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的曼谷,犹如天城。
三宝的光辉,胜过太阳的光辉。
早晚的法音不绝于耳。
佛寺里的钟声晨鸣。
塔顶在钟声里竞相辉耀。”
这是19世纪泰国诗人刀林那的诗歌《曼谷颂》。其中描绘的曼谷佛寺的盛况。泰国是世界上唯一将佛教定为国教的国家。佛教无处不在,影响生活,影响思维,影响拍电影。电影通过屏幕内外建立起的独特时空环境和佛家的轮回世界观有着相似性。佛语的含蓄和意境,和电影手段的表意产生了奇妙的反应。
泰国恐怖片近几年异军突起,从惊吓程度和影片立意来看,不同于欧美的心理恐怖,但是场面血腥不输。和日韩的鬼怪奇谈有着相似的文化根基,但是对人心和佛心的理解和表达更多。这些不同和特质都根植于佛教中。
佛教在泰国电影中的出现有着特殊的韵味,特别是恐怖片,经典的代表作《鬼影》、《鬼5虐》、《死神的十字路口》,无论从电影或者是佛教的角度来看,达到了两者的协调,让观众在受到惊吓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佛家真谛。
但为什么是恐怖片会受到佛教的影响较深?
佛曰:说不得。
一、恐怖片的佛教内涵
佛教对泰国恐怖片奠定了悲剧基调。
这种悲剧基调来源于佛教的核心——“苦”。但“苦”并不是指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而是指人的精神。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变迁不息,变化无常的。由于人不能自我主宰,不能自主,因此,没有安乐性,只有痛苦。佛教对人生的价值观是消极的片面的。它不仅抹煞了人生欢乐的一面,同时将人的生理痛苦置于首位,片面夸大了生理的痛苦,掩盖了社会给人的影响。
但是,对于恐怖片来说,形成了天热的心理暗示。恐怖片中的人物和剧情需要一个动力,佛教的“苦”的认识成为了电影的内在动力。恐怖片需要心理暗示来支撑,恐怖点总是在不经意间被主角撞破,最后的结局也是让主人公感受到无奈和压迫。
空说无理。在影片《鬼影》最能说明这种“苦”含义的角色是应该娜塔(男主角前女友),青春期女生的恋爱本来是享受甜蜜,而同学的暴力和男友的袖手旁观带来更大的伤害,看到的是生活的“苦”,更是“心苦”。对苦难一种表达,控诉,发泄,也在无形之间,带上了对于“苦”的心理认同。
“苦”的设置都能够帮助观众理解故事的内涵,心理上的情感产生了很好的代入感。除了心理上的共鸣外,世界观是一种普世的认识角度。佛教的世界观除了认识世界,同样也在认识人。佛教的世界当中,包含着“空”的辩证关系。
“空”,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蕴组合而生。五蕴聚合而生,五蕴散灭而亡。人从来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而且在未死亡时,也只是空的,是佛教最为强调的“空”的真正含义所在。举个例子。同样是在《鬼影》中,尽管烧掉了前女友的尸体,但是男主角还是对“谁真的活着”,“谁彻底死去”产生了怀疑,片中反复强调的台词“有时候,鬼神会舍不得他们的挚爱”却说明了真相:无论生死,唯有真心可贵。
对于生死状态的界定,“空”体现了佛教的一种辩证思维。佛家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出自《心经》)。意思是说只有认识到自己“空”的本质,自己的本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时候,才能够脱离一切“苦”。“空”对恐怖片最大的好处在于,帮助观众理解人物。人物的设定回归到最根本处,也就是在剧本创作中,通过人物的内心来表现出的种种情感。恐怖片不需要完全将这种“空”和“苦”的哲学思辨带入到电影当中。但利用这种思辨方式构建故事,使得前后产生巨大的反转和变化,带来的巨大差异和错愕,营造出心理上的恐惧感。泰国恐怖片借鉴了这种佛学思想,恐怖并不单纯的是从外表的胆战心惊,心中的恐惧慢慢的溢出。
二、蒙太奇的时空效果
胶片,里外各有一个世界。
恐怖片吓人,不仅仅是内在,外在的氛围营造也很重要。但不是简单的将光线变暗,黑影乱窜,从镜头的角度来说,每一个镜头的使用都应该是经过设计的。所以从镜头的内外看到的都是带有一定寓意。
首先是随处可见的佛教标志。佛像、佛寺、僧人,作为画面构成的一部分出现。这种直接的价值符号。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表现佛教色彩,最直接的感受,能够提醒观众。同样,也会有作为隐喻出现的意象:动物、花草、生活中的小物件。佛教有三宝:流水,细沙,苦行僧。蒙太奇有三绝:闪回,跳切,慢动作。这些要素之间的安排和相互作用带来了独特的蒙太奇效果,像是给胶片带来了一丝佛光。
在电影中,这种随处可见的佛教符号,不仅是可视化的佛教体现,在画面中构成和比重,本身就值得我们去观察和思考。佛像是一种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影片《鬼5虐》的第一个片段“黑人僧”中,犯过错的少年在岩洞中向佛祈祷,来净化自己的内心。这一场景中,洞内昏暗的灯光使得铜像更具质感,蜡烛的余晖带来了一丝的温度。随着人物内心的剧烈变化,画面在运动和变化的同时,始终保持了佛像在画面中的比例,形成一种“佛在注视”的错觉,从构图的角度来说,画面充满着寓意。
镜头一转,寺中几位大师手握丝线,为男主角诵经。几条丝线像是一张网,连接着芸芸众生,连接着不同的时空,从画面上来看,镜头沿着丝线缓缓地顺下去,构成的“网”没有占到多余的画面构成,寓意简单直接,展现了一副现实的因果轮回。
通常在片中意象的表达是多重含义的。佛教的暗喻和电影的表意形成了一种默契。佛教的精神通过具体的价值符号有了具象化,电影通过蒙太奇和视听技巧又重新赋予这些意象内涵。佛寺和僧人是最直接接触的佛教象征,在《鬼影》中前后有两次出场,每一次出场看似简单,但是寓意不简单。
影片最后揭秘前的一组闪回当中,有一个小僧人的面部特写,带着眼神光的双眼像是佛祖的眼神,看穿一切,洞悉一切。结合着音乐的飘忽不定和阵阵嘈杂声,得知真相的恐惧感涌上心头。蒙太奇的表意性和佛教的含蓄性达到一定的精神契合,静态的画面下暗藏着心中的波涛汹涌。 而在走廊中的一幕。镜头晃动,光线忽明忽暗,音效的真实和音乐的点缀看的人心惊肉跳。窗外电闪雷鸣,主角在楼道中漫无目的的奔跑。白光一闪,两个人倒错的位置,忽闪的白光和人物内心闪过的杂念一样,照的楼道时亮时暗,人心忽明忽暗。节奏紧张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内心的恐惧慢慢流过。
电影中出现的种种佛教要素和电影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展示。《鬼影》中的照片,每一次都带有一定的表意效果。红色的暗房,从视觉上给人浓重的压抑感,同时也是主角对自己的一次反问。更重要的道具相机,“答案就在相片之中”,相机中的另一个世界,和佛教所提倡的因果世界再次不谋而合。
人的生命有限,在无尽的轮回之中,受尽困难,最终超出轮回,得到永生。电影的时间有限,利用有限的手段和想法来丰富电影语言,得到的是电影世界的无限。宗教总是带有神秘感,对未的理解和探索,最终回到人心当中去,宗教以此来影响他人。电影用胶片也营造出了这样的一个世界,既像我们的生活,又像是极乐世界,充满着生活的种种,也是我们幻想的集合。但最终都回到了镜头当中去。
“说不得”让人自己去理解,去顿悟。而镜头,既可以把这种意象说破,也可以让它更加神秘。画面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除了为人物剧情服务外,保证了这种佛教的含蓄意境,我们在分析恐怖片时,不仅仅看到了故事的意境,镜头的运用自如,像是佛在娓娓道来。
三、轮回之间的电影精神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出自《大宝积经》)。
《鬼5虐》的最后一个故事“鬼片场”,将佛教,恐怖电影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因果轮回和电影的戏中戏效果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片子是个个例。喜剧的对白,暗调的片场,最后的大反转,让这个段落足够好看,也足够有寓意。
轮回如同电影的时间一样。我们总是希望通过电影来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行为。佛提倡我们现世受苦,洗清自己前世的罪孽,为来生享福。我们在恐怖片中看到各色主角受到罪孽的惩罚,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本身就是对我们的警醒。但我们没有说教的感觉。佛教讲究顿悟,在自我的修行和戒律中自我发现,我们随着主角的身心经历,慢慢的反思我们自己,在九十分钟的时间里,思考我们的生命轮回。
我们看电影,希望从荧幕中的时空中得到不同的人生体验,希望得到不同的生活理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祖(出自《华严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认识世界。尽管佛教对世界的承诺是假的。但是人们深信不疑,并且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佛教的信条是立足于今生和过去,并且把一生的幸福同他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在佛语中,鼓励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开发人性中温和仁爱理智的一面。这是佛教努力传达给我们的。泰国恐怖片本身就像是佛经,需要我们来慢慢的解读,从中获得我们自己的顿悟。这一过程需要用镜头来解释,需要用佛家术语来弥补,也是我们在被吓的心惊胆战之后,慢慢回味和仔细思考的佛教真谛。
电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最终留在我们的心里。心中所想,既是眼前所见。电影给我们提供了重新看见世界的途径和角度,我们借助电影手段,来探索生活,来理解生活。佛家则提醒我们,前世今生之间,放不下的还是和最爱的羁绊。人生苦短,最终五蕴消散,但是,情感则用留心间。
我们觉得泰国恐怖片吓人。视觉上的血肉模糊,对鬼神的敬而远之。留在胶片上的鬼怪,或者是我们心中的另一个自己。电影语言,在于用镜头表达,同时电影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语言。从电影中,我们理解关于生活的一切,从佛教中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种种。我们喜欢在电影中寻找生活的蛛丝马迹,我们在佛教中体会生活的苦辣酸甜。
恐怖片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案例,将电影和佛教结合起来,形成的奇特世界。佛教讲究现世修行,通过戒律在约束自己,达到磨练自己,洗涤心灵。佛家妙语,镜头画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许在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是否也感受到了佛祖的力量。
这些佛“说不得”,但是我们却“看得见”。
参考文献:
[1]鸿逸.2011,《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新世界出版社
[2]张英.1999,《东南亚佛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三宝的光辉,胜过太阳的光辉。
早晚的法音不绝于耳。
佛寺里的钟声晨鸣。
塔顶在钟声里竞相辉耀。”
这是19世纪泰国诗人刀林那的诗歌《曼谷颂》。其中描绘的曼谷佛寺的盛况。泰国是世界上唯一将佛教定为国教的国家。佛教无处不在,影响生活,影响思维,影响拍电影。电影通过屏幕内外建立起的独特时空环境和佛家的轮回世界观有着相似性。佛语的含蓄和意境,和电影手段的表意产生了奇妙的反应。
泰国恐怖片近几年异军突起,从惊吓程度和影片立意来看,不同于欧美的心理恐怖,但是场面血腥不输。和日韩的鬼怪奇谈有着相似的文化根基,但是对人心和佛心的理解和表达更多。这些不同和特质都根植于佛教中。
佛教在泰国电影中的出现有着特殊的韵味,特别是恐怖片,经典的代表作《鬼影》、《鬼5虐》、《死神的十字路口》,无论从电影或者是佛教的角度来看,达到了两者的协调,让观众在受到惊吓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佛家真谛。
但为什么是恐怖片会受到佛教的影响较深?
佛曰:说不得。
一、恐怖片的佛教内涵
佛教对泰国恐怖片奠定了悲剧基调。
这种悲剧基调来源于佛教的核心——“苦”。但“苦”并不是指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而是指人的精神。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变迁不息,变化无常的。由于人不能自我主宰,不能自主,因此,没有安乐性,只有痛苦。佛教对人生的价值观是消极的片面的。它不仅抹煞了人生欢乐的一面,同时将人的生理痛苦置于首位,片面夸大了生理的痛苦,掩盖了社会给人的影响。
但是,对于恐怖片来说,形成了天热的心理暗示。恐怖片中的人物和剧情需要一个动力,佛教的“苦”的认识成为了电影的内在动力。恐怖片需要心理暗示来支撑,恐怖点总是在不经意间被主角撞破,最后的结局也是让主人公感受到无奈和压迫。
空说无理。在影片《鬼影》最能说明这种“苦”含义的角色是应该娜塔(男主角前女友),青春期女生的恋爱本来是享受甜蜜,而同学的暴力和男友的袖手旁观带来更大的伤害,看到的是生活的“苦”,更是“心苦”。对苦难一种表达,控诉,发泄,也在无形之间,带上了对于“苦”的心理认同。
“苦”的设置都能够帮助观众理解故事的内涵,心理上的情感产生了很好的代入感。除了心理上的共鸣外,世界观是一种普世的认识角度。佛教的世界观除了认识世界,同样也在认识人。佛教的世界当中,包含着“空”的辩证关系。
“空”,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蕴组合而生。五蕴聚合而生,五蕴散灭而亡。人从来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而且在未死亡时,也只是空的,是佛教最为强调的“空”的真正含义所在。举个例子。同样是在《鬼影》中,尽管烧掉了前女友的尸体,但是男主角还是对“谁真的活着”,“谁彻底死去”产生了怀疑,片中反复强调的台词“有时候,鬼神会舍不得他们的挚爱”却说明了真相:无论生死,唯有真心可贵。
对于生死状态的界定,“空”体现了佛教的一种辩证思维。佛家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出自《心经》)。意思是说只有认识到自己“空”的本质,自己的本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时候,才能够脱离一切“苦”。“空”对恐怖片最大的好处在于,帮助观众理解人物。人物的设定回归到最根本处,也就是在剧本创作中,通过人物的内心来表现出的种种情感。恐怖片不需要完全将这种“空”和“苦”的哲学思辨带入到电影当中。但利用这种思辨方式构建故事,使得前后产生巨大的反转和变化,带来的巨大差异和错愕,营造出心理上的恐惧感。泰国恐怖片借鉴了这种佛学思想,恐怖并不单纯的是从外表的胆战心惊,心中的恐惧慢慢的溢出。
二、蒙太奇的时空效果
胶片,里外各有一个世界。
恐怖片吓人,不仅仅是内在,外在的氛围营造也很重要。但不是简单的将光线变暗,黑影乱窜,从镜头的角度来说,每一个镜头的使用都应该是经过设计的。所以从镜头的内外看到的都是带有一定寓意。
首先是随处可见的佛教标志。佛像、佛寺、僧人,作为画面构成的一部分出现。这种直接的价值符号。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表现佛教色彩,最直接的感受,能够提醒观众。同样,也会有作为隐喻出现的意象:动物、花草、生活中的小物件。佛教有三宝:流水,细沙,苦行僧。蒙太奇有三绝:闪回,跳切,慢动作。这些要素之间的安排和相互作用带来了独特的蒙太奇效果,像是给胶片带来了一丝佛光。
在电影中,这种随处可见的佛教符号,不仅是可视化的佛教体现,在画面中构成和比重,本身就值得我们去观察和思考。佛像是一种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影片《鬼5虐》的第一个片段“黑人僧”中,犯过错的少年在岩洞中向佛祈祷,来净化自己的内心。这一场景中,洞内昏暗的灯光使得铜像更具质感,蜡烛的余晖带来了一丝的温度。随着人物内心的剧烈变化,画面在运动和变化的同时,始终保持了佛像在画面中的比例,形成一种“佛在注视”的错觉,从构图的角度来说,画面充满着寓意。
镜头一转,寺中几位大师手握丝线,为男主角诵经。几条丝线像是一张网,连接着芸芸众生,连接着不同的时空,从画面上来看,镜头沿着丝线缓缓地顺下去,构成的“网”没有占到多余的画面构成,寓意简单直接,展现了一副现实的因果轮回。
通常在片中意象的表达是多重含义的。佛教的暗喻和电影的表意形成了一种默契。佛教的精神通过具体的价值符号有了具象化,电影通过蒙太奇和视听技巧又重新赋予这些意象内涵。佛寺和僧人是最直接接触的佛教象征,在《鬼影》中前后有两次出场,每一次出场看似简单,但是寓意不简单。
影片最后揭秘前的一组闪回当中,有一个小僧人的面部特写,带着眼神光的双眼像是佛祖的眼神,看穿一切,洞悉一切。结合着音乐的飘忽不定和阵阵嘈杂声,得知真相的恐惧感涌上心头。蒙太奇的表意性和佛教的含蓄性达到一定的精神契合,静态的画面下暗藏着心中的波涛汹涌。 而在走廊中的一幕。镜头晃动,光线忽明忽暗,音效的真实和音乐的点缀看的人心惊肉跳。窗外电闪雷鸣,主角在楼道中漫无目的的奔跑。白光一闪,两个人倒错的位置,忽闪的白光和人物内心闪过的杂念一样,照的楼道时亮时暗,人心忽明忽暗。节奏紧张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内心的恐惧慢慢流过。
电影中出现的种种佛教要素和电影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展示。《鬼影》中的照片,每一次都带有一定的表意效果。红色的暗房,从视觉上给人浓重的压抑感,同时也是主角对自己的一次反问。更重要的道具相机,“答案就在相片之中”,相机中的另一个世界,和佛教所提倡的因果世界再次不谋而合。
人的生命有限,在无尽的轮回之中,受尽困难,最终超出轮回,得到永生。电影的时间有限,利用有限的手段和想法来丰富电影语言,得到的是电影世界的无限。宗教总是带有神秘感,对未的理解和探索,最终回到人心当中去,宗教以此来影响他人。电影用胶片也营造出了这样的一个世界,既像我们的生活,又像是极乐世界,充满着生活的种种,也是我们幻想的集合。但最终都回到了镜头当中去。
“说不得”让人自己去理解,去顿悟。而镜头,既可以把这种意象说破,也可以让它更加神秘。画面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除了为人物剧情服务外,保证了这种佛教的含蓄意境,我们在分析恐怖片时,不仅仅看到了故事的意境,镜头的运用自如,像是佛在娓娓道来。
三、轮回之间的电影精神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出自《大宝积经》)。
《鬼5虐》的最后一个故事“鬼片场”,将佛教,恐怖电影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因果轮回和电影的戏中戏效果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片子是个个例。喜剧的对白,暗调的片场,最后的大反转,让这个段落足够好看,也足够有寓意。
轮回如同电影的时间一样。我们总是希望通过电影来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行为。佛提倡我们现世受苦,洗清自己前世的罪孽,为来生享福。我们在恐怖片中看到各色主角受到罪孽的惩罚,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本身就是对我们的警醒。但我们没有说教的感觉。佛教讲究顿悟,在自我的修行和戒律中自我发现,我们随着主角的身心经历,慢慢的反思我们自己,在九十分钟的时间里,思考我们的生命轮回。
我们看电影,希望从荧幕中的时空中得到不同的人生体验,希望得到不同的生活理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祖(出自《华严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认识世界。尽管佛教对世界的承诺是假的。但是人们深信不疑,并且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佛教的信条是立足于今生和过去,并且把一生的幸福同他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在佛语中,鼓励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开发人性中温和仁爱理智的一面。这是佛教努力传达给我们的。泰国恐怖片本身就像是佛经,需要我们来慢慢的解读,从中获得我们自己的顿悟。这一过程需要用镜头来解释,需要用佛家术语来弥补,也是我们在被吓的心惊胆战之后,慢慢回味和仔细思考的佛教真谛。
电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最终留在我们的心里。心中所想,既是眼前所见。电影给我们提供了重新看见世界的途径和角度,我们借助电影手段,来探索生活,来理解生活。佛家则提醒我们,前世今生之间,放不下的还是和最爱的羁绊。人生苦短,最终五蕴消散,但是,情感则用留心间。
我们觉得泰国恐怖片吓人。视觉上的血肉模糊,对鬼神的敬而远之。留在胶片上的鬼怪,或者是我们心中的另一个自己。电影语言,在于用镜头表达,同时电影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语言。从电影中,我们理解关于生活的一切,从佛教中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种种。我们喜欢在电影中寻找生活的蛛丝马迹,我们在佛教中体会生活的苦辣酸甜。
恐怖片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案例,将电影和佛教结合起来,形成的奇特世界。佛教讲究现世修行,通过戒律在约束自己,达到磨练自己,洗涤心灵。佛家妙语,镜头画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许在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是否也感受到了佛祖的力量。
这些佛“说不得”,但是我们却“看得见”。
参考文献:
[1]鸿逸.2011,《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新世界出版社
[2]张英.1999,《东南亚佛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