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2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在新世纪里,重新认识中华武术的概念,在学校体育中大力普及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中华武术的普及与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学校体育 普及提高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由于中华武术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为一体,不受年龄、性别、地域的限制,简便易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新世纪,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使中华武术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倡导在学校体育中大力开展武术教学与训练,将学校体育作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载体,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设立选修课、专修课、俱乐部,建立教学与训练机制,树立武术品牌,发扬光大中华武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一、中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在与野兽的搏斗中自然地运用了徒手的踢、打、跳、闪、拿、抓和手持天然武器的劈、砍、刺、挑等攻防格斗动作和技能,形成了武术最早的搏击技术。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因而产生了为争夺利益的部落冲突。在战争和搏斗中,人们不断提高格斗技能、经验、战术,使这种出自本能的活动逐步上升为有意识的技击技术,从而产生并形成了武术。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战争的需要,使武术的形式多样化,不但徒手技击逐步完善,而且各种冷兵器也应运而生。武术一方面沿着军事方向发展,用于保家卫国、杀敌护身。另一方面向着民间方向发展,用于防身自卫、强身健体。
那么,现代武术仍然继承了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的功能和作用。在1988年的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上,所作的文字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那么,武术既然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应该列入学校体育的教学范畴,就应该在青少年广泛传播教育,就应该发扬光大。
二、在学校开展武术教学,有利于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的高级文明活动,遵循进步、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逐渐演变成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
当前,全国在校学习的大、中、小学生有几千万人,是各行各业中最集中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最大群体。因此,学校是传播中华武术最理想的载体,学生是最理想的传播者,只要教育领导部门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有效的手段,武术将会在学校中得到大力发展,然后达到一定水平,传播到祖国的各个地方。这样既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提高,又使中华武术得到普及与推广。
体育正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同时,当代体育也是一个国家展示国力的强盛、制度的优越、民族的精华的大舞台。纵观奥运会设置的项目,无一不是从某一个民族和传统体育中普及开展。中华武术运动借助奥运会的大好机遇,使中华武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三、中华武术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武术的健身作用
武术是以中国民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器械的攻防为主要内容,有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的文化特色,经常演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对速度、力量、爆发力要求很高。武术中的拧转、俯仰、收放、折叠等身法动作,要求眼疾手快、手眼相随、步随身行,经常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反应等素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
中华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各格斗为运动形式,注意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因此,武术除了它良好的健身作用外,其各种攻防动作的演练,本身就是防卫能力的学练和提高。武术的技击作用十分明显,踢、打、摔、拿的格斗动作,刁、拿、锁、扣、搬、点等擒伏与解脱对抗,器械中刀的勇猛快速、剑的柔中有刚、三节棍的刚烈紧凑,都是防身自卫功能的体现,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武术修身养性的育人作用
武术历来重视武德修养,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纪、忠诚、信义、谦让、宽容”,“未学艺,先学礼,先习德”,注重人的品德的培养。要求练武健身、学习做人,注重“精、气、神”,要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在演练动作的同时,使这项近似于残酷的搏击术,成为教学育人的良好场所。
四、开展武术运动有利于缓解体育经费不足、场地设施紧缺的困难
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经费的支持和场地设施的运用。而我国大多数学校场地设施不足,体育经费不够,使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开展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可以缓解这一困难。因为武术运动种类门派繁多,徒手、器械十八般武艺齐全。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缓解场地设施的不足。且武术动作的演练,需要的经费投入较少,见效快,可以缓解体育经费的不足,这样既缓解了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又使学校的体育教学不受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武术的本质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是国宝精粹,一定要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那么,在学校里普及开展中华武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校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缓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
[2] 周伟良.传统武术向何处走[J].武林.2001(1).
[3] 陆草.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10).
[4] 王岗.武术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学价值[J].体育文史.1998(3).
[5] 朱君,秦延河.浅析武术概念的确定[J].湖北体育科技.2001(1).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在新世纪里,重新认识中华武术的概念,在学校体育中大力普及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中华武术的普及与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学校体育 普及提高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由于中华武术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为一体,不受年龄、性别、地域的限制,简便易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新世纪,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使中华武术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倡导在学校体育中大力开展武术教学与训练,将学校体育作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载体,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设立选修课、专修课、俱乐部,建立教学与训练机制,树立武术品牌,发扬光大中华武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一、中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在与野兽的搏斗中自然地运用了徒手的踢、打、跳、闪、拿、抓和手持天然武器的劈、砍、刺、挑等攻防格斗动作和技能,形成了武术最早的搏击技术。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因而产生了为争夺利益的部落冲突。在战争和搏斗中,人们不断提高格斗技能、经验、战术,使这种出自本能的活动逐步上升为有意识的技击技术,从而产生并形成了武术。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战争的需要,使武术的形式多样化,不但徒手技击逐步完善,而且各种冷兵器也应运而生。武术一方面沿着军事方向发展,用于保家卫国、杀敌护身。另一方面向着民间方向发展,用于防身自卫、强身健体。
那么,现代武术仍然继承了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的功能和作用。在1988年的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上,所作的文字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那么,武术既然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应该列入学校体育的教学范畴,就应该在青少年广泛传播教育,就应该发扬光大。
二、在学校开展武术教学,有利于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的高级文明活动,遵循进步、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逐渐演变成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
当前,全国在校学习的大、中、小学生有几千万人,是各行各业中最集中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最大群体。因此,学校是传播中华武术最理想的载体,学生是最理想的传播者,只要教育领导部门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有效的手段,武术将会在学校中得到大力发展,然后达到一定水平,传播到祖国的各个地方。这样既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提高,又使中华武术得到普及与推广。
体育正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同时,当代体育也是一个国家展示国力的强盛、制度的优越、民族的精华的大舞台。纵观奥运会设置的项目,无一不是从某一个民族和传统体育中普及开展。中华武术运动借助奥运会的大好机遇,使中华武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三、中华武术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武术的健身作用
武术是以中国民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器械的攻防为主要内容,有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的文化特色,经常演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对速度、力量、爆发力要求很高。武术中的拧转、俯仰、收放、折叠等身法动作,要求眼疾手快、手眼相随、步随身行,经常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反应等素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
中华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各格斗为运动形式,注意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因此,武术除了它良好的健身作用外,其各种攻防动作的演练,本身就是防卫能力的学练和提高。武术的技击作用十分明显,踢、打、摔、拿的格斗动作,刁、拿、锁、扣、搬、点等擒伏与解脱对抗,器械中刀的勇猛快速、剑的柔中有刚、三节棍的刚烈紧凑,都是防身自卫功能的体现,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武术修身养性的育人作用
武术历来重视武德修养,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纪、忠诚、信义、谦让、宽容”,“未学艺,先学礼,先习德”,注重人的品德的培养。要求练武健身、学习做人,注重“精、气、神”,要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在演练动作的同时,使这项近似于残酷的搏击术,成为教学育人的良好场所。
四、开展武术运动有利于缓解体育经费不足、场地设施紧缺的困难
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经费的支持和场地设施的运用。而我国大多数学校场地设施不足,体育经费不够,使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开展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可以缓解这一困难。因为武术运动种类门派繁多,徒手、器械十八般武艺齐全。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缓解场地设施的不足。且武术动作的演练,需要的经费投入较少,见效快,可以缓解体育经费的不足,这样既缓解了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又使学校的体育教学不受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武术的本质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是国宝精粹,一定要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那么,在学校里普及开展中华武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校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缓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
[2] 周伟良.传统武术向何处走[J].武林.2001(1).
[3] 陆草.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10).
[4] 王岗.武术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学价值[J].体育文史.1998(3).
[5] 朱君,秦延河.浅析武术概念的确定[J].湖北体育科技.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