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一直以来基本上都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缺乏其应具备的师范性和教育性特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们努力构建的课程新体系,试图从内容上进行突破:加强了教育理论内容比重使其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同时在课程内容比例上也带来了几个方面的失衡,以致与普通音乐教育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际需要出现了偏离。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从教育现实出发,坚持两项基本原则,加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综合性和适切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破;失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39-04
收稿日期:2014-04-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整合下的创新: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研究”(XJK011ATM001)
作者简介:朱咏北(1958-),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钢琴教育等方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以德国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为契机,开始了放眼世界的旅程。从最初对西方教学法的学习,慢慢扩展到对音乐教育学整个学科领域的探究,音乐教育学领域宽广博大的研究范畴开始呈现: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育社会学与人类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治疗等——学科意识由此觉醒,音乐教育学领域开始进入空前发展阶段[1](P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也基本上与这种探究同步。不过,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自1980年颁布以来从未修订,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教学计划中有许多地方已不适应现在教育教学的需要,应做适当的调整和修订[2](P36)。其主要问题体现在,重专业性而轻师范性,技能训练大于教育素质的培养,不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实际的需要。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蓝图,应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专业力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建,提倡“学生拥有扎实过硬的音乐技能,全面、深入地掌握音乐理论的前提下,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系列主干课程统筹全局”[1](P2),使学生明晰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手段与方法,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工作。他们出版的这套教材,既体现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新突破,同时因其结构内部有所失衡,也暴露出与普通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存在偏离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加强师范性: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理论比重上的突破
编者在总序中指出,这套教材是若干年学科构建思考之后的集体探索与积累,表明了音乐教育领域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内涵建设阶段[2](P36-38)。
该教材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围绕本科教学大纲而进行编撰,内容涉及学科框架内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包括《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学设计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育史教程》等。同时,还包括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如《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
二是音乐基本技术理论与实践,主要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特色课程,如《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节奏与打击乐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合唱团合唱曲集》、《西方合唱发展史》等。
三是音乐技能课程:如《钢琴》(包括:俄罗斯卷、法国卷、西班牙卷、德国卷、中国卷、拉丁美洲卷、北美卷、中欧四国卷等)、《声乐》(包括:德国卷、法国卷、英美卷、俄罗斯卷、意大利卷、中国卷、重唱卷)等内容。
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对于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突破,即不再过于注重音乐专业技能,而是把教育教学的成分予以加强。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基本是照搬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放在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方面,缺乏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应有的教育性特点,忽视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容[2](P36-38)。这套教材加大了教育教学内容的分量,无论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还是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甚至带有较强专业色彩的课程发展史理论,都被其纳入体系中,对于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教育学科性质充分重视的突破,由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音乐院校提出,为高等院校中占更大比重的师范院校做出了榜样。即便师范院校照搬专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这套教材也能避免以往出现的“重技轻艺”的种种问题。同时,它还体现出对于教师技能的一贯重视。编者认为,音乐技能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基石,没有过硬的技术与对音乐作品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音乐教育者。教材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贴近课堂教学,尤其在音乐技能教材上能够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征,在编撰思路与方式上与表演专业教材有所区别”,同时,“加大各类知识信息量,开拓读者自主学习的途径”[1](P2)。编者对于技术技能的重视,很好地继承了以往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以教育理论部分形成突破的同时,也在专业技能方面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内容。
二、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
从目前这套教材呈现出的框架来看,编者所积极构建的课程内容,虽然有较大突破,但其内部却存在几个方面的失衡,这对于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显得并不够完善。内容上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衡,与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这套教材在推广方面将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教材的三个主要部分之间存在比例失衡,即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这一部分的功能不清晰,缺乏结构意义上的独立性。专业主干课程目前共有《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现代钢琴教学法》等13种。专业技能课程则包括《钢琴》、《声乐》、《合唱发展历史》、《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等5种,共20卷。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包括《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德国音乐教育》等已出的3种。在这三部分内容中,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的功能模糊,与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并列,并没有显示出其意义。因此,从课程结构内部而言,可以把这一部分舍弃。这样,就能突出课程内容之间的均衡: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并列,以培养合格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 其次,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也存在失衡现象,主要体现为把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更为专业化的音乐治疗理论并重。目前的13种主干课程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写作、音乐心理与教育心理学等属于必备项目,但是像《音乐治疗导论》、《精神障碍的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内容,过于专业化,虽然是值得注意的学科发展新方向,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主体需要相距仍然较远。如果过于专业化的医学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很难让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通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这可能跟上海音乐学院的编写力量与编者意图有关,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并不适合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遍水平。对于高等院校中的大部分院系而言,这一部分课程内容可能都存在实施障碍。
再次,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即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的完备体系,会让学生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钢琴、声乐内容的全面、系统、专业化,与合唱、打击乐等内容的单薄、零散、不系统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钢琴与声乐的文献都分得非常细,具体到了国家,虽然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文献,但并不太符合高等音乐教育的普遍现实,也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之间有一定距离。与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治疗的倚重一样,这种过于繁复的专业技能,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复制难度很大,从而在推广上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这些失衡因素,更大意义上是对其在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的推广而言。如果只在上海音乐学院内部,实施起来可能会比较顺利。即便如此,也会给学生以后进入教育领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弱化。
三、原则与建议:如何完善音乐教育 专业课程内容
要想完善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根本目标,强调课程结构的针对性、综合性和适切性。既要考虑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也要注意到教师教育的力量,弱化编者的主观意识,加强能起实际作用的课程内容,舍弃不必要的课程内容。
因此需要遵循两个原则,既不能偏离高等院校的自身规律,也不能偏离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
其一,课程体系要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这套教材为例,其内容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就有所偏离。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的过分倚重,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对钢琴、声乐的繁复分卷,都会导致音乐教育再次走入“重技轻艺”和“繁、难、偏、旧”的歧途[2](P37-38)。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便完成了,其在普通音乐教育实际中的用途也很小,甚至根本用不上。普通音乐教育实际所需要的复合性人才,要在即兴伴奏、合唱、小乐队组织、音乐活动策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才能。这样一来,所学非所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实用性技术,还要从头再来。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钢琴专业的学生能弹奏高深的大型乐曲,却无法自弹自唱完成一首简单的儿歌。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反映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遗憾的是,这套教材也出现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偏离。
其二,要符合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这套教材来看,它也与全国高等院校普遍的音乐教育实际有所偏离。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近年的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效果却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对接没有体现出突出效果。这套教材中的几种失衡,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内容失衡,会使得它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实施时面临诸多困境。且不论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符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像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课程,本身发展就有待完善,研究者力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很难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此外,钢琴、声乐的分卷细到国家,也会受到学时、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削弱其效果。
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本文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注意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培养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不同,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应该在教育性课程内容上不断加强,就像上文所说这套教材本身的突破。但是,突破也不能盲目,教育性的课程内容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范畴,而非什么都可以划进来。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教育心理学,这已经可以满足对学生教育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针对音乐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内容,而过于专业化的音乐课程史、音乐治疗等内容,则不需作为必修内容,可以作为有兴趣者的选修课程。同样,本套教材中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也只能作为参考阅读文献,不能列入专业教材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课程,达到教学效益的优化。
第二,关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内容上,要突出综合性,即把单纯的技术训练赋予教育性,要让学生能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材料。具体而言,以钢琴为例,应该把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分化为综合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加强钢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在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方面增加分量。把钢琴分卷细化的课程内容综合起来,对钢琴伴奏进行分级分层训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表现工具。同理,声乐课程内容也需要做这样的调整,把“学会”与“会教”并重,在文献积累上增加普通教育中的经典曲目,避免过于繁复的国别分卷。经过这样的转化,能使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让学生在未来面对灵活生动的音乐课堂时,不至于只有一些不合实际的“保留曲目”而束手无策。在综合性课程方面,另外一套同样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钢琴教程就做得很好[3]。这套教材以曲目带动综合性的内容,把学法、教法、相关理论等融为一体,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做法值得课程改革研究和设计者引起足够的关注。
第三,保持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编制既要适应我国当前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也要考虑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力量的限制,不能仅凭学科特征出发,过于拘泥于学科专业的严格系统而束缚了课程实施者的创造力。无论是课程内容编制还是实施,都需要人们积极参与,考虑到现实的适切性,对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广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真正需要。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北海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余丹红.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 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3] 朱咏北.高师钢琴普修教程(1-4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On the Breakthrough and Imbalan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 Content of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ZHU Yong-bei SUN Hong-cheng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content of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has been basically coping that of professional music academies, so it lacks the pedagogical and educational character which it should have. Teachers from Shanghai Music College have constructed a new course system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status quo. The increased pedagogical content brings the imbalance in proportion of course content. Start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rea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wo basic principles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comprehensiv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of course content.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course content; breakthrough; imbalance
(责任编辑 黄建新)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破;失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39-04
收稿日期:2014-04-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整合下的创新: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研究”(XJK011ATM001)
作者简介:朱咏北(1958-),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钢琴教育等方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以德国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为契机,开始了放眼世界的旅程。从最初对西方教学法的学习,慢慢扩展到对音乐教育学整个学科领域的探究,音乐教育学领域宽广博大的研究范畴开始呈现: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育社会学与人类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治疗等——学科意识由此觉醒,音乐教育学领域开始进入空前发展阶段[1](P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也基本上与这种探究同步。不过,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自1980年颁布以来从未修订,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教学计划中有许多地方已不适应现在教育教学的需要,应做适当的调整和修订[2](P36)。其主要问题体现在,重专业性而轻师范性,技能训练大于教育素质的培养,不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实际的需要。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蓝图,应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专业力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建,提倡“学生拥有扎实过硬的音乐技能,全面、深入地掌握音乐理论的前提下,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系列主干课程统筹全局”[1](P2),使学生明晰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手段与方法,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工作。他们出版的这套教材,既体现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新突破,同时因其结构内部有所失衡,也暴露出与普通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存在偏离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加强师范性: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理论比重上的突破
编者在总序中指出,这套教材是若干年学科构建思考之后的集体探索与积累,表明了音乐教育领域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内涵建设阶段[2](P36-38)。
该教材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围绕本科教学大纲而进行编撰,内容涉及学科框架内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包括《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学设计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育史教程》等。同时,还包括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如《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
二是音乐基本技术理论与实践,主要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特色课程,如《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节奏与打击乐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合唱团合唱曲集》、《西方合唱发展史》等。
三是音乐技能课程:如《钢琴》(包括:俄罗斯卷、法国卷、西班牙卷、德国卷、中国卷、拉丁美洲卷、北美卷、中欧四国卷等)、《声乐》(包括:德国卷、法国卷、英美卷、俄罗斯卷、意大利卷、中国卷、重唱卷)等内容。
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对于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突破,即不再过于注重音乐专业技能,而是把教育教学的成分予以加强。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基本是照搬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放在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方面,缺乏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应有的教育性特点,忽视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容[2](P36-38)。这套教材加大了教育教学内容的分量,无论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还是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甚至带有较强专业色彩的课程发展史理论,都被其纳入体系中,对于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教育学科性质充分重视的突破,由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音乐院校提出,为高等院校中占更大比重的师范院校做出了榜样。即便师范院校照搬专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这套教材也能避免以往出现的“重技轻艺”的种种问题。同时,它还体现出对于教师技能的一贯重视。编者认为,音乐技能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基石,没有过硬的技术与对音乐作品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音乐教育者。教材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贴近课堂教学,尤其在音乐技能教材上能够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征,在编撰思路与方式上与表演专业教材有所区别”,同时,“加大各类知识信息量,开拓读者自主学习的途径”[1](P2)。编者对于技术技能的重视,很好地继承了以往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以教育理论部分形成突破的同时,也在专业技能方面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内容。
二、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
从目前这套教材呈现出的框架来看,编者所积极构建的课程内容,虽然有较大突破,但其内部却存在几个方面的失衡,这对于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显得并不够完善。内容上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衡,与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这套教材在推广方面将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教材的三个主要部分之间存在比例失衡,即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这一部分的功能不清晰,缺乏结构意义上的独立性。专业主干课程目前共有《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现代钢琴教学法》等13种。专业技能课程则包括《钢琴》、《声乐》、《合唱发展历史》、《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等5种,共20卷。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包括《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德国音乐教育》等已出的3种。在这三部分内容中,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的功能模糊,与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并列,并没有显示出其意义。因此,从课程结构内部而言,可以把这一部分舍弃。这样,就能突出课程内容之间的均衡: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并列,以培养合格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 其次,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也存在失衡现象,主要体现为把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更为专业化的音乐治疗理论并重。目前的13种主干课程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写作、音乐心理与教育心理学等属于必备项目,但是像《音乐治疗导论》、《精神障碍的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内容,过于专业化,虽然是值得注意的学科发展新方向,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主体需要相距仍然较远。如果过于专业化的医学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很难让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通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这可能跟上海音乐学院的编写力量与编者意图有关,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并不适合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遍水平。对于高等院校中的大部分院系而言,这一部分课程内容可能都存在实施障碍。
再次,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即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的完备体系,会让学生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钢琴、声乐内容的全面、系统、专业化,与合唱、打击乐等内容的单薄、零散、不系统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钢琴与声乐的文献都分得非常细,具体到了国家,虽然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文献,但并不太符合高等音乐教育的普遍现实,也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之间有一定距离。与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治疗的倚重一样,这种过于繁复的专业技能,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复制难度很大,从而在推广上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这些失衡因素,更大意义上是对其在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的推广而言。如果只在上海音乐学院内部,实施起来可能会比较顺利。即便如此,也会给学生以后进入教育领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弱化。
三、原则与建议:如何完善音乐教育 专业课程内容
要想完善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根本目标,强调课程结构的针对性、综合性和适切性。既要考虑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也要注意到教师教育的力量,弱化编者的主观意识,加强能起实际作用的课程内容,舍弃不必要的课程内容。
因此需要遵循两个原则,既不能偏离高等院校的自身规律,也不能偏离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
其一,课程体系要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这套教材为例,其内容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就有所偏离。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的过分倚重,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对钢琴、声乐的繁复分卷,都会导致音乐教育再次走入“重技轻艺”和“繁、难、偏、旧”的歧途[2](P37-38)。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便完成了,其在普通音乐教育实际中的用途也很小,甚至根本用不上。普通音乐教育实际所需要的复合性人才,要在即兴伴奏、合唱、小乐队组织、音乐活动策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才能。这样一来,所学非所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实用性技术,还要从头再来。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钢琴专业的学生能弹奏高深的大型乐曲,却无法自弹自唱完成一首简单的儿歌。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反映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遗憾的是,这套教材也出现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偏离。
其二,要符合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这套教材来看,它也与全国高等院校普遍的音乐教育实际有所偏离。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近年的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效果却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对接没有体现出突出效果。这套教材中的几种失衡,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内容失衡,会使得它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实施时面临诸多困境。且不论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符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像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课程,本身发展就有待完善,研究者力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很难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此外,钢琴、声乐的分卷细到国家,也会受到学时、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削弱其效果。
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本文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注意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培养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不同,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应该在教育性课程内容上不断加强,就像上文所说这套教材本身的突破。但是,突破也不能盲目,教育性的课程内容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范畴,而非什么都可以划进来。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教育心理学,这已经可以满足对学生教育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针对音乐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内容,而过于专业化的音乐课程史、音乐治疗等内容,则不需作为必修内容,可以作为有兴趣者的选修课程。同样,本套教材中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也只能作为参考阅读文献,不能列入专业教材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课程,达到教学效益的优化。
第二,关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内容上,要突出综合性,即把单纯的技术训练赋予教育性,要让学生能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材料。具体而言,以钢琴为例,应该把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分化为综合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加强钢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在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方面增加分量。把钢琴分卷细化的课程内容综合起来,对钢琴伴奏进行分级分层训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表现工具。同理,声乐课程内容也需要做这样的调整,把“学会”与“会教”并重,在文献积累上增加普通教育中的经典曲目,避免过于繁复的国别分卷。经过这样的转化,能使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让学生在未来面对灵活生动的音乐课堂时,不至于只有一些不合实际的“保留曲目”而束手无策。在综合性课程方面,另外一套同样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钢琴教程就做得很好[3]。这套教材以曲目带动综合性的内容,把学法、教法、相关理论等融为一体,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做法值得课程改革研究和设计者引起足够的关注。
第三,保持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编制既要适应我国当前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也要考虑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力量的限制,不能仅凭学科特征出发,过于拘泥于学科专业的严格系统而束缚了课程实施者的创造力。无论是课程内容编制还是实施,都需要人们积极参与,考虑到现实的适切性,对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广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真正需要。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北海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余丹红.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 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3] 朱咏北.高师钢琴普修教程(1-4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On the Breakthrough and Imbalan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 Content of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ZHU Yong-bei SUN Hong-cheng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content of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has been basically coping that of professional music academies, so it lacks the pedagogical and educational character which it should have. Teachers from Shanghai Music College have constructed a new course system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status quo. The increased pedagogical content brings the imbalance in proportion of course content. Start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rea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wo basic principles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comprehensiv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of course content.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course content; breakthrough; imbalance
(责任编辑 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