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清川小学的教师推介课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因推介作品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刊所选李苏老师的儿童小说推介课,省去前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其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设计思路明晰,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自主展开课外阅读,达到了图书推介的目的。
一、激趣导入
师:有人说,童年像一首诗,纯净、甜美;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我说,童年是一首歌谣,天真、富有童趣。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童谣。
课件出示歌谣: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爸爸睡在摇篮里,没有奶吃向我哭,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放爆竹。
师:谁来读一读?听了这首童谣,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拍手读,谈感受。
师:这首有趣的童谣是老师从一个小男孩那儿学来的,他叫桑桑。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
根据生的回答,师板书“草房子”。
师:你想象中的草房子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看看几十年前北方油麻地的草房子,看看那里的草房子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
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思考:这样的草房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教师的导入是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前奏,是诱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催化剂。导得好,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从童谣导入,到拍手朗读、片段阅读、配乐朗读,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
二、介绍新书阅读方法,了解故事梗概
课件出示草房子的图片。
师:在这美丽的草房子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房子》。
当我们要读一本新书时,你会先看这本书的哪些部分呢?(封面、内容提要和目录)
1.“读”封面
课件出示《草房子》的封面。
师: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作者简介:
小说的作者——曹文轩。江苏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作家。
出示有关曹文轩的幻灯片。
师:我们来读一读有关他的情况介绍。谁来读?
生读。
师:那时候的农村很穷很穷,“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不过作者却认为,“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呢?你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
师:说说封面上的人物插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猜猜他们过得怎样?
师:“读”一个封面就有这么多的收获,读了这本书,相信你们的收获会更多。想不想知道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但这本书这么厚,怎样才能快速地了解它的故事梗概呢?
(设计意图:封面可以吸引我们的眼球,让我们眼前一亮,并为之怦然心动。通过引导学生“读”封面,让学生大致了解《草房子》的基调是活泼的,里面的孩子们是快乐、淳朴而又阳光的。孩子们“读”着封面上那一张张各具特色的不同表情的脸,说出了自己的第一感觉: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充满趣味的……既是在猜测大意,又是在激发阅读兴趣。其实封面上除了书名、作者和插图,还有作品的摘记。这些信息总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和猜测,进而激发我们的阅读期待。)
2.“读”内容提要
课件出示内容提要:故事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它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催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出来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本文主角男孩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这本书写的是谁?写了哪些内容?
生说。
师:仅仅读了内容提要,我们就知道了这么多的信息,真了不起!我们现在知道了本文的主人公是桑桑,书中还写了哪些人物呢?我们通过读目录也可以了解一些人物。
3.“读”目录
课件出示目录(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目录,了解这本书有哪些故事。
师:这本书的目录非常有意思,都是采用人名或地名为目录。猜一猜,哪些是用人名命名的?
师:(展示书中的几幅人物插图)猜猜那个光头的男孩叫什么?根据老师的提示再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纸月,一个温柔、乖巧而且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
秃鹤,他原名陆鹤,因为是个秃子,被同学们称为秃鹤。
桑桑,一个调皮又很勇敢的男孩。
杜小康,油麻地最英俊的男孩,经历了家门的败落,又坚强地扛起家庭重担,也被称为油麻地将来最有出息的孩子。
师:油麻地因为有了他们,而上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耐人寻味的悲喜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先来认识主人公桑桑吧。
(设计意图:目录是对整本书的一个系统梳理。通过“读”目录的方式去猜测目录中哪些是人名、哪些是地名,进而让学生猜测人名背后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猜测,催生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其实,读目录还可以让我们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读的内容。) 三、认识桑桑
师:书中的第一位主人公叫桑桑。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让我们快速浏览关于桑桑的两个片段。想想每个片段写了桑桑做的什么事?结果又怎样?(把课前准备好的片段材料发给学生,学生快速阅读)
片段一: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是一贯的。桑桑想到了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他的许多鸽子还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他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的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里,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让阿恕与朱小鼓他们一起动手,用锯子与斧头对它大加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有四层,但每一层都大而无当。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的揍。
片段二:桑桑不长记性,仅仅相隔十几天,他又旧病复发。那天,他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每一网都能打出鱼虾来,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却并无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却分明是一张很不错的网。他三下两下就将蚊帐扯了下来,然后找来一把剪子,三下五除二地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河两岸的人都到河边上来看,问:“桑桑,那网是用什么做成的?”桑桑回答:“用蚊帐。”桑桑心里想:我不用蚊帐又能用什么呢?两岸的人都乐。女教师温幼菊担忧地说:“桑桑,你又要挨打了。”桑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在两岸那么多有趣的目光注视下,他却还是很兴奋地沉浸在打鱼的快乐与冲动里。中午,母亲见到竹篮里有两三斤鱼虾,问:“哪来的鱼虾?”桑桑说:“是我打的。”“你打的?”“我打的。”“你用什么打的?”“我就这么打的呗。”母亲忙着要做饭,没心思去仔细考查。中午,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着鱼虾,吃着吃着,母亲又起了疑心:“桑桑,你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借着嘴里正吃着一只大红虾,故意吱吱唔唔地说不清。但母亲放下筷子不吃,等他将那只虾吃完了,又问:“到底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一手托着饭碗,一手抓着筷子,想离开桌子,但母亲用不可违抗的口气说:“你先别走。你说,你用什么打的鱼虾?”桑桑退到了墙角里。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地不住地摆动着双腿,一边朝桑桑看着:“哥哥用网打的鱼。”母亲问:“他哪来的网?”柳柳说:“用蚊帐做的呗。”母亲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房间里去。过不多一会,母亲又走了出来,对着拔腿已跑的桑桑的后背骂了一声。但母亲并没有追打。晚上,桑桑回来后,母亲也没有打他。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掉了。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交流:桑桑分别做了什么?换回的是什么?
提醒:读这些故事时,如果你在头脑中放电影,你会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师:炎热的夏天到了,我们看看桑桑又做了什么?
出示桑桑大热天里穿棉衣戴棉帽的图片
师:他穿着爸爸的厚棉袄,手拿着风车,嘴里喊着这首童谣(即开课时出示的童谣),吸引了一大群孩子的注意力。让我们一起喊着桑桑喊着的歌谣,想象桑桑当时的样子。
思考:看完了三个片段,你现在觉得桑桑是个怎样的孩子?
师:到六年级时,可爱的桑桑却长成了这个模样。
课件出示:桑桑清瘦得出奇:两条腿细得麻秆一般,胸脯上是一根根分明的肋骨,眼窝深深,眼睛大得怕人。
要求:(1)自由读,想象桑桑的样子;(2)交流: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桑桑?
师:活泼可爱的桑桑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老师读到这里时,心里有一种浓浓的哀伤,还有一份深深的担忧,但奇怪的是,还有一种淡淡的温馨。那最后等待桑桑的是可怕的死亡,还是病痛之后的重生呢?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精彩片段,我们能初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语言风格。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但因为学生和主人公的年纪相仿,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对桑桑的结局作悬念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聊这本书的影响力
1.关于这部作品,我个人说它好,是没用的,我们不妨看看专家的评价。
课件出示:
(1)获奖档案: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9)等;电影《草房子》获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一九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等。
(2)专家评论:①崔道怡(《人民文学》副主编):“《草房子》就是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②樊发稼(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③肖复兴(《人民文学》副主编)说:“《草房子》是一首诗”。
师:从同学们惊叹的语气中,老师听出了大家对这本书的判断和阅读的愿望。在曹文轩叔叔的纯美小说系列中,还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每一部都能震撼我们的心灵,它们也在等着你们去阅读呢!
课件出示推荐书目(幻灯片)《野风车》《青铜葵花》《红瓦黑瓦》《山羊不吃天堂草》《没有角的牛》《古老的围墙》《根鸟》等。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等你》。
等你,
带着渴望,
带着梦想,
带着追寻,
走到书里来。
这里有世间最迷人的景致,
这里有人间最动人的情感,
这里有最好的朋友,
在书中等你。
(设计意图:一本好书总是会拥有大量的读者,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他们对这本书真实的评价都会引起人们对它的阅读期待。此环节的精心设计希望能荡起学生内心阅读冲动的涟漪。最后,以小诗《等你》结束整节课,意在告诉学生桑桑在书中“等你”,曹文轩的精彩作品在“等你”,让学生在课后把阅读付诸行动,与书本对话,与文字对话。)
(责编 白聪敏)
一、激趣导入
师:有人说,童年像一首诗,纯净、甜美;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我说,童年是一首歌谣,天真、富有童趣。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童谣。
课件出示歌谣: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爸爸睡在摇篮里,没有奶吃向我哭,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放爆竹。
师:谁来读一读?听了这首童谣,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拍手读,谈感受。
师:这首有趣的童谣是老师从一个小男孩那儿学来的,他叫桑桑。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
根据生的回答,师板书“草房子”。
师:你想象中的草房子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看看几十年前北方油麻地的草房子,看看那里的草房子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
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思考:这样的草房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教师的导入是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前奏,是诱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催化剂。导得好,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从童谣导入,到拍手朗读、片段阅读、配乐朗读,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
二、介绍新书阅读方法,了解故事梗概
课件出示草房子的图片。
师:在这美丽的草房子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房子》。
当我们要读一本新书时,你会先看这本书的哪些部分呢?(封面、内容提要和目录)
1.“读”封面
课件出示《草房子》的封面。
师: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作者简介:
小说的作者——曹文轩。江苏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作家。
出示有关曹文轩的幻灯片。
师:我们来读一读有关他的情况介绍。谁来读?
生读。
师:那时候的农村很穷很穷,“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不过作者却认为,“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呢?你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
师:说说封面上的人物插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猜猜他们过得怎样?
师:“读”一个封面就有这么多的收获,读了这本书,相信你们的收获会更多。想不想知道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但这本书这么厚,怎样才能快速地了解它的故事梗概呢?
(设计意图:封面可以吸引我们的眼球,让我们眼前一亮,并为之怦然心动。通过引导学生“读”封面,让学生大致了解《草房子》的基调是活泼的,里面的孩子们是快乐、淳朴而又阳光的。孩子们“读”着封面上那一张张各具特色的不同表情的脸,说出了自己的第一感觉: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充满趣味的……既是在猜测大意,又是在激发阅读兴趣。其实封面上除了书名、作者和插图,还有作品的摘记。这些信息总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和猜测,进而激发我们的阅读期待。)
2.“读”内容提要
课件出示内容提要:故事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它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催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出来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本文主角男孩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这本书写的是谁?写了哪些内容?
生说。
师:仅仅读了内容提要,我们就知道了这么多的信息,真了不起!我们现在知道了本文的主人公是桑桑,书中还写了哪些人物呢?我们通过读目录也可以了解一些人物。
3.“读”目录
课件出示目录(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目录,了解这本书有哪些故事。
师:这本书的目录非常有意思,都是采用人名或地名为目录。猜一猜,哪些是用人名命名的?
师:(展示书中的几幅人物插图)猜猜那个光头的男孩叫什么?根据老师的提示再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纸月,一个温柔、乖巧而且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
秃鹤,他原名陆鹤,因为是个秃子,被同学们称为秃鹤。
桑桑,一个调皮又很勇敢的男孩。
杜小康,油麻地最英俊的男孩,经历了家门的败落,又坚强地扛起家庭重担,也被称为油麻地将来最有出息的孩子。
师:油麻地因为有了他们,而上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耐人寻味的悲喜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先来认识主人公桑桑吧。
(设计意图:目录是对整本书的一个系统梳理。通过“读”目录的方式去猜测目录中哪些是人名、哪些是地名,进而让学生猜测人名背后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猜测,催生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其实,读目录还可以让我们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读的内容。) 三、认识桑桑
师:书中的第一位主人公叫桑桑。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让我们快速浏览关于桑桑的两个片段。想想每个片段写了桑桑做的什么事?结果又怎样?(把课前准备好的片段材料发给学生,学生快速阅读)
片段一: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是一贯的。桑桑想到了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他的许多鸽子还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他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的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里,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让阿恕与朱小鼓他们一起动手,用锯子与斧头对它大加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有四层,但每一层都大而无当。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的揍。
片段二:桑桑不长记性,仅仅相隔十几天,他又旧病复发。那天,他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每一网都能打出鱼虾来,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却并无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却分明是一张很不错的网。他三下两下就将蚊帐扯了下来,然后找来一把剪子,三下五除二地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河两岸的人都到河边上来看,问:“桑桑,那网是用什么做成的?”桑桑回答:“用蚊帐。”桑桑心里想:我不用蚊帐又能用什么呢?两岸的人都乐。女教师温幼菊担忧地说:“桑桑,你又要挨打了。”桑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在两岸那么多有趣的目光注视下,他却还是很兴奋地沉浸在打鱼的快乐与冲动里。中午,母亲见到竹篮里有两三斤鱼虾,问:“哪来的鱼虾?”桑桑说:“是我打的。”“你打的?”“我打的。”“你用什么打的?”“我就这么打的呗。”母亲忙着要做饭,没心思去仔细考查。中午,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着鱼虾,吃着吃着,母亲又起了疑心:“桑桑,你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借着嘴里正吃着一只大红虾,故意吱吱唔唔地说不清。但母亲放下筷子不吃,等他将那只虾吃完了,又问:“到底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一手托着饭碗,一手抓着筷子,想离开桌子,但母亲用不可违抗的口气说:“你先别走。你说,你用什么打的鱼虾?”桑桑退到了墙角里。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地不住地摆动着双腿,一边朝桑桑看着:“哥哥用网打的鱼。”母亲问:“他哪来的网?”柳柳说:“用蚊帐做的呗。”母亲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房间里去。过不多一会,母亲又走了出来,对着拔腿已跑的桑桑的后背骂了一声。但母亲并没有追打。晚上,桑桑回来后,母亲也没有打他。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掉了。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交流:桑桑分别做了什么?换回的是什么?
提醒:读这些故事时,如果你在头脑中放电影,你会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师:炎热的夏天到了,我们看看桑桑又做了什么?
出示桑桑大热天里穿棉衣戴棉帽的图片
师:他穿着爸爸的厚棉袄,手拿着风车,嘴里喊着这首童谣(即开课时出示的童谣),吸引了一大群孩子的注意力。让我们一起喊着桑桑喊着的歌谣,想象桑桑当时的样子。
思考:看完了三个片段,你现在觉得桑桑是个怎样的孩子?
师:到六年级时,可爱的桑桑却长成了这个模样。
课件出示:桑桑清瘦得出奇:两条腿细得麻秆一般,胸脯上是一根根分明的肋骨,眼窝深深,眼睛大得怕人。
要求:(1)自由读,想象桑桑的样子;(2)交流: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桑桑?
师:活泼可爱的桑桑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老师读到这里时,心里有一种浓浓的哀伤,还有一份深深的担忧,但奇怪的是,还有一种淡淡的温馨。那最后等待桑桑的是可怕的死亡,还是病痛之后的重生呢?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精彩片段,我们能初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语言风格。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但因为学生和主人公的年纪相仿,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对桑桑的结局作悬念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聊这本书的影响力
1.关于这部作品,我个人说它好,是没用的,我们不妨看看专家的评价。
课件出示:
(1)获奖档案: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9)等;电影《草房子》获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一九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等。
(2)专家评论:①崔道怡(《人民文学》副主编):“《草房子》就是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②樊发稼(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③肖复兴(《人民文学》副主编)说:“《草房子》是一首诗”。
师:从同学们惊叹的语气中,老师听出了大家对这本书的判断和阅读的愿望。在曹文轩叔叔的纯美小说系列中,还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每一部都能震撼我们的心灵,它们也在等着你们去阅读呢!
课件出示推荐书目(幻灯片)《野风车》《青铜葵花》《红瓦黑瓦》《山羊不吃天堂草》《没有角的牛》《古老的围墙》《根鸟》等。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等你》。
等你,
带着渴望,
带着梦想,
带着追寻,
走到书里来。
这里有世间最迷人的景致,
这里有人间最动人的情感,
这里有最好的朋友,
在书中等你。
(设计意图:一本好书总是会拥有大量的读者,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他们对这本书真实的评价都会引起人们对它的阅读期待。此环节的精心设计希望能荡起学生内心阅读冲动的涟漪。最后,以小诗《等你》结束整节课,意在告诉学生桑桑在书中“等你”,曹文轩的精彩作品在“等你”,让学生在课后把阅读付诸行动,与书本对话,与文字对话。)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