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出真知,生活有科学。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有其客观规律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下面谈几点个人对这个话题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数学语言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73-02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近、熟知生活数学,在过程中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呢?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学习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去认识世界。”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达到教学目的。同一节课,不同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如何将抽象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在认识“<”、“>”时,因为对于初学者较为抽象,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编写了学习顺口溜,引导学生学习:“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誰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从而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开场白: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等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三、数学例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被动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材料,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的素材,从贴近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问题,营造一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了改组,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星期天,小明和妈妈去明湖超市购物,看中了一个玩具(单价32元),一件衣服(单价68元),开好发票后到收银台付款,妈妈身边带了340元钱。她会怎么付钱?还剩多少钱?怎样解答?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85-98=18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可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商场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五、练习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学完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后,很容易将两个知识混淆,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收集面积和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事例,让学生从真实、生动的生活中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许多有趣的事例:
运用面积的事例 运用周长的事例
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概括、归纳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找到了周长和面积在生活中的用途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理清了概念。
六、小结
总之,数学教学要教得轻松,学的主动,只有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感知数学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学习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M].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2
[2]伍文聪.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实践与研究[J] .小学数学参考,2009.5
[3]黄育粤. 走进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J].小学数学教育,2009.4.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数学语言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73-02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近、熟知生活数学,在过程中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呢?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学习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去认识世界。”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达到教学目的。同一节课,不同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如何将抽象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在认识“<”、“>”时,因为对于初学者较为抽象,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编写了学习顺口溜,引导学生学习:“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誰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从而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开场白: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等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贴近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三、数学例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被动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材料,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的素材,从贴近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问题,营造一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了改组,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星期天,小明和妈妈去明湖超市购物,看中了一个玩具(单价32元),一件衣服(单价68元),开好发票后到收银台付款,妈妈身边带了340元钱。她会怎么付钱?还剩多少钱?怎样解答?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85-98=18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可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商场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五、练习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学完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后,很容易将两个知识混淆,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收集面积和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事例,让学生从真实、生动的生活中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许多有趣的事例:
运用面积的事例 运用周长的事例
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概括、归纳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找到了周长和面积在生活中的用途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理清了概念。
六、小结
总之,数学教学要教得轻松,学的主动,只有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感知数学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学习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M].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2
[2]伍文聪.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实践与研究[J] .小学数学参考,2009.5
[3]黄育粤. 走进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J].小学数学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