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写:陈明 实习生
受访专家:董宏生 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中医学博士
因为亲戚到北京看病的缘故,在网上查到了董宏生医生的资料。好大夫在线上,风湿、类风湿等风湿免疫病患者对董医生的评价极高。几年前,他还是主治医师,虽然他的号是普通号,但找他看病的患者却非常多。
董医生不仅有着高超的中医技艺,而且富有人格魅力。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坚持和努力,看到了他的用心和认真。对中医追求的孜孜不倦,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医生的胸怀和境界。看看下面的专访,也许你也能和我们一样,有更多感悟。
从毕业到坐诊,为了自己心中“做一个好医生”的追求,他下定决心“认真做事,努力坚持”。
他一直把“认真做事”当作一种体验,注重过程,努力做好每一个环节,而不是一味地想着结果。他说:“一味地想着结果,那多半不会得到你想要的。认认真真把过程做好了,结果会自然而然发生的。”
学术型中医传人
董宏生出生在安徽的一个中医世家,太爷爷、父亲在当地是很有威望的中医,从小耳濡目染,看到了中医无可比拟的效果,不知不觉中就经受了中医的启蒙教育。太爷爷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仅医术了得,还多才多艺,甚至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正是这样富有学识,又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得董宏生的眼界宽广,内心积极。
他的从医之路的选择并不是水到渠成。那时候南方刮起一阵经商热潮,身边的许多亲戚朋友都在这次机遇中取得了很好的发展,面对这样的诱惑,董宏生也有过犹豫和思考,是去为了追求而生活?还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拼命赚钱可以给你带来物质的享受,然后呢?思考过后,他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不缺少他这样一个商人。”之后的道路顺理成章,他从针灸学专业毕业,一直攻读到消化学硕士、风湿学博士。
谈到为什么学士、硕士、博士三个阶段选择了三个不同的专业时,董宏生说:“我不想过早地给自己定型,经历不同的专科,可以让我眼界更开阔。如果一开始就定型在某一个专业,很有可能在后面的道路中越走越窄。中医的核心是辨证,在很多方面的治疗都是相通的。所以先从宏观上把握,把广度掌握好了,再在某一个领域深度挖掘。”最终选择风湿科是因为得风湿病的患者特别多,而我国现在相对专业的风湿中医却很少,现在在很多省会医院,甚至还没有建立风湿免疫科。
中医上手慢,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本科毕业,一般专业在5年左右就可以独当一面,西医需要7年,而中医需要10年。攻读博士期间,董宏生一边学习一边外出坐堂看病。他用“没有苦就没有甜”来概括那段时间的感受,一方面工作多,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挑战,另一方面,在为病人的排忧解难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让自己的医疗水平有了飞速提高。
“有时候需要逼一逼自己。在公立医院出诊和外面的中医门诊不一样,公立医院的患者源源不断,而非公立的中医门诊的治疗只有真正有效,把患者疾病治好,才能保证患者不轻易流失。因此,博士期间逼着自己努力提高医术,用疗效说话。”董宏生说。
如今他已经在风湿病的治疗道路上走了七年,然而依然不忘初衷——提高技术,潜心治疗。
突出中医治疗
董宏生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病,在目前风湿免疫病大多用西药的大环境下,他更侧重突出使用中医治疗方法。他说:“患者到中医院看病,就是想使用中医疗法。如果我们中医师开出的处方与西医无异,那我们的存在有何意义?在治疗中,我会加大中医治疗方法,逐步减少西药的使用,最终用中医手段稳定或治愈疾病。这样的结果是,患者从实际治疗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医的疗效。”
西医的治疗主要在控制指标上,而中医则是在宏观上把握,在治病的同时,调理气血阴阳,使人的健康状况得到整体改善,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指标参数,但无法解决患者的疼痛感、不适感,这样的治疗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我们需要把患者的身体整体调整好,我们的人体就像是一块土壤,只有土壤本身肥沃了,上面的树苗、庄稼才会越长越好。”董宏生说。
此外,他会在提高病人体质、控制病情的前提下,争取减少药量。“是药三分毒,对人的身体有一定损害,特别是一些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副作用很大,而且药量过多也会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有些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如果使用激素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控制患者病情,但会影响到生育,而不少患者都是生育年龄的病人,病情是控制了,但家庭怎么办?如果加用中药,使用弱的免疫抑制剂,患者在控制病情的情况下,可以结婚生育。例如,强直性脊柱炎也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的多为年轻人,只用中药就可以稳住病情,董医生说:“人活着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生活质量。”
在好的环境中提高自我
“病人到医院求结果,医生负责解决问题。未来的日子,随着患者的增加,我也会遇到我无法处理的棘手情况,自己解决不了时,我会联系其他医生,推荐患者到优秀的医生那里,并及时关注他的病情,看看其他医生是如何治疗的。这样的不断学习与总结,可以让我学到很多。”董宏生自己总结了中医治疗水平提高的三个条件:优秀的老师、勤奋的自己和积极的环境。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作用很大,但个人的努力、坚持、用心一样重要。谈到环境的影响,董宏生认为积极、上进的环境可以让自己更加努力,“什么是好环境?就是在一个地方,你发现周围的人本身就比你聪明,但他们做事比你还努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迫使自己更加努力和勤奋。另外,在这样的环境中,团队合作的效果会非常好,毕竟,医生之间的强项不同,团队可以提携弱者,坚实强者,何乐而不为?”
给患者信心和希望
除了对病情的关注,董宏生还非常注重病人的心理感受。风湿类疾病,大都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许多病人不仅出现关节变形等情况,而且疼痛难忍,希望与信心早已被打击得所剩无几。
董宏生坚信沟通在治病的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患者是带着希望来看病的,他想从医生这里得到明确的答复,而不是模棱两可的不确定信息。作为医生,在对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并对患者病情了解的情况下,如果医生诊断思路清晰、答案明确,会让患者感到信服。这时告诉患者治疗周期可能较长,但疾病是可以控制的,疼痛等症状可以好转和消失,能恢复他们的信心,给他们带来希望。患者这种积极的治疗心态,对疾病的好转有很大帮助。如果医生诊断和治疗都是模棱两可,患者可能会认为该医生对治疗没有信心。”
很多患者来看病时都很绝望,这时他会明确告诉病人:服用中药在减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同时病情可能会有反复,但是,不用怕,以后慢慢会好起来的。患者与病魔的抗争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董宏生的提醒与指示让他们相信效果肯定是有的,结果肯定会变好的。信心有了,战胜困难的动力就足了。
一位患者在感言中这样写到:“董大夫是我见过的最可亲的大夫,和声细语,让我如沐春风,紧张的心一下子就被他幽默的话语逗得放轻松了许多。”
做个好医生
在问及“长期超负荷的看病过程中,满足感来自于哪里”时,他说:“来自于被尊重、认可、成就感。当你去尊重患者、尊重生命,患者继而也会尊重你。在给患者看好病后,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董宏生在网上好评如潮,说起这个,他谦虚地说:“我也会有病人不满意的时候,这个无法避免,病人越来越多,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周全,我在尽心尽力,争取让更多的人满意。”
在刚当上医生时,他会记下患者的电话号码,有两个星期没见着了,就会打电话询问,“为什么没来就诊了?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病情稳定了?”这样对患者的长时间观察,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自是相当了解,患者也有了稳定的依靠和安慰。
为了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他经常利用周六周日出诊,高负荷的工作给身心带来了巨大压力。去年,董宏生便因过度劳累,病倒了一个多月。在这期间,网上有很多患者留言祝他身体早日康复。
从董宏生医生和他的患者交流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温暖和真诚。他没有刻意追求什么结果,因为此时的过程早已经比结果更加绚丽多彩。
受访专家:董宏生 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中医学博士
因为亲戚到北京看病的缘故,在网上查到了董宏生医生的资料。好大夫在线上,风湿、类风湿等风湿免疫病患者对董医生的评价极高。几年前,他还是主治医师,虽然他的号是普通号,但找他看病的患者却非常多。
董医生不仅有着高超的中医技艺,而且富有人格魅力。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坚持和努力,看到了他的用心和认真。对中医追求的孜孜不倦,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医生的胸怀和境界。看看下面的专访,也许你也能和我们一样,有更多感悟。
从毕业到坐诊,为了自己心中“做一个好医生”的追求,他下定决心“认真做事,努力坚持”。
他一直把“认真做事”当作一种体验,注重过程,努力做好每一个环节,而不是一味地想着结果。他说:“一味地想着结果,那多半不会得到你想要的。认认真真把过程做好了,结果会自然而然发生的。”
学术型中医传人
董宏生出生在安徽的一个中医世家,太爷爷、父亲在当地是很有威望的中医,从小耳濡目染,看到了中医无可比拟的效果,不知不觉中就经受了中医的启蒙教育。太爷爷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仅医术了得,还多才多艺,甚至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正是这样富有学识,又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得董宏生的眼界宽广,内心积极。
他的从医之路的选择并不是水到渠成。那时候南方刮起一阵经商热潮,身边的许多亲戚朋友都在这次机遇中取得了很好的发展,面对这样的诱惑,董宏生也有过犹豫和思考,是去为了追求而生活?还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拼命赚钱可以给你带来物质的享受,然后呢?思考过后,他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不缺少他这样一个商人。”之后的道路顺理成章,他从针灸学专业毕业,一直攻读到消化学硕士、风湿学博士。
谈到为什么学士、硕士、博士三个阶段选择了三个不同的专业时,董宏生说:“我不想过早地给自己定型,经历不同的专科,可以让我眼界更开阔。如果一开始就定型在某一个专业,很有可能在后面的道路中越走越窄。中医的核心是辨证,在很多方面的治疗都是相通的。所以先从宏观上把握,把广度掌握好了,再在某一个领域深度挖掘。”最终选择风湿科是因为得风湿病的患者特别多,而我国现在相对专业的风湿中医却很少,现在在很多省会医院,甚至还没有建立风湿免疫科。
中医上手慢,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本科毕业,一般专业在5年左右就可以独当一面,西医需要7年,而中医需要10年。攻读博士期间,董宏生一边学习一边外出坐堂看病。他用“没有苦就没有甜”来概括那段时间的感受,一方面工作多,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挑战,另一方面,在为病人的排忧解难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让自己的医疗水平有了飞速提高。
“有时候需要逼一逼自己。在公立医院出诊和外面的中医门诊不一样,公立医院的患者源源不断,而非公立的中医门诊的治疗只有真正有效,把患者疾病治好,才能保证患者不轻易流失。因此,博士期间逼着自己努力提高医术,用疗效说话。”董宏生说。
如今他已经在风湿病的治疗道路上走了七年,然而依然不忘初衷——提高技术,潜心治疗。
突出中医治疗
董宏生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病,在目前风湿免疫病大多用西药的大环境下,他更侧重突出使用中医治疗方法。他说:“患者到中医院看病,就是想使用中医疗法。如果我们中医师开出的处方与西医无异,那我们的存在有何意义?在治疗中,我会加大中医治疗方法,逐步减少西药的使用,最终用中医手段稳定或治愈疾病。这样的结果是,患者从实际治疗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医的疗效。”
西医的治疗主要在控制指标上,而中医则是在宏观上把握,在治病的同时,调理气血阴阳,使人的健康状况得到整体改善,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指标参数,但无法解决患者的疼痛感、不适感,这样的治疗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我们需要把患者的身体整体调整好,我们的人体就像是一块土壤,只有土壤本身肥沃了,上面的树苗、庄稼才会越长越好。”董宏生说。
此外,他会在提高病人体质、控制病情的前提下,争取减少药量。“是药三分毒,对人的身体有一定损害,特别是一些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副作用很大,而且药量过多也会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有些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如果使用激素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控制患者病情,但会影响到生育,而不少患者都是生育年龄的病人,病情是控制了,但家庭怎么办?如果加用中药,使用弱的免疫抑制剂,患者在控制病情的情况下,可以结婚生育。例如,强直性脊柱炎也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的多为年轻人,只用中药就可以稳住病情,董医生说:“人活着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生活质量。”
在好的环境中提高自我
“病人到医院求结果,医生负责解决问题。未来的日子,随着患者的增加,我也会遇到我无法处理的棘手情况,自己解决不了时,我会联系其他医生,推荐患者到优秀的医生那里,并及时关注他的病情,看看其他医生是如何治疗的。这样的不断学习与总结,可以让我学到很多。”董宏生自己总结了中医治疗水平提高的三个条件:优秀的老师、勤奋的自己和积极的环境。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作用很大,但个人的努力、坚持、用心一样重要。谈到环境的影响,董宏生认为积极、上进的环境可以让自己更加努力,“什么是好环境?就是在一个地方,你发现周围的人本身就比你聪明,但他们做事比你还努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迫使自己更加努力和勤奋。另外,在这样的环境中,团队合作的效果会非常好,毕竟,医生之间的强项不同,团队可以提携弱者,坚实强者,何乐而不为?”
给患者信心和希望
除了对病情的关注,董宏生还非常注重病人的心理感受。风湿类疾病,大都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许多病人不仅出现关节变形等情况,而且疼痛难忍,希望与信心早已被打击得所剩无几。
董宏生坚信沟通在治病的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患者是带着希望来看病的,他想从医生这里得到明确的答复,而不是模棱两可的不确定信息。作为医生,在对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并对患者病情了解的情况下,如果医生诊断思路清晰、答案明确,会让患者感到信服。这时告诉患者治疗周期可能较长,但疾病是可以控制的,疼痛等症状可以好转和消失,能恢复他们的信心,给他们带来希望。患者这种积极的治疗心态,对疾病的好转有很大帮助。如果医生诊断和治疗都是模棱两可,患者可能会认为该医生对治疗没有信心。”
很多患者来看病时都很绝望,这时他会明确告诉病人:服用中药在减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同时病情可能会有反复,但是,不用怕,以后慢慢会好起来的。患者与病魔的抗争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董宏生的提醒与指示让他们相信效果肯定是有的,结果肯定会变好的。信心有了,战胜困难的动力就足了。
一位患者在感言中这样写到:“董大夫是我见过的最可亲的大夫,和声细语,让我如沐春风,紧张的心一下子就被他幽默的话语逗得放轻松了许多。”
做个好医生
在问及“长期超负荷的看病过程中,满足感来自于哪里”时,他说:“来自于被尊重、认可、成就感。当你去尊重患者、尊重生命,患者继而也会尊重你。在给患者看好病后,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董宏生在网上好评如潮,说起这个,他谦虚地说:“我也会有病人不满意的时候,这个无法避免,病人越来越多,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周全,我在尽心尽力,争取让更多的人满意。”
在刚当上医生时,他会记下患者的电话号码,有两个星期没见着了,就会打电话询问,“为什么没来就诊了?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病情稳定了?”这样对患者的长时间观察,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自是相当了解,患者也有了稳定的依靠和安慰。
为了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他经常利用周六周日出诊,高负荷的工作给身心带来了巨大压力。去年,董宏生便因过度劳累,病倒了一个多月。在这期间,网上有很多患者留言祝他身体早日康复。
从董宏生医生和他的患者交流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温暖和真诚。他没有刻意追求什么结果,因为此时的过程早已经比结果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