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达到新课标要求,最迫切的是要让传统中僵化呆板的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从中学生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入手,把相关艺术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艺术形式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思维生疑,生趣求知,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在看似“无意”间完成了教学任务。
关键词课堂嫁接能力发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 地理和诗词谚语的嫁接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诗词歌赋,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适当的引用,不仅能调节课堂氛为,活跃学生思维,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理解《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有很大的难度,一句毛泽东的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是否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接着提问:如果把这句词改为“西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又是否可行呢?这样的情景导入,一下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理解因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所以东方比西方先看到日出这个知识难点也就容易多了。
谚语是人们对大自然长期观察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四川的气候特点时,学生通过读图,熟习了四川省的经纬度范围,很容易推断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共性。但 “蜀犬吠日”这个典故又反映了四川盆地气候的什么个性?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再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蜀是四川省的简称,如果把蜀犬吠日这个典故用于其西部的松潘,平武等,会不会闹笑话?这样的教学设计,以一个典故为线索,层层递进,步步紧扣,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四川盆地冬日多雾,日照少的气候个性的理解;一句“喝西北风”的土话,形象的描述出了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点,学生都十分耳熟:如果一个人从小好吃懒做,长大衣食无着,就形象地被称为:只能去喝“西北风”。学生都有感受:西北风不好“喝”,特别是寒潮来临时,在四川盆地也是寒冷刺骨……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谚语,浅显易懂,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学生因熟习而倍感亲切,用于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地理和音乐的嫁接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音乐以优美的旋律受到所有学生的喜爱。一首日本民歌《北国之春》恰如其分的道出了夏季风的特点: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的春天来了,夏季风就来了,接着讲解,夏季风是偏南风,并且比冬季风小,笔者对夏季风比冬季风小的特点把握得十分准确,用”微微”来刻划就入木三分了。在如此声文并茂,充满诗情画意的情趣中,学生不知不觉掌握了地理知识。
要让地理课“活”起来,还必须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总结和反馈过程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完成,例如: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歌曲“你是风儿,我是沙”,这是一首学生非常喜爱,几乎人人会唱的流行歌曲。讲述新疆的气候特点时,学生齐声演唱后,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设问:“大家喜爱的香妃是什么地方的人?然后分小组讨论:如果香妃的家乡在我们四川南充,词作者再把歌词写成“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走天崖……”又是否符合本地的乡情?这样有意识的”质疑”, 课堂上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在交流中相互激发。教师再适当的从新疆的地理位置给予引导,学生很快归纳,总结出了新疆属温带大陆型气候的特点,及以对荒漠,沙漠为主的陆地景观的理解。
3 地理和电影,电视的嫁接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喜欢看电影、电视,在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适当的插入一些可视性强,形象生动的视频片段,能投其所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找到兴奋点。如:讲述俄罗斯气候,课件中可剪辑正大综艺节目的相关片段:冬天,一个俄罗斯男人户外吸烟的定格,漂亮的女主持人用甜美的声音问:“为什么俄罗斯的卷烟比我国的长?”台下的观众被问住了,课堂上学生也被问住了,此时教师适时给予帮助和鼓励:“你们观察到俄罗斯人手上戴着什么?”,“在户外吸烟,为什么必须戴着厚厚的手套?”“这跟当地的气候有无关系?”,“如果卷烟制作短了又会怎样?”如此投石激浪,学生自然沿着教学思路去思考,也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激发,发挥出灵活,丰富的思维能力。
利用艺术形式巧设情景,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并与地理课堂知识有机结合,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能爱学,乐学。要让地理课堂“活”起来,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地理课的“活”,主要表现在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切入学生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就是教师用“活”教材的一佐证。
关键词课堂嫁接能力发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 地理和诗词谚语的嫁接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诗词歌赋,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适当的引用,不仅能调节课堂氛为,活跃学生思维,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理解《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有很大的难度,一句毛泽东的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是否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接着提问:如果把这句词改为“西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又是否可行呢?这样的情景导入,一下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理解因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所以东方比西方先看到日出这个知识难点也就容易多了。
谚语是人们对大自然长期观察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四川的气候特点时,学生通过读图,熟习了四川省的经纬度范围,很容易推断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共性。但 “蜀犬吠日”这个典故又反映了四川盆地气候的什么个性?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再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蜀是四川省的简称,如果把蜀犬吠日这个典故用于其西部的松潘,平武等,会不会闹笑话?这样的教学设计,以一个典故为线索,层层递进,步步紧扣,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四川盆地冬日多雾,日照少的气候个性的理解;一句“喝西北风”的土话,形象的描述出了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点,学生都十分耳熟:如果一个人从小好吃懒做,长大衣食无着,就形象地被称为:只能去喝“西北风”。学生都有感受:西北风不好“喝”,特别是寒潮来临时,在四川盆地也是寒冷刺骨……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谚语,浅显易懂,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学生因熟习而倍感亲切,用于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地理和音乐的嫁接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音乐以优美的旋律受到所有学生的喜爱。一首日本民歌《北国之春》恰如其分的道出了夏季风的特点: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的春天来了,夏季风就来了,接着讲解,夏季风是偏南风,并且比冬季风小,笔者对夏季风比冬季风小的特点把握得十分准确,用”微微”来刻划就入木三分了。在如此声文并茂,充满诗情画意的情趣中,学生不知不觉掌握了地理知识。
要让地理课“活”起来,还必须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总结和反馈过程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完成,例如: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歌曲“你是风儿,我是沙”,这是一首学生非常喜爱,几乎人人会唱的流行歌曲。讲述新疆的气候特点时,学生齐声演唱后,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设问:“大家喜爱的香妃是什么地方的人?然后分小组讨论:如果香妃的家乡在我们四川南充,词作者再把歌词写成“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走天崖……”又是否符合本地的乡情?这样有意识的”质疑”, 课堂上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在交流中相互激发。教师再适当的从新疆的地理位置给予引导,学生很快归纳,总结出了新疆属温带大陆型气候的特点,及以对荒漠,沙漠为主的陆地景观的理解。
3 地理和电影,电视的嫁接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喜欢看电影、电视,在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适当的插入一些可视性强,形象生动的视频片段,能投其所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找到兴奋点。如:讲述俄罗斯气候,课件中可剪辑正大综艺节目的相关片段:冬天,一个俄罗斯男人户外吸烟的定格,漂亮的女主持人用甜美的声音问:“为什么俄罗斯的卷烟比我国的长?”台下的观众被问住了,课堂上学生也被问住了,此时教师适时给予帮助和鼓励:“你们观察到俄罗斯人手上戴着什么?”,“在户外吸烟,为什么必须戴着厚厚的手套?”“这跟当地的气候有无关系?”,“如果卷烟制作短了又会怎样?”如此投石激浪,学生自然沿着教学思路去思考,也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激发,发挥出灵活,丰富的思维能力。
利用艺术形式巧设情景,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并与地理课堂知识有机结合,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能爱学,乐学。要让地理课堂“活”起来,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地理课的“活”,主要表现在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切入学生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就是教师用“活”教材的一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