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健康发展是解决一系列战略问题的重要路径。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数以亿计的农民将告别农业和农村向城市的二三产业转移,受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成为我国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特有方式。进城农民工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地位,其市民资格的缺失造成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片面性,影响到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想而知。农民工市民化的主体已转向“80后”、“90后”的新生代,在我国积极稳妥地推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新格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观点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瑟姆的城市发展“S”曲线理论及哈里斯·托达罗的收入预期理论。从人口迁移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代表理论有:推·拉理论和人口学家E·G·拉文斯坦总结的人口迁移规律。在社会学领域中,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涂尔干有关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研究、梅因关于“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对立的研究、齐美尔对都市市民心理的研究等。
在我国,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一般性研究是学术界比较普遍的形式。如文军(2004)在《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一文中归纳了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六大因素:人口因素、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并且他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一是从历史和制度变迁层面入手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途径;二是从中观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层面入手探讨农民如何利用社会资本和组织网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三是从微观的人力资本层面入手探讨哪些人力资本有助于农民市民化。由于农民工进城成本多样、定居成本高昂,不少学者对农民工转移成本进行了分析。范红忠(2006)通过对农民、农民工、市民之间转化的成本分析和我国现行农民工政策的机会成本分析,揭示了政府显性成本与农民工进城支付成本的相互关系。
二、几点建议
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不仅需要职业的转换和生活空间的转移,还需要其在身份定位、思想观念、行为范式及社会等方面向市民角色的转换。针对这三个方面,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事物发展的逻辑推进角度把三者连贯起来,用来阐述一个完整的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研究还不多。本课题首先对研究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包括城市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等。其次说明城镇化为农民市民化提供了充分的现实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氛围。最后肯定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在当今中国的必要性,指出农民市民化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围绕农民工市民化和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市民化的相关对策与建议及特别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退出机制;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和创新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创新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教育体系;加强进城农民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推进农民角色转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总结以上内容,提出城镇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几点建议。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工的政治权益。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给农民改一个户口,更是在推进户籍制度变革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农民工的市场地位和经济能力,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工的保障能力。农民工在融入城市后,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性社会公平和机会,逐渐缩小就业质量和福利保障方面的差距。
3.大力推进城市化,为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要积极地加快促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到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防止城镇化造成的农业萎缩、农民破产,造成农村的凋敝,深刻地认识到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的现代化要做到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
4.改革就业制度,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5.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6.社会各阶层转变观念,共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三、结语
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现实进展为基础,以充分认识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必要性为前提,在对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关系进行阐述之后,详细分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市民化的阻碍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思路为从城镇化角度论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课题首先界定城市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总结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农民工群体的代际分化状况,阐释市民化与城市化间的逻辑关系。其次分析新生代具备的市民化优势及发展困境,以明确其市民化状。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国家政策上的重视是新生代市民化的外部支持力量,明显的城市人特征、强烈的市民化诉求是其较之父辈的优势。客观现实却让新生代难以扎根城市:政策制度障碍中最核心的是以法律形式限制城乡人口迁移的户籍制度,由此衍生出的二元性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制度都将农民工及其子女排斥在城市福利之外;城市阻力是新生代难以逾越的市民化障碍,城市公共服务没有惠及农民工阶层,新生代无法享有同城市居民平等的市民待遇;新生代受自身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的制约及经济实力欠缺的影响,难以向市民社会流动,缺乏主动交往意识、拘泥于同质性交往也阻碍自己的市民化步伐。最后多方入手进行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彻底融入城市: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准入门槛;加快规范城市劳动力市场,增强新生代就业竞争力;积极创制新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新生代权益;继续完善城市管理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促进农民工与市民互动交往。
参考文献:
[1]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赵睿.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田.黑河学刊,2008(6).
[3]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
[4]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5]张超.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和展望田.西部论坛,2010(4).
[6]梁波.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4).
课题编号:201301290,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城镇化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课题编号:201301451,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系统构建与优化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观点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瑟姆的城市发展“S”曲线理论及哈里斯·托达罗的收入预期理论。从人口迁移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代表理论有:推·拉理论和人口学家E·G·拉文斯坦总结的人口迁移规律。在社会学领域中,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涂尔干有关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研究、梅因关于“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对立的研究、齐美尔对都市市民心理的研究等。
在我国,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一般性研究是学术界比较普遍的形式。如文军(2004)在《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一文中归纳了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六大因素:人口因素、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并且他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一是从历史和制度变迁层面入手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途径;二是从中观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层面入手探讨农民如何利用社会资本和组织网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三是从微观的人力资本层面入手探讨哪些人力资本有助于农民市民化。由于农民工进城成本多样、定居成本高昂,不少学者对农民工转移成本进行了分析。范红忠(2006)通过对农民、农民工、市民之间转化的成本分析和我国现行农民工政策的机会成本分析,揭示了政府显性成本与农民工进城支付成本的相互关系。
二、几点建议
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不仅需要职业的转换和生活空间的转移,还需要其在身份定位、思想观念、行为范式及社会等方面向市民角色的转换。针对这三个方面,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事物发展的逻辑推进角度把三者连贯起来,用来阐述一个完整的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研究还不多。本课题首先对研究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包括城市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等。其次说明城镇化为农民市民化提供了充分的现实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氛围。最后肯定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在当今中国的必要性,指出农民市民化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围绕农民工市民化和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市民化的相关对策与建议及特别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退出机制;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和创新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创新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教育体系;加强进城农民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推进农民角色转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总结以上内容,提出城镇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几点建议。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工的政治权益。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给农民改一个户口,更是在推进户籍制度变革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农民工的市场地位和经济能力,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工的保障能力。农民工在融入城市后,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性社会公平和机会,逐渐缩小就业质量和福利保障方面的差距。
3.大力推进城市化,为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要积极地加快促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到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防止城镇化造成的农业萎缩、农民破产,造成农村的凋敝,深刻地认识到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的现代化要做到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
4.改革就业制度,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5.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6.社会各阶层转变观念,共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三、结语
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现实进展为基础,以充分认识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必要性为前提,在对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关系进行阐述之后,详细分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市民化的阻碍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思路为从城镇化角度论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课题首先界定城市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总结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农民工群体的代际分化状况,阐释市民化与城市化间的逻辑关系。其次分析新生代具备的市民化优势及发展困境,以明确其市民化状。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国家政策上的重视是新生代市民化的外部支持力量,明显的城市人特征、强烈的市民化诉求是其较之父辈的优势。客观现实却让新生代难以扎根城市:政策制度障碍中最核心的是以法律形式限制城乡人口迁移的户籍制度,由此衍生出的二元性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制度都将农民工及其子女排斥在城市福利之外;城市阻力是新生代难以逾越的市民化障碍,城市公共服务没有惠及农民工阶层,新生代无法享有同城市居民平等的市民待遇;新生代受自身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的制约及经济实力欠缺的影响,难以向市民社会流动,缺乏主动交往意识、拘泥于同质性交往也阻碍自己的市民化步伐。最后多方入手进行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彻底融入城市: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准入门槛;加快规范城市劳动力市场,增强新生代就业竞争力;积极创制新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新生代权益;继续完善城市管理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促进农民工与市民互动交往。
参考文献:
[1]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赵睿.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田.黑河学刊,2008(6).
[3]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
[4]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5]张超.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和展望田.西部论坛,2010(4).
[6]梁波.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4).
课题编号:201301290,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城镇化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课题编号:201301451,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系统构建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