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重视儿童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科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科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本文从这几方面深入阐述了幼儿教育生活化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化;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80-01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怎样把科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呢?
一 教育内容生活化
科学的内容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对象,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推导,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能关注幼儿身边的事,切合幼儿实际探索的需要,使幼儿能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的意义。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自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背景。例如:在主题活动“我生活的环境”中,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所在的一条街,让孩子感受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发现街道上飘散着一些包装袋和生活垃圾,参观结束后,让孩子们动手做起了环保宣传牌。设计“垃圾分类”的活动,鼓励幼儿帮助一起回收家中的废旧电池,动手“变废为宝”,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收集无毒无害的塑料管、碎布、易拉罐、可乐瓶、果冻盒、纸盒等废旧物制作游戏材料。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二 活动形式生活化
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而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势就在于幼儿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不受时间、空间、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在每次活动中,采用设置情境引起幼儿兴趣、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分享与交流这几个模块来进行活动,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究,不难发现只要给幼儿机会去尝试、去实验、去操作、去思考,幼儿好奇心就会得到满足,同时,他們会产生新的好奇,不断追求科学真理。
例如:在科学活动“认识磁铁的穿透本领”中,教师通过“收集铁制品”、“小磁鸭”、“打捞沉船”这三个相关的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磁铁的吸铁性,磁铁的穿透性,再到尝试运用的阶段,让幼儿对磁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的探索欲望。又如:每天我们都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提供自由结伴聊天区,之后再进行集体讨论,孩子们的话题很多,乐此不彼,通过收集资料这一过程孩子们的经验大大丰富了,脑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就更喜欢交流与讨论。在“宇航员怎样吃饭、洗澡?”的话题中争论不休:用袋子装食物吃;吃牙膏一样的东西;把压缩饼干带去吃;把食物作成衣服穿在身上饿了就撕一块吃;身上背个水袋装上管子来洗澡;钻在像洗衣机一样的浴缸里洗;在太空浴场洗……在交流与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力,口语表达力及自信心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 操作材料生活化
充足的各种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较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出现“无所事事”和争抢冲突的情况。平时,尽量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材料。比如,我们平时用的硬币,小朋友把放在桌上的硬币轻轻推进了水杯里,他们发现硬币并没有沉,及时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这种现象,使幼儿初步了解了水的张力。从此,便和幼儿一起注意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生活用品的利用,使幼儿每天都有机会探索新的秘密,并且每次遇到幼儿利用新材料发现了新现象,大家都会相互交流、相互模仿。
在此前提下,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也比较多,这种相互作用使幼儿通过交流获取了信息,进而使自身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且能较持久的维持对该活动的兴趣。例如:“走进太空”系列活动所涉及的内容离幼儿实际生活比较远,只有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资料与大量的信息才能帮助孩子积累相关经验。在这期间家中有电脑的孩子每天上网与父母共同收集资料,其他家中订报刊杂志的孩子每天收集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剪剪贴贴)。在孩子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的资料源源不断,老师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及时上墙、入资料袋,利用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受到了孩子们极大的关注,每天聚集在主题板块或电脑前自主地交流学习。
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自主性。如:在“米”的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了解米、粉和点心之间的关系,为幼儿提供了石磨,把米磨成粉,又组织幼儿一起用糯米粉亲自动手包汤圆,吃汤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感观,不断理解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孩子结果如何和做的步骤,而是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自经历去发现。
总之,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或者与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幼儿广泛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一起和孩子发现它、探究它,让探索科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有趣的事情。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化;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80-01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怎样把科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呢?
一 教育内容生活化
科学的内容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对象,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推导,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能关注幼儿身边的事,切合幼儿实际探索的需要,使幼儿能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的意义。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自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背景。例如:在主题活动“我生活的环境”中,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所在的一条街,让孩子感受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发现街道上飘散着一些包装袋和生活垃圾,参观结束后,让孩子们动手做起了环保宣传牌。设计“垃圾分类”的活动,鼓励幼儿帮助一起回收家中的废旧电池,动手“变废为宝”,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收集无毒无害的塑料管、碎布、易拉罐、可乐瓶、果冻盒、纸盒等废旧物制作游戏材料。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二 活动形式生活化
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而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势就在于幼儿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不受时间、空间、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在每次活动中,采用设置情境引起幼儿兴趣、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分享与交流这几个模块来进行活动,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究,不难发现只要给幼儿机会去尝试、去实验、去操作、去思考,幼儿好奇心就会得到满足,同时,他們会产生新的好奇,不断追求科学真理。
例如:在科学活动“认识磁铁的穿透本领”中,教师通过“收集铁制品”、“小磁鸭”、“打捞沉船”这三个相关的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磁铁的吸铁性,磁铁的穿透性,再到尝试运用的阶段,让幼儿对磁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的探索欲望。又如:每天我们都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提供自由结伴聊天区,之后再进行集体讨论,孩子们的话题很多,乐此不彼,通过收集资料这一过程孩子们的经验大大丰富了,脑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就更喜欢交流与讨论。在“宇航员怎样吃饭、洗澡?”的话题中争论不休:用袋子装食物吃;吃牙膏一样的东西;把压缩饼干带去吃;把食物作成衣服穿在身上饿了就撕一块吃;身上背个水袋装上管子来洗澡;钻在像洗衣机一样的浴缸里洗;在太空浴场洗……在交流与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力,口语表达力及自信心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 操作材料生活化
充足的各种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较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出现“无所事事”和争抢冲突的情况。平时,尽量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材料。比如,我们平时用的硬币,小朋友把放在桌上的硬币轻轻推进了水杯里,他们发现硬币并没有沉,及时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这种现象,使幼儿初步了解了水的张力。从此,便和幼儿一起注意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生活用品的利用,使幼儿每天都有机会探索新的秘密,并且每次遇到幼儿利用新材料发现了新现象,大家都会相互交流、相互模仿。
在此前提下,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也比较多,这种相互作用使幼儿通过交流获取了信息,进而使自身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且能较持久的维持对该活动的兴趣。例如:“走进太空”系列活动所涉及的内容离幼儿实际生活比较远,只有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资料与大量的信息才能帮助孩子积累相关经验。在这期间家中有电脑的孩子每天上网与父母共同收集资料,其他家中订报刊杂志的孩子每天收集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剪剪贴贴)。在孩子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的资料源源不断,老师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及时上墙、入资料袋,利用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受到了孩子们极大的关注,每天聚集在主题板块或电脑前自主地交流学习。
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自主性。如:在“米”的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了解米、粉和点心之间的关系,为幼儿提供了石磨,把米磨成粉,又组织幼儿一起用糯米粉亲自动手包汤圆,吃汤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感观,不断理解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孩子结果如何和做的步骤,而是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自经历去发现。
总之,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或者与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幼儿广泛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一起和孩子发现它、探究它,让探索科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