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Wind的数据和公开资料统计,2007年中期前成立、以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开放式基金中,共有31只基金2007年至今未进行过分红,涉及牛市实现可供分配收益总额达到1430.8亿元。其中,多数基金合同中写有 “基金可分配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或全年分配不得低于可供分配收益的最低比例的规定。
但是现在这些牛市中超过千亿的可供分配收益消失了,像 “泰坦尼克号”沉没在海水中,不同的是,将来某一天它们可能再浮出水面,但谁也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了。
1430亿沉没的红利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08年仅81只开放式股票投资方向基金分红760亿元,而2007年共有163只开放式股票投资方向基金分红2206亿元。在牛熊市不同行情下,基金收益情况大额缩水是上述数据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但是,部分2007年基金收益未及时分配是重要原因。
按照基金会计的解释,基金期末可供分配收益一般是指一个会计年度该基金已实现收益减去未实现的浮亏但不加未实现浮盈,2007年的牛市行情下,多数基金期末可供分配收益一般即已实现收益。而其实各基金的每日运作报告中对当日的股票买卖情况、资产分布、包括可供分配收益都有详细数据。
上述31只基金中,多只基金合同明确写明基金可分配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或全年分配不得低于可供分配收益的最低比例,但并未进行分红。
鹏华优质治理基金合同规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本基金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12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50%;本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等。该基金于2007年4月由两只封闭式基金封转开合并,资产合并后至今未进行过收益分配,截至2007年底该基金可供分配收益27.9亿,而2008年1季度,该基金净值还曾在1.3元附近。
鹏华行业成长及价值优势基金也存在类似问题。鹏华行业成长基金合同规定,“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年度分配在基金会计年度结束后的4个月内完成”,2007年末,该基金可供分配收益近6亿,2008年3月7日基金净值3.75元,但是在合同规定分红最后期限的一个月时,该基金选择了拆分而实施分红。而鹏华价值优势基金2007年末可供分配收益65.8亿元,该基金合同规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每年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当年可分配收益的70%,但是也在拆分后未对2007年可供分配收益进行分配。
31只未分红基金中合同写明“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的基金还有华安创新、国泰金马稳健回报、景顺长城资源垄断等基金。
而南方稳健成长2号、南方成分精选以及国泰金鼎价值精选、招商核心价值等基金都规定了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百分比,但至今也均未进行过分红。
还有一些基金存在分红未达到比例问题。例如,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合同规定“全年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80%。”2007年末该基金期末可供分配份额利润0.6883元,但该基金仅在2007年1月份按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红利2元,合每份0.2元,未达到合同规定比例。
而许多基金合同中未写明可供分配收益分配比例和所指时间段,仅在2007年初进行过分红,而后至今未再分红。博时精选基金合同中写道“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该基金成立于2004年6月,分别于2005年9月、2006年5月和2007年1月进行过分红,最后一次分红以2007年1月23日已实现的可分配收益为基准。2007年该基金年报中注释该次分红为2007年中期分红,其后未再进行过分红。2007年末该基金净值为2.176元,期末可供分配利润超过84亿元,直至2008年中期,其净值仍在1.5元附近。博时基金人士称,开放式基金分红不一定在会计年度结束后进行,博时精选基金2007年度的分红完全符合该基金合同的规定。
根据Wind数据和公开资料统计,不包括仅2007年上半年对2006年可供分配收益进行过分红的基金,共有31只2007年中期前成立、以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开放式基金,2007年至今未进行过分红,涉及牛市实现可供分配收益总额达到1430.8亿元。
据了解,证监会曾就2007年基金分红问题点名批评个别公司。
分红问题集中暴露
北京某基金经理认为,通常情况下,分红主要根据契约要求,也会受到投资策略和对市场判断的影响“手头有现金,又不看好行情的时候也可能会选择分红,但2008年初市场下跌太快超出意料。”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由于2007年和2008年牛熊转变的特殊行情,开放式基金分红问题集中暴露,而对于未分红的原因各基金公司说法不一,综合上述未分红情况,基金公司对牛市红利“拖延”分配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2007年中部分基金曾进行过拆分,使得净值归一,2007年10月后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基金净值上涨缓慢,限制了分红空间。有基金公司表示,原本计划多积累些净值再分红,但是2008年初市场急转直下,想分红时已无法达到合同规定比例要求,如果分红则会是份额净值低于1元,违反“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合同规定,且市场大幅下跌的时候刻意为分红卖出股票也会影响投资策略,如果大比例分红会对市场造成冲击。鹏华、南方、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作出了类似的解释。
而上述基金中,华安创新,鹏华、南方等公司旗下基金都曾在2007年进行过拆分,31只未分红基金中2007年拆分基金超过一半。但是,拆分之后是不是开放式基金是否可以不分红?基金业并没有明确说法。
而2008年拆分基金在面值下进行分红的情况也并非少数。
2008年初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基金在拆分时修改基金合同将“本基金份额面值为人民币1.00元”,改为“本基金份额发售面值为1.00元”,按比例拆分后其面值相当于0.436元,2008年3月,在分红前一日单位净值为0.6819元的情况下,即不违反“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条款,该基金实施了分红,当时这种在仅拆分2个多月后、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将20%多本金返回投资者的做法受到很多质疑。而2008年底又出现友邦盛世、兴业趋势、国海收益等一批拆分基金效仿华宝增长,在最后关头完成对2007年度的收益分配,这些基金分红时净值均在1元以下。
某上述公司人士称,这仅是事后的判断,当时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不违反“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分红一次”的强制分红条款。他指出,在基金产品设计之初确实没有考虑周到,但是上述行为只是强调“初始面值”或“发售面值”的概念,算不算修改基金合同还值得讨论,且监管部门并未反对。
2006年中期,在单只基金平均规模日趋小型化的背景下,绩优基金通过拆分进行二次营销的创新发展开始出现,2006年7月,富国天益价值基金成为首只拆分基金。2007年7月,市场再次7月再起掀起“拆分潮”,2008年初基金拆分施行备案制。截至目前,共有约80只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开放式基金进行过拆分,但是2007年中期以来进行拆分的基金目前的平均净值徘徊在0.5~0.6元。
另一种对未分红的解释是,与封闭式基金在会计年度后4个月内分红不同,开放式基金合同中未写明分红截至日期。这给基金公司留下了较大的自主性,有未分红的基金公司解释,本计划在会计年度后分红,但2008年1季度基金净值便大幅缩水,也有上述诸如博时基金公司的解释,开放式基金分红不一定在会计年度后进行。
2007年3月成立的招商核心价值基金2007年末可供分配利润超过26亿,该基金2007年报在未进行基金收益分配后注释,“本基金于2007年3月30日成立,至2007年12月31日未满1年。”但是此前业内也曾出现过中邮基金、长信基金等在封闭期即进行分红的个案。
而无论是上文中的何种解释,“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规定使得各家未分红基金公司认为自身并未违反合同。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基金面值的概念对封闭式基金分红的指导意义更大,对开放式基金而言仅对基金会计计算收益时有意义,面值问题不应成为基金公司不分红的挡箭牌。
开放式基金分红的红线到底何在?目前业内也并没有统一看法。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指出:面值为1元是业内约定俗成的做法,但是自从有了“拆分”这种创新之后,就给市场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分红的底线是初始面值,还是“拆分”调整之后的面值,不同的基金公司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做法,这给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无论是哪个面值,市场应该有统一的规则。
而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分析师王蕊指出,拆分基金分红可以不受1元面值限制,她认为,比较而言,华宝兴业等基金公司的做法相对合理。
王群航认为,基金拆分造成了“份额增加”这种市场繁荣的假象,建议为目前那些已经拆分基金,趁着现在面值在0.5元左右这个“历史机遇”,“脱下马甲”将其恢复原形——让已经“拆分”的基金复原,这是解决当前“面值之争”最简洁的做法。
分?还是不分?
基金分红的初衷就是将以实现收益分配给投资者。而与封闭式基金每年分红不得少于一次、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已实现收益90%的强制分红不同,开放式基金不要求强制分红。
发行伊始,几乎每只开放式基金都承诺有年度分红,2007年9、10月间,开放式基金曾迎来一波分红高潮。一位已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一语道破:“基金分红其实就是在持续营销的时候使用,既可以强调收益也可以降低净值吸引新的投资者。”
统计发现,不少基金公司会为新基金发行铺路而对旗下老基金进行分红,而一些基金公司曾经将分红公告用于宣传广告,打出诸如“基金一年分红收益高出定期存款利率”的宣传语渲染高收益率,目前,监管部门对类似行为严格治理。
“基金分红后基金资产净值相应减少,基金管理费收入相应下降,这是不少基金公司在没有营销意愿时不愿选择分红的重要原因,或者采用分拆等手段规避分红。”上述基金经理称。
不分红基金公司可以滚动操作,在牛市中把已实现的利润滚动投入推高净值,但是往往由于分红意愿低而将利润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大比例分红,有不少老基金投资者基金大比例分红卖出股票影响净值增长速度十分抵触。
但是有业内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大比例分红是各基金公司长期积累红利不分而导致,基金分红完全可以经常化且以适当比例进行而避免大比例分红。
不少未分红基金公司人士强调,“开放式基金可以自由申购和赎回,投资者可以通过赎回实现收益,分红对开放式基金意义不大。”
但开放式基金分红对投资者绝非全无意义。一方面,分红可以满足部分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理,将投资者的账面盈利变为现实收益;另一方面,分红可以免除投资者赎回做差价所面临的手续费成本,且可以回避波段操作的择时判断风险;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获得分红收益更可以起到免税的作用。
模糊条款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运行管理办法》中第三十五条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应当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指出,正是由于开放式基金分红条款没有明确规定分红截至时间、分红面值底线等等,造成了开放式基金分红的混乱局面。
除此之外,实践中,各家基金公司尤其是对“分配的最多次数”和“最低比例”作出了不同表述,目前比较常见的表述有三种:“基金收益每年最多分配x次,每次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收益的x%”,“基金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x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x%”,“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
上述三种表述中,2006年后新成立的基金多采用第一种表述,有采用该表述的公司人士指出,“由于没有规定每年至少分红一次和全/每年分配的最低比例”,因此2007年没有分红并不违反基金合同。
但是,有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即使没有写明每年至少分配一次,如果有可供分配收益也应该进行分红,基金产品是投资工具,不能代替投资人作决定,这是信托合同最主要的原理。”
未分红基金中也有约1/3采用的是第一种表述,其中的华夏蓝筹、华夏红利、上投摩根阿尔法、上投摩根成长先锋、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华安中小盘成长、博时第三产业成长基金2007年年末可供分配基金收益都超过50亿元。
虽然多数基金写明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但是不少基金却规定“每年最多分配不得超过12次”,意味着,该基金其实可每月进行一次分红,但如写“每次”分配的最低比例则也可一次不分。而鹏华中国50基金合同中甚至没有写明基金分红的比例和次数。
某基金公司基金会计表示,基金合同中证监会的格式化条款中有基金收益分配一项,因此即使没有分红意愿,也要填写相关内容,一些公司在草拟合同的时候对收益分配并不十分重视。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指出:一般合同解释可以采用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基金合同解释同样首先应当采用文义解释,当字面有歧义的时候会参考其它因素,如合同订立的目的、背景以及诚实信用等,在合同解释方面法官的自由才量权很大;而基金合同属于格式合同,基金公司大多在其中规定了对自己有利,但对投资者不太有利不利的条款;基金合同虽然都经过证监会备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不利于投资者或者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的条款并没有得到纠正,例如写有“最多分红6次”,会让投资人误解为很有可能分红6次。虽然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但是这需要基民提起诉讼或仲裁,由法院或仲裁机构对格式合同条款的效力进行确定。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在明确清晰的分红条款的前提下,定位于分红型的基金可采用实施月度或者季度均衡分红的方法,这样即可以避免大比例集中分红对原有持有人利益的影响和大举抛售股票给市场的压力,也可以满足投资者获得定期收益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避免基金的频繁申购和赎回。
近年来,开放式基金分红的比例也在下调,统计可以发现,分红比例为90%的多为2004年前成立的老产品,新产品多规定在分红比例在60%或50%,甚至有低至25%。
“但是,目前分红制度的执行有失规范性,是否所有开放式基金都应分红值得讨论,但是契约规定的条款应有严格解释,解释空间太大也会给投资人带来误导。”上述人士称。
在国外由于有完善的税收制度配套,各基金分红细则非常明确。天相投顾基金分析师闻群指出,国内税收机制不完善也是开放式基金分红相对混乱的原因之一,而国内目前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分红型基金,开放式基金分红多数都是不定期进行、额度也不定,不能满足投资者通过分红而定期获利的财务需求。
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证监会可能将对基金合同格式进行规范,其中也会涉及基金分红条款的表述方式。
但是现在这些牛市中超过千亿的可供分配收益消失了,像 “泰坦尼克号”沉没在海水中,不同的是,将来某一天它们可能再浮出水面,但谁也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了。
1430亿沉没的红利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08年仅81只开放式股票投资方向基金分红760亿元,而2007年共有163只开放式股票投资方向基金分红2206亿元。在牛熊市不同行情下,基金收益情况大额缩水是上述数据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但是,部分2007年基金收益未及时分配是重要原因。
按照基金会计的解释,基金期末可供分配收益一般是指一个会计年度该基金已实现收益减去未实现的浮亏但不加未实现浮盈,2007年的牛市行情下,多数基金期末可供分配收益一般即已实现收益。而其实各基金的每日运作报告中对当日的股票买卖情况、资产分布、包括可供分配收益都有详细数据。
上述31只基金中,多只基金合同明确写明基金可分配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或全年分配不得低于可供分配收益的最低比例,但并未进行分红。
鹏华优质治理基金合同规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本基金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12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50%;本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等。该基金于2007年4月由两只封闭式基金封转开合并,资产合并后至今未进行过收益分配,截至2007年底该基金可供分配收益27.9亿,而2008年1季度,该基金净值还曾在1.3元附近。
鹏华行业成长及价值优势基金也存在类似问题。鹏华行业成长基金合同规定,“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年度分配在基金会计年度结束后的4个月内完成”,2007年末,该基金可供分配收益近6亿,2008年3月7日基金净值3.75元,但是在合同规定分红最后期限的一个月时,该基金选择了拆分而实施分红。而鹏华价值优势基金2007年末可供分配收益65.8亿元,该基金合同规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每年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当年可分配收益的70%,但是也在拆分后未对2007年可供分配收益进行分配。
31只未分红基金中合同写明“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的基金还有华安创新、国泰金马稳健回报、景顺长城资源垄断等基金。
而南方稳健成长2号、南方成分精选以及国泰金鼎价值精选、招商核心价值等基金都规定了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百分比,但至今也均未进行过分红。
还有一些基金存在分红未达到比例问题。例如,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合同规定“全年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80%。”2007年末该基金期末可供分配份额利润0.6883元,但该基金仅在2007年1月份按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红利2元,合每份0.2元,未达到合同规定比例。
而许多基金合同中未写明可供分配收益分配比例和所指时间段,仅在2007年初进行过分红,而后至今未再分红。博时精选基金合同中写道“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该基金成立于2004年6月,分别于2005年9月、2006年5月和2007年1月进行过分红,最后一次分红以2007年1月23日已实现的可分配收益为基准。2007年该基金年报中注释该次分红为2007年中期分红,其后未再进行过分红。2007年末该基金净值为2.176元,期末可供分配利润超过84亿元,直至2008年中期,其净值仍在1.5元附近。博时基金人士称,开放式基金分红不一定在会计年度结束后进行,博时精选基金2007年度的分红完全符合该基金合同的规定。
根据Wind数据和公开资料统计,不包括仅2007年上半年对2006年可供分配收益进行过分红的基金,共有31只2007年中期前成立、以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开放式基金,2007年至今未进行过分红,涉及牛市实现可供分配收益总额达到1430.8亿元。
据了解,证监会曾就2007年基金分红问题点名批评个别公司。
分红问题集中暴露
北京某基金经理认为,通常情况下,分红主要根据契约要求,也会受到投资策略和对市场判断的影响“手头有现金,又不看好行情的时候也可能会选择分红,但2008年初市场下跌太快超出意料。”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由于2007年和2008年牛熊转变的特殊行情,开放式基金分红问题集中暴露,而对于未分红的原因各基金公司说法不一,综合上述未分红情况,基金公司对牛市红利“拖延”分配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2007年中部分基金曾进行过拆分,使得净值归一,2007年10月后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基金净值上涨缓慢,限制了分红空间。有基金公司表示,原本计划多积累些净值再分红,但是2008年初市场急转直下,想分红时已无法达到合同规定比例要求,如果分红则会是份额净值低于1元,违反“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合同规定,且市场大幅下跌的时候刻意为分红卖出股票也会影响投资策略,如果大比例分红会对市场造成冲击。鹏华、南方、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作出了类似的解释。
而上述基金中,华安创新,鹏华、南方等公司旗下基金都曾在2007年进行过拆分,31只未分红基金中2007年拆分基金超过一半。但是,拆分之后是不是开放式基金是否可以不分红?基金业并没有明确说法。
而2008年拆分基金在面值下进行分红的情况也并非少数。
2008年初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基金在拆分时修改基金合同将“本基金份额面值为人民币1.00元”,改为“本基金份额发售面值为1.00元”,按比例拆分后其面值相当于0.436元,2008年3月,在分红前一日单位净值为0.6819元的情况下,即不违反“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条款,该基金实施了分红,当时这种在仅拆分2个多月后、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将20%多本金返回投资者的做法受到很多质疑。而2008年底又出现友邦盛世、兴业趋势、国海收益等一批拆分基金效仿华宝增长,在最后关头完成对2007年度的收益分配,这些基金分红时净值均在1元以下。
某上述公司人士称,这仅是事后的判断,当时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不违反“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分红一次”的强制分红条款。他指出,在基金产品设计之初确实没有考虑周到,但是上述行为只是强调“初始面值”或“发售面值”的概念,算不算修改基金合同还值得讨论,且监管部门并未反对。
2006年中期,在单只基金平均规模日趋小型化的背景下,绩优基金通过拆分进行二次营销的创新发展开始出现,2006年7月,富国天益价值基金成为首只拆分基金。2007年7月,市场再次7月再起掀起“拆分潮”,2008年初基金拆分施行备案制。截至目前,共有约80只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开放式基金进行过拆分,但是2007年中期以来进行拆分的基金目前的平均净值徘徊在0.5~0.6元。
另一种对未分红的解释是,与封闭式基金在会计年度后4个月内分红不同,开放式基金合同中未写明分红截至日期。这给基金公司留下了较大的自主性,有未分红的基金公司解释,本计划在会计年度后分红,但2008年1季度基金净值便大幅缩水,也有上述诸如博时基金公司的解释,开放式基金分红不一定在会计年度后进行。
2007年3月成立的招商核心价值基金2007年末可供分配利润超过26亿,该基金2007年报在未进行基金收益分配后注释,“本基金于2007年3月30日成立,至2007年12月31日未满1年。”但是此前业内也曾出现过中邮基金、长信基金等在封闭期即进行分红的个案。
而无论是上文中的何种解释,“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规定使得各家未分红基金公司认为自身并未违反合同。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基金面值的概念对封闭式基金分红的指导意义更大,对开放式基金而言仅对基金会计计算收益时有意义,面值问题不应成为基金公司不分红的挡箭牌。
开放式基金分红的红线到底何在?目前业内也并没有统一看法。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指出:面值为1元是业内约定俗成的做法,但是自从有了“拆分”这种创新之后,就给市场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分红的底线是初始面值,还是“拆分”调整之后的面值,不同的基金公司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做法,这给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无论是哪个面值,市场应该有统一的规则。
而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分析师王蕊指出,拆分基金分红可以不受1元面值限制,她认为,比较而言,华宝兴业等基金公司的做法相对合理。
王群航认为,基金拆分造成了“份额增加”这种市场繁荣的假象,建议为目前那些已经拆分基金,趁着现在面值在0.5元左右这个“历史机遇”,“脱下马甲”将其恢复原形——让已经“拆分”的基金复原,这是解决当前“面值之争”最简洁的做法。
分?还是不分?
基金分红的初衷就是将以实现收益分配给投资者。而与封闭式基金每年分红不得少于一次、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已实现收益90%的强制分红不同,开放式基金不要求强制分红。
发行伊始,几乎每只开放式基金都承诺有年度分红,2007年9、10月间,开放式基金曾迎来一波分红高潮。一位已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一语道破:“基金分红其实就是在持续营销的时候使用,既可以强调收益也可以降低净值吸引新的投资者。”
统计发现,不少基金公司会为新基金发行铺路而对旗下老基金进行分红,而一些基金公司曾经将分红公告用于宣传广告,打出诸如“基金一年分红收益高出定期存款利率”的宣传语渲染高收益率,目前,监管部门对类似行为严格治理。
“基金分红后基金资产净值相应减少,基金管理费收入相应下降,这是不少基金公司在没有营销意愿时不愿选择分红的重要原因,或者采用分拆等手段规避分红。”上述基金经理称。
不分红基金公司可以滚动操作,在牛市中把已实现的利润滚动投入推高净值,但是往往由于分红意愿低而将利润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大比例分红,有不少老基金投资者基金大比例分红卖出股票影响净值增长速度十分抵触。
但是有业内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大比例分红是各基金公司长期积累红利不分而导致,基金分红完全可以经常化且以适当比例进行而避免大比例分红。
不少未分红基金公司人士强调,“开放式基金可以自由申购和赎回,投资者可以通过赎回实现收益,分红对开放式基金意义不大。”
但开放式基金分红对投资者绝非全无意义。一方面,分红可以满足部分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理,将投资者的账面盈利变为现实收益;另一方面,分红可以免除投资者赎回做差价所面临的手续费成本,且可以回避波段操作的择时判断风险;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获得分红收益更可以起到免税的作用。
模糊条款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运行管理办法》中第三十五条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应当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指出,正是由于开放式基金分红条款没有明确规定分红截至时间、分红面值底线等等,造成了开放式基金分红的混乱局面。
除此之外,实践中,各家基金公司尤其是对“分配的最多次数”和“最低比例”作出了不同表述,目前比较常见的表述有三种:“基金收益每年最多分配x次,每次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收益的x%”,“基金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x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x%”,“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
上述三种表述中,2006年后新成立的基金多采用第一种表述,有采用该表述的公司人士指出,“由于没有规定每年至少分红一次和全/每年分配的最低比例”,因此2007年没有分红并不违反基金合同。
但是,有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即使没有写明每年至少分配一次,如果有可供分配收益也应该进行分红,基金产品是投资工具,不能代替投资人作决定,这是信托合同最主要的原理。”
未分红基金中也有约1/3采用的是第一种表述,其中的华夏蓝筹、华夏红利、上投摩根阿尔法、上投摩根成长先锋、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华安中小盘成长、博时第三产业成长基金2007年年末可供分配基金收益都超过50亿元。
虽然多数基金写明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但是不少基金却规定“每年最多分配不得超过12次”,意味着,该基金其实可每月进行一次分红,但如写“每次”分配的最低比例则也可一次不分。而鹏华中国50基金合同中甚至没有写明基金分红的比例和次数。
某基金公司基金会计表示,基金合同中证监会的格式化条款中有基金收益分配一项,因此即使没有分红意愿,也要填写相关内容,一些公司在草拟合同的时候对收益分配并不十分重视。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指出:一般合同解释可以采用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基金合同解释同样首先应当采用文义解释,当字面有歧义的时候会参考其它因素,如合同订立的目的、背景以及诚实信用等,在合同解释方面法官的自由才量权很大;而基金合同属于格式合同,基金公司大多在其中规定了对自己有利,但对投资者不太有利不利的条款;基金合同虽然都经过证监会备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不利于投资者或者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的条款并没有得到纠正,例如写有“最多分红6次”,会让投资人误解为很有可能分红6次。虽然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但是这需要基民提起诉讼或仲裁,由法院或仲裁机构对格式合同条款的效力进行确定。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在明确清晰的分红条款的前提下,定位于分红型的基金可采用实施月度或者季度均衡分红的方法,这样即可以避免大比例集中分红对原有持有人利益的影响和大举抛售股票给市场的压力,也可以满足投资者获得定期收益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避免基金的频繁申购和赎回。
近年来,开放式基金分红的比例也在下调,统计可以发现,分红比例为90%的多为2004年前成立的老产品,新产品多规定在分红比例在60%或50%,甚至有低至25%。
“但是,目前分红制度的执行有失规范性,是否所有开放式基金都应分红值得讨论,但是契约规定的条款应有严格解释,解释空间太大也会给投资人带来误导。”上述人士称。
在国外由于有完善的税收制度配套,各基金分红细则非常明确。天相投顾基金分析师闻群指出,国内税收机制不完善也是开放式基金分红相对混乱的原因之一,而国内目前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分红型基金,开放式基金分红多数都是不定期进行、额度也不定,不能满足投资者通过分红而定期获利的财务需求。
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证监会可能将对基金合同格式进行规范,其中也会涉及基金分红条款的表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