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邬德华(Alphonse Marie Tracey Wood—ward),1876年生于印度洋中的留尼旺岛,父亲是美国海员,母亲是法国人。1879年随其母亲定居日本横滨,1895年迁居神户。父亲喜爱收集邮票,邬德华年幼即继承其父藏品,并养成一生之收藏癖好。16岁时就撰写邮票文章,在美国邮刊上发表。1905年他售出他父亲的各国邮票集藏,着重于日本邮票,不久成为日本、朝鲜、台湾邮票之权威,1928年出版《Postage Stamps of Japan and De-pendencies》(日本及其属地邮便),此书获得1929年英国皇家集邮学会(RPS)年度奖,至今仍为这方面权威之作。邬德华研究的兴趣相当广泛,1909年时尚在英国伦敦出版一本《The Record Woodcock Bag for Southern Ja-pan》(日本南部山鹬)。1911年至1916年间曾先后住过新加坡及伦敦两地,随即移居中国,直到1930年举家迁往法国。1937年邬氏因日本侵华回上海清理财产,次年乘船回法国时于旅途中去世。除邮币界外,很少人知道邬德华此名,可能只有设在欧洲的国际刑警组织还存有档案,根据其资料,似乎邬德华是以走私营生。
居留上海之时,邬德华开始写作有关中国钱币的文章,在1921年与1922年几次发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新中国评论The New China Review》杂志介绍各地金银铜币,而回响最多的却是叙述山东机制币的那篇,但该杂志因主编库寿龄(Samuel Couling)过世停刊未能继续。随后《中国杂志The China Jour-nal》月刊在上海发行,适巧杂志主编苏柯仁(A.Sowerby)自己是研究者兼收藏家,尚且担任过当时上海研究中国钱币的“西人泉币会”会长(Numismatic Society of China,不是张絧伯等的“中国泉币学社”China Numis-matic Society),力邀邬德华撰写中国十文铜元系列专文,于是邬氏以《Notes on the Pro-vincial Minted Coins of China》(中国各省机制铜元)为题,自1926年5月起至1935年12月间陆续发表十八篇介绍中国各省当十铜元的论述,标题稍后略去“Provincial”(各省)。在连载文章之际,杂志社给予邬氏若干抽印本,当时邬氏未把抽印本分送友好,而是回法国后将之加以整理合集装订,逐本手写更正排印错误及加上页码,经原杂志社同意后,汇编成书出版。重新命名为《The Minted Ten-Cash Coins of China》(中国机制十文铜元),推测当时抽印本是各100份,因此1936年时只发行了95册。
原书是红皮精装本,无中文名,只在书脊上有英文名。不论中文或其它文字,这是第一本对中国机制十文铜元作有系统介绍的书谱,二十五开,内文字151页,图版43页。全文分二十余章节,依各省予以分类描述,可惜未包括吉林省所出部份,且出版印量又极其稀少。由于中国十文铜元产制超过三百亿枚,流落国外的数量庞大却无英文书籍可供参考,因此有人为方便集币者,在经加入市场行情价格后,以平装本形式在1972年于美国重新翻印此书,当时每本索价美金七元五角。原版书之纸张厚且图版为铜版纸,有些是单面印刷,空白页仍然编上页次,而翻印版缺页次之部分其实是空白页,并非漏印(如34、50、90、114、142页)。
早年邬德华为研究中国铜元,在上海老西门的中华路开了一家共和电影院,门票9个铜板,日收铜板数千枚,为研究铜元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基础。这样的条件现在已无法再现,也许这是至今尚无人能在铜元研究的领域里超越邬德华的原因之一。邬德华等洋人虽带走大量中国钱币,但也由于他们的深入研究,为中国钱币留下许多宝贵的实物,及可供后人参考的丰富资料。
1972年美国新印此书时出个小错,将书名误印为十文“银”币,此美国翻印版图清晰度与原版接近,只是用普通纸张印刷,但原版年代久纸已略发黄,若有干净品新之1972年版可谓两者相当。个人认为,中文版译本给中国泉界的贡献极大,但图版印刷欠佳及将注解部分省略,是两大缺失。
邬德华藏品中的日本邮票,其价值在1926年按目录之行情为美金廿万元。但其过世后于1939年在伦敦拍卖时,因世界经济大萧条尚未复苏,又逢二次大战前夕风云密布,只卖得美金两万五千元。
藏品中钱币的部分极为丰富,据耿爱德(E.Kann)书中提到是洋人中首屈一指的。这皆于若干年后由其遗孀在美国分批处理,详情未能确知,大致上的了解是这样的:1950年10月首度拍卖,耿爱德购得其中之太平天国“天国圣宝”银币,部份在1951年4月及1952年4月委托拍卖公司售出。而用来编写《中国机制十文铜元》的数千枚当十铜元则在1954年售出。据这位是医生的买主说,这些铜元放在一只箱子里,重得搬不动。新买主在筛选过后,将剩余者卖给纽约一家钱商,钱商把这些铜元分散至全美各地出售。
又据一位参与其事者的回忆,在1952年处理的邬氏旧藏中他个人挑出了五百枚,但这批从普品到罕见品均有的货色中没有任何吉林省钱币,吉林钱币是被一位芝加哥及另名美西钱商购去,该批珍品随后转售并获得相当利润;他对未能留下图片及清单感到惋惜,更令他感叹的是邬氏有关吉林钱币之手稿,不但没发表还遗失了。邬德华藏品在经过包括当时埃及国王法鲁克等几人挑选后,剩余部分落入纽约这家钱商之时,数量估计在一万枚左右,全部是机制币,没有铸币。笔者先查阅了1952年的拍卖目录,邬德华遗藏只占其中小部份,而且多数是银币及金银币的铜样,铜元只有袁像十文一枚,显示铜元精品确已被筛选或在之前拍卖售出。再检视1954年的法鲁克王藏品钱币部份拍卖目录,此拍卖会是以数量达八千五百枚之巨的金币为主。其内中国金银铜币章及金银元宝、璧等共一千四百件,仅金币部份有图片,银铜币只有简单描述,无法按图索骥得知哪些是邬氏旧藏。法鲁克王藏品中国钱币部份,最著名的就是一枚“宣统三年”长须龙银币金样,存世仅知两枚,法鲁克王此枚现藏台北鸿禧美术馆。另一枚原由中国钱币学大师马定祥珍藏,于2004年5月15日北京嘉德春拍以人民币176万元成交,创下中国钱币单枚拍卖最高价记录。
有些铜元爱好者对邬德华藏品下落非常关心,多方找寻其遗物或有关情形的支纸片字,几年来总是白卷。有些传言谓在装运回法国时,因船沉没遗失;亦有称存放法国某博物馆,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传闻。如今同好们知道是这般的结局,恐怕免不了有些怅然。
(责任编辑:高聪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居留上海之时,邬德华开始写作有关中国钱币的文章,在1921年与1922年几次发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新中国评论The New China Review》杂志介绍各地金银铜币,而回响最多的却是叙述山东机制币的那篇,但该杂志因主编库寿龄(Samuel Couling)过世停刊未能继续。随后《中国杂志The China Jour-nal》月刊在上海发行,适巧杂志主编苏柯仁(A.Sowerby)自己是研究者兼收藏家,尚且担任过当时上海研究中国钱币的“西人泉币会”会长(Numismatic Society of China,不是张絧伯等的“中国泉币学社”China Numis-matic Society),力邀邬德华撰写中国十文铜元系列专文,于是邬氏以《Notes on the Pro-vincial Minted Coins of China》(中国各省机制铜元)为题,自1926年5月起至1935年12月间陆续发表十八篇介绍中国各省当十铜元的论述,标题稍后略去“Provincial”(各省)。在连载文章之际,杂志社给予邬氏若干抽印本,当时邬氏未把抽印本分送友好,而是回法国后将之加以整理合集装订,逐本手写更正排印错误及加上页码,经原杂志社同意后,汇编成书出版。重新命名为《The Minted Ten-Cash Coins of China》(中国机制十文铜元),推测当时抽印本是各100份,因此1936年时只发行了95册。
原书是红皮精装本,无中文名,只在书脊上有英文名。不论中文或其它文字,这是第一本对中国机制十文铜元作有系统介绍的书谱,二十五开,内文字151页,图版43页。全文分二十余章节,依各省予以分类描述,可惜未包括吉林省所出部份,且出版印量又极其稀少。由于中国十文铜元产制超过三百亿枚,流落国外的数量庞大却无英文书籍可供参考,因此有人为方便集币者,在经加入市场行情价格后,以平装本形式在1972年于美国重新翻印此书,当时每本索价美金七元五角。原版书之纸张厚且图版为铜版纸,有些是单面印刷,空白页仍然编上页次,而翻印版缺页次之部分其实是空白页,并非漏印(如34、50、90、114、142页)。
早年邬德华为研究中国铜元,在上海老西门的中华路开了一家共和电影院,门票9个铜板,日收铜板数千枚,为研究铜元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基础。这样的条件现在已无法再现,也许这是至今尚无人能在铜元研究的领域里超越邬德华的原因之一。邬德华等洋人虽带走大量中国钱币,但也由于他们的深入研究,为中国钱币留下许多宝贵的实物,及可供后人参考的丰富资料。
1972年美国新印此书时出个小错,将书名误印为十文“银”币,此美国翻印版图清晰度与原版接近,只是用普通纸张印刷,但原版年代久纸已略发黄,若有干净品新之1972年版可谓两者相当。个人认为,中文版译本给中国泉界的贡献极大,但图版印刷欠佳及将注解部分省略,是两大缺失。
邬德华藏品中的日本邮票,其价值在1926年按目录之行情为美金廿万元。但其过世后于1939年在伦敦拍卖时,因世界经济大萧条尚未复苏,又逢二次大战前夕风云密布,只卖得美金两万五千元。
藏品中钱币的部分极为丰富,据耿爱德(E.Kann)书中提到是洋人中首屈一指的。这皆于若干年后由其遗孀在美国分批处理,详情未能确知,大致上的了解是这样的:1950年10月首度拍卖,耿爱德购得其中之太平天国“天国圣宝”银币,部份在1951年4月及1952年4月委托拍卖公司售出。而用来编写《中国机制十文铜元》的数千枚当十铜元则在1954年售出。据这位是医生的买主说,这些铜元放在一只箱子里,重得搬不动。新买主在筛选过后,将剩余者卖给纽约一家钱商,钱商把这些铜元分散至全美各地出售。
又据一位参与其事者的回忆,在1952年处理的邬氏旧藏中他个人挑出了五百枚,但这批从普品到罕见品均有的货色中没有任何吉林省钱币,吉林钱币是被一位芝加哥及另名美西钱商购去,该批珍品随后转售并获得相当利润;他对未能留下图片及清单感到惋惜,更令他感叹的是邬氏有关吉林钱币之手稿,不但没发表还遗失了。邬德华藏品在经过包括当时埃及国王法鲁克等几人挑选后,剩余部分落入纽约这家钱商之时,数量估计在一万枚左右,全部是机制币,没有铸币。笔者先查阅了1952年的拍卖目录,邬德华遗藏只占其中小部份,而且多数是银币及金银币的铜样,铜元只有袁像十文一枚,显示铜元精品确已被筛选或在之前拍卖售出。再检视1954年的法鲁克王藏品钱币部份拍卖目录,此拍卖会是以数量达八千五百枚之巨的金币为主。其内中国金银铜币章及金银元宝、璧等共一千四百件,仅金币部份有图片,银铜币只有简单描述,无法按图索骥得知哪些是邬氏旧藏。法鲁克王藏品中国钱币部份,最著名的就是一枚“宣统三年”长须龙银币金样,存世仅知两枚,法鲁克王此枚现藏台北鸿禧美术馆。另一枚原由中国钱币学大师马定祥珍藏,于2004年5月15日北京嘉德春拍以人民币176万元成交,创下中国钱币单枚拍卖最高价记录。
有些铜元爱好者对邬德华藏品下落非常关心,多方找寻其遗物或有关情形的支纸片字,几年来总是白卷。有些传言谓在装运回法国时,因船沉没遗失;亦有称存放法国某博物馆,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传闻。如今同好们知道是这般的结局,恐怕免不了有些怅然。
(责任编辑:高聪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