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德树人的任务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也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专业课靠近实现,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专业课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同时,这个过程还需要学院、学校、政府以及社会的支持。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常态化
立德树人、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本文拟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其他课程在立德树人问题上的作用和协同的方式来研究立德树人教育如何做到常态化、制度化。
一、内容衔接
高校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类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其他课程的专业性,在一些高校和某些功利的大学生看来,它们缺乏实用性。这就造成一种现实的局面:吸引学生的课堂不太涉及立德树人;而专门立德树人的课堂却难引学生关注。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协同一致立德树人的问题。这就需要将二者的优点糅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如果建构一种基于学校的管理体制,通过这个体制,使得二者可以直接联系起来,则二者形成互补,并通过考核形成机制。
具体而言,需要有三部分方案。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面向大学生的专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具备教授课程时面向的学生的所在专业的专业素养。这部分导致学生在听课时缺乏与教师产生共鸣的物质性基础,即大学生认为到、或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懂大学生们在专业课上学习到的东西;如果他们也知道同样的知识,他们或许不会那么认为。这种权威的对换在地位不完全平等的大学课堂无法避免,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尝试在某个限定的程度上研习某些专业的专业课程,从而翻越沟通的鸿沟。一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专业课的内容,他们对形势的判断或对历史演进的解释将打破沟通的藩篱,树立起权威。
其次,光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过于单薄,其他课程需要不同程度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专业课之所以谓之专业课,就是因为它只涉及专业内容。但是专业课的内容是否和思想政治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无关呢?在解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是否完全屏蔽掉立德树人的问题呢?对于绝大多数专业课来说,这不可能。职业伦理、专业前景、就业创业等问题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问题。那么,为何不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呢?这种渗透,虽然比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而言结构性较差,但针对性更强,对于立德树人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比起二者之间互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它;比起如何实现它,更重要的是如何常态化。
二、协同一致
从内容上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部门与专业课的院系或研究所相互学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是,对于已经具有相当工作量的高校教师而言,如何相互学习才能行之有效、以及如何才能常态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培训为形式推进,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每所高校都有针对教师的培训、进修等方面的要求与支持。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跟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部门定期开办讲座,以及定期答疑研讨等形式都可以有针对性的增进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跟进形势变化。在管理制度上,需要考虑强制性和激励性的结合与折中。完全强制会导致应付了事;而只奖励先进会导致专业课的盲区。哪种情况都不应该发生。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研习专业课就更加面临知识和技术上的壁垒。除了社会科学和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他所有工学、理学、农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和艺术学都是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短时间内无法习得的专业素养。这一方面需要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则是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专业课,这将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此方案难点颇多,但优点也同样明显,一旦建构出沟通机制,则很容易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
三、提供支持
常态化和制度化離开顶层设计将一定是寸步难行。立德树人的常态化、制度化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给予如下支持:
首先,学校需要架起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互通。这就需要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院系或部门与各个学院沟通,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制度建设。
其次,政府需要架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桥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结合的中间点,在时空上还能带来诸多新鲜的元素,因而非常重要。
最后,社会需要接纳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立德树人至关重要,但是在社会生产中它却没有直接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产品,那么如何获得社会对这种“看上去没啥用”的课程的接纳与学习,将是研究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而言,能够通过高校的制度建设和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搭建起立德树人教育的长效机制,是一个需要长久建设的项目,而各部门的配合、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孙建平,朱东岳,王建国.浅析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入贯通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8;
辽宁抚顺沈阳工学院 佟建军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常态化
立德树人、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本文拟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其他课程在立德树人问题上的作用和协同的方式来研究立德树人教育如何做到常态化、制度化。
一、内容衔接
高校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类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其他课程的专业性,在一些高校和某些功利的大学生看来,它们缺乏实用性。这就造成一种现实的局面:吸引学生的课堂不太涉及立德树人;而专门立德树人的课堂却难引学生关注。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协同一致立德树人的问题。这就需要将二者的优点糅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如果建构一种基于学校的管理体制,通过这个体制,使得二者可以直接联系起来,则二者形成互补,并通过考核形成机制。
具体而言,需要有三部分方案。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面向大学生的专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具备教授课程时面向的学生的所在专业的专业素养。这部分导致学生在听课时缺乏与教师产生共鸣的物质性基础,即大学生认为到、或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懂大学生们在专业课上学习到的东西;如果他们也知道同样的知识,他们或许不会那么认为。这种权威的对换在地位不完全平等的大学课堂无法避免,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尝试在某个限定的程度上研习某些专业的专业课程,从而翻越沟通的鸿沟。一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专业课的内容,他们对形势的判断或对历史演进的解释将打破沟通的藩篱,树立起权威。
其次,光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过于单薄,其他课程需要不同程度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专业课之所以谓之专业课,就是因为它只涉及专业内容。但是专业课的内容是否和思想政治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无关呢?在解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是否完全屏蔽掉立德树人的问题呢?对于绝大多数专业课来说,这不可能。职业伦理、专业前景、就业创业等问题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问题。那么,为何不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呢?这种渗透,虽然比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而言结构性较差,但针对性更强,对于立德树人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比起二者之间互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它;比起如何实现它,更重要的是如何常态化。
二、协同一致
从内容上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部门与专业课的院系或研究所相互学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是,对于已经具有相当工作量的高校教师而言,如何相互学习才能行之有效、以及如何才能常态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培训为形式推进,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每所高校都有针对教师的培训、进修等方面的要求与支持。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跟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部门定期开办讲座,以及定期答疑研讨等形式都可以有针对性的增进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跟进形势变化。在管理制度上,需要考虑强制性和激励性的结合与折中。完全强制会导致应付了事;而只奖励先进会导致专业课的盲区。哪种情况都不应该发生。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研习专业课就更加面临知识和技术上的壁垒。除了社会科学和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他所有工学、理学、农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和艺术学都是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短时间内无法习得的专业素养。这一方面需要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则是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专业课,这将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此方案难点颇多,但优点也同样明显,一旦建构出沟通机制,则很容易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
三、提供支持
常态化和制度化離开顶层设计将一定是寸步难行。立德树人的常态化、制度化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给予如下支持:
首先,学校需要架起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互通。这就需要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院系或部门与各个学院沟通,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制度建设。
其次,政府需要架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桥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结合的中间点,在时空上还能带来诸多新鲜的元素,因而非常重要。
最后,社会需要接纳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立德树人至关重要,但是在社会生产中它却没有直接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产品,那么如何获得社会对这种“看上去没啥用”的课程的接纳与学习,将是研究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而言,能够通过高校的制度建设和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搭建起立德树人教育的长效机制,是一个需要长久建设的项目,而各部门的配合、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孙建平,朱东岳,王建国.浅析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入贯通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8;
辽宁抚顺沈阳工学院 佟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