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善取 蓄势而发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y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母语课,语言文字又是传承华夏文明的一种载体,因而语文学科的教学意义重大而深远。其中,语文学科中的作文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所谓作文,即学生写作文章的能力。提及能力,那么就是可以培养、可以提高的。让学生有话可说,解决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问题,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学生写作文是和他们的生活规律相符的,对此,可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究文本,夯实基础
  入选八年级四册第六单元的几篇文言文,都是中心突出、文质廉美、情思流畅、结构完美的美文。让学生在每天的四十五分钟语文课内,能够懂得、欣赏文章丰富的美感很重要。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字词入手,让学生从骨子里理解这些文字,欣赏这些文字被作者运用的本领,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这些文字来表达怎样的情意,感悟文字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艺术魅力。接着背一背喜欢的文章、诗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积累。课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和桥梁,学生将在课文中学到的运用文字的能力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能使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或日记中看到一些似曾相识又别具情意的文字,这些总是让教师感叹学生独特的灵性,沉醉于学生所独创的情境中。在多年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平时对课文内好词佳句积累得多的学生,他们的作文也是神采飞扬的。作文教学立足课内教学,即实现了教材的价值,又解决了学生无钱买书、无时间看课外书的“看书难”的问题。不断的在课内文章中“做文章”,总能让学生喜欢上一些文章,背诵一些文字。这样的点滴积累,对学生而言奠定的是写作的厚重基石。
  二、捕捉生活,培养习惯
  学生懒于写作文,钝于写作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体会到作文的快乐。那么,写作的乐趣哪里来?就是从生活中来。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多彩的画卷,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的每个精彩的瞬间入手,培养自己观察和写作的能力。在教学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如,有个学生就是说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可以记录的事,所以什么都不写。这样,如果允许他一次不写,那么他就有同样的借口以后都不写。因此,教师应该从问题的本质出发,为学生解开心结。交谈中,发现学生的心情不好,有一些心事不知如何解决,教师就帮他解决,条件就是让他写出来,他同意了,写出来的都是心里话:那样的伤心和难过,写得很细腻,矛盾的心情又很鲜明。“的确是好文章!”教师夸赞他的文笔,又和他聊了许多心里话。就是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描绘自己的生活,并将学生的日记订成册子。一学期下来,学生翻开自己的日记,觉得每一个“昨天”都很真实、精彩。这本心情“日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接下来,写日记,写作文,他们毫不怯懦。经常有学生拿出自己的作文来和教师的比,或者让教师看,然后师生共同评价。抓住生活,就有了写作的素材;串成日历,就有了好的写作习惯。
  三、鹦鹉学舌,提高技巧
  在积淀知识、培养兴趣的同时,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仿写,是快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仿”的过程中有分析,有构想;“写”的过程中有沉思,有推敲。经常让学生仿写,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在互比、互争的过程中,学生找到别人文中的不足,展示自己独特的构思,学生在推敲这个词好不好、那个句子对不对的过程中得到的提高,是可想而知的。他们能对中国或世界名家的佳句进行仿写,并且仿写得有模有样,又何愁他们写不出优美的文章呢。
  四、独立创作,发展个性
  每次接到新的教学班时,教师都会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的老师”,要求写真事,说实感,收上来作文后教师会发现,他们写的都是一个人,他们几乎是同一个教师的学生。这是每个教师不愿意看到的,但却真实地出现在教师面前。拿过作文,教师问学生:你们的老师都是一样的吗?说说你们老师的事吧。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啊,兴致很浓,声音很杂,但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老师都是与众不同的。接下来,教师又向学生明确,写作文也要与众不同,真实的自然世界在不同人的眼中表现的就是不同的内容,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好。学生回去后认真观察,再重新写作,这次,在作文中就看到了诸多教师不同的面庞、独特的身影。了解到学生以前的各位老师各自独有的教育方式,教师也深受感动。
  多年的作文教学,让人感慨良多。茶余饭后的沉思中,总想找到一个方式,学生套用后便可以写出佳作。找来找去,也就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吧。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都要导引学生不断地积淀。文字、文章的阅读积累,与人交流的生活经验,都要以各种积极的形式储存起来。这样,真到想表达时,情感就会随势而流,文笔就会浑然天成。教师也要总结经验教训,激励自己在作文教学上快速成长,让更多学生的优秀作文芬芳四溢。
其他文献
早期阅读,一般是指0-6岁的学前儿童,通过绘画、文字或色彩等视觉以及成人形象地讲读等方式,理解低幼儿童读物内容。早期阅读是幼儿认知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幼儿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并不是单纯地发展幼儿的阅读能力,而且要让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图画书中的有许多图画,它
期刊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面对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是重大的。于是,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才能真正促进教学工作。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改进,既需要像做饭一样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
期刊
假期,读龙应台的《孩子 慢慢来》,喜欢这名字,亲切,柔软,沉静。封面上,铁轨中的一段铺着一地金黄,孩子慢慢踱步,神情那样专注。文字说明是“长长的路,慢慢地走”。画面没有我们想象中一望无尽的长路,只有脚下一片小小的空间,似乎在告诉孩子,也在告诉每个读者,我们不需要拼命赶路,看着脚下一段路,自由享受独步的快乐,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想到旁边还有一位平等分享这一宁静时刻的妈妈,真让人陶醉。  于是,整整一
期刊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促进阅读,各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我们学校当然也不例外。早在两年前,学校就提出“大阅读行动”,每学期,学校会组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但是两年多来,我觉得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是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也许上述一些活动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似乎还没做到。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老师的某些阅读要求,反而厌烦起课外阅读来。  课外阅读归根到底是
期刊
说起批改作文,很多语文教师就感到颇伤脑筋,特别是在写作文评语时,往往轻率为之:或者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如此一来,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
期刊
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难易适中,比起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感觉就是稳中有变,而变中又见奇。  一、试卷结构和特点  (一)试卷结构。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共四大题,24个小题。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写作题。试卷共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古诗文阅读和积累(22分)”、“现代文阅读(30分)”、“综合性学习和写作(56分)”四大板块。以上各部分分
期刊
《邹忌讽齐王纳请谏》是《战国》中的一篇,这篇文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写来委婉生动,颇有说服力。但结尾所记燕、赵、韩、魏朝齐之事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与事实不符。但作为初中教材,它并不需要学生去考证它的真伪,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也无须去向学生申明这一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以往的大多数教师施教过程中,都采用了普通的做法,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理解文中的生字、生
期刊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化背后,地方文化独树一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地方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期刊
整日默默地埋头于堆积如山的书卷,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的一字一句,生怕会遗漏掉一点一滴的我早已是麻木不堪。渐渐地,淡忘了自己的本心,为什么要读书?抬头不经意间看到教室鲜红的条幅,印刻着:为梦想而读书,为高考而拼搏。刹那间清醒过来,可梦在何方,是所谓的高考吗?  思索着,迷茫着,渐渐地清晰,也许梦在高考之外。然而,我与它已愈行愈远,独自漫游于天地之间,苦苦寻觅着即将逝去的梦。  小时候,懵懂不知,常常听
期刊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学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我从以下方面尝试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问题情境法  教师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