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公共管理视角出发,分析当前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新公共管理的思维体系完善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建设。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 建设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普遍受到教育领域以及管理领域的不断关注,并提出要打造专家型、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因此,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理论,研究提高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對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基本理念有:1.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塑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强调服务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2.政府的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学会放权,学会寻找第三方共同管理以提高效率。3.主张政府管理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以外的非营利组织参与提供服务,确定绩效目标考核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在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中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中“顾客至上”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转变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变“划桨者”为“掌舵者”,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民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
二、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概述
1.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内涵。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事务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管理学角度看,影响力指在相互交往中引起或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能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具有强制性,受外界权力与地位影响,使他人被动的服从。非权力性影响力具有自然性,受影响者的个人因素影响,使他人主动和自愿的服从。目前辅导员面对的群体大多数是90后,这一群体往往推崇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并且常常以评价性和挑剔性的眼光来看待辅导员本身的行为方式。表面看,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约束力小于权力性影响力,但它常常能发挥更大作用,更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看,要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辅导员本身素质中无形的教育力量——非权力性影响力。
2.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发挥存在的问题。
2.1部分辅导员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淡薄,人格魅力缺失。有的辅导员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情,责任心不够强,勤业敬业精神不够,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淡薄;有的辅导员在涉及学生利益问题时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而是亲疏有别,伤害学生感情的同时又破坏了自身形象;有的辅导员表里言行不一,人格魅力缺失;有的辅导员不注重个人形象,行为举止邋遢,忽视为人师表的身份。
2.2部分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确,过于强调“权利影响力”。有的辅导员过度强调自己教师的身份,对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态度过于冷漠粗暴,经常颐指气使,让学生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情绪;有的辅导员不擅长与学生沟通,过于注重使用 “权力影响力”,认为自己具有评奖评优、推荐入党等特殊决策权,以权压人、以势压人甚至以权谋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辅导员观念陈旧,对如何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认识不足,考虑有限。
2.3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受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如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且速度化,有时辅导员掌握的信息还不如学生多和快,辅导员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如,原有的义务教育和统包统分到如今的自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方向转变,即更多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更有效地进行引导。如果辅导员的工作达不到这一要求,就会降低其非权力影响力。
三、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完善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建设
1.转变角色,变“划桨者”为“掌舵者”。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职能应转变职能,变“大政府”为“小政府”,从原来的“划桨者”转为“掌舵者”。借鉴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也应摆脱日常琐碎繁杂的事务管理,从大方向把握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利益的实现。作为掌舵者,辅导员应该从原先的划桨者、保姆型角色撤离出来,侧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会掌舵的同时,辅导员应在学生中选择合适的划桨者,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下放管理权力。
2.建立 “以生为本”工作中心理念,用服务树立外在形象。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要“以人为本”,强调公民的主体地位,以诉求和满意度为中心,努力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对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借鉴意义。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其潜力并促进发展。而长期以来,有些辅导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处理问题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更不能做到因人而异、人性化引导学生,结果很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现象。因此,辅导员应履行以生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发挥人格示范作用,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要实现知识密集型治理和学习型治理,管理者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学习新的技术方法实施管理和治理。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严把入职门槛,提高选拔任用标准,尤其是要重视辅导员的品德;另一方面则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辅导员的言行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和模仿,要不断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学高身正”。一要注重仪容仪表,二要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在思想言行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提高其非权力性影响力,实现润物无声的积极教育影响。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多关心爱护学生,注重情感的引导和感化。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并转化为学生行为的思想动力。另外,应积极提高专业所长和工作实效,获得学生的敬重。
4.加强外部机制建设,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外部竞争机制,让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节约成本,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鉴于这一理念,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应在客观条件上创造有利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外部机制。如建立评价制度,创新辅导员工作思路。可以通过辅导员论坛、茶话会、团队建设等形式组织辅导员工作交流,在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事互评,帮助辅导员了解自身在日常工作中的得失,对自己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在他人的成绩中借鉴反思,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同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应健全激励制度,定期对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辅导员进行表彰,通过激励机制可使辅导员教有所为、教有所乐、教有所获,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典范,不断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郭明飞. 浅议新时期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实现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5.
[2]张见.新公共管理范式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中的运用.文教资料.2011.09 .
[3]张艺.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与创新.品牌. 2015.11.
作者简介:林文曼(1986.11—),女,汉族,籍贯:海南省澄迈县,工作单位:琼台师范学院,学历:研究生,专业:公共管理。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 建设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普遍受到教育领域以及管理领域的不断关注,并提出要打造专家型、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因此,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理论,研究提高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對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基本理念有:1.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塑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强调服务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2.政府的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学会放权,学会寻找第三方共同管理以提高效率。3.主张政府管理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以外的非营利组织参与提供服务,确定绩效目标考核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在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中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中“顾客至上”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转变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变“划桨者”为“掌舵者”,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民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
二、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概述
1.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内涵。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事务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管理学角度看,影响力指在相互交往中引起或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能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具有强制性,受外界权力与地位影响,使他人被动的服从。非权力性影响力具有自然性,受影响者的个人因素影响,使他人主动和自愿的服从。目前辅导员面对的群体大多数是90后,这一群体往往推崇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并且常常以评价性和挑剔性的眼光来看待辅导员本身的行为方式。表面看,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约束力小于权力性影响力,但它常常能发挥更大作用,更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看,要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辅导员本身素质中无形的教育力量——非权力性影响力。
2.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发挥存在的问题。
2.1部分辅导员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淡薄,人格魅力缺失。有的辅导员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情,责任心不够强,勤业敬业精神不够,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淡薄;有的辅导员在涉及学生利益问题时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而是亲疏有别,伤害学生感情的同时又破坏了自身形象;有的辅导员表里言行不一,人格魅力缺失;有的辅导员不注重个人形象,行为举止邋遢,忽视为人师表的身份。
2.2部分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确,过于强调“权利影响力”。有的辅导员过度强调自己教师的身份,对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态度过于冷漠粗暴,经常颐指气使,让学生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情绪;有的辅导员不擅长与学生沟通,过于注重使用 “权力影响力”,认为自己具有评奖评优、推荐入党等特殊决策权,以权压人、以势压人甚至以权谋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辅导员观念陈旧,对如何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认识不足,考虑有限。
2.3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受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如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且速度化,有时辅导员掌握的信息还不如学生多和快,辅导员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如,原有的义务教育和统包统分到如今的自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方向转变,即更多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更有效地进行引导。如果辅导员的工作达不到这一要求,就会降低其非权力影响力。
三、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完善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建设
1.转变角色,变“划桨者”为“掌舵者”。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职能应转变职能,变“大政府”为“小政府”,从原来的“划桨者”转为“掌舵者”。借鉴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也应摆脱日常琐碎繁杂的事务管理,从大方向把握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利益的实现。作为掌舵者,辅导员应该从原先的划桨者、保姆型角色撤离出来,侧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会掌舵的同时,辅导员应在学生中选择合适的划桨者,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下放管理权力。
2.建立 “以生为本”工作中心理念,用服务树立外在形象。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要“以人为本”,强调公民的主体地位,以诉求和满意度为中心,努力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对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借鉴意义。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其潜力并促进发展。而长期以来,有些辅导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处理问题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更不能做到因人而异、人性化引导学生,结果很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现象。因此,辅导员应履行以生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发挥人格示范作用,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要实现知识密集型治理和学习型治理,管理者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学习新的技术方法实施管理和治理。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严把入职门槛,提高选拔任用标准,尤其是要重视辅导员的品德;另一方面则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辅导员的言行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和模仿,要不断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学高身正”。一要注重仪容仪表,二要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在思想言行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提高其非权力性影响力,实现润物无声的积极教育影响。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多关心爱护学生,注重情感的引导和感化。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并转化为学生行为的思想动力。另外,应积极提高专业所长和工作实效,获得学生的敬重。
4.加强外部机制建设,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外部竞争机制,让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节约成本,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鉴于这一理念,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应在客观条件上创造有利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外部机制。如建立评价制度,创新辅导员工作思路。可以通过辅导员论坛、茶话会、团队建设等形式组织辅导员工作交流,在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事互评,帮助辅导员了解自身在日常工作中的得失,对自己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在他人的成绩中借鉴反思,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同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应健全激励制度,定期对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辅导员进行表彰,通过激励机制可使辅导员教有所为、教有所乐、教有所获,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典范,不断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郭明飞. 浅议新时期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实现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5.
[2]张见.新公共管理范式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中的运用.文教资料.2011.09 .
[3]张艺.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与创新.品牌. 2015.11.
作者简介:林文曼(1986.11—),女,汉族,籍贯:海南省澄迈县,工作单位:琼台师范学院,学历:研究生,专业: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