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anzi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在纠正现代语文教学理解要求过高过甚时,也不能简单地“返璞归真”,走以“积累”为重点的传统语文教学的老路,而是应该以掌握语文工具为目标,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
  1.为什么在“理解—积累—运用”三个环节中要特别强调“运用表达”这一环节呢?主要原因是:
  1.1 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是语言的运用表达。不可否认,“理解”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目标,但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够“运用”。
  1.2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飞跃。所以“运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1.3 理解而不会运用,其实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而且会运用了,那才是真正的理解。运用可以促进理解,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运用还能有效地促进积累。在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如果加大语言表达运用的训练力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加深理解,促进积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必须切实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
  2.1 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归纳总结全文”的课堂教学三部曲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课文理解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课文中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以及大量规范的语言,学生是否内化,能否运用,则似乎成了学习课文的软任务,可做可不做。
  2.2 从“理解分析”转为“运用表达”。能理解课文和会分析课文,其实是相去很远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学习目标分类中将学习水平分为六级:①知识(识记):能事实性地回忆。②领会:理解的最低水平,提供理解的证据和运用信息的能力。③运用:能将习得的材料运用于新具体环境,运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④分析: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构成部分,区分和领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⑤综合:能将各部分组成一个新的整体,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⑥评价: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作价值的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的结果。
  根据上述理论,“领会”是最初级的理解,“运用”是第三级,而“分析”则是第四级水平。也就是说,“理解”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领会”是最初步的理解,“分析”也是一种理解,然而“领会”和“分析”是两个不同级别的学习水平。
  其实,小学生学习阅读,须经过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读不懂到读得懂、从读得不熟练到逐步读得熟练的过程。从学习水平看,毫无疑问应该确定在“领会”这一级目标水平上。读懂以后再做什么?从学习水平发展看,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在“领会”以后的“运用”上,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去“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3 从“学习语文知识”转为“掌握语文工具”。重视语文知识规律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過于注重理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比如总分、转折等各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静态、动态、语言、动作等有关人物或环境的各种描写方法,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掌握语言这门交际工具的过程不像掌握数理学科的知识那样是线状递进式,而是呈面状扩展式的,它是通过对新语言(主要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和句号)的不断理解、不断积累、不断运用,逐步扩展,渐进提高的。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工具性学科就必须按照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注重实践,强调运用。“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而“工具”是会不会的问题。
  语文学科的改革必须遵循这门学科的规律,把重点转移到语文工具的掌握上来,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也不能为应付考试而教知识,要为“用”而教,教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语言的运用,要淡化知识的理性理解,而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
  2.4 从“教师讲解”转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要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或者说“实践性”。以上所说读写的能力都属于智力技能,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在获得的途径上是一致的,必须依靠个体反复多次的练习。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就像游泳或是踢球这些动作技能一样,靠教师分析规律、讲解要领有一定的效果,但真正要形成技能还得靠学习者自身反复的练习,而且必须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形成,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相当时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
其他文献
【摘要】在职业教育法律基础课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对增强教育实效性大有裨益: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分析探讨案例为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以拓展思维空间为途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职业教育 法律基础课 案例教学 实践技能     法律基础课是职业教育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
期刊
【摘要】笔者结合一年的实际教学,谈一谈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体会和想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物理教学 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     走进高中物理新课程,面对课程结构、内容、目标的变化,我们既感觉新鲜,又感到恐慌。课改对我们来讲,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艰巨的挑战。通过一年的实际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
期刊
【摘要】项目教学是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文章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以及使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会计教学    Brief tal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tem teaching method in the accounting teaching   Cao
期刊
概述:用于模具加工的高速加工中心,一个普遍的结构特点是采用龙门式框架结构,以此增强机床刚性,且便于充分利用加工区的空间。机床床身的材料则多数采用了聚合物混凝土,由于这种材料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和较低的热传导率,故有利于提高模具的加工精度。目前,根据坐标轴的配置,五轴加工中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结构型式。一种是三个直线轴(X/Y/Z)用于刀具运动和两个附加旋转轴(A和C)用于工件的回转和摆动的结构型式。这
期刊
【摘要】阿Q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典型人物。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中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典型。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中给他以喜剧的外套并寄寓了悲剧的内核。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特殊时代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砌体结构墙体裂缝存在的危害性,探讨了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结合砌体裂缝的控制标准,从控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及温度和干缩裂缝两方面,提出了墙体裂缝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砌体结构 墙体裂缝 不均匀沉降 控制措施 地基     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住宅商品化以来,老百姓要自己买房,因此对房屋的质量和安全更加关注。过
期刊
【摘要】针对现如今技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消极现象,笔者从重新定位课程目标、自编合适教材、改革教法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英语教学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调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關键词】教学目的 改革 激发兴趣 积极性 评价机制    Simple discussion on th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of the vestibule school  Li Xiaoting
期刊
【摘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使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Brief talk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plant teaching of the voc
期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小学儿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脑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更好地感知外物,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议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思维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评议水平。那么,语文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素质 自主 合作 探究 创新    Talk about th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Li Fanshu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