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时候存在一种矛盾现象,迫于种种原因,很多内容老师不敢多讲,但不讲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语文课堂是很具个性特点的课堂,个性不仅表现在教学风格的多样化上,也表现在不能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来约束,语文老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该多讲的地方就要详细地讲,不能束手束脚。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 详讲 略讲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手是发抖的,我能感觉到背后的冷眼要将我淹没。很多专家都在说,语文课要活动体验,要探究对话,语文老师不应该多讲;几乎所有的校长都在说,老师要少讲些,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老师不能多讲;甚至有的学校设定每节课老师开讲不能超过25分钟,要至少留20分钟让学生练,否则该节课就要列入差课,要被批评,语文老师不敢多讲。这里我只是想建议,在尽可能做到教育专家和校长的要求的同时,语文老师再多讲一些,如何?实际上,语文课上有很多内容都是需要老师多讲一些的,不讲充分,学生就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不讲到位,学生就不能更准确把握文章内涵;不讲透彻,学生就不能做出更进一步的思考。只有放开手脚痛痛快快地讲上一番,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在笔者看来,在以下四个方面,老师应该多讲:
一、学生的知识盲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关系,学生常对一些知识看不透、想不准、理不清,或者缺乏全面的掌握和透彻的理解,似是而非,模糊不清,这些知识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盲点”。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知识盲点”积聚多了,未能及时疏通、挑明,未解决的知识难点就越来越多,会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越来越缺乏信心,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所以对学生的知识盲点,老师必须多讲,要讲清楚,讲透彻。如在学习《老王》时,学生对文革的情形很不了解,尤其对文革中知识分子的遭遇更是知之甚少,历史书上说得也比较简单,而这些恰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没有这些知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一家在文革中会有怎样的遭遇,这样也就无法体会老王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下尽自己所能来帮助作者一家的,当然也就无法理解文章中所说的“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时就需要老师详细地介绍,让学生能够理解文革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理解文革中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学生的情感弱点
学生由于涉世未深,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所以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只是依靠书本,并没有自己直接的认识,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现在很多的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相依为命、老弱多病、思乡怀人、痛失亲人、生活悲惨等方面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都是不曾体验过的空白,因而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这一情感上的弱点,老师如果多一些铺垫引导,用自身深刻的情感体验来帮助学生,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帮助。如在学习《陈情表》过程中,李密童年的悲惨遭遇是作者提出在家赡养祖母的关键理由,后面所写的现在的情形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不理解李密与祖母的关系,就无法真正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也就不能接受作者的请求。但学生初读课文时对李密的悲惨遭遇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甚至有个别学生读到“九岁不行”时还发出笑声,严重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于是我花了较长的时间来帮学生讲解李密的遭遇在当时生活的艰难,分析祖母对李密的养育之恩,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祖孙关系。听了我的分析,学生不再笑,他们理解了为什么古人说“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甚至有的学生还眼中闪着泪光,有了这样一次情感的熏陶,再理解课文就简单了很多。
三、学生的探究疑点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常在一些问题的探究上表现得比较浅显,或者比较片面,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认识问题,更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准确的引导、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透过层层现象,探究问题的更深入的内涵,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如在学习《刺客列传》时,我让学生分析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学生大都只能抓住秦舞阳的胆小、太子丹的催促、准备的不充分等因素,不能有更全面的分析。于是我带领同学一起对荆轲的表现进行探究分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荆轲的武功不济,找到他性格中卑劣的一面,进而又有学生提出太子丹对荆轲也不是十分的信任等等。通过我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荆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分析刺秦失败的原因也就更全面、更客观,更好地理解了荆轲的人物形象。
四、学生的学习难点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难点,这些难点既有因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造成的,也有在知识层次中本来的地位和作用造成的。这些内容老师如果不讲解清楚,便会形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掌握很肤浅的局面,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这时老师就应该条分缕析,深入透彻地讲解清楚,不厌其详。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对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泼辣、虚荣、深得贾母欢心这个层面上。但这一回是小说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出场的重头戏,人物的性格形象必然会有充分的展示,读者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必然会影响下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对王熙凤出场后说的几句话和所做的几个动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分析,来形成对王熙凤的一个恰当的认识,让学生对她表现出的语言家、心理学家和表演家的特点和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老于世道、善于逢迎的性格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杏儿所说的王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人物形象。
只有通过老师这样的讲,讲出语文学科的特色,讲出语言文学的魅力,讲出关公战秦琼的奥妙,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用老师的“讲”,来引导学生的“悟”,让学生能够正真领会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语文课老师讲多讲少是没有定论的,这要根据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理解情况和学生本身的知识背景来定,老师在备课时就应对这一点作出预判,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作出相应的变化,不管学生会不会就满堂讲是错误的,同样,没有分清学生是否理解就缩手缩脚不敢讲也是错误的。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不需要讲的内容要做到一字不讲,该讲的内容即使讲上满堂课又何妨?不讲有不讲的理由,讲有讲的方法,只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可以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 详讲 略讲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手是发抖的,我能感觉到背后的冷眼要将我淹没。很多专家都在说,语文课要活动体验,要探究对话,语文老师不应该多讲;几乎所有的校长都在说,老师要少讲些,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老师不能多讲;甚至有的学校设定每节课老师开讲不能超过25分钟,要至少留20分钟让学生练,否则该节课就要列入差课,要被批评,语文老师不敢多讲。这里我只是想建议,在尽可能做到教育专家和校长的要求的同时,语文老师再多讲一些,如何?实际上,语文课上有很多内容都是需要老师多讲一些的,不讲充分,学生就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不讲到位,学生就不能更准确把握文章内涵;不讲透彻,学生就不能做出更进一步的思考。只有放开手脚痛痛快快地讲上一番,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在笔者看来,在以下四个方面,老师应该多讲:
一、学生的知识盲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关系,学生常对一些知识看不透、想不准、理不清,或者缺乏全面的掌握和透彻的理解,似是而非,模糊不清,这些知识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盲点”。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知识盲点”积聚多了,未能及时疏通、挑明,未解决的知识难点就越来越多,会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越来越缺乏信心,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所以对学生的知识盲点,老师必须多讲,要讲清楚,讲透彻。如在学习《老王》时,学生对文革的情形很不了解,尤其对文革中知识分子的遭遇更是知之甚少,历史书上说得也比较简单,而这些恰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没有这些知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一家在文革中会有怎样的遭遇,这样也就无法体会老王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下尽自己所能来帮助作者一家的,当然也就无法理解文章中所说的“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时就需要老师详细地介绍,让学生能够理解文革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理解文革中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学生的情感弱点
学生由于涉世未深,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所以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只是依靠书本,并没有自己直接的认识,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现在很多的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相依为命、老弱多病、思乡怀人、痛失亲人、生活悲惨等方面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都是不曾体验过的空白,因而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这一情感上的弱点,老师如果多一些铺垫引导,用自身深刻的情感体验来帮助学生,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帮助。如在学习《陈情表》过程中,李密童年的悲惨遭遇是作者提出在家赡养祖母的关键理由,后面所写的现在的情形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不理解李密与祖母的关系,就无法真正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也就不能接受作者的请求。但学生初读课文时对李密的悲惨遭遇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甚至有个别学生读到“九岁不行”时还发出笑声,严重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于是我花了较长的时间来帮学生讲解李密的遭遇在当时生活的艰难,分析祖母对李密的养育之恩,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祖孙关系。听了我的分析,学生不再笑,他们理解了为什么古人说“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甚至有的学生还眼中闪着泪光,有了这样一次情感的熏陶,再理解课文就简单了很多。
三、学生的探究疑点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常在一些问题的探究上表现得比较浅显,或者比较片面,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认识问题,更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准确的引导、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透过层层现象,探究问题的更深入的内涵,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如在学习《刺客列传》时,我让学生分析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学生大都只能抓住秦舞阳的胆小、太子丹的催促、准备的不充分等因素,不能有更全面的分析。于是我带领同学一起对荆轲的表现进行探究分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荆轲的武功不济,找到他性格中卑劣的一面,进而又有学生提出太子丹对荆轲也不是十分的信任等等。通过我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荆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分析刺秦失败的原因也就更全面、更客观,更好地理解了荆轲的人物形象。
四、学生的学习难点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难点,这些难点既有因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造成的,也有在知识层次中本来的地位和作用造成的。这些内容老师如果不讲解清楚,便会形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掌握很肤浅的局面,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这时老师就应该条分缕析,深入透彻地讲解清楚,不厌其详。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对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泼辣、虚荣、深得贾母欢心这个层面上。但这一回是小说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出场的重头戏,人物的性格形象必然会有充分的展示,读者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必然会影响下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对王熙凤出场后说的几句话和所做的几个动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分析,来形成对王熙凤的一个恰当的认识,让学生对她表现出的语言家、心理学家和表演家的特点和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老于世道、善于逢迎的性格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杏儿所说的王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人物形象。
只有通过老师这样的讲,讲出语文学科的特色,讲出语言文学的魅力,讲出关公战秦琼的奥妙,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用老师的“讲”,来引导学生的“悟”,让学生能够正真领会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语文课老师讲多讲少是没有定论的,这要根据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理解情况和学生本身的知识背景来定,老师在备课时就应对这一点作出预判,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作出相应的变化,不管学生会不会就满堂讲是错误的,同样,没有分清学生是否理解就缩手缩脚不敢讲也是错误的。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不需要讲的内容要做到一字不讲,该讲的内容即使讲上满堂课又何妨?不讲有不讲的理由,讲有讲的方法,只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可以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