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的美学意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yx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商隐《锦瑟》的主旨历来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其中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比如其中的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等,而这些给该诗增添了不少生机。作者通过这些美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本有的无奈。
  关键词:朦胧美 悲剧美 缺憾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
   虽然这首诗的中心难以定论,但是它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细品此诗,我们就会发现它蕴含的美学意义,即朦胧美、悲剧美以及缺憾美。
  
   一 朦胧美
  
   朦胧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意境,当然也是一种美。朦胧,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的境界。朦胧的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但是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的心灵。它所创造的意境是朦胧的,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品读李商隐的《锦瑟》我们就会发现该诗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情境。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美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作者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作结,表明作者到老还是珍重这份感情的,虽无需追忆,但分明已然在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即说作者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如水中花、镜中月,琢磨不到。
   前三联实现了诗人迷惘、哀痛、凄凉悲苦的心境,尾联又再现了诗人的人生追求和美好的向往,使全诗弥漫着哀怨失望感伤与浓烈的向往交错的朦胧情思。诗人把当时他的所有的心境呈现给读者,到此却嘎然而止,留下了大片的空白,使读者坠人迷云 雾之中,令人凝神弦思,冥思遐想,使人驰骋于飘渺无垠的意境之中,去追踪,去领悟,去思辩……诗人通过这首诗,把朦胧情思与朦胧意境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瑟声的迷幻、哀怨、清寥、缥缈以传达华年所历之种种人生遭际、境界与感受,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幻化为一幅幅各自独立而又含意朦胧的象征性图景——身世遭逢如梦如幻、伤春忧世似杜鹃泣血、才而见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诗中那些冷僻的典故,精确的对偶及工丽深细的语言构成了一幅朦胧迷幻的诗境。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惆怅的情结中结束,余音袅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境界,既启人遐思,又隐僻莫测。王士祯在《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中说:“獭祭曾惊博奥弹,一篇《锦瑟》解人难。”这首骈意丛生的诗千古传诵,在于它情调上的蕴籍美,氛围上的迷蒙美,意象上的朦胧美。在不断变换的朦胧意境中,不变的是作者那颗悲伤失望、迷惘彷徨的心。而由心生的愤懑之情便消解在这朦胧的意境之中,这使作者的内心达到一种变与不变的平衡。
  
   二 悲剧美
  
   生活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所以悲剧在人世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常见的,然而悲剧本身也是一种美。李商隐在这里以悲剧的形式展示了他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首先,从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上来说,该诗句句含悲。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是人类共有的审美情趣,诗的第二联正书写了这样的内容。“庄生晓梦迷蝴蝶”,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写出了他所留恋的梦境,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忆,尽管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则更生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生,永结情缘。在这里诗歌正是巧妙地运用两个典故,创造了一种令人无限伤感的悲剧美。
   其次,从作者选择的意象看,“锦瑟”、“蝴蝶”、“杜鹃”等本就是悲剧的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李商隐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绝望的,“哀莫大于心死也”,可见其悲。《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由此看来,作者所选的意象,不管是无生命的还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悲剧”的代名词。
   悲由心生,境由文生,这悲情悲境正是作者那不如意人生经历的精确浓缩。正如裴溥言说:“用景来写情,极缠绵极倘恍,萧疏旷远,情趣绝佳,在悲秋怀人之外,更有一种可思不可言的深沉感慨。”这使得作者的悲情更显沉重。李商隐的诗歌以幽怨感伤、哀感顽艳的风格闻名于世,究其原因是李商隐的悲剧性精神品格使然。这种悲剧性精神品格和心态的形成包蕴着时代之悲、命运之痛、家世之感、身世之慨。
  
   三 缺憾美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的。维纳斯虽有缺憾,但她是美的化身,她是美的。李商隐的这首诗便蕴含着一种缺憾美。
   我们看该诗第三联的第一句“沧海月明珠有泪”。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这妙境是完美的,但作者表达的却是哀情,是彷徨郁闷之情。这哀情打破了诗歌原有妙境的完美,给人留下一种缺憾。
   我们再看第三联的第二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晚唐诗人司空图曾引戴叔伦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山位于陕西蓝田,是著名的产玉之地。传说此山在阳光之下,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升腾,但美玉之精气远观如在,近观却无。因此得玉者失玉之精气,得玉之精气者失美玉,可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便是一种缺憾,便是一种美。
   联系作者自身的坎坷经历,对于他的感伤、缺憾的人生的体味过程,要一步步地从他的诗歌开始,以吟唱的形式方能理解。诗歌在第三联诗意回转,开出一新境界来,明珠在沧海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有理想有才华的人总是难以施展抱负,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诗人的遭遇。诗人年轻时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和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他称颂汉高祖、唐太宗,也称颂张良、诸葛亮。他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可惜往往“事与愿违”,由于遭遇诋毁,又被排挤,“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这令他无限伤感。纵有满腹才华,但无施展之地,这便是发生在诗人自己身上的缺憾,读来让人为之惋惜。有人解释《锦瑟》充满了禅学的意味:锦瑟华年是时间的空,庄生梦蝶是四大的空,望帝鹃啼是身世的空,沧海遗珠是抱负的空,蓝玉生烟是理想的空,当时已惘然、追忆更难堪的“此情”是情感的空……在这空中,虽幻出锦瑟华年的一系列色相,最终还是脱离不了“无端”设下的情感空间。这些由华丽词藻典饰的意象,变成朦胧的渺远无迹的永恒空幻世界,虚实变化,奇妙无穷,产生奇异的审美效果。
   总之,诗歌是一种艺术,艺术也是一种生命意识。封孝伦先生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艺术与人的生命意识有关,人类创造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人类创造艺术是为了在精神的时空中满足自己的生命目的。”这首诗创造出来的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正是作者在精神的时空中满足自己的生命的手段,同时它也揭示了人类的生命意义:即使生活是悲剧的和不完美的,我们也要在悲剧中抱着希望勇敢地活下去,因为岁月短暂,容不得人有半点回旋的余地。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方可不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裴溥言:《诗经快读》,海南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刘婧,女,1970—,河南社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诗歌、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学界普遍认为,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创作,除了受到法国高蹈派和象征主义的美学理论影响外,还深受中国旧体诗词意象方法和技巧的影响,尤其是庞德的代表作《在一个地铁车站》。但庞德在诗中却表现出了对其原型的突破与变异,将意象或意象迭加这种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手段或技巧演变成一种整体性表现手段,构成了一个自足完满的结构。庞德对意象原型的突破主要源于以下三种原因:一是意象派诗歌的创作主张,二西方现代文学话语的“
期刊
摘要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行动化结构反映了主题,同时也体现了躲避这一行为。小说的结构呈现迂回曲折的形式,叙事方法是拐弯抹角的。  关键词:行为化结构 躲避 生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海勒的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行动化结构反映了主题,也体现了躲避这一行为。小说的结构呈现迂回曲折的形式,叙事方法是拐弯抹角的——小说里的人物拐弯抹角的采取了躲避这一行为
期刊
摘要 著名女性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首次提出“他者”概念,女性作为“他者”一直处在客体和次要的地位。男性成为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物,因而男性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将女性划分为两大类——天使和妖妇。本文通过对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两部主要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阿尔玛和布兰奇的分析,揭示女性形象被异化是父权制社会下,男性操纵话语权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他者 异化 天使型 妖妇型  中
期刊
摘要 历经大萧条和二战的摧残,现代社会变得支离破碎,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是恐慌和迷茫。为追寻安全感,人们选择了一种虚幻化的态度对待世界:逃避。然而,可怕而复杂的社会却不容许片刻的逃离,人人其实都无处可逃,生存注定是一个悲剧。这种状态在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中得到完美展现。  关键词:逃避 幻想 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
期刊
摘要 在劳伦斯的文学创作主题的发展和演变方面,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以作品主题多样性和互相关联性”而著称的手法的应用。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对于故事主人公“眼睛”的独特描写无处不在,且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本文选取劳伦斯短篇小说集里的五部作品为例,探讨这一手法在剖析人物的心理、升华作品主题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劳伦斯 眼睛 心理活动 主题 短篇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劳伦斯
期刊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讲究意境的诗化小说。在众多的意象中,花意象无疑是最具核心意义的审美意象。本文从花意象与传统文学、花意象与众女儿形象和花意象与小说的悲剧意蕴三方面关系做一探讨,力求展示花意象在《红楼梦》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花意象 《红楼梦》 悲剧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部《红楼梦》悲金悼玉,飞散着花的身影,随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大观园众儿女也都
期刊
摘要 本文讲述了《诗经·周南·关雎》中,对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中“流”“采”“芼”的真正含义。后代学者多从朱熹说,即“流”“采”“ ”词义相近,在诗中都为“采摘”之义,之所以变换文字,只是为了分章换韵而已,它对全诗情节的发展变化不起任何作用。而实际上,“流”“采”“ ”不仅词义不同,而且在用法上体现了《诗经》“比兴”的艺术手法,起到了使诗意逐层发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圣愚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作为出发点,以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为例,从三个纬度,即日瓦戈在事业上对自己职业的放弃、爱情和婚姻上的随意性以及对家庭缺少亲情感,论述了“圣愚”形象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 日瓦戈 圣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圣愚     圣愚(疯癫)是俄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现象,是俄罗斯东正教所特有的一
期刊
摘要 李清照以细腻执着的清思,轻灵疏淡的意象,密丽婉曲的意境,委婉清雅的风致,在宋朝词坛上独树一帜。是她,将女性脉脉似水柔情点染到极至;是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其浩然正气让须眉亦黯然失色。  关键词:宋词 魅力 人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
期刊
摘要 《孔雀东南飞》悲剧效果突出,强化手法多样。本文简要分析了其中的传统起兴及对比手法,及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对悲剧效果的强化。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效果 强化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作为一出婚姻悲剧,其悲剧效果突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