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酒和淀粉”教学与评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版本不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学实际,现将本单元中的“米饭的观察”和“淀粉的踪迹”这两课内容整合成“碘酒和淀粉”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力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悬疑点拨,培养学生敏锐的科学意识、严谨的逻辑推理、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认知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的综合素养。
  设计思路:
  环节一:发现碘酒和米饭反应变色;
  环节二:认识碘酒只和部分食物反应变色;
  环节三:了解碘酒和部分食物反应变色是由于淀粉和碘酒反应会变色;
  环节四:用学习到的知识验证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环节五:了解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一些食物和碘酒发生变色反应的真正原因;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
  2.知识目标:认识碘淀反应会变色;了解哪些常见食物中含有淀粉。
  3.情感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并在操作和体验中释放潜能,拓展应用。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趣味实验:课前用米粥在白纸上画一个笑验。出示“白纸”,让学生观察确认。然后把碘酒喷洒在白纸上,笑脸渐渐显现出来。(学生很兴奋)
  师:看来,这种“仙水”还真有魔力呢,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想研究一下吗?(想!)
  点评:这是一个常用的趣味性实验,学生对此显得异常的好奇和诧异,随之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为本节课的实验和学习作了铺垫。
  
  二、实验探究
  
  师:(出示碘酒)老师为你们每组都准备了一瓶这样的“仙水”,请组长用滴管吸一些“仙水”,把它滴在一只小烧杯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研究“仙水”。(学生实验观察。)
  生:这水是黄色的,有一种怪怪的气味。
  生:瓶里的水是咖啡色,气味刺鼻,有点像酒精。
  师: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像是碘酒,我在医院里经常看到,打针时就会用到它。
  生:对了,我还知道碘酒能消毒。(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师:请大家给自己的拇指和食指消毒。(教师示范如何用棉球将碘酒涂在手指上。学生学着动手涂碘酒。)
  点评:老师借着碘酒能消毒的话题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做消毒游戏,既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心理需求,使学生兴致盎然,又为下一环节碘酒遇米饭变色作了一个有益的铺垫和自然过渡。
  师:请用刚才消过毒的两个手指捡几粒米饭,并把它们捏扁放在一张纸上。(强调捏扁是为了让手上的碘酒和米饭反应更明显,学生动手实验,发现米饭都变黑了。)
  师:(走到一学生处指着纸上的米饭)为什么把我的米饭弄脏了?
  生:我没洗手,手太脏了。
  师:还有哪些同学把米饭弄脏了?(大部分同学都举起了手)学习科学一定要实事求是,脏了就是脏了,谁没弄脏?(没人举手)看来你们都把米饭弄脏了,难道你们今天都没洗手,手都很脏吗?(给学生片刻反思。)
  生:不是我们弄脏的,是碘酒弄脏的!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是碘酒弄脏的?
  生:实验!
  师:你们想怎样做实验?
  生:滴两滴碘酒在米饭上,看看是不是把米饭弄脏了。
  (学生实验。)
  师:有什么现象?
  生:米饭变黑了。
  生:不对,是变紫了。
  师:同学们看到的颜色都没错,只是你们看到的都是加重了的颜色,这些颜色的最边缘才是米饭变成的真正颜色。仔细看看,这是什么颜色?
  生(齐):蓝色。
  师:这说明米饭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看来刚才是我冤枉了那位同学了,不是他弄脏了米饭,而是碘酒把米饭“弄脏”了。
  点评:“为什么把我的米饭弄脏了?”“……难道你们今天都没洗手?”老师于风趣诙谐中质疑,在质疑中引发学生反思,从而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问题的症结——是碘酒弄脏了米饭。在碘酒遇到米饭变色问题上,老师以敏感的科学意识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不放过颜色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从颜色的边缘认识碘淀变化的真正颜色——蓝色。这就把科学探究做实做透了。
  师:碘酒使米饭变成蓝色,是不是也会使共他食物变成蓝色呢?(学生预测种种可能,大多数认为不一定。)
  师:怎样来证实一下?
  生:用滴管滴一滴碘酒在食物上就知道了。
  师:(取出一盘食物:肥猪肉、馒头、蛋白、红薯)你们打算怎样研究?
  生:用滴管把碘酒分别滴在这些食物上,观察它们是不是变色了。
  (组长安排本组同学轮流做实验,保证每个同学至少滴试一种食物。各组有秩序地进行实验研究。)
  师: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红薯和馒头都变成了蓝色,而蛋白和猪肉仍保持本色。
  师:馒头和红薯同米饭一样,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但是其他两种食物没变色,这是为什么呢?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暂无应答。)是不是这些变色的食物里都含有什么共同的物质?
  生:都有纤维素。
  生:是蛋白质……
  师:同学们的推理不错,这种共同的物质是——
  生(齐):淀粉。
  师:(惊喜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听说能饱人的食物里面都含有淀粉。
  师:这正是淀粉。请组长把桌上的一个纸包打开,仔细观察一下淀粉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手捏搓淀粉,让学生知道淀粉不光是白色的粉沫状,而且很滑腻。)
  点评: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老师抛出的问题适当拔高,在学生愤悱之时老师或巧妙点拨或逐级降低难度,使问题的导向逐渐清晰和明朗,这就使得学生有机会经历一系列的思维疏理和逻辑推理的过程,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师:怎样来证明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
  生:把碘酒直接滴在淀粉上。
  生:放一些淀粉在烧杯里,然后滴一两滴碘酒进去,或者先滴碘酒后放淀粉。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但是效果不太好。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和上面的实验一样,颜色太重太浓,看到的多是黑色,不是蓝色。
  师: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到的都是蓝色吗?(生答不出)小组讨论一下,想出办法就做一做,试一试。(学生思考尝试。)
  生:我们组原以为取很少一点淀粉同碘酒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蓝色了,可是做出来的还是黑紫色。(有几个组也表示了这一看法。)
  师:少放淀粉能不能改成少放碘酒呢?请各组讨论确定并动手做一做这样的实验。
  生:我们滴一滴碘酒在烧杯里,然后倒进一些水把碘酒冲淡,再放进去一点淀粉,用药匙搅拌后水变蓝了。
  师:你们的做法是先用水把碘酒冲淡,科学实验上把这种做法叫做稀释。
  生:用水把淀粉稀释,再滴两滴碘酒进去就会看到杯里的水变蓝色。(师组织学生实验研究,效果非常明显。)
  点评:科学课关注科学意识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引导,重在培养学生对诸多信息的敏感意识和加工处理的能力。在对待如可使碘淀实验效果明显的问题上,老师注重引导和点拨,从学生起初取微量淀粉与碘酒反应,引发学生设计稀释碘酒与淀粉反应,最后反向点拨学生想到稀释淀粉与碘酒反应。其间老师通过迂回引导,使探究活动曲径通幽,最终顺利抵达问题的终点。
  师:实验证明淀粉与碘酒相遇会变成蓝色。现在你知道课前那个游戏的奥秘了吧?(生解释,师揭底。)知道了碘酒遇到淀粉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点知识你想做什么呢?
  生:我把碘酒擦在食物上,可以知道食物里有没有淀粉。
  生:可以知道食物有没有腐烂。
  ……
  师:老师今天忘了板书。各组好好议一议,给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拟个题目。
  (三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板书课题:碘酒的奥秘;碘酒和淀粉;碘酒和淀粉的反应。师生讨论评选出“碘酒和淀粉”为课题。)
  点评:本课教学关注探究的过程,但并不忘知识的总结和内化。更巧妙的是对于探究内容的总结与回顾,完全由学生结合研究内容拟定一个课题来体现。这一做法包含了学生对本课内容全面系统的回顾,实现了对所学内容的再认识、再内化和再提升。同时体现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教学策略。
  
  三、拓展延伸
  
  师:用碘酒滴试法可以鉴别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哪些食物不含淀粉,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呢?
  生:可以用马铃薯和红薯充饥,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生:多吃饭会胖,我们可以多吃一些不含淀粉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这样就能减肥了。
  生:如果有几瓶液体,不知道哪瓶是碘酒,可以用淀粉去试就知道了。
  师: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只要同学们能够时时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引入生活,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点评:学习知识关键是要学生了解掌握这一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很明显,本节课老师就关注到了这一点,并从中引发出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知识的真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
  ◇责任编辑:李瑞龙◇
其他文献
“美”  高 辉    唐朝霞老师善于从美学的角度感受教材,欣赏教材,运用教材。她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获得审美享受。①联系文中词句想象“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危峰兀立、云雾迷蒙……”让各种美景活现在脑海里。②品味文中比喻、排比等美的修辞:“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如何使数学课既能让学生喜欢,又能促进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已成为有识之士深入探究的课题。这里,笔者拟结合对亲历的原生态课例的描述与反思,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起点谈谈“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粗浅策略。    一、激活内驱:让需要成为教学支点    数学教学是否有效,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有没有参与学习的内在需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家楣教授在《学习的苦乐观新论》中
期刊
口语交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置的五大学习领域之一,正确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探讨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交际能力有重要意义。日前,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围绕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动。老师们交流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体会。  张继萍(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课程“总
期刊
“集体备课是一种具有实际教育价值的行为,是教师的常态工作。如何让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校本教研,尤其是参与到集体备课过程中来,必须要有科学有效的制度作保障。”这是禄丰县土官镇小学校长陈春勇对校本教研的认识。2007年5月26日上午,云南教育报刊社送教下乡的老师们走进了楚雄州禄丰县土官镇小学,在为期4天的送教活动中,送教专家、教师们不仅感受到了土官镇小学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的引领作用,还领略了各完小、村小集
期刊
执教:林涛泳  评析:林 岩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上册表内乘法(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自编口诀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编写7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和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背景分析]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不再流于一种熟练的表演——对预设情境的再现;教师也不再是“权威人士”或“指挥家”,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点表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随机调整教学行为,不断寻找新的教学生长点。新课程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在
期刊
新课程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给予广大教师很大的触动,纷纷投身于这场改革,更新教育观念,革新课堂教学,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但我们同样感到一些老师的“实践”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缺乏实效”。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一、教学过程设“限”——“守株待兔”式的数学课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Unit 6 Meet My Family!B.Let's talk Let's chant  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家庭成员为核心话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家庭成员的称呼”“职业”两个类别的10个单词和8组句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家庭,对家庭成员的职业和长相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让学生了解在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内容综述:《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文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才是大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低年级孩子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所以对这篇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
期刊
是“捉”鱼,还是“钓”鱼  师:听老师朗读——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白鹭》)  生:老师朗读得很好,遗憾的是读错了一个字。  师:哦?  生:课文中写的是“钓”鱼,不是“捉”鱼!  师:我很欣赏你听得认真,及时指正我朗读的错误。我立即改正——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