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扶贫的筹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大人物筹资到小人物筹资”。由通过老领导、老关系筹款转变为专职工作人员面向大众筹款;第二阶段是“全员筹资”,5个职能部门和11个业务部门,每个部门人员都和筹资有关系。
自何道峰1999年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启中国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中扶贫”)的“去行政化”改革以来,这家特殊的官办基金会就一直在业界人士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公益时报》社长刘京在与记者纵论中国的基金会时,就说:“扶贫管理比企业还好,应该是中国最好的基金会。”
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中扶贫在2013年的全国公募基金会的捐赠榜上以5.27亿元的捐赠收入排名第4,排在其后面一位的,是为业界所耳熟能详的壹基金。但相比起壹基金,中扶贫显得低调而神秘。
中扶贫的办公楼并不好找,报上中扶贫的名号后,出租车司机直接把记者带到了海淀区民政局。在穿过几条狭小的胡同后,记者才辗转来到中扶贫的办公地址,其门面却挂着“中和农信”的牌子,这是中扶贫的小额信贷项目部的门面。
记者在保安的指引下,绕到楼后由小门上楼,几经波折后才找到了中扶贫副秘书长陈红涛。这个“东北大汉”却并没有记者想象中的魁梧,他看上去很年轻,言谈里带着北方人特有的直爽和实在。
陈红涛学农出身,大学毕业后短暂卖过一段时间蜂蜜,2002年,陈红涛加盟中扶贫,此时中扶贫的市场化筹资格局正在成型。陈红涛从项目官员,到项目主管,再到主任,如今,他位至副秘书长,负责基金会的公众筹资、教育扶贫项目和机构信息化建设。他伴随着中扶贫的成长,几乎见证了这家基金会崛起的全过程。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扶贫是个专注做事的基金会,在2013年以前,他们甚至没有成立传播部。业内一度猜测,中扶贫是刻意低调,不愿扬名。“不是,我们很羡慕高调,很想高调。”秘书长刘文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了这个猜测,“高调,我理解成是传播做得好,大家都关注到你,这个是我们想做却一直没做到的。”
事实上,在组建传播团队,并成功举办了“善行者”、“饥饿24”等大型公益活动之后,中扶贫的品牌知名度已有很大提升。但是,陈红涛在接受采访时还是给人以刻意低调的感觉。在采访过程中,他一直强调,中扶贫与其它基金会都在推行市场化筹资,没什么特点。说了半天,他笑着说了句:“你看,我谈这么多,你没什么可写的吧?”
其实可写的并不少。记者从陈红涛处获知,中扶贫的筹资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大人物筹资到小人物筹资”。由通过老领导、老关系筹款转变为专职工作人员面向大众筹款;第二阶段是“全员筹资”,5个职能部门和11个业务部门,每个部门的人员都和筹资有关系。“所有的部门都是自筹自用。”陈红涛说。
说起中扶贫的筹资故事,最为业界津津乐道的是其开发客户资源初期的“陌生拜访”。陈红涛说:“主要就是挨个打电话,跟现在卖保险的差不多。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很难想象,现如今在业界人士心中高大上的中扶贫曾像保险公司一样,通过打陌生人的电话来募资。
这种俯下身段找市场的尝试在中扶贫不是孤例。2006年,中扶贫试图在商场做义卖,尽管成效不佳,但陈红涛不以为意:“不试怎么知道呢?”2007年,中扶贫走进北京小区摆地摊,回收废品。“在北京100多个社区,动员了3万多个家庭报名成为爱心家庭,够厉害了吧。后来觉得不行,太累了,觉得这个干不大。”陈红涛说道。
2009年,一路摸爬滚打中扶贫找到了公众筹款的感觉,那一年,中扶贫开展了“爱心包裹”项目,依托邮政网点在全国开通3.6万个爱心包裹捐赠站,让网友可以捐购寄往贫困地区的文具包,一对一地将关爱送给自己选择的人。截至2014年4月底其累计筹款金额已达到3.2亿(共计177万笔捐赠,个人捐赠笔数占到91%),成为了业界公众筹款里数一数二的项目。
在未来,中扶贫希望实现从操作性基金会到资助型基金会的转型,但这在筹资上遇到了麻烦。捐赠人的不理解使得中扶贫非定向资金的筹款并不理想。但陈红涛并未气馁,他说,中扶贫将会做更多的尝试。
对话陈红涛:筹资不是筹款,是筹人
中国财富:去行政会改革给基金会在筹资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
陈红涛:去行政化改革当中也包含了做项目方式的改变,原来的筹款更多的是大人物筹资,这可能就靠领导的资源、人脉去找熟人关系筹钱。在去行政化改革后,我们逐步从大人物筹资向小人物筹资转变,接下来的筹资要让专业的員工去做。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小人物筹资往大点说是全员筹资,所有的人都跟筹资有关系。何道峰会长当年来到中扶贫,刚开始很多人以为他来这是给我们筹钱的,他说我来这不是帮你们找钱的,我是来给大家找捐款的理由。我们不缺捐款,缺的是让别人捐款的理由。这是理念的东西。
是因为你做公益大家一定要捐钱吗?你做这件事情大家一定要捐钱吗?你说做好事大家就要支持你?你要给别人一个理由以及让别人相信你能做得好,所以产品非常重要,作为一个项目人员,你能够有很好的产品设计以及很好的产品服务,所以不能说做项目的人跟筹资就没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说全员筹资。
中国财富:中扶贫目前在筹资上的重点在哪个方面?您觉得中扶贫在筹资方面最擅长的是?
陈红涛:项目好,产品好。你跟人谈的时候,你给别人理由够不够充分。像此前的“校车事件”发生以后,很多人想捐钱为贫困山区买校车,但是我们调研后发现,这个山路不适合校车,同时,校车也面临着油费、保养以及司机的问题。我们发现如果为学生建宿舍同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跟捐赠人讲,就讲出了道理。项目设计是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是有独到见解的,不是人云亦云。
我们每一个项目设计都是通过调研的。做公益慈善有爱心是必需的,但还不够,还得有理念和方法。你要告诉别人为什么通过扶贫基金会做这件事情更加有价值,而不是你自己去做。 筹款跟筹款人员的能力有关系,可能有个别捐赠人会被你的销售能力征服,但这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个可持续的过程,要经得起推敲。你跟捐赠人的承诺要经得起验证,而不是你说的是这样,做的时候又是千差万别了。合作伙伴愿意跟我们合作就是觉得基金会靠谱,愿意把钱交给你们使。
中国财富:中扶贫各个部门都参与筹资,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陈红涛:有一个是不变的: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让别人给钱。至于找谁要、怎么要还是要根据你自身的能力和选择策略。像“爱心包裹”项目,本来就是非常适合大众的项目,所有能开公众渠道的都把它列入进去。有些项目像“筑巢行动”,50万一个,这样的项目你没有必要都拿到公众平台去。要去判断面对的群体是谁。
当然资源都是拓展出来的,像“爱心包裹”跟拉手网搞团购。我们有个志愿者说现在团购多火啊,你们怎么不去搞,我们想参加团购很多是奔便宜去的,还会捐钱?觉得不会有什么效果,后来同事去尝试联系开发了好几家。拉手前两年每年团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加起来过百万了。所以要不停去探索新的模式和平台。
目前模式是各部门各显神通,我来基金会以后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项目部包含筹资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传播人员。团队自己要把产品销售好。
中国财富:包括“郭美美”等事件爆发的信任危机对中扶贫有影响吗?对您在进行筹资的相关工作时造成了什么影响吗?
陈红涛:对很多机构都有影响,有一段时间朋友都问郭美美事件是不是你们那的?你们那有没有郭美美。此前朋友问你做什么的,你说做公益的,会觉得很自豪,比较高尚的职业。那段时间就不说这个了。那时公众的信心对筹款会有影响的。
当年做的“善行100”街头筹款,那时志愿者受的打击比较大,就说因为郭美美不捐。我们就做了管理方式创新,当年筹款额比上一年增长了。有影响,你可以通过别的努力把影响降到最低。
那两年民政部对透明也有更加细化的要求,我们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之前大家觉得干这事很有意义,而那时候大家都因“郭美美事件”受到影响。但是,我们相信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对公益的理解会发生改变的。
中国财富:您觉得筹资最难的是什么?
陈红涛:最根本是筹款吗?是筹人。不是筹款筹得好,是项目做得好。这是最根本的。
机构的使命就是传递爱心,修炼自身成就他人,修炼好自身就是你有能力把這件事情做好,没有能力你不要接,不擅长的事不要做。每做一个项目都要做严密的调查,项目的产生都是要在一套流程下完成的。这样才能保证你的项目能够让公众信任。
自何道峰1999年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启中国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中扶贫”)的“去行政化”改革以来,这家特殊的官办基金会就一直在业界人士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公益时报》社长刘京在与记者纵论中国的基金会时,就说:“扶贫管理比企业还好,应该是中国最好的基金会。”
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中扶贫在2013年的全国公募基金会的捐赠榜上以5.27亿元的捐赠收入排名第4,排在其后面一位的,是为业界所耳熟能详的壹基金。但相比起壹基金,中扶贫显得低调而神秘。
中扶贫的办公楼并不好找,报上中扶贫的名号后,出租车司机直接把记者带到了海淀区民政局。在穿过几条狭小的胡同后,记者才辗转来到中扶贫的办公地址,其门面却挂着“中和农信”的牌子,这是中扶贫的小额信贷项目部的门面。
记者在保安的指引下,绕到楼后由小门上楼,几经波折后才找到了中扶贫副秘书长陈红涛。这个“东北大汉”却并没有记者想象中的魁梧,他看上去很年轻,言谈里带着北方人特有的直爽和实在。
陈红涛学农出身,大学毕业后短暂卖过一段时间蜂蜜,2002年,陈红涛加盟中扶贫,此时中扶贫的市场化筹资格局正在成型。陈红涛从项目官员,到项目主管,再到主任,如今,他位至副秘书长,负责基金会的公众筹资、教育扶贫项目和机构信息化建设。他伴随着中扶贫的成长,几乎见证了这家基金会崛起的全过程。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扶贫是个专注做事的基金会,在2013年以前,他们甚至没有成立传播部。业内一度猜测,中扶贫是刻意低调,不愿扬名。“不是,我们很羡慕高调,很想高调。”秘书长刘文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了这个猜测,“高调,我理解成是传播做得好,大家都关注到你,这个是我们想做却一直没做到的。”
事实上,在组建传播团队,并成功举办了“善行者”、“饥饿24”等大型公益活动之后,中扶贫的品牌知名度已有很大提升。但是,陈红涛在接受采访时还是给人以刻意低调的感觉。在采访过程中,他一直强调,中扶贫与其它基金会都在推行市场化筹资,没什么特点。说了半天,他笑着说了句:“你看,我谈这么多,你没什么可写的吧?”
其实可写的并不少。记者从陈红涛处获知,中扶贫的筹资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大人物筹资到小人物筹资”。由通过老领导、老关系筹款转变为专职工作人员面向大众筹款;第二阶段是“全员筹资”,5个职能部门和11个业务部门,每个部门的人员都和筹资有关系。“所有的部门都是自筹自用。”陈红涛说。
说起中扶贫的筹资故事,最为业界津津乐道的是其开发客户资源初期的“陌生拜访”。陈红涛说:“主要就是挨个打电话,跟现在卖保险的差不多。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很难想象,现如今在业界人士心中高大上的中扶贫曾像保险公司一样,通过打陌生人的电话来募资。
这种俯下身段找市场的尝试在中扶贫不是孤例。2006年,中扶贫试图在商场做义卖,尽管成效不佳,但陈红涛不以为意:“不试怎么知道呢?”2007年,中扶贫走进北京小区摆地摊,回收废品。“在北京100多个社区,动员了3万多个家庭报名成为爱心家庭,够厉害了吧。后来觉得不行,太累了,觉得这个干不大。”陈红涛说道。
2009年,一路摸爬滚打中扶贫找到了公众筹款的感觉,那一年,中扶贫开展了“爱心包裹”项目,依托邮政网点在全国开通3.6万个爱心包裹捐赠站,让网友可以捐购寄往贫困地区的文具包,一对一地将关爱送给自己选择的人。截至2014年4月底其累计筹款金额已达到3.2亿(共计177万笔捐赠,个人捐赠笔数占到91%),成为了业界公众筹款里数一数二的项目。
在未来,中扶贫希望实现从操作性基金会到资助型基金会的转型,但这在筹资上遇到了麻烦。捐赠人的不理解使得中扶贫非定向资金的筹款并不理想。但陈红涛并未气馁,他说,中扶贫将会做更多的尝试。
对话陈红涛:筹资不是筹款,是筹人
中国财富:去行政会改革给基金会在筹资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
陈红涛:去行政化改革当中也包含了做项目方式的改变,原来的筹款更多的是大人物筹资,这可能就靠领导的资源、人脉去找熟人关系筹钱。在去行政化改革后,我们逐步从大人物筹资向小人物筹资转变,接下来的筹资要让专业的員工去做。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小人物筹资往大点说是全员筹资,所有的人都跟筹资有关系。何道峰会长当年来到中扶贫,刚开始很多人以为他来这是给我们筹钱的,他说我来这不是帮你们找钱的,我是来给大家找捐款的理由。我们不缺捐款,缺的是让别人捐款的理由。这是理念的东西。
是因为你做公益大家一定要捐钱吗?你做这件事情大家一定要捐钱吗?你说做好事大家就要支持你?你要给别人一个理由以及让别人相信你能做得好,所以产品非常重要,作为一个项目人员,你能够有很好的产品设计以及很好的产品服务,所以不能说做项目的人跟筹资就没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说全员筹资。
中国财富:中扶贫目前在筹资上的重点在哪个方面?您觉得中扶贫在筹资方面最擅长的是?
陈红涛:项目好,产品好。你跟人谈的时候,你给别人理由够不够充分。像此前的“校车事件”发生以后,很多人想捐钱为贫困山区买校车,但是我们调研后发现,这个山路不适合校车,同时,校车也面临着油费、保养以及司机的问题。我们发现如果为学生建宿舍同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跟捐赠人讲,就讲出了道理。项目设计是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是有独到见解的,不是人云亦云。
我们每一个项目设计都是通过调研的。做公益慈善有爱心是必需的,但还不够,还得有理念和方法。你要告诉别人为什么通过扶贫基金会做这件事情更加有价值,而不是你自己去做。 筹款跟筹款人员的能力有关系,可能有个别捐赠人会被你的销售能力征服,但这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个可持续的过程,要经得起推敲。你跟捐赠人的承诺要经得起验证,而不是你说的是这样,做的时候又是千差万别了。合作伙伴愿意跟我们合作就是觉得基金会靠谱,愿意把钱交给你们使。
中国财富:中扶贫各个部门都参与筹资,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陈红涛:有一个是不变的: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让别人给钱。至于找谁要、怎么要还是要根据你自身的能力和选择策略。像“爱心包裹”项目,本来就是非常适合大众的项目,所有能开公众渠道的都把它列入进去。有些项目像“筑巢行动”,50万一个,这样的项目你没有必要都拿到公众平台去。要去判断面对的群体是谁。
当然资源都是拓展出来的,像“爱心包裹”跟拉手网搞团购。我们有个志愿者说现在团购多火啊,你们怎么不去搞,我们想参加团购很多是奔便宜去的,还会捐钱?觉得不会有什么效果,后来同事去尝试联系开发了好几家。拉手前两年每年团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加起来过百万了。所以要不停去探索新的模式和平台。
目前模式是各部门各显神通,我来基金会以后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项目部包含筹资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传播人员。团队自己要把产品销售好。
中国财富:包括“郭美美”等事件爆发的信任危机对中扶贫有影响吗?对您在进行筹资的相关工作时造成了什么影响吗?
陈红涛:对很多机构都有影响,有一段时间朋友都问郭美美事件是不是你们那的?你们那有没有郭美美。此前朋友问你做什么的,你说做公益的,会觉得很自豪,比较高尚的职业。那段时间就不说这个了。那时公众的信心对筹款会有影响的。
当年做的“善行100”街头筹款,那时志愿者受的打击比较大,就说因为郭美美不捐。我们就做了管理方式创新,当年筹款额比上一年增长了。有影响,你可以通过别的努力把影响降到最低。
那两年民政部对透明也有更加细化的要求,我们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之前大家觉得干这事很有意义,而那时候大家都因“郭美美事件”受到影响。但是,我们相信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对公益的理解会发生改变的。
中国财富:您觉得筹资最难的是什么?
陈红涛:最根本是筹款吗?是筹人。不是筹款筹得好,是项目做得好。这是最根本的。
机构的使命就是传递爱心,修炼自身成就他人,修炼好自身就是你有能力把這件事情做好,没有能力你不要接,不擅长的事不要做。每做一个项目都要做严密的调查,项目的产生都是要在一套流程下完成的。这样才能保证你的项目能够让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