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河道景观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恢复和强化河流的主要功能,将生态治理与景观相结合,并强调利用河道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格局、体现城市特色的新思路。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TV85;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1-0186-01
长期以来,河道主要考虑的是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问题,造成河道断面型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由于对河道坡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河道的自净能力因此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各种水生植物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因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裂[1]。同时,由于忽视了对城市河道在社会、环境、经济等各方面价值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河道失去了原有的水边环境,人们少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城市也因此失去了灵性。
1.城市河道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水质有污染:沿河工厂和居民污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致使水体污染,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第二,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泄洪功能:河道防洪规划设计忽略了河流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河道设计成一个缺乏自净能力的封闭系统,与周边环境割裂,成为孤立的个体。
第三,驳岸设计硬质化:驳岸设计多采用硬质护坡,从表面上看,仿佛一劳永逸,坚不可摧,但实际却损害了河道原有的土壤植被,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条件,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第四,土壤碱化严重,植物生长不良:三河入海口段土壤碱化严重,地下水位较高,导致植物长势不良。
第五,单独强调每条河流的景观和功能:设计包含三条河流,每条河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考虑,没有从城市整体格局出发,应作为一个大的河流总系统进行规划,每条河流为其下一层面的子系统,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
2.河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的倾向
第一,河道整治工程的“硬质化”。河道工程的整治采用硬质护坡,本意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河道的“硬质化”其实是非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硬质护坡破坏了河道坡土的植被,损害了植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对河道生态环境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景观建设工程的“奢侈化”和“模仿化”。有的政府部门,把河道的建设弄成是政绩工程,片面追求兴建之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按照城市的规划进行,比如,多处建设水利广场,并且配备全套的塑像、假山等景点装备,致使水景观的奢侈。这是有悖于河道景观建设的初衷的。还有的地方,建筑风格相同,景观模仿严重,不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第三,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中的“急近化”。城市河道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人为地一蹴而就。有些城市的河道景观工程存在生态环境建设“急进化”问题,盲目移植大树,以灌木代草坪等,不考虑生态系统的规律,影响了绿地综合生态效果的正常发展,反而造成景观不协调[2]。
3.城市河道的作用
第一,生态走廊。河流是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动通道,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在现代景观生态学意义上,河流走廊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作用。同时,河滩中的自然岸线、湿地等景观生态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生态脆弱地带和群落类型的代表性样本,如洪泛区、冲击滩涂等,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景观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潜力。
第二,休闲通道。河道及滨水区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之一,在考虑河道及滨水区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布置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活动设施,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河开放空间。并与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系统形成完整的网络。③开发热点。在今天,对滨水区及河道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早已超越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层次,多数城市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拉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良好的河道及滨河景观,能够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基于自然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途径
4.1 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
河道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恢复。对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应坚持“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
(1)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加强完善水系和绿地的联系网络。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特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2)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在30m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包括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河岸植被在60m的宽度,则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
4.2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1)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使设计的横断面的复杂化。要造成河岸边坡有陡有缓,能缓则缓;堤线距水面有宽有窄,能宽则宽。在一定长度内,形成水流速度有快有慢,在岸边甚至造成滞流,回流,以便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切忌河道截弯取直,避免直线段太长,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因为自然状态的河流不会是笔直的。
(2)生态化护坡。天然河流岸线基本都是蜿蜒的,沿线由天然植被或石块分布或镶嵌在岸边,既降低近岸流速保护了河岸,又稳定了河势;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护自然状态,配合种植适合滨水且根系发达的植物,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料、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
(3)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应利用河道绿化带降低挡墙高度、通过设置亲水平台以增加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
(4)对于河道两岸空间充裕的河段,宜建造斜坡防护为主。即采用斜坡植草防护,在天然稳定护岸的基础上,利用斜坡造鱼巢,埋大柳纸、水杨纸等,同时在控制河道岸线外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避免土壤硬化和裸露。
4.3 水体净化及水污染治理
城市河道中水的质量对水域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水源的重要危害,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河道,也会使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下降。因此,有效截流污水的工程措施是在城市河道改造整治过程中应予考虑的[3]。
4.4 乡土植物选择与生物修复
建立稳定的水滨乡土植物群落并保证其自然演替不受干扰,应成为河道改造和整治的重要内容。除剔除危害性外来物种外,应尽量以乡土植物为骨架建立结构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从而得到半自然、近自然和自然形式的景观。乡土植物能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色,并对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有重要影响。
5.结语
水是生命的最基本条件,水生态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城市河道作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应该成为城市中理想的生态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绿色休闲场所。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以及濱水景观,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且可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重视城市河道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从而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8):74-75.
[2] 王铁.日本城市景观的现状和设计.城市环境设计,2015(3):80-85.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TV85;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1-0186-01
长期以来,河道主要考虑的是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问题,造成河道断面型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由于对河道坡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河道的自净能力因此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各种水生植物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因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裂[1]。同时,由于忽视了对城市河道在社会、环境、经济等各方面价值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河道失去了原有的水边环境,人们少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城市也因此失去了灵性。
1.城市河道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水质有污染:沿河工厂和居民污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致使水体污染,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第二,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泄洪功能:河道防洪规划设计忽略了河流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河道设计成一个缺乏自净能力的封闭系统,与周边环境割裂,成为孤立的个体。
第三,驳岸设计硬质化:驳岸设计多采用硬质护坡,从表面上看,仿佛一劳永逸,坚不可摧,但实际却损害了河道原有的土壤植被,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条件,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第四,土壤碱化严重,植物生长不良:三河入海口段土壤碱化严重,地下水位较高,导致植物长势不良。
第五,单独强调每条河流的景观和功能:设计包含三条河流,每条河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考虑,没有从城市整体格局出发,应作为一个大的河流总系统进行规划,每条河流为其下一层面的子系统,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
2.河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的倾向
第一,河道整治工程的“硬质化”。河道工程的整治采用硬质护坡,本意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河道的“硬质化”其实是非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硬质护坡破坏了河道坡土的植被,损害了植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对河道生态环境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景观建设工程的“奢侈化”和“模仿化”。有的政府部门,把河道的建设弄成是政绩工程,片面追求兴建之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按照城市的规划进行,比如,多处建设水利广场,并且配备全套的塑像、假山等景点装备,致使水景观的奢侈。这是有悖于河道景观建设的初衷的。还有的地方,建筑风格相同,景观模仿严重,不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第三,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中的“急近化”。城市河道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人为地一蹴而就。有些城市的河道景观工程存在生态环境建设“急进化”问题,盲目移植大树,以灌木代草坪等,不考虑生态系统的规律,影响了绿地综合生态效果的正常发展,反而造成景观不协调[2]。
3.城市河道的作用
第一,生态走廊。河流是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动通道,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在现代景观生态学意义上,河流走廊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作用。同时,河滩中的自然岸线、湿地等景观生态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生态脆弱地带和群落类型的代表性样本,如洪泛区、冲击滩涂等,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景观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潜力。
第二,休闲通道。河道及滨水区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之一,在考虑河道及滨水区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布置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活动设施,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河开放空间。并与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系统形成完整的网络。③开发热点。在今天,对滨水区及河道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早已超越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层次,多数城市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拉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良好的河道及滨河景观,能够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基于自然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途径
4.1 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
河道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恢复。对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应坚持“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
(1)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加强完善水系和绿地的联系网络。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特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2)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在30m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包括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河岸植被在60m的宽度,则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
4.2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1)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使设计的横断面的复杂化。要造成河岸边坡有陡有缓,能缓则缓;堤线距水面有宽有窄,能宽则宽。在一定长度内,形成水流速度有快有慢,在岸边甚至造成滞流,回流,以便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切忌河道截弯取直,避免直线段太长,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因为自然状态的河流不会是笔直的。
(2)生态化护坡。天然河流岸线基本都是蜿蜒的,沿线由天然植被或石块分布或镶嵌在岸边,既降低近岸流速保护了河岸,又稳定了河势;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护自然状态,配合种植适合滨水且根系发达的植物,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料、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
(3)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应利用河道绿化带降低挡墙高度、通过设置亲水平台以增加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
(4)对于河道两岸空间充裕的河段,宜建造斜坡防护为主。即采用斜坡植草防护,在天然稳定护岸的基础上,利用斜坡造鱼巢,埋大柳纸、水杨纸等,同时在控制河道岸线外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避免土壤硬化和裸露。
4.3 水体净化及水污染治理
城市河道中水的质量对水域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水源的重要危害,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河道,也会使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下降。因此,有效截流污水的工程措施是在城市河道改造整治过程中应予考虑的[3]。
4.4 乡土植物选择与生物修复
建立稳定的水滨乡土植物群落并保证其自然演替不受干扰,应成为河道改造和整治的重要内容。除剔除危害性外来物种外,应尽量以乡土植物为骨架建立结构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从而得到半自然、近自然和自然形式的景观。乡土植物能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色,并对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有重要影响。
5.结语
水是生命的最基本条件,水生态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城市河道作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应该成为城市中理想的生态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绿色休闲场所。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以及濱水景观,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且可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重视城市河道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从而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8):74-75.
[2] 王铁.日本城市景观的现状和设计.城市环境设计,2015(3):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