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悲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经大萧条和二战的摧残,现代社会变得支离破碎,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是恐慌和迷茫。为追寻安全感,人们选择了一种虚幻化的态度对待世界:逃避。然而,可怕而复杂的社会却不容许片刻的逃离,人人其实都无处可逃,生存注定是一个悲剧。这种状态在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中得到完美展现。
  关键词:逃避 幻想 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掉穿了盘底”,在其后长达10年时间里,美国经济一蹶不振,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好似在一夜间荡然无存。二战则给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使得一切都毫无意义。整个世界都已经支离破碎,前方横亘一片混乱。战后的“现代社会是可怕地复杂和复杂地可怕”,人们无所适从。于是,他们采取一种拒斥的逃避的虚幻化态度来对待世界:“逃出这个世界而躲进青春期;或者把它保持为一部小说……或虚幻或真实。”
   《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enagerie)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的成名作。该剧被称为“战后第一部杰出而持久的美国戏剧”,“开创了西方戏剧史的新篇章”。剧中“逃避”的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是一家三口——母亲阿曼达(Amanda)、儿子汤姆(Tom)和女儿劳拉(Laura)的故事。
   父亲很早就离家出走,这个犹如一座监狱的家时时刻刻让这三个人窒息。面对“永恒的黑暗”,他们看不到希望。但因力量薄弱,他们无力改变现实而只能逃避,才能获得宽慰和满足。阿曼达沉浸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孩子们未来的憧憬中:她逃进了时间。汤姆在电影院欣赏刺激的影片:他逃进了空间。劳拉把自己关在屋里,与收集的玻璃动物为伴:她逃进了幻想。但有一天一个叫吉姆(Jim)的陌生人的到来打乱了他们的生活,把他们拉回到现实。在戏的结尾,阿曼达和劳拉对挂在墙上的父亲的照片笑着说再见,汤姆依然远远逃开,在一个个城市间流浪。
   该剧自上演后,评论家大都认为阿曼达和劳拉的微笑表明她们“在漫漫长夜的黑暗里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但笔者却认为这里有更深层的原因——她们“无处可逃”。
   阿曼达和劳拉是田纳西着重塑造的形象。阿曼达“狂热地迷恋着另一个时代和地方”——过去的蓝山(the Blue Mountain)。对她而言过去的美好回忆似乎已成为一个永恒的神话。她不愿面对残酷而令人窒息的现实,在幻想中继续自己浪漫的生活。她的现在就在过去的影子里行进。除此之外,她把精力和希望完全放在儿女身上,憧憬着美好而光明的未来。
   劳拉则在自己短短二十多年的生活中历经挫折,加上天生的敏感和羞涩,使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为逃避现实,她终日从一套玻璃动物那里得到慰藉与欢乐。久而久之,那套玻璃成了折射其脆弱、易碎的一面镜子。正如剧中所说那样,“她像一件亮光照耀着的半透明的玻璃器皿,散发着一种暂时的光彩,既不真实,又不持久”。
   母女俩就这样陶醉在梦幻中。然而,“残酷的现实践踏了这一切”。吉姆来了,他与劳拉温馨而浪漫的谈话似乎点燃了劳拉心中的希望之火。而独角兽的出现却是一个小高潮。吉姆告诉劳拉独角兽已经绝迹,它会孤独。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暗示与独角兽尤其相似的劳拉终究会被生活吞噬,逃避只能是一时。果然吉姆另有所爱,另有追求。他的匆匆来去把温菲尔德一家推向绝境。再加上汤姆出走,希望在现实中化为泡影。绝望中的母女俩决心捡回自尊,完成在极限困境中对生存的悲剧选择。
   汤姆虽不是剧中的主角,却是能体现现代人无处可逃这种精神困境的一个角色。仓库工作丝毫不能使天生敏感浪漫的他满足。在现实中,他看到的只是失望,一切都毫无意义。他只好沉醉于刺激的冒险电影以逃避残酷的现实。这却让母亲阿曼达不能忍受。他们时不时会争吵起来。家不能使他内心平静,相反地已成了他最大的苦恼。他便愈加漫游在自己的幻想中,以此接触性地逃避现实。可是,他却逐渐发现幻想世界不过是另一种残酷的现实。徘徊在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状态折磨着他,他最终离开了家,去追求一直幻想的幸福。
   然而,当他离开家,加入商船队,开始自己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活时,就真的解脱并成功逃离了吗?在最后的自白中,他说:“劳拉,劳拉,我想法要把你撇开,可我生性忠实,没法按照我的打算来办……”从这里,我们得知,汤姆一直被对家庭的自责内疚折磨着,劳拉的身影如梦魇般挥之不去。尽管他逃离了家,却没有找到真正的自由。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生活注定是个悲剧,他一次次被现实拉回,无处可逃。
   大萧条和二战的摧残,现代社会支离破碎,没有安全感的人们只能通过“逃避”聊以自慰。剧作《玻璃动物园》通过对温菲尔德一家的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个“逃避”主题。但是,它想说明的是人们努力所找寻的安全感只是对死亡的另一种阐释,生存本身就是悲剧,“逃避”只能是暂时,人人都无处可逃。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张国清,《中心与边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 Kirszner& Mandell.Literature: Reading, Reacting, Writing [C].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4] C. W. E. Bigsby,“Entering The Glass Menagerie”, Matthew C. Roudane 编:《田纳西·威廉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冯莹,女,1984—,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T·S·艾略特的文化思想,风靡了20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坛,而在艾略特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继而以反抗他为己任的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思想,引领了英美20世纪下半叶的文艺思潮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和对比二者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可以发现,威廉斯对艾略特的继承和颠覆性创造,使得他们的文化思想造就20世纪一组对抗性的主流文艺思潮:艾氏的精英主义文学和文化观;威氏的文化唯物主义文学和文化观。  关键词:精英主义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阈限概念,通过仪式理论分析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同社群的分离与融合的过程,深入了解到和透视当时黑人社会的状况,进而探讨一种个人与社群的归属模式,为我们解读当今社会某些社群的控制机制,提供一个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阈限 通过仪式 塞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越来越多的仪式学理论,被应用到文学领域的实际研究中。而在众多的仪式当
期刊
摘要 华兹华斯与王维,作为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自然诗歌的代表人物,在其作品中都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广泛融合,同时二者也有不同之处。以《太阳早已下山》和《鸟鸣涧》为例分析,可以看出华兹华斯的诗歌,追求主体和个性在自然中被确认,是“有为”的;而王维诗中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在一起,没有明确的界限,主体对客体的观察与体验是“无为”的。两位诗人都有深刻的宗教思想背景,都从大自然中体会到精神的力量。禅宗强调“空性”、
期刊
摘要 艾米莉·狄金森虽然自小深受宗教的熏染,却质疑和反叛神学与世俗价值观,终生未成为基督徒;她一生苦苦地追寻爱情,却不被爱人理解,而终老独身;她悲天悯人,向往和谐而温馨的美好家园生活。狄金森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与矛盾,她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她的心路历程。本文综合运用精神分析法、文本细读法以及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方法(文学与心理学),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女性视角重读狄金森的经典诗歌,进而揭示出她的双
期刊
摘要 美国当代小说中不涉及战争的很少,人类制造了战争,战争改变了人类,也使人重新认识了自己。阅读有关二战的美国小说,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二战小说揭示了世人关注的几大问题:战争的反人性,美军内部的压迫,种族歧视,战争隐喻世界的荒谬。  关键词:美国二战小说 反人性 军中压迫 种族歧视 世界荒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战争是战后美国人无一日不关注的共同问题。它指的不仅是二次大战、
期刊
摘要 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小说《我想知道为什么》中通过时间倒错、重复预叙、第一人称聚焦等叙事技巧,使读者对他提出的道德问题做出各自的判断,并参与故事主题的发掘和再创造,正是这些技巧使该小说对读者充满吸引力。  关键词:时间倒错 重复预叙 第一人称聚焦 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在
期刊
摘要 传统民间童话故事往往呈现出固定的模式,正邪两种力量所占文字比重相当,划分明显,以正反斗争来展开情节;对立的意象功能固定,意义泾渭分明,呈现“二元对立结构”;故事意象扁平、类型化,反面意象最终灭亡,以大团圆结局。然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却颠覆传统的桎梏,打破二元对立的格局,重新诠释了负面意象——女巫的形象意义,并由此挖掘了童话中反面力量切乎实际、符合人性的新价值,展示了人性与灵魂的光辉。  关
期刊
摘要 学界普遍认为,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创作,除了受到法国高蹈派和象征主义的美学理论影响外,还深受中国旧体诗词意象方法和技巧的影响,尤其是庞德的代表作《在一个地铁车站》。但庞德在诗中却表现出了对其原型的突破与变异,将意象或意象迭加这种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手段或技巧演变成一种整体性表现手段,构成了一个自足完满的结构。庞德对意象原型的突破主要源于以下三种原因:一是意象派诗歌的创作主张,二西方现代文学话语的“
期刊
摘要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行动化结构反映了主题,同时也体现了躲避这一行为。小说的结构呈现迂回曲折的形式,叙事方法是拐弯抹角的。  关键词:行为化结构 躲避 生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海勒的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行动化结构反映了主题,也体现了躲避这一行为。小说的结构呈现迂回曲折的形式,叙事方法是拐弯抹角的——小说里的人物拐弯抹角的采取了躲避这一行为
期刊
摘要 著名女性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首次提出“他者”概念,女性作为“他者”一直处在客体和次要的地位。男性成为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物,因而男性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将女性划分为两大类——天使和妖妇。本文通过对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两部主要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阿尔玛和布兰奇的分析,揭示女性形象被异化是父权制社会下,男性操纵话语权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他者 异化 天使型 妖妇型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