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之白华》可以说是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中比较特别的一部。一来主人公瞿秋白在党内拥有崇高地位,而且他的爱情故事也极富传奇色彩;再则,对于主旋律类型电影的“突破”,使该片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此外,所谓新人演伟人也令大众对此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重建主旋律,把人性还给革命
瞿秋白被人们称为“永远的青年”。
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28岁即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1935年6月就义时,也不过才36岁。
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最早留俄,最早翻译《国际歌》,最早为《国际歌》写中文歌词;是为数不多见过列宁并与之深入交谈过的人,又被鲁迅视作知己,结为忘年交,后者甚至带病编校了瞿秋白的遗著;他同时也是作家、翻译家,文学底蕴深厚,精通书法、篆刻……
然而,瞿秋白的书生气似乎并不合于革命的气质,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自述了心路历程,这位颇为内向的青年甚至认为自己不过是个半吊子的文人,参与政治运动,乃至成为党的领袖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而作为一个文人参政的典型,他的结局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即便是在他去世后的若干年里,国家高层对于他的评价也数度前后相悖。
而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则是明明白白,沸沸扬扬,不仅革命同志中无人堪比,即便当时以“时尚”著称的上海滩也大吃一惊。
初见时,瞿秋白与杨之华是师生,并且一个使君有妇,一个罗敷有夫。但是,志同道合使得他们心心相印。通过谈判,当事人在《民国日报》上刊发了三份声明:杨之华与沈剑龙离婚、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合、沈剑龙与瞿秋白结为朋友。从1924年11月27至29日连登三天。这种大胆行径引发的震惊和非议即便在今天也是不难想象的,更何况是80多年前?杨之华有一只金别针,上面是瞿秋白亲手刻的七个字:赠我生命的伴侣。据说,瞿秋白还制了三枚图章,分别刻有:秋之白华、秋白之华、白华之秋,以示他与杨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这样的爱情本身就是革命,带着“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色彩,编剧苏小卫说,其实革命除了暴动,政权之争外,有很多是需要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情感和世界观做起的,当然没有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个人的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在许多电影专注于表现革命者惊天地泣鬼神的壮志豪情时,《秋之白华》片以爱情为经、革命作纬,展现浪漫唯美的生命个体形态,也无形之中应和了瞿秋白一生的独特经历。
在著名电影学者、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看来,《秋之白华》不再强调革命历史自身错综复杂的运动,并将历史置于后景,而在前景中着力表现瞿秋白个人的革命情怀及其私密化的空间。他认为,《秋之白华》不仅是一部献礼片,同时也是对献礼片模式的突破,甚至重建了“主旋律”,“把人性还给革命,可能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
编剧苏小卫和导演霍建起的珠联璧合,“最浪漫的献礼片”对于《秋之白华》来说是当之无愧的。霍建起一向以唯美手法著称,而《秋之白华》也再次延续了他以往影片中惯有的美学风格。与银幕上常见的“高大全”革命家形象不同,片中的瞿秋白有血有肉,既有大义大勇的革命情怀,又饱含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他为爱奋不顾身,浪漫、热情、忠贞、执著、苦闷和坚定。而相比某些献礼片中伟人云集、明星走马灯似地来来往往却不知所云,《秋之白华》则简洁明了,爱情是它的主线,而包裹这个爱情故事的是一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以及一代年轻人在动荡中清晰坚定的人生抉择。
还是让观众去评论吧
从一开始,扮演瞿秋白和杨之华的人选就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由一个23岁的新人来诠释一位党的历史上的领袖、伟人,人们既充满期待又难免颇多挑剔。导演霍建起坦言,之所以看中窦骁,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窦骁的外形跟瞿秋白很像,“现在浓眉大眼的演员好找,但是要找一个具有时代气质且富有个人魅力,又符合瞿秋白的气质,就非常难了。窦骁的扮相儒雅斯文又清瘦挺拔,和‘知识分子革命家’瞿秋白很相近。”在影片攝制完之后,霍建起更盛赞窦骁“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角色”,他的“纯”不单在外貌上接近瞿秋白的儒雅,精神上也贴合了瞿秋白的纯粹。
在接受采访时,窦骁表示,《秋之白华》最打动他的是瞿秋白和杨之华爱情中的勇敢和磊落,这是在当代年轻人的爱情中最稀缺的两种品质。瞿秋白的勇敢,在于他敢于追求,这与他对待理想、对待革命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瞿秋白的磊落,在于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不欺骗不遮挡,对感情忠诚、专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秋之白华》很好地解答了当代年轻人在爱情和理想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和难题。
新民周刊:之前,国内影视作品中的著名革命者大多是中年形象,由中年老成的特型演员来扮演,有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有机会出演一个革命先烈?
窦骁:还真是没有想过,其实一开始我对瞿秋白这个人物并不是很了解,通过霍建起导演的介绍我才有了大概的一个印象,但是他重点给我介绍的是瞿秋白这个人在感情上的细腻、浪漫,在理想上的坚持,在才华上的不凡,这令我对这个具体的人身上具有的生命力和品位,有了很大兴趣。
新民周刊:霍导决定你来演瞿秋白的时候,你怎么想的?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窦骁:能跟霍导演合作是很荣幸的,此前看过他的几部电影我都很喜欢,和导演只见了一面后就接到通知,我很开心,感谢导演对我的信任,我其实对自己这么年轻就演这个角色并不是十分有把握,但是导演的鼓励打消了我的疑虑,于是就在网上查找了大量关于瞿秋白的资料,以及那个时代背景的资料。快速恶补吧。
新民周刊:由于你在“山楂树”中的出色表演,观众对于你的印象更多还是停留在“老三”上面,而且《秋之白华》中有不少篇幅是表现爱情,你觉得自己“摆脱”老三了吗?
窦骁:我没想过怎么去和老三区别,因为瞿秋白完全是一个新的角色,我全身心投入去感受瞿秋白,这两个角色应该是有差别的。至于结果怎样还是得观众评论吧。
新民周刊:你在演绎瞿秋白的时候遇到哪些问题?
窦骁:口音,年龄感,他对那个时代的情感、理想,这些对我来说,首先能感受到是第一任务,然后再试着尽可能深刻地理解。
新民周刊:据说瞿秋白是个内向的人,他也自称是个半吊子文人,从政是“历史的误会”。在演完《秋之白华》后,请谈谈你理解的瞿秋白。
窦骁:他的文采就不必多言了,看看他写的诗就能知道。他心中有爱有热情,有理想并且愿意追求,这可能就是他转投政治的原因吧。
新民周刊:有影评人认为,你演的瞿秋白还是有点“青”有点“生”,你自己认为呢?
窦骁:自己看片子觉得有很多遗憾,很希望能在以后的作品中有所改进!某种程度上我也认可他们的说法,毕竟我的年纪和阅历摆在这里,加上我在加拿大长大的原故,很多东西无法深到骨子里感受到并传达出来,我只能尽力。
新民周刊:今年的献礼片,普遍都是“青春片”类型,都是青年演员在演绎革命家,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窦骁:我倒觉得这是个好事,因为首先让青年演员们自身能多了解这些历史上的伟人,现在年轻的观众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年轻演员去扮演这样的角色,会带动他们一起去多多了解。
新民周刊:青春,不仅是热情、活力、生命的象征,当影片中瞿秋白念出一连串牺牲的战友的姓名时,你是怎么理解的?
窦骁:也许任何不凡的事业成就的背后,都是很多人的牺牲和奉献吧,包括瞿秋白。
重建主旋律,把人性还给革命
瞿秋白被人们称为“永远的青年”。
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28岁即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1935年6月就义时,也不过才36岁。
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最早留俄,最早翻译《国际歌》,最早为《国际歌》写中文歌词;是为数不多见过列宁并与之深入交谈过的人,又被鲁迅视作知己,结为忘年交,后者甚至带病编校了瞿秋白的遗著;他同时也是作家、翻译家,文学底蕴深厚,精通书法、篆刻……
然而,瞿秋白的书生气似乎并不合于革命的气质,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自述了心路历程,这位颇为内向的青年甚至认为自己不过是个半吊子的文人,参与政治运动,乃至成为党的领袖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而作为一个文人参政的典型,他的结局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即便是在他去世后的若干年里,国家高层对于他的评价也数度前后相悖。
而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则是明明白白,沸沸扬扬,不仅革命同志中无人堪比,即便当时以“时尚”著称的上海滩也大吃一惊。
初见时,瞿秋白与杨之华是师生,并且一个使君有妇,一个罗敷有夫。但是,志同道合使得他们心心相印。通过谈判,当事人在《民国日报》上刊发了三份声明:杨之华与沈剑龙离婚、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合、沈剑龙与瞿秋白结为朋友。从1924年11月27至29日连登三天。这种大胆行径引发的震惊和非议即便在今天也是不难想象的,更何况是80多年前?杨之华有一只金别针,上面是瞿秋白亲手刻的七个字:赠我生命的伴侣。据说,瞿秋白还制了三枚图章,分别刻有:秋之白华、秋白之华、白华之秋,以示他与杨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这样的爱情本身就是革命,带着“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色彩,编剧苏小卫说,其实革命除了暴动,政权之争外,有很多是需要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情感和世界观做起的,当然没有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个人的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在许多电影专注于表现革命者惊天地泣鬼神的壮志豪情时,《秋之白华》片以爱情为经、革命作纬,展现浪漫唯美的生命个体形态,也无形之中应和了瞿秋白一生的独特经历。
在著名电影学者、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看来,《秋之白华》不再强调革命历史自身错综复杂的运动,并将历史置于后景,而在前景中着力表现瞿秋白个人的革命情怀及其私密化的空间。他认为,《秋之白华》不仅是一部献礼片,同时也是对献礼片模式的突破,甚至重建了“主旋律”,“把人性还给革命,可能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
编剧苏小卫和导演霍建起的珠联璧合,“最浪漫的献礼片”对于《秋之白华》来说是当之无愧的。霍建起一向以唯美手法著称,而《秋之白华》也再次延续了他以往影片中惯有的美学风格。与银幕上常见的“高大全”革命家形象不同,片中的瞿秋白有血有肉,既有大义大勇的革命情怀,又饱含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他为爱奋不顾身,浪漫、热情、忠贞、执著、苦闷和坚定。而相比某些献礼片中伟人云集、明星走马灯似地来来往往却不知所云,《秋之白华》则简洁明了,爱情是它的主线,而包裹这个爱情故事的是一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以及一代年轻人在动荡中清晰坚定的人生抉择。
还是让观众去评论吧
从一开始,扮演瞿秋白和杨之华的人选就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由一个23岁的新人来诠释一位党的历史上的领袖、伟人,人们既充满期待又难免颇多挑剔。导演霍建起坦言,之所以看中窦骁,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窦骁的外形跟瞿秋白很像,“现在浓眉大眼的演员好找,但是要找一个具有时代气质且富有个人魅力,又符合瞿秋白的气质,就非常难了。窦骁的扮相儒雅斯文又清瘦挺拔,和‘知识分子革命家’瞿秋白很相近。”在影片攝制完之后,霍建起更盛赞窦骁“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角色”,他的“纯”不单在外貌上接近瞿秋白的儒雅,精神上也贴合了瞿秋白的纯粹。
在接受采访时,窦骁表示,《秋之白华》最打动他的是瞿秋白和杨之华爱情中的勇敢和磊落,这是在当代年轻人的爱情中最稀缺的两种品质。瞿秋白的勇敢,在于他敢于追求,这与他对待理想、对待革命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瞿秋白的磊落,在于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不欺骗不遮挡,对感情忠诚、专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秋之白华》很好地解答了当代年轻人在爱情和理想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和难题。
新民周刊:之前,国内影视作品中的著名革命者大多是中年形象,由中年老成的特型演员来扮演,有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有机会出演一个革命先烈?
窦骁:还真是没有想过,其实一开始我对瞿秋白这个人物并不是很了解,通过霍建起导演的介绍我才有了大概的一个印象,但是他重点给我介绍的是瞿秋白这个人在感情上的细腻、浪漫,在理想上的坚持,在才华上的不凡,这令我对这个具体的人身上具有的生命力和品位,有了很大兴趣。
新民周刊:霍导决定你来演瞿秋白的时候,你怎么想的?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窦骁:能跟霍导演合作是很荣幸的,此前看过他的几部电影我都很喜欢,和导演只见了一面后就接到通知,我很开心,感谢导演对我的信任,我其实对自己这么年轻就演这个角色并不是十分有把握,但是导演的鼓励打消了我的疑虑,于是就在网上查找了大量关于瞿秋白的资料,以及那个时代背景的资料。快速恶补吧。
新民周刊:由于你在“山楂树”中的出色表演,观众对于你的印象更多还是停留在“老三”上面,而且《秋之白华》中有不少篇幅是表现爱情,你觉得自己“摆脱”老三了吗?
窦骁:我没想过怎么去和老三区别,因为瞿秋白完全是一个新的角色,我全身心投入去感受瞿秋白,这两个角色应该是有差别的。至于结果怎样还是得观众评论吧。
新民周刊:你在演绎瞿秋白的时候遇到哪些问题?
窦骁:口音,年龄感,他对那个时代的情感、理想,这些对我来说,首先能感受到是第一任务,然后再试着尽可能深刻地理解。
新民周刊:据说瞿秋白是个内向的人,他也自称是个半吊子文人,从政是“历史的误会”。在演完《秋之白华》后,请谈谈你理解的瞿秋白。
窦骁:他的文采就不必多言了,看看他写的诗就能知道。他心中有爱有热情,有理想并且愿意追求,这可能就是他转投政治的原因吧。
新民周刊:有影评人认为,你演的瞿秋白还是有点“青”有点“生”,你自己认为呢?
窦骁:自己看片子觉得有很多遗憾,很希望能在以后的作品中有所改进!某种程度上我也认可他们的说法,毕竟我的年纪和阅历摆在这里,加上我在加拿大长大的原故,很多东西无法深到骨子里感受到并传达出来,我只能尽力。
新民周刊:今年的献礼片,普遍都是“青春片”类型,都是青年演员在演绎革命家,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窦骁:我倒觉得这是个好事,因为首先让青年演员们自身能多了解这些历史上的伟人,现在年轻的观众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年轻演员去扮演这样的角色,会带动他们一起去多多了解。
新民周刊:青春,不仅是热情、活力、生命的象征,当影片中瞿秋白念出一连串牺牲的战友的姓名时,你是怎么理解的?
窦骁:也许任何不凡的事业成就的背后,都是很多人的牺牲和奉献吧,包括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