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不尽的书

来源 :青少年日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8日 晴
  人是符号的动物。
   ——卡西尔
  历史总是沉默着,当你不去触碰它的时候。时代有时代自己的喧嚣,这个年代其实没有什么确切的定位,只有当我们也成为了过去,在不断地被挖掘、研究和争论中,慢慢地似乎才有了某种程度的坐标位置。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盖棺定论”吧。
  然而,历史有它另一张面孔。将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叫做“记载”也未尝不可。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句让人觉得他很伟大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他看来,历史只有在当下的解读中才变得有意义,换句话说,历史是个不存在的东西,它可以被记录在案,但将其固定的载体却是现时的存在,它可以就是你手上捧着的一本带插图的书。
  过去只告诉人们一个“记录在案”的真实,所以“真实”的背后还有别的“真实”。我们原本以为最确定的事实却忽而成了最难以捉摸的了,似乎历史是流动的,似乎它也像我们经常比喻的将来一样,具有无限变幻的可能性。民众总是对于稳定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原本仅仅也只是一家之言的历史书才会有这么大的市场。因为那是公认的,那是权威的,那是有生命力和说服力,也是确定不变的。和民众不一样的是,作为古代的杰出政治家们,却早已看透这种心理依赖。他们懂得如何让历史做自己的代言人,而历史,正是“记录在案的”!
  然而书是由文人写的,尽管我不想将政治权威和文人这两个群体刻意地对立起来,但是两者对于话语权的渴望和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如果文人果真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话,那么对于文字的主动权则是他们所剩无几的筹码中尚显有力的能与专制君王争夺资源的一件。可悲的是,当文人们以为有了可以讨价还价资格的时候,往往招来杀身之祸。曾经,咸阳城“焚书坑儒,六百年间的精华付之一炬”,历史似乎对这段劫难一直耿耿于怀,难以忘却。
  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案,本来也是有比较统一确切的说法的,不过近些年翻案的不少,标新立异的也见怪不怪,以致这段历史像化了浓妆一样让人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了。不过书肯定是烧了,人也绝对是杀了的,至于嬴政此举的目的早已众说纷芸,并不重要了。但这至少说明了,统治者已经对文人有着起码的警惕,而所谓“用人不疑”在我看来多多少少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
  历史上董卓也放过一把火,“不但洛阳成为废墟,所有国家收藏的文学典籍只有蔡邕带出五车,后人讲‘学富五车’比喻尽天下之才学,也不过就是这五车了,其他的尽为灰烬”。如果说这只是场意外的话,那么梁元帝在投降北周之前所干的一件大事——焚书,则完全出于故意。“元帝酷爱文学,喜欢藏书,号称‘读书破万卷’。他以帝王之尊私藏的图书超过数万册,可谓南北之精华、数百年间的文学积淀尽在元帝私藏之中,却一把大火全都烧成灰烬。”北周宇文氏得知后大怒,元帝最后被杀亦与此有关。在这里,书籍字画这种东西已经开始显露出它和有形有体财产不一样的特质,那就是纵然你拥有它,但并不能随意支配,尤其是民族文化之类属。
  文学历经三次大火焚烧,难怪乎有人叹息“先秦两汉经典再无可寻”。五行有“相生相克”之说,其中谓“木生火”,从中似乎可以隐约找到焚书的“自然科学依据”。文字自记载于纸上之时便过渡到一种易燃物,造得快,烧得也彻底。烧书这样一种行为,可以看作是用暴力来否定另一种话语权的正当性,也可以看作是暴力实施者对反抗者的警告:火可以烧书,也可以烧人。《西游记》里有个给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为了确保安全,行者给其他三人划了个火圈,只要在火圈内便可以保证没有生命之虞。可惜他们不听话,被妖怪忽悠出来了,险些成了“被人卖了还替别人数钱的傻瓜”。观众在这个时候总是唏嘘,责怪唐僧、悟能的自作主张。专制统治者同样给文人们划了个圈,不安分守已要出圈就等于是引火自焚。烧了一两次还果然有效果,先例已在那儿,不等我这边划圈,有文人自已已经开始测量范围划地为牢了。
  对于中国旧时的文人尤其可悲的是,一方面要做集团内的臣子,一方面又要处处小心保全性命,所谓的知识分子独立性更是天方夜谈!安分守已并非万全之策,“老板”也会有神经过敏的时候。焚书只是形式,最好不要说话了。于是有了文字狱。文字狱让文人们人人自危,也培养了一大帮文人间谍。鲁迅在《这样的战士》里说,最怕的不是来自明枪,而是友人们的暗箭,是之谓也。于是乎,旧文人自身的独立人格不保,连做人的尊严也荡然无存了。
  当文字狱把“焚书”这件外袍也扯下来,赤裸裸暴露出控制文人精神独立性的欲望时,我们看到了在文明的广场上进行着最野蛮的刑罚。面对同一种表达,可以有很多的理解。当统治君王试图通过表达方式来探悉文人精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所有的解释都变得面目可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欠缺的只是借口,而文人籍以表达的作品正好成了最佳的借口。
  帕斯卡尔把人比喻成“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宁愿相信这是一种乐观的比喻。明朝学者李贽明知所作的书会被禁,却依然“将锋芒指向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说教,向程朱理学提出大胆的怀疑和公开的批判”,并将其命名为《焚书》。你们不是要来猜测,要来探悉,要来抓辫子吗?那我就直白地告诉你们好了。批判并不是要置之死地,最起码它是一种独立的表达。我不能说反思是知识分子的一项义务,但它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能力,是力所能及的事。
  从二千多年前焚书的火里走出来的,是知识分子永远希望摆脱却又纠缠不清的魅影。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那么我们还会不会同那些书里的符号一样在火里消弥了自己呢?
  山西中医学院
其他文献
杨康,1988年生于陕南,汉中人在重庆,学的是工科,爱的是文字,吃粗茶淡饭,编《天汉诗歌》,正在迷恋一个江南女子。    我想去合川    我想去合川。不坐公交,不开车  我想徒步走着去。不去那些  人造公园,我也不去名胜古迹  我只想去合川,去一个名叫官渡的小镇  不吃大餐,不喝烈酒,只要合川桃片  要就要六盒吧。六,这个多么熟悉的数字  现在是下午六点,我在思念九月出生的你  在合川,在官渡,
期刊
9月25日 晴  其实,我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大概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地踏上人生这条路吧!可是,在生命的历程中,我更多的是路过很多的人生。  于是,我开始喜欢生命的黑色,她遮掩了一切的懦弱与罪恶,所以世界看似公平的。我并不畅想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五彩缤纷,那样,只会让我觉的人生更艰难。我想:人生若是质朴的黑色,她好脱离一切杂色的玷染,始终保持着自己纯真的一面,虽然有些稚拙,但就是自然中那无限盎然的
期刊
10月5日 晴  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去了坝上大草原。  明亮的阳光被云朵遮住了,一时阴一时晴,变化无常。辽阔的大草原,一望无际,远山上青青的草,漫山遍野,在微风中不停地摇摆,像流动的水一样,泛着点点银光,在阳光下格外的美丽。  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我最喜欢的事——骑马。  这还是我第一次骑马,一匹枣红色的马。站在马的旁边,心里紧张的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牵马的阿姨耐心地教我如何上马。我把脚伸
期刊
9月22日 晴  天上一轮月,人间万里明。琼宇高寒,捧出了一轮月影;冰壶朗澈,平分了秋夜天香。伴随着秋高云淡,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又一次在人们的企盼中到来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对家人的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对故乡的思念。是啊,思念是十五的月亮的影子,月光总是偷偷透过窗子,把它撒进我们心里。但是月亮同样给了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每至此佳节,家人总会团聚在
期刊
2月15日 晴  水酒色味  新年伊始,我随妈妈来到滇西南的边陲小镇西县做社会实践,这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这里民风纯朴。  老屋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埋到了深处,接连不断的鸟鸣与水流声扰了这里的一片宁静,其间偶尔能听到佤家热情奔放的祝酒歌。祝的,自然是客;而这酒,便是佤家的水酒。  佤家最年长的老人,双手颤颤巍巍地拿出瓦罐来,解开了那缠了一圈又一圈的绳。揭开封口的瞬间,罐内小红米发酵后浓郁醉人的香气扑
期刊
那一天我来到这里,   在遥远的地方见到了你,   你的色彩是那样的神奇,   蔚蓝得叫人心儿颤栗。   你是我心仪已久的梦啊,   梦中是我童年的天地,   你的颜色比天空还单纯,   让我把你看作天,把天看作地,   我坐在这里,躺在这里,   心儿和你融化一起。   啊——   在那遥远的地方,我见到了你,   你的色彩是那样的神奇,   你那容颜绽放的光华呀,   让我的,让我的心儿颤栗。
期刊
10月10日 晴  吃完晚饭,我便来楼下的夜市闲逛。夜市十分热闹,我逛到一个旧书摊位,摊主摆了一地的旧书。我一向爱看书,但平时在买书上却抠得要命,平时连旧书也买得少。我在摊位前蹲了下来,目光把地面上的书籍扫视了一遍,没有啥书引起我的兴趣,倒是一本杂志吸引了我。我拿起杂志看了看,心里一直在盘算花两元买这本杂志是否值得。我想,这些文章去网上找一找肯定会有的,何必花这钱呢;但是转念一想,我这人一坐到电脑
期刊
语文是个怎么样的世界?难道那是开满花的世界?还是天堂?若你不知,让我告诉你吧!哪里不是花香在游荡,而是文学的气息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就像宇宙的土星一样,身边有无数的星光在照亮着它。    9月10日 晴  语文是个怎么样的世界?难道那是开满花的世界?还是天堂?若你不知,让我告诉你吧!哪里不是花香在游荡,而是文学的气息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就像宇宙的土星一样,身边有无数的星光在照亮着它。  在我的字典里,
期刊
10月5日 晴  胖嘟嘟、胖鼓鼓、胖乎乎……胖一出场,就有一种珠圆玉润的富足感。就有一个胖子敢这样取笑一个瘦子。胖子说:“一见到你,就知道这个世界还在闹饥荒。”而瘦子当仁不让,回击了一句:“一见到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互相调侃之中,瘦子明显在言辞上占上风,而胖子流露出的则是胖的优越感。  在唐朝,那个崇尚肥美的时代,胖让大唐帝国达到了最佳饱和状态,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巅峰王朝。胖在唐代处处得
期刊
十、Home Stay(民宿)  我更喜欢I,可能也是因为语言上没有障碍,可以顺畅地交流。我提到爱情、提到梦想、提到中国人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  2009年9月12日  12:30am,M一家终于来了。我是倒数第三个被接走的。我发现日本人太会追求个性了。一旦离开学校,脱去统一正规的校服,学生们就个个穿得跟模特似的,至少10cm的高跟鞋,耳钉、项链、指甲上花哨的装饰,蝙蝠一样奇型怪状的衣服,所有人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