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南京国民政府对察绥二省的边疆教育政策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在每一项教育政策中都体现了国家希图通过推行边疆教育将国家意识传达到察绥二省。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察绥二省 边疆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危机严重,国民政府提出了实行“边疆教育”等决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蒙古教育出台了很多政策,“九·一八”事变以来,绥远、察哈尔等地大部分地区先后沦陷,这是日本侵略的结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国人对北部边疆的长期漠视。蒙古族分布广泛,中央政府对蒙古的教育政策也着重在此二省推行。因此笔者选取察绥二省,梳理国民政府对察绥地区推行的边疆教育政策,并从中分析国家意识在蒙古地区的渗透。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各项法令、政策均以蒙藏教育概括了边疆教育。如刘曼卿说的边疆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中心;蒙藏教育又是边疆教育的原动力。1934年《中央政治学校设置边疆分校初步计划纲要》规定中央政治学校设置边疆分校的主旨是“为推广边疆教育,培养健全国民,以增进边疆福利,并为边疆青年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备。”曹树勋明确指出文化的边疆是指“国内若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与内地尚有不同的地区而言,可谓中华民族文化之边缘”。在国民政府的各类文件中所称的边地教育、蒙藏教育均是指文化的边疆,亦即教育的边疆。察绥二省是蒙古族聚居的省份,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与内地不同,因此察绥二省是国民政府实行边疆教育的重要区域。
边疆教育政策在边疆教育推行过程中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为边疆教育的推行规定了方向,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教育政策,虽然没有直接针对察绥二省制定,但在察绥二省也适用,同样为察绥的边疆教育指引了方向。
二、南京国民政府对察绥的教育政策
1929年通过的《关于蒙藏之决议案》,规定了蒙古各盟旗应迅速创办学校,编译书籍和宣传国民党党义的宣传品,目的即是使蒙古地区人民受到“三民主义的训育”,确定了从发展教育入手,来振兴蒙古经济与文化,同时也从总体方针上为察绥地区的教育规定了方向。南京国民政府以此文件为开端,对察绥二省蒙古教育提出了很多方针政策,成为察绥地区推行边疆教育的方向。国民政府对察绥二省的边疆教育政策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在每一项政策中都体现了国家希图通过推行边疆教育而将国家意识传达到察绥二省。
(一)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在各级教育中最为重要。1930年,蒙藏委员会训令各蒙旗设立小学,“为文化与经济盛衰之重要原因,而推广国民小学,尤为发展各级教育之入手办法,蒙古各旗境内至少须有国民学校一所,”“各盟、部、旗、场办理小学若感人才缺乏,尽可自由择聘国内富有办学经验之人充任教职员,”这都是重视察绥蒙旗初等教育的表现。
1931年,《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规定蒙古各旗按其学龄儿童,酌设小学,规定蒙古地区小学名称加上所在地的地名,而各级学校课本,除应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外,并根据蒙古社会情况,另选适用教材编入。学校加上所在地的地名而不是以民族或部落名为校名,目的是使察绥地区各族学生均可入校受教育,利于民族融合。各级学校教材应以全国统一的教材为蓝本,加入一些蒙古地区特有的材料,利于蒙古地区学生接受,又不失全国教育统一的原则。
1935年,《二十四年度推广边疆教育实施办法案》规定,于边地文化最落后处,尽先设立小学。一方训练儿童基本教育,一方以学校为中心,灌输一般民众普通常识,养成其爱国思想与观念。
2.中等教育
在边疆地区设立中学可以为小学毕业生提供升学机会,也可使他们在升入内地学校或者参加工作打下基础。总体来说,1937年以前察绥地区的中学很少。
1931年教育部制定的《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规定,蒙古各盟部各设一中学;限于六年内一律成立。设置地点和招生区域大致为班第达庙:锡林果(郭)勒盟;商都:察哈尔八旗及四牧场;五原:乌兰察布盟及归化土默特旗;定远:伊克昭盟。从该计划内容可看出,教育部对于蒙古地区设立中学很重视,设置中学的区域几乎覆盖察绥二省各部。
培养师资为推进教育的先决条件,师范教育在推行边疆教育过程中始终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教育虽亟待实施,察绥地区中小学师资极度缺乏,因此蒙古地方师范教育人才需特别注重。1931年教育部制定的《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规定,蒙古各盟部各设一乡村师范学校。
1932年公布的《教育部要求蒙藏各旗宗选派学生攻读师范令》也体现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令各旗选送优秀青年学生,就学各地师范学校、高中师范科和乡村师范学校,以期养成相当师资,从事地方教育工作。因此师范班的设置,不仅给了蒙古青年升学的机会,更为察绥蒙古学校培养了师资力量。
南京国民政府对边疆各级学校教育的重视,不仅是为了提高边地人民生活水平,增强边地人民知识,而是为了将国家意识渗透到边疆地区,这一点在各项政策中也都有体现。将党义和三民主义渗透到察绥地区,使当地蒙古民众认同中央政府,为南京国民政府在察绥二省推行边疆教育政策的最主要的目的。“九·一八”事变之后,边疆教育政策中还加入了希图边疆民族了解国耻国难,如《教部四五六月行政计划》中规定各盟旗要转饬当地学校,对于国耻及国难等教材特别注意。
(二)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可以改变社会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教育。蒋中正在《中国之命运》中说道,中华民族是由多个宗族融和而成的,融和的动力是文化。正因为靠文化来融合各边疆民族,通过扫除文盲、普及国民教育等方式,向边疆地区宣传党义和三民主义理论,在各教育计划和政策中均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对社会教育的重视。 在察绥地区实行社会教育,第一步应先成立蒙旗巡回讲演团,第二步励行识字运动,民众学校以附设于旗宗各小学为原则。1931年乌伊二盟均举行了识字活动,并定每月逢三、六、九日举行一次识字活动。各种宣传口号也鼓励了乌伊两盟人民参加识字活动,如不识字,民族有灭绝之忧;不识字,文化无进步之日;生存要素,在于识字;世界优秀民族,发端基于识字……
1931年,《教部四五六月行政计划》中专门计划了关于蒙古社会教育事项,教育部不仅下令从蒙古各地搜集资料以为在察绥二省推行社会教育之参考,还通令避免外国人进入察绥地区拍照、摄影,这也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北部边疆稳定的表现之一。
(三)教材编写
教材是推行边疆教育的重要途径,记录着内地的科技知识和文化,也承载着国民党党义和中央政权的教育宗旨,是边疆教育推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教育部始终重视对蒙古地区教材的编纂。推行边疆教育,一是为了提高边地居民受教育水平,二是为了沟通边地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因此,编写适合边疆地区的教材显得格外重要,既要编写利于学生学习的教科书,还要编写翻译些介绍内地文化及新科技的书籍报刊。
南京国民政府在察绥二省推行边疆教育政策是为了提高察绥二省蒙古人民的知识水平,也是为了沟通内地与察绥的文化交流,因此需要有适合当地的教材,来促进文化融合。教材使用蒙汉文合璧是毋庸置疑的,便于察绥地区学生学习,也能使学生学到汉字。编写教材首先要注意各民族的融合,删除带有歧视和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词语和故事,多写利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故事,同时多宣传帝国主义侵略蒙古的事实,维持国家统一和领土不受侵害。
三、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在察绥二省推行的边疆教育政策,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三民主义的要求。察绥二省为北部边疆省份,国民政府希望通过推行边疆教育来改变思想落后的状况,使察绥二省的蒙古族人民接受科技知识,同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来开发蒙古地区。实行“三民主义”教育方针是“依遵中山先生民族平等之原则,由教育力量力图蒙藏人民语言意志之统一,以期五族共和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之完成。”让整个蒙古族接受新的思想、树立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沟通内地与蒙旗文化,融合民族感情,加强国家意识提高边地民众的知识文化,让蒙古族具备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使其逐渐积淀成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边疆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始终将国家意识在察绥地区的渗透贯穿其中。
参考文献:
[1]《申报》1931年3月24日、1932年5月3日。
[2]刘曼卿.边疆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蒋中正.中国之命运[M].南京:正中书局,1943.
[4]曹树勋.边疆教育新论[M].南京:正中书局,1945.
[5]教育部蒙藏教育司.《边疆教育概况》,1947.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内蒙古教育志》编委会:《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2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8]田正平,张建中:《近代边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创立与演变——以中央政府一级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8(3).
作者简介:
杨立慧(1987—),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察绥二省 边疆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危机严重,国民政府提出了实行“边疆教育”等决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蒙古教育出台了很多政策,“九·一八”事变以来,绥远、察哈尔等地大部分地区先后沦陷,这是日本侵略的结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国人对北部边疆的长期漠视。蒙古族分布广泛,中央政府对蒙古的教育政策也着重在此二省推行。因此笔者选取察绥二省,梳理国民政府对察绥地区推行的边疆教育政策,并从中分析国家意识在蒙古地区的渗透。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各项法令、政策均以蒙藏教育概括了边疆教育。如刘曼卿说的边疆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中心;蒙藏教育又是边疆教育的原动力。1934年《中央政治学校设置边疆分校初步计划纲要》规定中央政治学校设置边疆分校的主旨是“为推广边疆教育,培养健全国民,以增进边疆福利,并为边疆青年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备。”曹树勋明确指出文化的边疆是指“国内若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与内地尚有不同的地区而言,可谓中华民族文化之边缘”。在国民政府的各类文件中所称的边地教育、蒙藏教育均是指文化的边疆,亦即教育的边疆。察绥二省是蒙古族聚居的省份,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与内地不同,因此察绥二省是国民政府实行边疆教育的重要区域。
边疆教育政策在边疆教育推行过程中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为边疆教育的推行规定了方向,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边疆教育政策,虽然没有直接针对察绥二省制定,但在察绥二省也适用,同样为察绥的边疆教育指引了方向。
二、南京国民政府对察绥的教育政策
1929年通过的《关于蒙藏之决议案》,规定了蒙古各盟旗应迅速创办学校,编译书籍和宣传国民党党义的宣传品,目的即是使蒙古地区人民受到“三民主义的训育”,确定了从发展教育入手,来振兴蒙古经济与文化,同时也从总体方针上为察绥地区的教育规定了方向。南京国民政府以此文件为开端,对察绥二省蒙古教育提出了很多方针政策,成为察绥地区推行边疆教育的方向。国民政府对察绥二省的边疆教育政策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在每一项政策中都体现了国家希图通过推行边疆教育而将国家意识传达到察绥二省。
(一)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在各级教育中最为重要。1930年,蒙藏委员会训令各蒙旗设立小学,“为文化与经济盛衰之重要原因,而推广国民小学,尤为发展各级教育之入手办法,蒙古各旗境内至少须有国民学校一所,”“各盟、部、旗、场办理小学若感人才缺乏,尽可自由择聘国内富有办学经验之人充任教职员,”这都是重视察绥蒙旗初等教育的表现。
1931年,《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规定蒙古各旗按其学龄儿童,酌设小学,规定蒙古地区小学名称加上所在地的地名,而各级学校课本,除应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外,并根据蒙古社会情况,另选适用教材编入。学校加上所在地的地名而不是以民族或部落名为校名,目的是使察绥地区各族学生均可入校受教育,利于民族融合。各级学校教材应以全国统一的教材为蓝本,加入一些蒙古地区特有的材料,利于蒙古地区学生接受,又不失全国教育统一的原则。
1935年,《二十四年度推广边疆教育实施办法案》规定,于边地文化最落后处,尽先设立小学。一方训练儿童基本教育,一方以学校为中心,灌输一般民众普通常识,养成其爱国思想与观念。
2.中等教育
在边疆地区设立中学可以为小学毕业生提供升学机会,也可使他们在升入内地学校或者参加工作打下基础。总体来说,1937年以前察绥地区的中学很少。
1931年教育部制定的《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规定,蒙古各盟部各设一中学;限于六年内一律成立。设置地点和招生区域大致为班第达庙:锡林果(郭)勒盟;商都:察哈尔八旗及四牧场;五原:乌兰察布盟及归化土默特旗;定远:伊克昭盟。从该计划内容可看出,教育部对于蒙古地区设立中学很重视,设置中学的区域几乎覆盖察绥二省各部。
培养师资为推进教育的先决条件,师范教育在推行边疆教育过程中始终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教育虽亟待实施,察绥地区中小学师资极度缺乏,因此蒙古地方师范教育人才需特别注重。1931年教育部制定的《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规定,蒙古各盟部各设一乡村师范学校。
1932年公布的《教育部要求蒙藏各旗宗选派学生攻读师范令》也体现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令各旗选送优秀青年学生,就学各地师范学校、高中师范科和乡村师范学校,以期养成相当师资,从事地方教育工作。因此师范班的设置,不仅给了蒙古青年升学的机会,更为察绥蒙古学校培养了师资力量。
南京国民政府对边疆各级学校教育的重视,不仅是为了提高边地人民生活水平,增强边地人民知识,而是为了将国家意识渗透到边疆地区,这一点在各项政策中也都有体现。将党义和三民主义渗透到察绥地区,使当地蒙古民众认同中央政府,为南京国民政府在察绥二省推行边疆教育政策的最主要的目的。“九·一八”事变之后,边疆教育政策中还加入了希图边疆民族了解国耻国难,如《教部四五六月行政计划》中规定各盟旗要转饬当地学校,对于国耻及国难等教材特别注意。
(二)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可以改变社会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教育。蒋中正在《中国之命运》中说道,中华民族是由多个宗族融和而成的,融和的动力是文化。正因为靠文化来融合各边疆民族,通过扫除文盲、普及国民教育等方式,向边疆地区宣传党义和三民主义理论,在各教育计划和政策中均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对社会教育的重视。 在察绥地区实行社会教育,第一步应先成立蒙旗巡回讲演团,第二步励行识字运动,民众学校以附设于旗宗各小学为原则。1931年乌伊二盟均举行了识字活动,并定每月逢三、六、九日举行一次识字活动。各种宣传口号也鼓励了乌伊两盟人民参加识字活动,如不识字,民族有灭绝之忧;不识字,文化无进步之日;生存要素,在于识字;世界优秀民族,发端基于识字……
1931年,《教部四五六月行政计划》中专门计划了关于蒙古社会教育事项,教育部不仅下令从蒙古各地搜集资料以为在察绥二省推行社会教育之参考,还通令避免外国人进入察绥地区拍照、摄影,这也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北部边疆稳定的表现之一。
(三)教材编写
教材是推行边疆教育的重要途径,记录着内地的科技知识和文化,也承载着国民党党义和中央政权的教育宗旨,是边疆教育推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教育部始终重视对蒙古地区教材的编纂。推行边疆教育,一是为了提高边地居民受教育水平,二是为了沟通边地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因此,编写适合边疆地区的教材显得格外重要,既要编写利于学生学习的教科书,还要编写翻译些介绍内地文化及新科技的书籍报刊。
南京国民政府在察绥二省推行边疆教育政策是为了提高察绥二省蒙古人民的知识水平,也是为了沟通内地与察绥的文化交流,因此需要有适合当地的教材,来促进文化融合。教材使用蒙汉文合璧是毋庸置疑的,便于察绥地区学生学习,也能使学生学到汉字。编写教材首先要注意各民族的融合,删除带有歧视和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词语和故事,多写利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故事,同时多宣传帝国主义侵略蒙古的事实,维持国家统一和领土不受侵害。
三、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在察绥二省推行的边疆教育政策,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三民主义的要求。察绥二省为北部边疆省份,国民政府希望通过推行边疆教育来改变思想落后的状况,使察绥二省的蒙古族人民接受科技知识,同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来开发蒙古地区。实行“三民主义”教育方针是“依遵中山先生民族平等之原则,由教育力量力图蒙藏人民语言意志之统一,以期五族共和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之完成。”让整个蒙古族接受新的思想、树立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沟通内地与蒙旗文化,融合民族感情,加强国家意识提高边地民众的知识文化,让蒙古族具备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使其逐渐积淀成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边疆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始终将国家意识在察绥地区的渗透贯穿其中。
参考文献:
[1]《申报》1931年3月24日、1932年5月3日。
[2]刘曼卿.边疆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蒋中正.中国之命运[M].南京:正中书局,1943.
[4]曹树勋.边疆教育新论[M].南京:正中书局,1945.
[5]教育部蒙藏教育司.《边疆教育概况》,1947.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内蒙古教育志》编委会:《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2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8]田正平,张建中:《近代边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创立与演变——以中央政府一级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8(3).
作者简介:
杨立慧(1987—),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