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般认为“曝光新闻”就是批评报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闻报道里面的“曝光”应该是中性词,它不仅仅是指批评报道,还可以指其他介绍性的、建设性的报道等。它的真正目的不是批评,而是公开。在曝光新闻的写作中要正确把握曝光目的,选择正确的曝光对象。
关键词:曝光;舆论监督;外焦点叙述;叙述角度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44-01
“曝光新闻”是近十多年来才产生的新闻专业词汇,目前尚未被国内新闻类工具书所收录。“曝光”一词原是摄影专业术语,指胶片或感光纸在一定条件下感光。后来,人们把“曝光”一词引申到新闻报道上,指把一些被掩盖的信息刊登出来,使受众了解。大众一般认为“曝光新闻”即批评报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新闻报道上对“曝光”一词的理解本应该是中性的,它不仅仅是指批评性报道,还可以指其它方面的报道,如介绍性的、建设性的报道。它的真正含义不是批评,而是公开。因此,“曝光新闻”的含义即把某一新近发生的事实真相有选择有控制地公诸与众[1]。曝光新闻是解释性新闻和调查性报道派生而来的,也是社会新闻种类之一。
一、曝光新闻的作用
(一)强化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
媒体监督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的形式,以公众知情为前提,以曝光为关键手段,从而形成一种客观效果——对监督对象造成精神上的道德压力。
随着媒体作用的不断加大,作为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的舆论监督也在广泛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曝光新闻是舆论监督的工具,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倾向性,是对于特定人物和事件的集中评价。这些评价无论是反对还是支持,批判还是赞扬,都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事件的发展和变动。
同时,值得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的工作人员注意的是,应坚持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特别在选择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角度时,不能加盖自己的主观意见,准确报道新闻是媒体的职责,媒体应准确使用自己的特殊权利,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形成良性的舆论监督。
(二)反应社情民意,表达群众的呼声
曝光要通过媒体,这是媒体监督行政单位的手段,同时也是民众表达民意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在我国有一种现象,人们在遇到问题时,特别是在同自己实力相差很远的法人争夺自己合法权益时,喜欢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希望社会给自己支持。在此可以看出媒体曝光在促进社会和谐、削减社会矛盾中的缓冲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从中看到,过于依靠媒体曝光的力量,侧面反映了正常的解决问题渠道堵塞,反映了政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对我国的社会长治久安不利是十分不利的。作为记者,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促进政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而不仅仅局限于报道本身。
二、写好曝光新闻的方法
(一)正确把握曝光的目的,采用外焦点叙述新闻角度
曝光新闻不一定就是曝光社会上发生的不公正事件,不一定就是批评性报道。要认识到曝光新闻报道的应该是被掩盖的信息,是有利于受众真正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信息。
写作曝光新闻时,应该注意自己的新闻写作角度,包括新闻的立意角度和叙述角度。在曝光新闻的写作中,一般采用外焦点叙述,即纯客观视角。新闻记者像一台摄像机那样只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不去追溯事情的历史背景,不涉及新闻人物的心理活动,新闻记者也不抛头露面、评头论足、抒发胸臆,甚至杜绝使用“记者听到”“记者看到”之类的说法。外焦点叙事的特点是表述出的文章,应该是叙述者所知要小于作品中人物所知,在语言选词上外焦点叙事大都选择无明显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
(二)注意社会环境,正确选择曝光对象
为什么人们常说曝光新闻关注度高,然而不好报道。这其实牵扯到一个社会环境问题。一个地方的新闻透明度高不高,曝光新闻的力度足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的社会环境。
一般曝光新闻在选择报道对象时应该注意:1、曝光新闻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国家或有关部门尚未公布的未付之实施的新政策(如金融、物价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不能提前曝光,以免造成社会的动荡不稳;2、有损受众身心健康的情节不宜曝光。对恐怖、淫秽、残暴等场面、情节,对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中的细节,能隐去的应该隐去,若新闻报道必须牵扯,就应做好文字、画面上的技术处理,绝不能有闻必录;3、尚未解密的科技、军事、外交等核心机密不能曝光,否则新闻报道将会间接地危及国家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进步;4、对空难、火灾、车祸、瘟疫、洪涝等灾害性新闻的曝光,其结论必须以权威部门和专家们鉴定的结果为口径。新闻记者既不可道听途说,也不能想当然自下结论;5、未被法律程序认可且有损他人名誉,侵犯公民人身(包括私生活)权利和民主权利等曝光新闻,不得随意刊播曝光。
曝光新闻的对象应该针对受众的需求,又超出受众的“期待视界”。只有被受众认可的新鲜新闻信息,才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比如2003年的非典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应时而生,填补了我国电视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的空白。在节目制作方面,《每周质量报告》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需求心理,为了观众收看节目的方便,把栏目划分成四个板块,即“记者调查”、“专家访谈”、“调查追踪”和“质量警示”。这是一个遵循人们正常思维逻辑而安排的顺序,可以通过不同单元之间的互补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当代“第四媒体”因特网已经全方位地介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使得我们普通受众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接受信息、关注新闻,还可以发布新闻,传播信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人们传播信息的渠道方便化,使得曝光不再仅仅是传播媒体的杀手锏,也成为普通受众的维权新手段。
参考文献:
\[1\]冯蔚達.浅谈对曝光新闻的正确认识——由几次“流产报道”想到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12(4).
关键词:曝光;舆论监督;外焦点叙述;叙述角度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44-01
“曝光新闻”是近十多年来才产生的新闻专业词汇,目前尚未被国内新闻类工具书所收录。“曝光”一词原是摄影专业术语,指胶片或感光纸在一定条件下感光。后来,人们把“曝光”一词引申到新闻报道上,指把一些被掩盖的信息刊登出来,使受众了解。大众一般认为“曝光新闻”即批评报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新闻报道上对“曝光”一词的理解本应该是中性的,它不仅仅是指批评性报道,还可以指其它方面的报道,如介绍性的、建设性的报道。它的真正含义不是批评,而是公开。因此,“曝光新闻”的含义即把某一新近发生的事实真相有选择有控制地公诸与众[1]。曝光新闻是解释性新闻和调查性报道派生而来的,也是社会新闻种类之一。
一、曝光新闻的作用
(一)强化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
媒体监督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的形式,以公众知情为前提,以曝光为关键手段,从而形成一种客观效果——对监督对象造成精神上的道德压力。
随着媒体作用的不断加大,作为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的舆论监督也在广泛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曝光新闻是舆论监督的工具,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倾向性,是对于特定人物和事件的集中评价。这些评价无论是反对还是支持,批判还是赞扬,都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事件的发展和变动。
同时,值得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的工作人员注意的是,应坚持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特别在选择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角度时,不能加盖自己的主观意见,准确报道新闻是媒体的职责,媒体应准确使用自己的特殊权利,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形成良性的舆论监督。
(二)反应社情民意,表达群众的呼声
曝光要通过媒体,这是媒体监督行政单位的手段,同时也是民众表达民意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在我国有一种现象,人们在遇到问题时,特别是在同自己实力相差很远的法人争夺自己合法权益时,喜欢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希望社会给自己支持。在此可以看出媒体曝光在促进社会和谐、削减社会矛盾中的缓冲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从中看到,过于依靠媒体曝光的力量,侧面反映了正常的解决问题渠道堵塞,反映了政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对我国的社会长治久安不利是十分不利的。作为记者,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促进政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而不仅仅局限于报道本身。
二、写好曝光新闻的方法
(一)正确把握曝光的目的,采用外焦点叙述新闻角度
曝光新闻不一定就是曝光社会上发生的不公正事件,不一定就是批评性报道。要认识到曝光新闻报道的应该是被掩盖的信息,是有利于受众真正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信息。
写作曝光新闻时,应该注意自己的新闻写作角度,包括新闻的立意角度和叙述角度。在曝光新闻的写作中,一般采用外焦点叙述,即纯客观视角。新闻记者像一台摄像机那样只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不去追溯事情的历史背景,不涉及新闻人物的心理活动,新闻记者也不抛头露面、评头论足、抒发胸臆,甚至杜绝使用“记者听到”“记者看到”之类的说法。外焦点叙事的特点是表述出的文章,应该是叙述者所知要小于作品中人物所知,在语言选词上外焦点叙事大都选择无明显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
(二)注意社会环境,正确选择曝光对象
为什么人们常说曝光新闻关注度高,然而不好报道。这其实牵扯到一个社会环境问题。一个地方的新闻透明度高不高,曝光新闻的力度足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的社会环境。
一般曝光新闻在选择报道对象时应该注意:1、曝光新闻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国家或有关部门尚未公布的未付之实施的新政策(如金融、物价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不能提前曝光,以免造成社会的动荡不稳;2、有损受众身心健康的情节不宜曝光。对恐怖、淫秽、残暴等场面、情节,对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中的细节,能隐去的应该隐去,若新闻报道必须牵扯,就应做好文字、画面上的技术处理,绝不能有闻必录;3、尚未解密的科技、军事、外交等核心机密不能曝光,否则新闻报道将会间接地危及国家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进步;4、对空难、火灾、车祸、瘟疫、洪涝等灾害性新闻的曝光,其结论必须以权威部门和专家们鉴定的结果为口径。新闻记者既不可道听途说,也不能想当然自下结论;5、未被法律程序认可且有损他人名誉,侵犯公民人身(包括私生活)权利和民主权利等曝光新闻,不得随意刊播曝光。
曝光新闻的对象应该针对受众的需求,又超出受众的“期待视界”。只有被受众认可的新鲜新闻信息,才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比如2003年的非典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应时而生,填补了我国电视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的空白。在节目制作方面,《每周质量报告》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需求心理,为了观众收看节目的方便,把栏目划分成四个板块,即“记者调查”、“专家访谈”、“调查追踪”和“质量警示”。这是一个遵循人们正常思维逻辑而安排的顺序,可以通过不同单元之间的互补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当代“第四媒体”因特网已经全方位地介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使得我们普通受众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接受信息、关注新闻,还可以发布新闻,传播信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人们传播信息的渠道方便化,使得曝光不再仅仅是传播媒体的杀手锏,也成为普通受众的维权新手段。
参考文献:
\[1\]冯蔚達.浅谈对曝光新闻的正确认识——由几次“流产报道”想到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