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化学的学习对在校初中后的五年制学生来讲,由于学生原初中化学基础比较差,一直是个难题。笔者在长期的高职化学的教学中,对该类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致力研究和教学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同行交流。
关键词:如何 巧学 化学
初中后入学高职的学生学化学,总是有那么一点力不从心的感觉,教学成效不尽人意。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一、实践化学基础不牢,基本化学知识不完整; 二、学习习惯不好 ,基于死记硬背,惰于思考;三、学习方法不恰当。前两点需要中学阶段潜移默化的培养和训练,而学习方法则是本文要重点着墨的方向。
纵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趣味性极强,联系性强。笔者在长期的高职化学的教学中,对该类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致力研究和教学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认为学好化学在于----观、动、记、思、练。
“观”即观察,观察什么?当然是观察生活中一切有趣的现象,观察实验室中的实验过程。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没有用心的观察就没有发现问题的可能,更不用说去探究答案了。可见一个“观”字是整个化学的核心。但是真正把高职化学的学习与这个核心结合起来矛盾就出现了: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模式根本就与化学的学习宗旨不搭调。学生怎么学?老师拿着教材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要做的似乎只是记住王水腐蚀性极强能瞬间溶掉金项链;弄个电解池就能把铁钥匙变成“铜钥匙”。但究竟怎么溶,怎么变,好像就不关大家的事了,只要背准反应方程式,考试时能准确地写到卷子上就行。那大家“观”什么呢?“观察图片就好,实际的实验由于安全、时间和学校设施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而不能实现。”同学们能怎么办?背吧。至于那个“动”,更是连边都够不着,看都没得看,还想自己动手做?门儿都没有。而事实上那些叫做“实验仪器”的家伙们也只是惊鸿一瞥就再没露面,以后的日子也只能对着其倩影牢记其芳名了。相比之下,剩下的三个“记、思、练,”就来得实际得多。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整个高职化学的学习主要是在这三个字的陪同下度过的。
相信初涉化学的经历一定能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几乎大部分初中在化学方面的教学都是千篇一律-----先给你希望再让你失望,最终让你绝望。而大部分有潜质的同学都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最终对化学讳莫如深。只有少数对化学兴趣不减的高手们能在竞赛的路上一试身手。但是多数还是要在中考这座独木桥上挤得你死我活。怎么办?只能寻找方法把这门本应充满趣味性的学科与枯燥的应试制度联系起来。
其实化学并不难学。以我的经验学好化学贵在三个“巧”字-----“巧学”,“巧记”外加“巧练”
一、巧学
化学有太多需要记忆的东西,远非物理和数学中几个公式能比。从最基本的元素周期表,到各物质的分子式、化学方反应程式就不用说了,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那些浩繁冗长的方程式恰是化学的灵魂,就连看似灵活、开放性极强的实验设计也是一个个基本经验堆积起来的。不去记忆,看着化学永远只有“它认识你,你不认识它”的份儿。这点化学和文科极为相似。但另一方面,化学严密的知识结构和它所涉及到的大量计算题,又对学习者的逻辑判断和理性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着重要强调要将文理的学习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到化学中去。从这个角度上讲,认真学化学不失为提升全面素质的好机会。
“巧学”,巧在对知识结构的把握上。高职化学主要分为两大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其在考试中的比例大概是5:3。按照先无机后有机的顺序学习,其中在学习无机时就已经将化学的基本理论交代清楚,因此无机的学习是基础,千万要用心。具体学习时是本着特殊——一般—特殊的顺序进行。例如无机中在学习元素时按卤素、碱金属、氧族元素、碳族元素和金属来分类,在每一族的研究中都是先学习各族中较特殊常见的几中元素,根据大家熟知的现象进行归纳,进而总结出在族的元素递变规律。最后研究这一族的整体性质,按照元素——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进行。掌握这一规律后,化学看似杂乱无章,零散琐碎的知识点就可在头脑中各归其位,如一台复杂的机器上的零件一样等着你去一一调度。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先熟悉他的特点,找到应付方法,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这个过程恰恰体现了理科学习中的逻辑性的重要作用。
二、巧记
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及学习内容的增加,慢慢发觉“记忆能力却在逐渐减退”,化学的知识点多得让人头昏眼花。十几种元素,几十种物质,上百条性质,简直无从下手。如找到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记忆事半功倍
1.简化记忆。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复杂,同学们在处理时易东扯西拉,记不全面。克服它的有效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话,或分几个要点,或列表来简化记忆。如:用六个字组成:“一点、二通、三加热”这一句话概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就比较容易通俗易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用“失高氧、得低还”总结。原电池可用“负氧正还”对比。
2.顺口溜记忆。又如记忆化合价也是同学们比较伤脑筋的问题,我们可以编这样的顺口溜:
钾钠银氢能正一,钙镁钡锌常为二;
铝有正三氧负二,硅四磷五汞正二;
硫能負二正四六,单质零价不能溜;
氟氯溴碘本负一,特殊情况能正七;
铜能一二铁二三,碳有正四常变二;
锰来四二可六七,氮去二三能五四。
这样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就记清楚顺溜多了,我们从此也不再为记忆化合价而烦恼。
3.关键字词记忆。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学习“离子”概念时,可用学过的“原子”概念在结构方面、所带电荷方面、性质方面、表示方面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及联系,从而防止混淆加深记忆。如:电解质溶液部分抓住导电能力这一关键词以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
4.总结记忆。将化学中应记忆的基础知识,总结出来,写在笔记本上,使得自己记忆目标明确、条理清楚便于及时复习。如有机化学部分烃的性质部分按烷、烯、炔的性质联系总结记忆。烃的衍生物部分按卤代烃、醇、醛、羧酸、酯性质联系总结记忆。
三、巧练
“用化学的知识来做化学计算”,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更深层次的审视这些已经背得烂熟的化学方程式了。化学中的知识点不是为了单纯地倒背如流,而是用来应对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在记忆前就将知识归类,恰可弥补不足,事半功倍。化学题型从根本上讲无非三类:基础知识,实验,计算。基础知识无非是一些类似选择填空的东西,这一部分在考纲中要求最低,但也最死,要是记不住,你就是有爱因斯坦的智商都没用。实验的要求相对高些,除了要熟练掌握书中知识外,还要有基本的实验技巧,就是所谓的实验敏感性。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规律掌握基本原理进而进行创新。最后是计算。考纲中对计算的要求几乎都是“最高境界”的,但有趣的是,这些看似难度超大的题目不过纸老虎而已,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恰是整张考卷上耗时最少,做起来最有乐趣的东西。这就很有戏剧性了,本应是实践性最强的学科落实在试卷上全部趣味竟然在看似枯燥的计算上。高职化学的神奇之处恰在于此。举个最常见的题目:定量的NaOH放在自然环境下一段时间后求最终生成物的各组分的含量?这道题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出,就要首先清楚钠盐的性质,进而是各盐之间的转换条件,但如果题目变为将药品与固定量的CO2反应就要进一步讨论各盐生成时反应物间量的关系。这么一个基本的题型用到的知识点就要进行挑选,这时的要求就不仅是文科中的一个简单的“印象记忆”了,必须要在熟练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因此在经过“巧学”后,通过形象记忆法来整体储存,试用时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化学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学习方法,还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关注不当之处一,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成效。
关键词:如何 巧学 化学
初中后入学高职的学生学化学,总是有那么一点力不从心的感觉,教学成效不尽人意。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一、实践化学基础不牢,基本化学知识不完整; 二、学习习惯不好 ,基于死记硬背,惰于思考;三、学习方法不恰当。前两点需要中学阶段潜移默化的培养和训练,而学习方法则是本文要重点着墨的方向。
纵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趣味性极强,联系性强。笔者在长期的高职化学的教学中,对该类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致力研究和教学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认为学好化学在于----观、动、记、思、练。
“观”即观察,观察什么?当然是观察生活中一切有趣的现象,观察实验室中的实验过程。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没有用心的观察就没有发现问题的可能,更不用说去探究答案了。可见一个“观”字是整个化学的核心。但是真正把高职化学的学习与这个核心结合起来矛盾就出现了: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模式根本就与化学的学习宗旨不搭调。学生怎么学?老师拿着教材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要做的似乎只是记住王水腐蚀性极强能瞬间溶掉金项链;弄个电解池就能把铁钥匙变成“铜钥匙”。但究竟怎么溶,怎么变,好像就不关大家的事了,只要背准反应方程式,考试时能准确地写到卷子上就行。那大家“观”什么呢?“观察图片就好,实际的实验由于安全、时间和学校设施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而不能实现。”同学们能怎么办?背吧。至于那个“动”,更是连边都够不着,看都没得看,还想自己动手做?门儿都没有。而事实上那些叫做“实验仪器”的家伙们也只是惊鸿一瞥就再没露面,以后的日子也只能对着其倩影牢记其芳名了。相比之下,剩下的三个“记、思、练,”就来得实际得多。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整个高职化学的学习主要是在这三个字的陪同下度过的。
相信初涉化学的经历一定能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几乎大部分初中在化学方面的教学都是千篇一律-----先给你希望再让你失望,最终让你绝望。而大部分有潜质的同学都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最终对化学讳莫如深。只有少数对化学兴趣不减的高手们能在竞赛的路上一试身手。但是多数还是要在中考这座独木桥上挤得你死我活。怎么办?只能寻找方法把这门本应充满趣味性的学科与枯燥的应试制度联系起来。
其实化学并不难学。以我的经验学好化学贵在三个“巧”字-----“巧学”,“巧记”外加“巧练”
一、巧学
化学有太多需要记忆的东西,远非物理和数学中几个公式能比。从最基本的元素周期表,到各物质的分子式、化学方反应程式就不用说了,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那些浩繁冗长的方程式恰是化学的灵魂,就连看似灵活、开放性极强的实验设计也是一个个基本经验堆积起来的。不去记忆,看着化学永远只有“它认识你,你不认识它”的份儿。这点化学和文科极为相似。但另一方面,化学严密的知识结构和它所涉及到的大量计算题,又对学习者的逻辑判断和理性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着重要强调要将文理的学习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到化学中去。从这个角度上讲,认真学化学不失为提升全面素质的好机会。
“巧学”,巧在对知识结构的把握上。高职化学主要分为两大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其在考试中的比例大概是5:3。按照先无机后有机的顺序学习,其中在学习无机时就已经将化学的基本理论交代清楚,因此无机的学习是基础,千万要用心。具体学习时是本着特殊——一般—特殊的顺序进行。例如无机中在学习元素时按卤素、碱金属、氧族元素、碳族元素和金属来分类,在每一族的研究中都是先学习各族中较特殊常见的几中元素,根据大家熟知的现象进行归纳,进而总结出在族的元素递变规律。最后研究这一族的整体性质,按照元素——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进行。掌握这一规律后,化学看似杂乱无章,零散琐碎的知识点就可在头脑中各归其位,如一台复杂的机器上的零件一样等着你去一一调度。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先熟悉他的特点,找到应付方法,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这个过程恰恰体现了理科学习中的逻辑性的重要作用。
二、巧记
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及学习内容的增加,慢慢发觉“记忆能力却在逐渐减退”,化学的知识点多得让人头昏眼花。十几种元素,几十种物质,上百条性质,简直无从下手。如找到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记忆事半功倍
1.简化记忆。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复杂,同学们在处理时易东扯西拉,记不全面。克服它的有效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话,或分几个要点,或列表来简化记忆。如:用六个字组成:“一点、二通、三加热”这一句话概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就比较容易通俗易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用“失高氧、得低还”总结。原电池可用“负氧正还”对比。
2.顺口溜记忆。又如记忆化合价也是同学们比较伤脑筋的问题,我们可以编这样的顺口溜:
钾钠银氢能正一,钙镁钡锌常为二;
铝有正三氧负二,硅四磷五汞正二;
硫能負二正四六,单质零价不能溜;
氟氯溴碘本负一,特殊情况能正七;
铜能一二铁二三,碳有正四常变二;
锰来四二可六七,氮去二三能五四。
这样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就记清楚顺溜多了,我们从此也不再为记忆化合价而烦恼。
3.关键字词记忆。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学习“离子”概念时,可用学过的“原子”概念在结构方面、所带电荷方面、性质方面、表示方面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及联系,从而防止混淆加深记忆。如:电解质溶液部分抓住导电能力这一关键词以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
4.总结记忆。将化学中应记忆的基础知识,总结出来,写在笔记本上,使得自己记忆目标明确、条理清楚便于及时复习。如有机化学部分烃的性质部分按烷、烯、炔的性质联系总结记忆。烃的衍生物部分按卤代烃、醇、醛、羧酸、酯性质联系总结记忆。
三、巧练
“用化学的知识来做化学计算”,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更深层次的审视这些已经背得烂熟的化学方程式了。化学中的知识点不是为了单纯地倒背如流,而是用来应对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在记忆前就将知识归类,恰可弥补不足,事半功倍。化学题型从根本上讲无非三类:基础知识,实验,计算。基础知识无非是一些类似选择填空的东西,这一部分在考纲中要求最低,但也最死,要是记不住,你就是有爱因斯坦的智商都没用。实验的要求相对高些,除了要熟练掌握书中知识外,还要有基本的实验技巧,就是所谓的实验敏感性。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规律掌握基本原理进而进行创新。最后是计算。考纲中对计算的要求几乎都是“最高境界”的,但有趣的是,这些看似难度超大的题目不过纸老虎而已,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恰是整张考卷上耗时最少,做起来最有乐趣的东西。这就很有戏剧性了,本应是实践性最强的学科落实在试卷上全部趣味竟然在看似枯燥的计算上。高职化学的神奇之处恰在于此。举个最常见的题目:定量的NaOH放在自然环境下一段时间后求最终生成物的各组分的含量?这道题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出,就要首先清楚钠盐的性质,进而是各盐之间的转换条件,但如果题目变为将药品与固定量的CO2反应就要进一步讨论各盐生成时反应物间量的关系。这么一个基本的题型用到的知识点就要进行挑选,这时的要求就不仅是文科中的一个简单的“印象记忆”了,必须要在熟练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因此在经过“巧学”后,通过形象记忆法来整体储存,试用时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化学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学习方法,还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关注不当之处一,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