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注定是饱受后人诟病的一次会面——
我还是难以相信,环顾左右,属下闪烁其词,也言之凿凿。
没错,堂前这人就是我仰慕已久的陆鸿渐:相貌奇丑,又黑又矮,且衣冠不整,看上去与山野村夫无异。省却繁文缛节,他甚至都没正眼看我,也没多余的表情,自携一竹笼,从中取出各式器具,大大小小,如出一辙的粗陋。“煎茶法”为他所创,他却演示得漫不经心,偶尔开口,也是含含糊糊,了无新意。而且,他的口吃很严重……
我在心里重重地叹了口气。
之前,也听过诸多传闻,云里雾里,难辨真假。说是某年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走近一看,只见群雁张开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这个顶着严霜瑟瑟发抖的男婴正是陆鸿渐,被智积禅师拾得并收养。稍长,他便以《易》自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按此卦义,当时尚无姓名的他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真是个自命不凡的奇人,先逃佛,后修儒,再问道,据说早年还做过优伶,博览群书,游历天下,与一众名流高士过从甚密。
只是,从没想过他是这个样子的,我的失望溢于言表。我有些后悔了。
十天前,在临淮县馆,有人向我引荐同样善茶的常伯熊,此人谦恭知礼,温文尔雅,自称师承鸿渐。当时我就看出来了,他并不认得陆鸿渐,和我一样。但我欣赏他的圆润和生动,只见他著黄帔,顶玄冠,顾盼左右,心手相忘,点茶名,示茶气,解茶性,溯水种,一边煎冲泡饮,一边娓娓道来,让满座宾客如沐春风。我破例连啜两杯,这也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眼下,陆鸿渐所演示的我都见识过了,在此基础上,常伯熊的演绎更赏心悦目一些。如常所言,他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是自谦,也是自傲,没什么不好。如今陆鸿渐在此,也不过尔尔,相较之下,却更见常的润色光扬之功。此时,陆鸿渐还被蒙在鼓里,也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目中无人,手上也没停,周遭很静,也可以说是场面沉闷,这中间我一再出神。
对了,忘记介绍我自己了。我是李季卿,官至御史大夫,此时正奉旨宣慰江南,这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春风得意,也得意忘形。
茶已煎好。用的是中泠水,此水取自扬子江心,和陆鸿渐一样,名动天下。“二妙”相遇,殊为难得。可不知怎么,我已没有品啜的欲望了。再看陆鸿渐,不再礼让,无视左右,自饮一杯,然后枯坐,面对空杯,目光空洞。也不知他在想什么,也许他是在等什么吧。于是,我命家奴付他三十文钱,这是一个茶博士应得的辛苦钱。我也没再多看他一眼,拂袖而去。
事情就是这样的。
有人说我是以貌取人故意羞辱他,我反倒觉得是他目中无人,轻慢在先。其实,与隐者逸士交往,达官显贵是很吃亏的,事关人格风骨或道德文章,细忖,实为世人偏见。而我偏偏不想假意地去迎合这些以成就一段佳话和美谈,欣赏就是欣赏,憎恶就是憎恶。如茶要品真味,人也要存真气,就像某些寒士不屑攀附权贵一样,我也没有礼贤下士的虚情及柔肠。谁都没有做错什么,只能说两人气味难投。虽同为“御史”,却不可同日而语,他是“茶山御史”,我是朝中御史。他鑒茶无数,我察人无数,眼里都不揉沙子。
都说“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间”,在我看来,这就是文人雅士的一种噱头,透着一厢情愿。人只能在人间,还是烟火人间,而茶的烹煎冲煮更离不开烟火。
听说,羞愤难当的陆鸿渐回去后写了部《毁茶论》,极尽自嘲反讽之能事。若真如此说明我没看错他,他有处子的天真,书生的轻狂,夫子的迂腐……他是一个奇人。多年后,真有好事者寻得一册呈于我,难辨真伪,被我弃置一旁。意气之作,是流传不下去的。我倒是很关心他的《茶经》增删刊印情况,与此同时,经由常伯熊“广为润色”的茶道已在长安蔚然成风。
我还是难以相信,环顾左右,属下闪烁其词,也言之凿凿。
没错,堂前这人就是我仰慕已久的陆鸿渐:相貌奇丑,又黑又矮,且衣冠不整,看上去与山野村夫无异。省却繁文缛节,他甚至都没正眼看我,也没多余的表情,自携一竹笼,从中取出各式器具,大大小小,如出一辙的粗陋。“煎茶法”为他所创,他却演示得漫不经心,偶尔开口,也是含含糊糊,了无新意。而且,他的口吃很严重……
我在心里重重地叹了口气。
之前,也听过诸多传闻,云里雾里,难辨真假。说是某年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走近一看,只见群雁张开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这个顶着严霜瑟瑟发抖的男婴正是陆鸿渐,被智积禅师拾得并收养。稍长,他便以《易》自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按此卦义,当时尚无姓名的他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真是个自命不凡的奇人,先逃佛,后修儒,再问道,据说早年还做过优伶,博览群书,游历天下,与一众名流高士过从甚密。
只是,从没想过他是这个样子的,我的失望溢于言表。我有些后悔了。
十天前,在临淮县馆,有人向我引荐同样善茶的常伯熊,此人谦恭知礼,温文尔雅,自称师承鸿渐。当时我就看出来了,他并不认得陆鸿渐,和我一样。但我欣赏他的圆润和生动,只见他著黄帔,顶玄冠,顾盼左右,心手相忘,点茶名,示茶气,解茶性,溯水种,一边煎冲泡饮,一边娓娓道来,让满座宾客如沐春风。我破例连啜两杯,这也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眼下,陆鸿渐所演示的我都见识过了,在此基础上,常伯熊的演绎更赏心悦目一些。如常所言,他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是自谦,也是自傲,没什么不好。如今陆鸿渐在此,也不过尔尔,相较之下,却更见常的润色光扬之功。此时,陆鸿渐还被蒙在鼓里,也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目中无人,手上也没停,周遭很静,也可以说是场面沉闷,这中间我一再出神。
对了,忘记介绍我自己了。我是李季卿,官至御史大夫,此时正奉旨宣慰江南,这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春风得意,也得意忘形。
茶已煎好。用的是中泠水,此水取自扬子江心,和陆鸿渐一样,名动天下。“二妙”相遇,殊为难得。可不知怎么,我已没有品啜的欲望了。再看陆鸿渐,不再礼让,无视左右,自饮一杯,然后枯坐,面对空杯,目光空洞。也不知他在想什么,也许他是在等什么吧。于是,我命家奴付他三十文钱,这是一个茶博士应得的辛苦钱。我也没再多看他一眼,拂袖而去。
事情就是这样的。
有人说我是以貌取人故意羞辱他,我反倒觉得是他目中无人,轻慢在先。其实,与隐者逸士交往,达官显贵是很吃亏的,事关人格风骨或道德文章,细忖,实为世人偏见。而我偏偏不想假意地去迎合这些以成就一段佳话和美谈,欣赏就是欣赏,憎恶就是憎恶。如茶要品真味,人也要存真气,就像某些寒士不屑攀附权贵一样,我也没有礼贤下士的虚情及柔肠。谁都没有做错什么,只能说两人气味难投。虽同为“御史”,却不可同日而语,他是“茶山御史”,我是朝中御史。他鑒茶无数,我察人无数,眼里都不揉沙子。
都说“茶”字拆开即“人在草木间”,在我看来,这就是文人雅士的一种噱头,透着一厢情愿。人只能在人间,还是烟火人间,而茶的烹煎冲煮更离不开烟火。
听说,羞愤难当的陆鸿渐回去后写了部《毁茶论》,极尽自嘲反讽之能事。若真如此说明我没看错他,他有处子的天真,书生的轻狂,夫子的迂腐……他是一个奇人。多年后,真有好事者寻得一册呈于我,难辨真伪,被我弃置一旁。意气之作,是流传不下去的。我倒是很关心他的《茶经》增删刊印情况,与此同时,经由常伯熊“广为润色”的茶道已在长安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