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衣与清水”讲评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2013~2014学年度江西省赣州六校期末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世人皆知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夫人杨绛比钱钟书出名更早。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希望借此安心治学。《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地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根据上面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指导]
  材料有两个比喻性的说法,一是“隐身衣”,二是“清水”,只要是围绕此二者来立意都可以认为是合适的。对“隐身衣”的理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专心治学。由此可以这样立意:低调淡泊、沉潜专注、拒绝喧嚣名利等。对只做“清水”的理解:不浮夸。由此可以这样立意:拒绝炒作、保有本真……
  偏题:谈从实际出发的;只谈隐居、躲避世俗而不涉及沉潜专注的……
  [作文示例]
  锋者藏于实干
  吴帆
  绚丽多姿的鲜花盛开于热闹的夏日,争奇斗艳于一时便迅速凋零;傲骨独立的冬梅却能挺立于风雪之中默吐芬芳。前者是徒有虚表的“梦想家”,后者是锋藏于努力的“实干家”。往往沉默的涌流能进发出惊人的源泉,往往锋者藏于实干。
  锋者藏于实干是专。安心治学的大文豪从来不注重虚无的销售量,杨绛和钱钟书,这两滴“清水”心无旁骛隐身于书桌前潜心研学,正得于如此难能可贵的专研精神,方有两人今日之辉煌。牛顿废寝忘食地做实验竞将手表煮了当午餐,华罗庚醉心于算数竞把卡车当黑板,这些可笑的趣事中正展现了各位实干家们身上闪烁着的专研品质。心无二物便是专,专心于物便是功,在纸醉金迷,诱惑重重的今天,有多少人能真正专注于自己脚下的路并走好每一步?放下手机,离开微博,全神贯注于手上的每一件事,这世上便能多几滴“清水”,少几滴“肥皂水”。
  锋者藏于实干是谦。越是成熟越是恭谦,正因为如此,成熟的麦穗才会谦逊地弯下腰。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却行事低调,“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会比我讲故事的中国人多了去了”。莫言的谦虚低调莫不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温良恭俭让”有关。骄傲自满者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歧途,温良恭俭让者方能在踏实中稳步前进。怀着一颗谦逊的心,灵魂才能在淬炼中走得更远,凝练出至真至诚的惊魂,浇灌出实干家们精神家园里的一片欣欣向荣的盛景。
  锋者藏于实干是隐。鲜花与舞台哪能比得上堆满成果的试验台?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可能潜伏着一颗空虚浮躁的心。介子推安于隐逸山林拒绝辅政,陶渊明寄情山水悠赏菊花,刘禹锡甘于身居陋室之中,自享其乐……心怀大志者往往藏志于胸壑,淡泊了繁华场里的争名夺利,只愿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隐者的智慧源于实干的经验,习近平主席也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愿各中华儿女甘心沉寂,排除万难,专于脚下。愿锋者藏于实干之梅吐出“专”、“谦”、“隐”之芬芳。
  [点评]
  内容项:这是一篇形式传统的议论文,看上去貌似三段论,但此文立意高远,作者在理解作文材料的基础上糅合了钱钟书与杨绛二人身上的优点进行立意,准确而深刻。材料中二者态度鲜明,反对什么赞成什么,作者紧紧扣住二人身上淡薄名利的态度与务实本真的品质,拟出“锋者藏于实干”这一标题,三个分论点,结构清晰,层层深入,说理透彻。“锋者藏于实干”似一个多弹头导弹,四处发散,强调“实干”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所能达到的境界。在举例方面,作者没有展开来写,经典的例子都是点到为止。作为700字的作文,在材料丰富、论据有力方面拿捏得比较到位。
  表达项:本文语言较老练,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排比,不仅文采突出,而且增强了文章气势。如整体上三个分论点,形成排比段落;第一段通过对比手法提出论点,第二、四段大量举例。文章语言整散结合,摇曳生姿,严肃之余显得活泼灵动。
  发展项:文章论述就论点“锋者藏于实干”剖出“实干”的内涵,层层剥笋,使内容更为深刻,尤其是能结合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谈到热门作家莫言、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言论,很有现实意义,感染力强。
  综合评分:45分。
其他文献
【技法点拨】  如何才能把记叙类文章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建议是:设悬念,闹误会,好事多磨;起冲突,巧安排,出人意料。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文章开头掀起万丈巨浪,将最最反常的神态、最最奇怪的动作、最最令人迷惑的现象、最最惹人关心的话题,以最最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现,以期引起读者对文中人物命运的牵挂、对矛盾冲突结果的关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期待,进而不断猜测并迫切希望知道后事如何以验证猜测的强烈愿望
期刊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对小说的考查比重明显加重,其中寓言故事类小说占据一定的比例。这类小说往往用虚构的人和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为了把道理说清楚,文章中常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揭示主旨。因此常常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很多学生遇到这类文章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准确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本文就以乌拉圭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作品《坚硬的荒原》为例探讨一下这类小说的阅读策略。  要想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首先要了解
期刊
要深刻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欣赏古代的文学作品,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不懂文言文是不行的。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如何掌握文言实词呢?我们可采取“分类归队,区别对待”的办法。  第一类是古今通用的,是现代汉语中继承古代的一部分基本词汇。这些词汇一般不用翻译。如:手、牛、大、短、重、山水、寂寞、聪明。  第二类是古代的单音词变为现代的双音词。这些双音词往往包含了古汉语中同义、
期刊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国》)“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这些边塞诗中的男儿形象曾激起我们多少壮志豪情,大漠沙场的男儿情怀又曾引起我们多少慨叹悲怜。  边塞就是边疆,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边疆,也就有了边塞诗。西周时就有不少关于边塞征战的诗作,《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如《诗经·大雅·江汉》
期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从古至今避免不了的。在今天,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们分别后通讯或见面非常方便,所以对离别不是很在意。但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亲朋好友分别后往往数载难见,或竞成永诀,所以古人特别关注离别,分别时往往举行隆重的“送别”仪式:或折柳相送,或设酒饯行,或赋诗赠别。离别时候见真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形于言。所以送别诗中佳作较多,并
期刊
高考作文,半壁江山,重要之程度不言而喻。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作文辅导方面往往强调埋头苦练。如此训练,学生作文的数量是有了,但质量却不敢恭维。这样做有可能提高了写作的速度,训练出了很多机械的模式作文。写作时学生只会按图索骥,勉强成篇,兴味索然,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一些有才情的学生的思维反而被模式化的教学禁锢了。  记叙文写作便于抒写真情,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这个话题,选择记叙文更好上手,中学生更
期刊
哲理玄思类散文是高考常考的一种文体样式。该文体兼具了散文和议论文的共性,既有一定的说理性,又体现出一定的语言优美、表达生动、情理兼容的特色。哲理玄思类散文中思路题的考查,常常让考生捉摸不定。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首先要明确此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哲理玄思类的文章解题应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具体的事例当中,作者的行文常常会从日常生活景物或者生活琐事写起,即事明理,即景述理。这种思考的过
期刊
叙述性作文材料一般包含一则或几则短小的寓言性故事。故事中通常蕴含某个人生哲理。如何读透故事,如何准确地悟出其蕴含的道理,成为叙事性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  对材料粗枝大叶地阅读,对内容一知半解地理解,是考生阅读作文材料的通病,遑论深究材料的内涵和倾向。考生习惯于到材料中找自以为重要的片言只语,然后信马由缰地迁移。材料内容的整体性和情感的指向性得不到重视,内涵的深刻性与现实的针对性也得不到关注。如此审
期刊
近年来,对于文言文特殊句式这一考点,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选择题),而是糅合在句子翻译题中进行考查,如果我们忽略了特殊句式,往往会在翻译中出现“黑障”,进而失分。下面结合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试作分析,并提出一些备考策略。  一、特殊句式类析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四大类型以及疑问句。在这四大类型中,省略句考查得最多,也最全面
期刊
对于古代诗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一般包含两点:一是辨析文句意义;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014年之前,江苏《考试说明》对“辨析文句意义”的表述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与其他省市的表述基本相似。对于该考点表述的变化,我们首先要注意它表明了《考试说明》修订者试图以更为学科化的语言界定语文科目的考查内容,其次要注意它暗藏了考查题型多样化的意图。因为“辨析文句意义”作为逻辑前提存在,并不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