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又是思维体操的学科,所以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成功的导入声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1/2”,有的说“1/3”,有的说“1/4”,有的说“1/5”……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术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1/3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术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术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1/3。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术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多问几个问题,表明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地想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把围成圆柱的厚纸沿着高线剪开,使学生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从而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后,教师问:“还有别的办法吗?”这时一个学生发问:“如果是沿着斜线剪呢?”教师及时鼓励他的想法,并让同学们按照他的想法动手实验,结果剪开后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剪拼成长方形。这样教师一语鼓励,学生生出一问,之后,学生又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使认识得到了提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开发。
四、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
五、让情感驱动智慧之车,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殊法宝
创新能力当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情商很低,吃不起苦,没有克服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最后他就不会取得什么成就,反之,“勤能补拙”这句古训,永远有它不败的市场。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知情并重”。
总之,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就应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往的问题唯一、条件不變、思维方式固定、解题策略单一的教学模式,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注入一剂催化剂。
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成功的导入声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1/2”,有的说“1/3”,有的说“1/4”,有的说“1/5”……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术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1/3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术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术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1/3。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术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多问几个问题,表明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地想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把围成圆柱的厚纸沿着高线剪开,使学生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从而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后,教师问:“还有别的办法吗?”这时一个学生发问:“如果是沿着斜线剪呢?”教师及时鼓励他的想法,并让同学们按照他的想法动手实验,结果剪开后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剪拼成长方形。这样教师一语鼓励,学生生出一问,之后,学生又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使认识得到了提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开发。
四、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
五、让情感驱动智慧之车,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殊法宝
创新能力当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情商很低,吃不起苦,没有克服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最后他就不会取得什么成就,反之,“勤能补拙”这句古训,永远有它不败的市场。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知情并重”。
总之,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就应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往的问题唯一、条件不變、思维方式固定、解题策略单一的教学模式,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注入一剂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