取得效果并坚持运动。上述两方面工作首先必须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如表1所示: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锻炼的理由有很多,如会浪费时间、不好玩、没有场地设施、不能达到减肥效果等等,如果教师不能为其一一提供解决方案,学生的课余时间就会被学习或者游戏占据,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体育教师不光是上好体育课,更重要的是能否通过体育课把他们吸引到课外的体育锻炼中来,使他们养成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当他们充分体会到效果和乐趣后,课外就会去自觉尝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表1对不愿参加课外运动的学生应提供的指导方案
2.3教师的职业化行为将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外,还包括良好的职业行为,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表列出了一些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师的职业化行为。
表2 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师职业化行为
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行为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能使教师自身产生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对学生体质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3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1 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机制。应制定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对高等院校体育师资的培养应严格按照一般教养、专业教养和教职教养三重构造所组成的专业性准备教育。在日本,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资格标准的法律,《教育职员资格法》明确规定了各学科教师的资格标准,并以法律手段设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学科科目和教职课程科目,规定体育学科专业科目和教职专业科目及学分分配比率,形成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同时他们的教职教育的比重远远超出学科教育,意味着教师资质适应社会的需要始终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代为适应国际化社会的发展,认识教职教育的意义,追求教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指导能力等专业水平的提高仍是教育改革首先应考虑的重要战略。
3.2 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录用机制。高校应构建体育人力资源教学科研岗位职位的素质模型,在人员录用中应避免人情照顾,应避免录用单一技能型人员,如确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如带队教练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教育能力的培训,招聘过程中除运用简历筛选、背景调查、纸笔测验、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的方法外,其对岗位、职业的认识、描述以及自身锻炼情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否则若干年后又将出现一位大腹便便的不符合职业形象要求的体育教师。
3.3 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培育和考核机制。培育和考核机制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考核机制,教师培育就没有推动力,就难以撼动甘于平庸,不求发展的思想。因此首先应明确绩效考核目标,然后实施考核、进行考核反馈、运用考核结果激发教师活力。如果要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只要把学生学生体质的提高作为考核目标,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去研究提高的方法、手段,那么学生体质的提高也就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1 林陶.日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诠释[J].体育学刊,2009.3:64
2 李金龙等.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化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
院学报,2009-5-67
3 黄爱峰等.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问题透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224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专业素养 学生体质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胡锦涛总共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总书记的讲话肯定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当每年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不理想时,我们教育研究者却往往很少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从社会、家庭、学生身上寻找原因,试问,体育课程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大家大都持喜欢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会学不好呢?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师是否有能力去改变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我们的体育教师无法凭借个人能力达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教师的来源决定了这不是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目前我国体育师资一般都是由师范院校和体育学院培养来承担的,而体育生源则大部分是经过高考,少部分经过体育特招或运动员退役经过大学培养后成为体育教师。由此存在的问题是:体育生源只是由于文化成绩较差无法顺利考入大学而临时改方向考体育专业,因此这部分学生在体育技术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而特招生则由于多年的体校训练或长期的训练比赛导致几乎荒废了文化学习。这两种类型的考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学校缺乏严格的淘汰机制,也没有较高的学业标准,因此学生们几乎都能顺利毕业并进入教师岗位,由此造成体育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踏上工作岗位后许多人会存在英语或其他学科能力的低下导致进一步发展或学习深造的障碍。
1.2 职业教育的缺乏导致职业使命感、自豪感的缺乏。由于我们的体育生源本身不是因为喜欢体育才进入体育教师这个行列的,因此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非常片面,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偏向于一些术科和体育理论知识,即一般教养和专业教养,在教职教养方面非常缺乏。再加上社会本身对体育及体育教师职业存在的偏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导致教师自身缺乏认同感,因此一旦踏上工作岗位,在达到个人目的后对工作缺乏进一步的要求,对钻研业务、投身体育工作更是缺乏动力。
1.3 职后培训的缺乏导致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信息的传递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新兴的体育休闲项目也不断涌现。而我们一些专业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却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校内所学课程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踏上工作岗位后,体育教师中很少有接受在职培训的经历,有的大部分也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学历、学位或职称晋升的需求,真正愿意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主动接受培训的是少之又少。因此面对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往往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去指导学生,这不但不能对学生起到好的指导作用,有时还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有些学生想减肥,我们的体育教师片面地让他们多运动,少吃饭。但一段时间后学生感到没有效果时,我们的老师往往不能科学地帮他们分析并指出原因,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而放弃。
2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三个方面,它与能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密切相关。
2.1 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对学生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全心投入,把运动技术的学习通过各种项目和资源的开发更好地融合起来,既能使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又通过各种游戏和比赛达到提高学生体能的目的。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理解成“放羊式”教学,将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课看成是休闲课,他们不是通过选择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运动技能学习中去。因此,他们所教的小学生在该“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时没有掌握,到初中应该“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时没有发展,更不要谈到高中时“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了,导致本应成为新体育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和其他学习领域目标载体的运动技能领域,被一些误解的一线教师抛之脑后。这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怕学生在练习中受伤,忽略了学生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不再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学生没有掌握赖以锻炼的技能,何以有兴趣锻炼?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会不下降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就一定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这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师自觉投入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来。
2.2 教师的职业技能决定能否为学生提供科学全面指导。要使学生喜欢体育,体育意识、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必须解决两方面的工作。①让学生喜欢运动;②让学生取得效果并坚持运动。上述两方面工作首先必须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如表1所示: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锻炼的理由有很多,如会浪费时间、不好玩、没有场地设施、不能达到减肥效果等等,如果教师不能为其一一提供解决方案,学生的课余时间就会被学习或者游戏占据,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体育教师不光是上好体育课,更重要的是能否通过体育课把他们吸引到课外的体育锻炼中来,使他们养成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当他们充分体会到效果和乐趣后,课外就会去自觉尝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表1对不愿参加课外运动的学生应提供的指导方案
2.3教师的职业化行为将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外,还包括良好的职业行为,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表列出了一些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师的职业化行为。
表2 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师职业化行为
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行为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能使教师自身产生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对学生体质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3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1 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机制。应制定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对高等院校体育师资的培养应严格按照一般教养、专业教养和教职教养三重构造所组成的专业性准备教育。在日本,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资格标准的法律,《教育职员资格法》明确规定了各学科教师的资格标准,并以法律手段设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学科科目和教职课程科目,规定体育学科专业科目和教职专业科目及学分分配比率,形成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同时他们的教职教育的比重远远超出学科教育,意味着教师资质适应社会的需要始终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代为适应国际化社会的发展,认识教职教育的意义,追求教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指导能力等专业水平的提高仍是教育改革首先应考虑的重要战略。
3.2 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录用机制。高校应构建体育人力资源教学科研岗位职位的素质模型,在人员录用中应避免人情照顾,应避免录用单一技能型人员,如确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如带队教练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教育能力的培训,招聘过程中除运用简历筛选、背景调查、纸笔测验、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的方法外,其对岗位、职业的认识、描述以及自身锻炼情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否则若干年后又将出现一位大腹便便的不符合职业形象要求的体育教师。
3.3 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培育和考核机制。培育和考核机制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考核机制,教师培育就没有推动力,就难以撼动甘于平庸,不求发展的思想。因此首先应明确绩效考核目标,然后实施考核、进行考核反馈、运用考核结果激发教师活力。如果要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只要把学生学生体质的提高作为考核目标,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去研究提高的方法、手段,那么学生体质的提高也就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1 林陶.日本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诠释[J].体育学刊,2009.3:64
2 李金龙等.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化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
院学报,2009-5-67
3 黄爱峰等.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问题透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