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的要求,分析了工程图学课程的现状,根据工程图学课程课程特点构建了工程图学课程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出了基于信息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化解了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化了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高职信息化;工程图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63-01
一、前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第五章明确指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要加强教育信息化。职业院校通过信息化教学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教学,扩大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规模,提高学校办学特色和质量、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以此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迄今为止教育部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大赛内容覆盖面广,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比赛、实训教学比赛等赛项,其目的是为更好地让教师将信息化教育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此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贯彻落实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规划要求,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质量,本文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了工程图学课程的现状,设计了基于信息化教学视角下的工程图学课程。
二、工程图学现状
工程图学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维的学科,属于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以图像为载体,培养学生由“二维”向“三维”相互转换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构思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感性认识的积累与想象思维的启发和诱导。为转换学生能力和学习兴趣,各大职业院校教师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就目前教学方法来说,教学效果不明显。通过走访各大高校,与多名从事图形设计方向的经验教师探讨,归纳总结得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下:
1.近年来诸多教师尝试采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法、CDIO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工程图学教学课时缺,实践环节被压缩,导致学生制图能力降低、动手能力欠缺、专业知识能力薄弱。最终影响学生在大二CAD课程设计中不能很好的识别图形,在大三毕业设计环节中表达出自己想设计的图样
方案。
2.基于工程图学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年级,在缺乏专业知识支撑情况下,学生画完却不知其意,构件认识不全,工程制图标准就更不尽如人意,很难正确规范表达图样,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1]。
3.高职院校工程图学课程尚不具备小班授课条件,一般采用大班进行教学,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使用的教材良莠不齐,教师很难因材施教,要实施翻转课堂模式的互动更难以开展。
4.现有多采用网络课程来帮助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但这样的方式很局限,不能满足教学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5.学生自学学习、课后讨论与反馈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这些环节的课程还有待开发[2]。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
当中来、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观点,长期以来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无法依靠当前的网络课程得以克服[3]。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在上课中学习
比较抽象的问题,同时也兼顾学生课堂真实体验和利用网络自
主探究学习,最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课程特点和现状,构建了工程图学课程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
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课堂教学延展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访问,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入新课,设下“悬念”调动其注意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授课过程中,教师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堂、视频、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课后,及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此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任课教师要及时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認识。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了基于信息化教学下课堂教学设计。
四、结束语
将互动平台、仿真软件、动画、视频等信息化手段贯穿课内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维度的学习环境,才能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元综合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轨迹追踪并反馈,评价结果才会更加快速、公平、客观。只有不断改变传统课堂,优化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有任务,课中实施重实效,课后强化求提高,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钮鹏,王晓初,杨春峰.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77-79.
[2]瞿畅,王君泽,沈雯晔.基于Web的工程制图助学型网络[J].工程图学学报,2003(1):63-64.
[3]冀利,胡青泥.工程制图多媒体智能化网络系统研究[J].电脑研发,2003,11(6):59-62.
[关 键 词] 高职信息化;工程图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63-01
一、前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第五章明确指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要加强教育信息化。职业院校通过信息化教学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教学,扩大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规模,提高学校办学特色和质量、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以此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迄今为止教育部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大赛内容覆盖面广,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比赛、实训教学比赛等赛项,其目的是为更好地让教师将信息化教育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此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贯彻落实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规划要求,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质量,本文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了工程图学课程的现状,设计了基于信息化教学视角下的工程图学课程。
二、工程图学现状
工程图学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维的学科,属于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以图像为载体,培养学生由“二维”向“三维”相互转换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构思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感性认识的积累与想象思维的启发和诱导。为转换学生能力和学习兴趣,各大职业院校教师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就目前教学方法来说,教学效果不明显。通过走访各大高校,与多名从事图形设计方向的经验教师探讨,归纳总结得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下:
1.近年来诸多教师尝试采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法、CDIO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工程图学教学课时缺,实践环节被压缩,导致学生制图能力降低、动手能力欠缺、专业知识能力薄弱。最终影响学生在大二CAD课程设计中不能很好的识别图形,在大三毕业设计环节中表达出自己想设计的图样
方案。
2.基于工程图学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年级,在缺乏专业知识支撑情况下,学生画完却不知其意,构件认识不全,工程制图标准就更不尽如人意,很难正确规范表达图样,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1]。
3.高职院校工程图学课程尚不具备小班授课条件,一般采用大班进行教学,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使用的教材良莠不齐,教师很难因材施教,要实施翻转课堂模式的互动更难以开展。
4.现有多采用网络课程来帮助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但这样的方式很局限,不能满足教学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5.学生自学学习、课后讨论与反馈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这些环节的课程还有待开发[2]。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
当中来、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观点,长期以来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无法依靠当前的网络课程得以克服[3]。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在上课中学习
比较抽象的问题,同时也兼顾学生课堂真实体验和利用网络自
主探究学习,最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课程特点和现状,构建了工程图学课程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
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课堂教学延展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访问,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入新课,设下“悬念”调动其注意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授课过程中,教师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堂、视频、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课后,及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此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任课教师要及时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認识。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了基于信息化教学下课堂教学设计。
四、结束语
将互动平台、仿真软件、动画、视频等信息化手段贯穿课内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维度的学习环境,才能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元综合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时进行轨迹追踪并反馈,评价结果才会更加快速、公平、客观。只有不断改变传统课堂,优化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有任务,课中实施重实效,课后强化求提高,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钮鹏,王晓初,杨春峰.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77-79.
[2]瞿畅,王君泽,沈雯晔.基于Web的工程制图助学型网络[J].工程图学学报,2003(1):63-64.
[3]冀利,胡青泥.工程制图多媒体智能化网络系统研究[J].电脑研发,2003,11(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