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出了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途径;从课程体系改革和开展课外创新活动角度讨论了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措施对创新素质的培养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构建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建设相应的示范基地,培育为创业服务的机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机,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不意味着提高技能等级,或者向本科教育看齐,而应着力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故而有学者将这样的人才称之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或者“高技能创新人才”[1]。从社会对人才需求角度看,要求现代人才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具有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教育不仅应该培养学生具备把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应该具备让知识、技能在社会这个大市场上流转的能力,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引领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开展呢?
一、改革已有的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育模式
从教育模式的内涵看:在一定的时期,人们只能无限地接近教育真理,而做不到穷尽教育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以后,教学模式必须适应新的教育规律。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时期,只有素质教育才是决定生活水平、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今天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需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第一条是保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点和创业情景教学相结合;第二条是培养一支“懂创新、会创业、能指导”的实战型导师队伍[2],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投身社会,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感悟和领会,总结并建立创新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标准,有了这样的导师,在真实的情境体验、良好的师生互动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常态化和水平[3],建立使活动取得实际效果的长效机制,也将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必要条件。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时效性,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人才由知识型、素质型发展到创新型,对应的培养目标应该由知识丰富的人才到能做事的高素质的人才,现在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急需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思维活跃、具有奇思妙想、敢于尝试、胆大心细、能跨行业专业的合作,人才能力的内涵相对以往扩大了许多。培养过程有多种方式的结合,配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已广泛的嵌入了实际应用的情景,使得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还是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实训基地的教学比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能加深记忆,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学校以及教育管理机构应该搭建合适的平台、创造交流学习机会,学生在相对宽泛或者说与社会接轨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其适应社会和创新社会的能力自然增强了。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一)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创新创业课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例如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于2016年招生计划名称改为工业分析技术,化工类高职院校本专业原来设置的课程为:专业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物定量分析、工业分析、分析仪器的维护与维修、实验室组织与管理。基础课包括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基础、环境保护等理工类课程,还有部分人文社会的基础课程。在改革以后重视知识的应用,增设了化工产品分析,食品分析、环境分析、药物分析、精细化工产品分析,并且加强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与考核,使学生在实习和设计环节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贯穿其中,学以致用,为创新创业打好基础。
尽量将教学场所放到实习实践基地、市场乃至企业现场,与生产场所和客户相连接。实习环节学生在企业接受实习锻炼,不但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能感受职场氛围;校内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分析检测中心,检测中心按照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管理模式运作,毕业班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刚入职的企业员工的工作,领悟质量认证机构的管理和对分析测试的规范要求,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创新创造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针对性的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开设创业心理与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执着、坚持,不轻言放弃;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使创业者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具有合作精神和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拥有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抱负。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在开设了一定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外更要聘请企业专家导师进校园,以这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亲身体会,感染学生、鼓动学生,将更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参与课外创新创业活动
积极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竞赛的准备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从申报书的撰写开始,学生和老师就必须考虑项目的选取,根据平时教学时所教授的知识,或者是老师在科研工作中带领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来选取适合创新创业竞赛的内容,要获得项目批准或资助,必须经过可行性分析,符合当地经济建设范围,且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预期经济效益,通过申报过程学生了解了创业项目开展的主要步骤,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成功申报需要用心到什么程度。
积极参加校中厂的建设,校园内开办工厂、商店、公司以及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广泛的参与这些机构的建设或运营活动,有的机构是模拟的,也有一些机构是真实的;学生参与其中是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积极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老师在校申请的横向和纵向课题,都是经过了精心挑选的,符合国家发展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是潜在的创业目标,学生参与研究,其知识水平得到提高,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对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或职业发展很有帮助,捕捉信息的敏锐度和对事物发展的判断能力也将增强,由此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积极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要经过层层筛选,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能承受超强的压力,当然还要有强健的身体,经历过技能大赛过程,不论是否取得理想成绩,人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心智将会成熟很多,观察分析事物的境界也会提高,这些素质的提高正是创新创业所需要具备的。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了,但还不成熟,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走出一条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相契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余露,周盈.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才智.2015(11).
[2]王李珺.基于创新型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3]薛玲珑,许俊生.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3(8).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构建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建设相应的示范基地,培育为创业服务的机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机,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不意味着提高技能等级,或者向本科教育看齐,而应着力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故而有学者将这样的人才称之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或者“高技能创新人才”[1]。从社会对人才需求角度看,要求现代人才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具有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教育不仅应该培养学生具备把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应该具备让知识、技能在社会这个大市场上流转的能力,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引领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开展呢?
一、改革已有的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育模式
从教育模式的内涵看:在一定的时期,人们只能无限地接近教育真理,而做不到穷尽教育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以后,教学模式必须适应新的教育规律。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时期,只有素质教育才是决定生活水平、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今天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需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第一条是保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点和创业情景教学相结合;第二条是培养一支“懂创新、会创业、能指导”的实战型导师队伍[2],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投身社会,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感悟和领会,总结并建立创新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标准,有了这样的导师,在真实的情境体验、良好的师生互动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常态化和水平[3],建立使活动取得实际效果的长效机制,也将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必要条件。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时效性,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人才由知识型、素质型发展到创新型,对应的培养目标应该由知识丰富的人才到能做事的高素质的人才,现在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急需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思维活跃、具有奇思妙想、敢于尝试、胆大心细、能跨行业专业的合作,人才能力的内涵相对以往扩大了许多。培养过程有多种方式的结合,配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已广泛的嵌入了实际应用的情景,使得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还是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实训基地的教学比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能加深记忆,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学校以及教育管理机构应该搭建合适的平台、创造交流学习机会,学生在相对宽泛或者说与社会接轨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其适应社会和创新社会的能力自然增强了。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一)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创新创业课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例如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于2016年招生计划名称改为工业分析技术,化工类高职院校本专业原来设置的课程为:专业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物定量分析、工业分析、分析仪器的维护与维修、实验室组织与管理。基础课包括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基础、环境保护等理工类课程,还有部分人文社会的基础课程。在改革以后重视知识的应用,增设了化工产品分析,食品分析、环境分析、药物分析、精细化工产品分析,并且加强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与考核,使学生在实习和设计环节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贯穿其中,学以致用,为创新创业打好基础。
尽量将教学场所放到实习实践基地、市场乃至企业现场,与生产场所和客户相连接。实习环节学生在企业接受实习锻炼,不但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能感受职场氛围;校内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分析检测中心,检测中心按照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管理模式运作,毕业班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刚入职的企业员工的工作,领悟质量认证机构的管理和对分析测试的规范要求,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创新创造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针对性的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开设创业心理与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执着、坚持,不轻言放弃;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使创业者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具有合作精神和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拥有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抱负。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在开设了一定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外更要聘请企业专家导师进校园,以这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亲身体会,感染学生、鼓动学生,将更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参与课外创新创业活动
积极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竞赛的准备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从申报书的撰写开始,学生和老师就必须考虑项目的选取,根据平时教学时所教授的知识,或者是老师在科研工作中带领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来选取适合创新创业竞赛的内容,要获得项目批准或资助,必须经过可行性分析,符合当地经济建设范围,且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预期经济效益,通过申报过程学生了解了创业项目开展的主要步骤,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成功申报需要用心到什么程度。
积极参加校中厂的建设,校园内开办工厂、商店、公司以及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广泛的参与这些机构的建设或运营活动,有的机构是模拟的,也有一些机构是真实的;学生参与其中是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积极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老师在校申请的横向和纵向课题,都是经过了精心挑选的,符合国家发展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是潜在的创业目标,学生参与研究,其知识水平得到提高,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对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或职业发展很有帮助,捕捉信息的敏锐度和对事物发展的判断能力也将增强,由此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积极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要经过层层筛选,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能承受超强的压力,当然还要有强健的身体,经历过技能大赛过程,不论是否取得理想成绩,人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心智将会成熟很多,观察分析事物的境界也会提高,这些素质的提高正是创新创业所需要具备的。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了,但还不成熟,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走出一条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相契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余露,周盈.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才智.2015(11).
[2]王李珺.基于创新型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3]薛玲珑,许俊生.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3(8).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