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霍格沃茨,就差一张通知书

来源 :少年博览·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fyw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们几乎都听说过这样的世界——
  尖顶的城堡阁楼上,少女垂下耀眼的金发;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响起,一双水晶鞋被主人仓皇留下;野兽般恐怖的王子,笨拙地为善良的少女递上鲜花。
  然而长大后,这样的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好在,另一个奇幻的世界悄悄为我们展开。在这个世界里,凤凰浴火重生,神龙翱翔在天,美人鱼跃出水面,神奇动物遁地飞天!
  2016年,一个拎着箱子的青年男子来到美国。当那个箱子的锁扣被悄悄打开时,一只只神奇动物窜上了纽约的街头。这就是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的故事缘起。它继《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之后,再次唤醒了人们的魔法梦,精彩绝伦的魔法征途伴着“魔杖”再度开启。
  虽然这部《神奇动物在哪里》上映时间晚于《哈利·波特》系列,但是故事设定的背景却早于小魔法师哈利·波特。《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主角纽特·斯卡曼德是《哈利·波特》中的传奇人物。他创作的神奇动物的研究专著是霍格沃茨的教材。电影的故事便是从纽特为了寻找写作灵感,来到美国纽约后展开的。
  由于纽特随身携带的皮箱不慎打开,那些藏在箱子里的神奇动物们将美国纽约搅得翻天覆地。纽特在寻回神奇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魔王格林德沃寻求强大魔法力量,意图发动战争的阴谋。
  目前,《神奇动物在哪里》已经上映了两部,影片里除了有更广阔的魔法世界展现以及中年邓布利多与宿敌格林德沃对决这些看点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平时捣乱,却总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神奇动物们!
  如果让大家在神奇动物系列中选出一个吉祥物,我想很多人会选择嗅嗅。在第一部电影中,正是因调皮的嗅嗅大鬧银行,才让纽特惹上官司,同时也让神奇动物们纷纷走失。但是到了第二部,嗅嗅不仅凭借着灵敏的嗅觉,找到了女主角的线索,还从大魔头格林德沃那里偷走了重要的血咒,为邓布利多和纽特在未来打败格林德沃,提供了重要筹码。
  嗅嗅在书中的名字叫作“尼伏雷”,它是一种迷恋所有闪亮物体的动物,会为金银珠宝而疯狂。这个“小财迷”全身覆盖着黑色的绒毛,嘴巴极宽扁,形似鸭嘴。一旦看到那些亮晶晶的宝贝,它便衔起它们,快速塞进自己的口袋里。所以在电影中,出现了纽特抓住嗅嗅,将它倒过来挠痒时,珠宝从嗅嗅的身上掉下来的画面。
  嗅嗅在现实中的原型是澳洲针鼹和鸭嘴兽。针鼹又被称为“食蚁兽”,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它看起来有点像刺猬,皮毛上有坚硬的刺。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食肉动物的攻击,它常常把自己蜷缩成一个球并藏匿在洞穴里。雌性的针鼹在繁殖期中,腹部表面的皮肤会凹折成一个口袋,装着针鼹宝宝的卵壳。
  不过在现实中,针鼹的嘴部为管状,而电影中的嗅嗅的嘴却是扁平的鸭嘴状,所以电影里的嗅嗅被认为是针鼹和鸭嘴兽的融合产物。
  在第二部新登场的神奇动物中,有一张“东方面孔”——来自中国的神奇动物驺吾。《山海经·海内北经》中介绍,驺吾是林氏国一种十分珍贵的神兽,外型如老虎一般,身上有五彩斑斓的花纹,尾巴比身子要长,骑上能日行千里。
  在电影中,驺吾的形象灵感可能来自于亚洲的传统表演艺术舞狮。驺吾硕大的眼睛,方正的脑袋,以及丝绦一样长长的尾巴都与白居易笔下“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的舞狮十分相似。驺吾的性情则非常具有猫科动物的特点。电影中,驺吾从马戏团逃脱之后,便如猛虎入山林,一声长吼惊天动地,一条长尾扫过气吞万钧。但是这样一头猛兽,被纽特降服的过程却很有戏剧性。纽特打开了装神奇动物的箱子,用一根发出清脆铃声的逗猫棒将它引了进去。
  猫科动物喜欢逗猫棒,不是因为“卖萌”,而是因为捕猎的天性,它们对快速移动的物体有极大的兴趣。对于所有猫科动物来说,尾巴除了可以探测距离,保持身体平衡之外,还是天生的逗猫棒,可以训练幼崽的捕猎能力。
  猫作为我们最常见的猫科动物,已经被人类驯化了三千多年。在表示亲密时,它常会蹭人类的脸颊。这是因为猫的脸颊、耳朵、下巴跟腹侧,都分布着费洛蒙气味腺,其中脸颊部位分泌出来的费洛蒙,是它感到安心舒适时才会释放的。它会将这种气味蹭在喜欢的地方作为标记。
  除了这些哺乳动物之外,还有一种神奇动物多次在纽特身陷囹圄时帮上大忙。那就是外型看起来像植物的“护树罗锅”。在魔法世界,护树罗锅是一种守护树木的动物,长着两只褐色的小眼睛,性情平和、极其害羞,但是如果它所栖身的那棵树受到威胁,它就会一跃而下,奋起反抗。
  护树罗锅的原型是竹节虫。竹节虫体长而大,看上去像小树枝,最长可达62.4厘米,是世界最大的昆虫。它的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不同的温度和光线下,体色会有所变化,以便能完全融入周围环境中,这也被称为“拟态”现象。
  正是有这些大大小小的神奇动物,为魔法世界与现实架起新的桥梁,让这个魔法世界显得更加真实、生动。所以,即便当年《哈利·波特》的读者已迈入中年,但是当窗外有翅膀的扑棱声时,他们仍忍不住期待,期待那一张已迟到多年的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
其他文献
小羽自幼与家人生活在海边的小村庄,温暖的海风与来往的船是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每到黄昏,她就会偷偷溜到村庄外一座小山的山顶。这是属于她个人的“神秘探险”。  那个山顶有一座灯塔,大人们总禁止孩子们出入。但是小羽并不打算遵守这个规定。今天是她8岁的生日,也是父亲所在的巡航舰返航的日子。巡航舰的航线经过村庄的港口,虽然并不会停留,可如果抓住时机,她一定能赶在父亲的舰队离开前看它一眼。  这是个晴朗的夜晚
期刊
传说,对着树洞讲出你的心事,心情会释然。找到你的树洞,埋藏进所有的眼泪和哭声,让我为你守望。不知不觉中你就会长大。  主持人——柳眉儿  这一天,窗外北风裹着细雨,凄冷得很。办公室里暖气开得足足的,我捧着一杯奶茶,坐在电脑前发呆。一想起前几天去校园和大朋友、小朋友们欢乐互动的情景,我的嘴角就露出“谜之微笑”,完全忘记了自己用笔帽夹住刘海的样子有多傻。直到神出鬼没的铁丝人突然冒出来,丢下一封信后又“
期刊
名称:北京故宫博物院  地点:中国北京市东城区  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  数据: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内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余间。  设计者:由明成祖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  构造:建筑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
期刊
我一直坚信,  我生活在一个有魔法的世界。  只有这样,  我才能向所有人解释,  为什么成绩会突然变得糟糕。  一定是女巫,  或者男巫,  殘酷地对我施了“坏成绩魔咒”,  让我整天心神不宁,  翻开书本就神游,  提起笔就哈欠连天……  但我不会泄气。  也许在某天睡醒之后,  魔咒会突然消失——  好成绩会再次回到我身边。  我就像所有魔法世界的主角一样,  期待这样的幸福到来。
期刊
梦想人物:王宴姝  身份卡:英国利兹大学画廊与博物馆学专业(以下简称“博物馆学”)学生,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实习  故宫梦华录  早晨8点,宴姝骑着自行车穿过北京的街角巷陌。前方是红色城台上的重檐庑殿顶,在宫墙与琉璃瓦的连绵起伏里,显得沉默而庄重。不知不觉地,宴姝脚下的车轱辘转得更快,她向城门飞速奔去,连胸前挂的实习工作牌都飞扬了起来。  这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
期刊
清晨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微波带着流光荡漾着。  我站在这里,忍不住想:难怪这里历来被称为是江南水乡的福泽之地。  自从放暑假后,我便养成了去湖边发呆的习惯。不知为何,我对水有一种深深的执念,它们像是我身上流淌的血液,让我无法自拔地迷恋着。  “啪。”  湖面中,一条小鱼儿忽然跳跃起来,像是在对我打招呼,我笑着将手中的米粒喂给它。它钻入水底,吐出几个泡泡表示感谢。  为什么我会这么了解它?因
期刊
关键词:黄昏 蜡烛 温暖 离开  宿晚凝望着群山间若隐若现的雁群,一拉缰绳,顺着下山的路飞驰而去。  早些年,夫子总是教育他,“人要知礼义廉耻,修身养性,当为君子”。可他没心情去摇头晃脑地读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总觉得不如一杆长枪冲锋杀敌来得痛快。同为学子的瑾夙会在这种时候一书卷敲在他脑袋上,口若悬河地同他讲起读书的好处,听得宿晚直翻白眼。  宿家人都是行伍出身,是盘旋于巍峨雪山上的雄鹰,那是自
期刊
泰诺速效胶囊是美国常见的感冒镇痛药品。1982年,泰诺速效胶囊遭人投毒,两天内造成了7人死亡。一时间,恐慌席卷了全美,警方费尽周折,依然没有破获此案。后来有人将此次事件称为美国遭受到的首次“生化危机”。  7人中毒身亡  1982年9月29日凌晨,美国伊利诺伊州鹿林市的天还没有亮,12岁的玛丽·克莱曼就醒了。她跑到父母的房间,告诉妈妈自己鼻塞、嗓子痛。睡意未消的妈妈给她吃了一粒泰诺速效胶囊,叮嘱她
期刊
引 子  在用人类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从未想过,我和杨一那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和看似毫无征兆的经历,也能够变成一个“故事”。  杨一是我在星际大饭店的伙伴,他是个沉默寡言的少年,一天中的多数时候,他的嘴巴都比扣着的拉链还要紧。杨一不喜欢讲故事,他总说,当人生的一部分变成故事,那就意味着告别。  就像他有很多关于他母星地球的故事,却不愿意和我这个他口中的“外星人”说太多,那些只能称为碎片的记忆
期刊
至今我都还记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的一场演讲。他从雨果的《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谈到法国的绘画艺术,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令我由衷钦佩。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一个曾经让我十分好奇的问题。直到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由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编写,是习近平1968年-1975年在陕西延安梁家河大队当知青的生活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