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将物理概念学好是学好物理这门学科的第一步,就像拿到了通往物理殿堂大门的钥匙,反之,若是学不好基本的物理学概念,就谈不上对物理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本文提出了新课程下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物理概念 本质 规律 有效教学
物理概念是通过观察、实验及对实验的总结思考得出的,如机械运动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出:车辆的前进、天体的运转及水的流动等,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属性都是一个物体随着时间变化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得出机械运动这一物理学概念。
不同的物理概念有着不同的特征,中学物理概念根据特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对物质属性进行反映的物理学概念,如质量、温度及力等概念。对于这类概念,学生只有随着知识的积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才能慢慢加深对概念的认识。第二,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反映的物理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往往是由两个或者几个物理量之间的比值表示,比如说密度、速度、电阻等物理学概念都属于这一类。第三,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反映的物理学概念。这类概念的共同特征是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对于单个物质则没有意义。第四,对物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物理学概念,比如说折射、反射、圆周运动及电磁感应等。这类概念所具有的特点是概念本身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规律却很难理解。下面依据物理概念的特点谈谈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
1.从感性认识入手,阐明概念的本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学习前人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重复他们以前经历的过程,但是拥有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无疑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牛顿的成功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经验及知识的积累对我们有多重要。在讲解力学概念时,可以先举一些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汽车的刹车、电梯的运行及人推箱子等,这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若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共性,即每个现象至少有两个物体在作用,汽车和地面、电梯和电梯的缆线及手和箱子等。而且这两个物体是相互作用的,不能独立存在,由此我们可以引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离开物体单独作用。有受力物体就必有施力物体,这样力的相互性和物质性就很好地被进行了阐释,学生不仅对力的概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2.生动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
物理概念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如果在讲授时不讲究一定的策略,而是照本宣科,直接拿着书本念,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使得学生一知半解,对概念处于一个很模糊的理解状态之中。如果在讲解时,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类似的比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概念,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例如,“电流”和“电阻”概念,初学者往往不明所以,但如果将“电流”用“水流”进行类比,将“电荷量”比做“水流”,将“导体”比做“水管”,则学生很容易接受。
3.对概念内部的联系进行深度挖掘,进而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
就“焦耳定律”而言,其有两个数学表达式,分别为电功W=UIt和Q=I2Rt,有的同学在学习这两个公式时,往往只是死记硬背公式,并没有深入了解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导致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不能都怪学生,主要与老师在讲课时,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有关。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老师在对公式进行讲解时,不能单纯地走过场或者进行纯数字讲解。
4.仔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有助于对重要物理规律的理解。
在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其所反映的物理原理及相关概念是非常多的。物理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一普遍的自然现象,涉及的相关物理概念很多,如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更深一层的加速度、位移等。在了解这些概念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如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的大小和方向,速度表示位移变化的快慢和方向,速度的变化快慢又可由加速度等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所受的动力主要有阻力、牵引力及重力等,这些力可以单独作用于物体,也可以是其中几个力的合力,通过平行四边形法便可求出其合力,合外力及加速度是与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有着重要关系的概念,即物体的惯性,这一属性又可由质量来进行度量。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和锻炼,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改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金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9.
[2]何军.基于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与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06.
[3]王付胜.浅谈新课程下的物理概念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8):88-89.
[4]俞晓峰.例谈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1,29(7):7-8.
关键词: 物理概念 本质 规律 有效教学
物理概念是通过观察、实验及对实验的总结思考得出的,如机械运动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出:车辆的前进、天体的运转及水的流动等,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属性都是一个物体随着时间变化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得出机械运动这一物理学概念。
不同的物理概念有着不同的特征,中学物理概念根据特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对物质属性进行反映的物理学概念,如质量、温度及力等概念。对于这类概念,学生只有随着知识的积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才能慢慢加深对概念的认识。第二,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反映的物理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往往是由两个或者几个物理量之间的比值表示,比如说密度、速度、电阻等物理学概念都属于这一类。第三,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反映的物理学概念。这类概念的共同特征是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对于单个物质则没有意义。第四,对物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物理学概念,比如说折射、反射、圆周运动及电磁感应等。这类概念所具有的特点是概念本身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规律却很难理解。下面依据物理概念的特点谈谈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
1.从感性认识入手,阐明概念的本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学习前人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重复他们以前经历的过程,但是拥有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无疑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牛顿的成功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经验及知识的积累对我们有多重要。在讲解力学概念时,可以先举一些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汽车的刹车、电梯的运行及人推箱子等,这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若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共性,即每个现象至少有两个物体在作用,汽车和地面、电梯和电梯的缆线及手和箱子等。而且这两个物体是相互作用的,不能独立存在,由此我们可以引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离开物体单独作用。有受力物体就必有施力物体,这样力的相互性和物质性就很好地被进行了阐释,学生不仅对力的概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2.生动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
物理概念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如果在讲授时不讲究一定的策略,而是照本宣科,直接拿着书本念,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使得学生一知半解,对概念处于一个很模糊的理解状态之中。如果在讲解时,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类似的比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概念,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例如,“电流”和“电阻”概念,初学者往往不明所以,但如果将“电流”用“水流”进行类比,将“电荷量”比做“水流”,将“导体”比做“水管”,则学生很容易接受。
3.对概念内部的联系进行深度挖掘,进而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
就“焦耳定律”而言,其有两个数学表达式,分别为电功W=UIt和Q=I2Rt,有的同学在学习这两个公式时,往往只是死记硬背公式,并没有深入了解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导致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不能都怪学生,主要与老师在讲课时,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有关。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老师在对公式进行讲解时,不能单纯地走过场或者进行纯数字讲解。
4.仔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有助于对重要物理规律的理解。
在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其所反映的物理原理及相关概念是非常多的。物理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一普遍的自然现象,涉及的相关物理概念很多,如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以及更深一层的加速度、位移等。在了解这些概念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如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的大小和方向,速度表示位移变化的快慢和方向,速度的变化快慢又可由加速度等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所受的动力主要有阻力、牵引力及重力等,这些力可以单独作用于物体,也可以是其中几个力的合力,通过平行四边形法便可求出其合力,合外力及加速度是与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有着重要关系的概念,即物体的惯性,这一属性又可由质量来进行度量。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和锻炼,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改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金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9.
[2]何军.基于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与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06.
[3]王付胜.浅谈新课程下的物理概念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8):88-89.
[4]俞晓峰.例谈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1,2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