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如何结合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学生党建平台,加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亟需探索的新课题。本文以滨州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以志愿服务为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搭建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着力构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助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关键词]志愿服务;党建;高校;实践
[作者简介]刘廷明(1964-),男,汉族,山东阳信人,滨州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5-0053-02
一、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与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志愿服务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为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体现,坚持奉献爱心,秉承服务社会原则,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坚定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增强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认同,从而激励其不断发挥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模范作用。
(二)推进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深化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从目前来看,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重发展轻教育、教育形式陈旧单一的问题,同时,由于高校社会化不足,许多学生党员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存有社会认知盲区和本领不足,加强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则是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锻炼、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认知和政治本领的必然要求。学生党员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其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得到强化;学生党员发挥专业特长,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体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在服务中成长,奉献中发挥作用,促进了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党性修养得到真正的锤炼。同时,党组织进一步加强了对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考察、教育培养,丰富了党建理论教育培训内容,完善了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
二、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志愿服务在学生党建中的育人实效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助推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不断丰富并拓宽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滨州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为例,对于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实行项目化管理品牌化塑造,服务项目立足校园,走向社区,依托老年大学、敬老院、街道社区、乡村、企业等场所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和站点,拓宽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和阵地。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等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帮扶空巢和孤寡老人、和老年人联欢文艺演出、进社区乡村家电维修义务服务等暖心活动。特别是“E来电助修站”,立足专业技能,面向社区和乡村,利用每个周六、周日时间,自带工具,进行巡回维修服务。两年多来,累计深入居民小区100余次,维修家用电器超过500台(件),受到了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们的事迹被滨州日报、鲁北晚报和智慧惠民网络平台、彭李街道学苑社区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多次报道。该组织和成员曾获“全国活力团支部”、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山东省最美服务组织、“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滨州学院特色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加入,通过不间断的实践活动,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在更大范围中影响着广大同学,形成了人人争先,勤于动手,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成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彰显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党建品牌活动载体,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建中的长效作用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要着力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根据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环境和基层党务工作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使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从而规范各项活动的运作实施。
(一)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基础在队伍,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要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要注重把有意愿、能胜任的学生党员、学生积极分子吸纳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针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日期、内容、地点以及服务对象、服务质量和反馈评价等要素,要规范记录和整理,并形成“志愿服务量化考核报告”,作为评优选先、组织发展、党员后续教育等环节的考核凭证和参考依据。
(二)建立培训机制。对志愿者的培训要常态化,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提高式培训,岗前培训注重党的理论知识、党规党纪和时政、志愿服务的理念、服务礼仪等的内容培训,使志愿者充分认识到为社会、群众服务的意义,明确工作职责,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式培训,特别是技术性较强的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要重视志愿者骨干的培养,做好传、带、帮工作,如“E来电助修站”志愿服务队,就是由骨干对新进志愿者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志愿者奖惩机制。建立符合党员发展实际的志愿服务量化考核奖励机制和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考核办法,以服务成效、服务认可度为考核标准,通过开展学生党员服务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表彰奖励,体现对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肯定、支持与倡导,更好的激发学生党员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激励更多党员更广泛的参与其中。对于学生党员或积极分子学年应完成志愿服务的工作量要明确具体的量化考核要求,对于不达标、达标、超额完成等不同情况予以适当的奖惩,如没有按标准完成志愿服务的入党积极分子不能被列为发展对象,没有按标准完成志愿服务的预备党员不能按期转正,没有按标准完成志愿服务的党员,不能参加选先。当然,对志愿者的考核奖惩还要考虑日常表现和贡献。
(四)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坚持志愿服务的可持续,要着重未来发展,充分调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性,挖掘体现奉献精神切实可行有创意志愿服务内容,在分析论证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基地,并进行分类管理。使更多的志愿者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志愿服务,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越来越凸显。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业特长得到更好发挥,加强了大学生“三观”改造,锤炼了党性。开展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载体。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根据自身優势,不断创新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结合所在环境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使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注重建立更加完善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曹春燕.以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新路径研究[J].人力资源,2016(1):107.
[2]构建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再教育机制[J].新西部,2014(03):104.
[3]邓传静.高校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型组织建设探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4.
[4]曹慧群,毛近菲.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3).
[5]章洁.志愿服务:当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新路径[J].文教资料,2011(12).
[关键词]志愿服务;党建;高校;实践
[作者简介]刘廷明(1964-),男,汉族,山东阳信人,滨州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5-0053-02
一、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与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志愿服务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为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体现,坚持奉献爱心,秉承服务社会原则,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坚定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增强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认同,从而激励其不断发挥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模范作用。
(二)推进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深化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从目前来看,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重发展轻教育、教育形式陈旧单一的问题,同时,由于高校社会化不足,许多学生党员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存有社会认知盲区和本领不足,加强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则是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锻炼、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认知和政治本领的必然要求。学生党员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其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得到强化;学生党员发挥专业特长,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体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在服务中成长,奉献中发挥作用,促进了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党性修养得到真正的锤炼。同时,党组织进一步加强了对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考察、教育培养,丰富了党建理论教育培训内容,完善了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
二、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志愿服务在学生党建中的育人实效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助推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不断丰富并拓宽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滨州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为例,对于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实行项目化管理品牌化塑造,服务项目立足校园,走向社区,依托老年大学、敬老院、街道社区、乡村、企业等场所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和站点,拓宽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和阵地。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等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帮扶空巢和孤寡老人、和老年人联欢文艺演出、进社区乡村家电维修义务服务等暖心活动。特别是“E来电助修站”,立足专业技能,面向社区和乡村,利用每个周六、周日时间,自带工具,进行巡回维修服务。两年多来,累计深入居民小区100余次,维修家用电器超过500台(件),受到了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们的事迹被滨州日报、鲁北晚报和智慧惠民网络平台、彭李街道学苑社区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多次报道。该组织和成员曾获“全国活力团支部”、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山东省最美服务组织、“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滨州学院特色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加入,通过不间断的实践活动,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在更大范围中影响着广大同学,形成了人人争先,勤于动手,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成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彰显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党建品牌活动载体,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党建中的长效作用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要着力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根据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环境和基层党务工作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使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从而规范各项活动的运作实施。
(一)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基础在队伍,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要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要注重把有意愿、能胜任的学生党员、学生积极分子吸纳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针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日期、内容、地点以及服务对象、服务质量和反馈评价等要素,要规范记录和整理,并形成“志愿服务量化考核报告”,作为评优选先、组织发展、党员后续教育等环节的考核凭证和参考依据。
(二)建立培训机制。对志愿者的培训要常态化,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提高式培训,岗前培训注重党的理论知识、党规党纪和时政、志愿服务的理念、服务礼仪等的内容培训,使志愿者充分认识到为社会、群众服务的意义,明确工作职责,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式培训,特别是技术性较强的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要重视志愿者骨干的培养,做好传、带、帮工作,如“E来电助修站”志愿服务队,就是由骨干对新进志愿者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志愿者奖惩机制。建立符合党员发展实际的志愿服务量化考核奖励机制和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考核办法,以服务成效、服务认可度为考核标准,通过开展学生党员服务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表彰奖励,体现对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肯定、支持与倡导,更好的激发学生党员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激励更多党员更广泛的参与其中。对于学生党员或积极分子学年应完成志愿服务的工作量要明确具体的量化考核要求,对于不达标、达标、超额完成等不同情况予以适当的奖惩,如没有按标准完成志愿服务的入党积极分子不能被列为发展对象,没有按标准完成志愿服务的预备党员不能按期转正,没有按标准完成志愿服务的党员,不能参加选先。当然,对志愿者的考核奖惩还要考虑日常表现和贡献。
(四)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坚持志愿服务的可持续,要着重未来发展,充分调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性,挖掘体现奉献精神切实可行有创意志愿服务内容,在分析论证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基地,并进行分类管理。使更多的志愿者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志愿服务,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越来越凸显。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业特长得到更好发挥,加强了大学生“三观”改造,锤炼了党性。开展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载体。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根据自身優势,不断创新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结合所在环境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使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注重建立更加完善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曹春燕.以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新路径研究[J].人力资源,2016(1):107.
[2]构建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再教育机制[J].新西部,2014(03):104.
[3]邓传静.高校学生党员社会服务型组织建设探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4.
[4]曹慧群,毛近菲.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3).
[5]章洁.志愿服务:当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新路径[J].文教资料,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