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历史阅读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和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但在五年制幼师中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首先通过专题课等附加式地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其次通过“渗透式”的阅读教学,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阅读方法的内化,提高历史阅读能力,实现迁移即扩展阅读,用课内掌握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五年制幼师历史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学生不具备与教学要求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一、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历史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重基础知识教学,轻阅读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点的孤立讲解,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
2.阅读面狭窄,方法单一。
即便是少有的阅读也有很大的缺憾,内容上阅读面狭窄,目光仅集中在固定的几篇基本篇目上;方法上或是教师代劳式阅读,以教师讲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主动性,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阅读完全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或是放羊式阅读,完全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不加任何指导,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阅读训练,更有甚者干脆以此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课上只字不提。在少量阅读中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产生“厌史”的情绪,大多数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历史课成为花的时间最多、记得最慢、忘得却最快的科目,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二、五年制幼师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依据
1.历史学科特点的需要。
从学科特点讲,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历史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语言更具科学性。很多历史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历史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认识形式: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说明历史阅读有自身的规律和方法。
从历史教学的特点说,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阅读的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历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
2.历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探究、自我质疑和自我发展”,重点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历史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3.五年制幼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阶段的需要。
五年制幼师生由初中升入,年龄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与高中生相比,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那种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的学习已经很难满足他们思维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已有的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的前提下,更需要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达到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的目的。由于入学门槛低,他们的基础素质明显弱于高中生,因此,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终生受益。
三、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1.掌握——通过专题课等附加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附加式”阅读指导,是指教师以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五年制幼师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由于没有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特征,不具备最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因此,学习中不能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和运用都有困难,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根据这样的学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就必须首先通过学法指导课、新学年导言课、阅读指导课等附加式的专题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1)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
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
五要素:时、地、人、事、义;
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多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
在阅读活动中,把握“五要素”、“三部曲”和“多方面”的基本点,进行归纳、概括、分析,从中取得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从而奠定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2)历史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学法指导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初步认识,并初步学习用之指导阅读,从而对阅读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起到导向性作用。
2.内化——通过“渗透式”的阅读教学,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阅读方法的内化,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渗透式”阅读教学指导是指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结合学生阅读的具体内容,给予相应的阅读策略指导。阅读“是一种技能”,“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机会,将导读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渗透课堂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经过教师的导读示范和学生的反复强调与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并内化阅读方法,培养并提高阅读能力。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础,还可以带动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飞跃。
由于这种方式是经常使用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制定出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以及相应的阅读指导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其他教学行为密切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3.迁移——通过扩展式的阅读训练,用课内已掌握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指导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重要的功能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人文知识也是历史学课的任务。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习习惯于把目标局限在课本教材,实际上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课本上提供的材料知识沧海一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弥补教材的不足,引导学生在更宽厚的知识背景下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引入一个“课程资源”的概念,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既要重视课内又要重视课外,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5分钟以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阅读。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列出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书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随意阅览,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指定阅读主题,并介绍一些书籍文章,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一边阅读,一边做好读书笔记,最后将阅读成果写成读书心得,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指导教师可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历史书籍外还可指导学生分别制定小组和个人活动的评价标准,或参与部分评价工作。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活动终结后区分出学生活动水平,还在于知道学生的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自我约束,明确学习目标,并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这种课外阅读的过程既是学生对阅读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又必然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课程新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4]田向洲.培养历史阅读能力新探.历史教学,1995.5.
[5]李哲治.阅读能力培养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学,2005.11.
[6]赵亚夫,主编.齐渝华,石蔷,编著.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7]赵亚夫,主编.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关键词: 五年制幼师历史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学生不具备与教学要求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一、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历史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重基础知识教学,轻阅读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点的孤立讲解,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
2.阅读面狭窄,方法单一。
即便是少有的阅读也有很大的缺憾,内容上阅读面狭窄,目光仅集中在固定的几篇基本篇目上;方法上或是教师代劳式阅读,以教师讲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主动性,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阅读完全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或是放羊式阅读,完全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不加任何指导,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阅读训练,更有甚者干脆以此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课上只字不提。在少量阅读中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产生“厌史”的情绪,大多数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历史课成为花的时间最多、记得最慢、忘得却最快的科目,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二、五年制幼师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依据
1.历史学科特点的需要。
从学科特点讲,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历史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语言更具科学性。很多历史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历史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认识形式: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说明历史阅读有自身的规律和方法。
从历史教学的特点说,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阅读的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历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
2.历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探究、自我质疑和自我发展”,重点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历史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3.五年制幼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阶段的需要。
五年制幼师生由初中升入,年龄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与高中生相比,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那种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的学习已经很难满足他们思维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已有的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的前提下,更需要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达到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的目的。由于入学门槛低,他们的基础素质明显弱于高中生,因此,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终生受益。
三、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1.掌握——通过专题课等附加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附加式”阅读指导,是指教师以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五年制幼师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由于没有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特征,不具备最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因此,学习中不能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和运用都有困难,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根据这样的学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就必须首先通过学法指导课、新学年导言课、阅读指导课等附加式的专题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1)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
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
五要素:时、地、人、事、义;
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多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
在阅读活动中,把握“五要素”、“三部曲”和“多方面”的基本点,进行归纳、概括、分析,从中取得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从而奠定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2)历史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学法指导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初步认识,并初步学习用之指导阅读,从而对阅读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起到导向性作用。
2.内化——通过“渗透式”的阅读教学,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阅读方法的内化,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渗透式”阅读教学指导是指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结合学生阅读的具体内容,给予相应的阅读策略指导。阅读“是一种技能”,“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机会,将导读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渗透课堂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经过教师的导读示范和学生的反复强调与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并内化阅读方法,培养并提高阅读能力。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础,还可以带动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飞跃。
由于这种方式是经常使用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制定出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以及相应的阅读指导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其他教学行为密切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3.迁移——通过扩展式的阅读训练,用课内已掌握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指导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重要的功能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人文知识也是历史学课的任务。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习习惯于把目标局限在课本教材,实际上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课本上提供的材料知识沧海一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弥补教材的不足,引导学生在更宽厚的知识背景下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引入一个“课程资源”的概念,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既要重视课内又要重视课外,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5分钟以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阅读。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列出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书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随意阅览,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指定阅读主题,并介绍一些书籍文章,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一边阅读,一边做好读书笔记,最后将阅读成果写成读书心得,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指导教师可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历史书籍外还可指导学生分别制定小组和个人活动的评价标准,或参与部分评价工作。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活动终结后区分出学生活动水平,还在于知道学生的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自我约束,明确学习目标,并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这种课外阅读的过程既是学生对阅读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又必然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课程新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4]田向洲.培养历史阅读能力新探.历史教学,1995.5.
[5]李哲治.阅读能力培养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学,2005.11.
[6]赵亚夫,主编.齐渝华,石蔷,编著.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7]赵亚夫,主编.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