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戴维森是英语世界中提倡解释主义的著名哲学家,由此引导出的解释主义心灵哲学理论在纷繁复杂的心灵哲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为心灵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它既不同于二元论,认为心灵和肉体是互不统属的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也不同于还原论,认为心灵归根到底是大脑的功能。因此,研究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心灵哲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戴维森的解释主义
解释主义有欧洲大陆解释主义和英美解释主义之分,戴维森属于英美解释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解释主义理论和欧洲大陆解释主义有很大区别。首先,戴维森解释主义带有明显的整体论的色彩。他有关本体论、认识论等理论都是蕴含在解释主义大框架之内的,只有认清戴维森的解释主义的基本内涵,才有可能了解他关于哲学分支学科的论述。整体论最早可追溯到弗雷格,是分析哲学传统重要的基本原则。弗雷格认为, 始终不能在孤立的语词中,而只能在命题的语境中去询问语词的意义。戴维森继承了弗雷格的理论,认为只有再整个语言环境中,语词才具有意义。戴维森将命题的语境扩展到了整个语言环境之中,由此深化了弗雷格关于整体论原则的论述。其次,戴维森解释主义的对象是人的话语和躯体行为,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本,他是在谈论语言的基础上说明他的解释主义的。通常的认识是探讨对自然对象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忽视对人的言语和躯体行为的讨论。最后,戴维森主要揭示的是解释和亦可能的非语言条件,这是和他的整体论原则联系在一块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通过语言等活动可以理解对方的行为,又比如,我们除了本国语言外,还可以学会他国语言,甚至同时具备有多国语言能力。这些便是戴维森解释主义所言解决的问题,即理解是如何可能的?戴维森认为,光靠语言我们是不可能理解对方的,一定存在着解释双方所依赖的非语言的条件,是它保证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较为可靠的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义。
戴维森重点探讨的便是保证双方沟通的非语言条件,他认为,我们人类都是有理性的存在物,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中,这样我们便拥有了共同的知识资源,戴维森把这叫做合理接纳原则。它保证我们都是有理性的存在物,生活和谈论着共同的世界,拥有相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戴维森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知道对方的言语行为具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断言对方具有关于生活的信念,只有新年才会赋予言语以意义,而这又是依赖于我们是理性的存在物。
除了合理接纳原则,戴维森又认为要理解言语,需要一种把句子和真值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也就是知道句子为真的时候意味着是那么,存在的是什么事物。要理解言语的意义,首先必须具备这种真值理论。当我们知道对方认为某个句子为真,同时我们就知道它具有什么信念和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说知道把什么命题态度归属于他。“总而言之,我的论点是我们应当把意义和信念看做同一个理论的两个相互斜街的构成物” 因此,这种真值理论就是意义理论。戴维森把约定T理论作为这种意义理论的形式表征,他认为T理论简洁明了,容易把握,同时又可以解释一些传统难题。戴维森在塔斯基T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指派真值条件就可以将真之概念说明人类的信念和活动。总之,戴维森是将塔斯基的真之理论的形式和结构纳入到人的信念和行为的分析中去。语词、意义、信念等命题态度是我们在解释对方时产生的构想,正是这些构想使得我们可以理解对方的言语和行为。
二、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心灵哲学
许多解释者会运用和自己的宽容原则和真之理论对同一句话做出不同的解释,这种解释甚至可能相互对立,这就是所谓解释的不确定性。“因为存在着许多不同、但同样可接受的解释行为主体的方法,因此如果愿意的話,我们可把它称为解释的不确定性。” 由此出发,戴维森认为我们关于心灵的认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状态的反应,对他人进行解释产生的信念是我们为了解释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根本不存在客观有效的心灵状态。我们在解释他人所产生的信念,并非是关于他人的陈述句,而只是归属语句,是我们自身把命题态度归属于他人的。我们是先存有一种解释理论,然后将这些用来解释人的各种状态,并将命题态度归属给他人。心灵并非是实体性的进化而来,而是根据人的需要自我设定的,心灵是我们为了解释人的行为而归属给人的,并非是我们现有命题态度而后产生对他们的认识。他用地球经纬度作比喻,认为就像我们利用自身构想的经纬度来理解地球一样,我们关于他人信念的所做的解释也是构想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解释理论,因此我们可以把对方言语和行为的意义与真值条件结合起来,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把什么解释归之于他人,这样对他人的信念的认知完全归之于我们对它所做的解释。正是通过展现解释的不确定性原则,戴维森得出了心灵本身不存在,而只是我们的解释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结论。
戴维森还探讨了我们对心灵认知产生错误的原因。他认为,我们平常认为心灵存在的错误看法是错误的概念化的产物,它来自于民间心理学。所谓民间,指的是在民间流行的,为广大民众认可和接受的,民间心理学是在原始灵魂观念的基础上得到普通民众广泛认可的关于心理的内容、原则的常识性理论。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中,是形成二元论心灵哲学的重要根基。正常的人,无论是否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都会对心理概念进行分类和归属,都会用语言对心理概念进行描述,比如,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我相信”、“我想要”、“我希望”这样的词语。戴维森认为,民间心理学把心灵提升为自然类型概念,把心灵看做是和身体一样真实存在的东西是不正确的,真正存在的是言语行为的倾向。
参考文献:
[1]Davidson.Reality without Reference ,in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 222-223页
[2]Davidson.Reality without Reference ,in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61页
戴维森是英语世界中提倡解释主义的著名哲学家,由此引导出的解释主义心灵哲学理论在纷繁复杂的心灵哲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为心灵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它既不同于二元论,认为心灵和肉体是互不统属的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也不同于还原论,认为心灵归根到底是大脑的功能。因此,研究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心灵哲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戴维森的解释主义
解释主义有欧洲大陆解释主义和英美解释主义之分,戴维森属于英美解释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解释主义理论和欧洲大陆解释主义有很大区别。首先,戴维森解释主义带有明显的整体论的色彩。他有关本体论、认识论等理论都是蕴含在解释主义大框架之内的,只有认清戴维森的解释主义的基本内涵,才有可能了解他关于哲学分支学科的论述。整体论最早可追溯到弗雷格,是分析哲学传统重要的基本原则。弗雷格认为, 始终不能在孤立的语词中,而只能在命题的语境中去询问语词的意义。戴维森继承了弗雷格的理论,认为只有再整个语言环境中,语词才具有意义。戴维森将命题的语境扩展到了整个语言环境之中,由此深化了弗雷格关于整体论原则的论述。其次,戴维森解释主义的对象是人的话语和躯体行为,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本,他是在谈论语言的基础上说明他的解释主义的。通常的认识是探讨对自然对象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忽视对人的言语和躯体行为的讨论。最后,戴维森主要揭示的是解释和亦可能的非语言条件,这是和他的整体论原则联系在一块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通过语言等活动可以理解对方的行为,又比如,我们除了本国语言外,还可以学会他国语言,甚至同时具备有多国语言能力。这些便是戴维森解释主义所言解决的问题,即理解是如何可能的?戴维森认为,光靠语言我们是不可能理解对方的,一定存在着解释双方所依赖的非语言的条件,是它保证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较为可靠的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义。
戴维森重点探讨的便是保证双方沟通的非语言条件,他认为,我们人类都是有理性的存在物,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中,这样我们便拥有了共同的知识资源,戴维森把这叫做合理接纳原则。它保证我们都是有理性的存在物,生活和谈论着共同的世界,拥有相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戴维森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知道对方的言语行为具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断言对方具有关于生活的信念,只有新年才会赋予言语以意义,而这又是依赖于我们是理性的存在物。
除了合理接纳原则,戴维森又认为要理解言语,需要一种把句子和真值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也就是知道句子为真的时候意味着是那么,存在的是什么事物。要理解言语的意义,首先必须具备这种真值理论。当我们知道对方认为某个句子为真,同时我们就知道它具有什么信念和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说知道把什么命题态度归属于他。“总而言之,我的论点是我们应当把意义和信念看做同一个理论的两个相互斜街的构成物” 因此,这种真值理论就是意义理论。戴维森把约定T理论作为这种意义理论的形式表征,他认为T理论简洁明了,容易把握,同时又可以解释一些传统难题。戴维森在塔斯基T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指派真值条件就可以将真之概念说明人类的信念和活动。总之,戴维森是将塔斯基的真之理论的形式和结构纳入到人的信念和行为的分析中去。语词、意义、信念等命题态度是我们在解释对方时产生的构想,正是这些构想使得我们可以理解对方的言语和行为。
二、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心灵哲学
许多解释者会运用和自己的宽容原则和真之理论对同一句话做出不同的解释,这种解释甚至可能相互对立,这就是所谓解释的不确定性。“因为存在着许多不同、但同样可接受的解释行为主体的方法,因此如果愿意的話,我们可把它称为解释的不确定性。” 由此出发,戴维森认为我们关于心灵的认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状态的反应,对他人进行解释产生的信念是我们为了解释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根本不存在客观有效的心灵状态。我们在解释他人所产生的信念,并非是关于他人的陈述句,而只是归属语句,是我们自身把命题态度归属于他人的。我们是先存有一种解释理论,然后将这些用来解释人的各种状态,并将命题态度归属给他人。心灵并非是实体性的进化而来,而是根据人的需要自我设定的,心灵是我们为了解释人的行为而归属给人的,并非是我们现有命题态度而后产生对他们的认识。他用地球经纬度作比喻,认为就像我们利用自身构想的经纬度来理解地球一样,我们关于他人信念的所做的解释也是构想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解释理论,因此我们可以把对方言语和行为的意义与真值条件结合起来,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把什么解释归之于他人,这样对他人的信念的认知完全归之于我们对它所做的解释。正是通过展现解释的不确定性原则,戴维森得出了心灵本身不存在,而只是我们的解释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结论。
戴维森还探讨了我们对心灵认知产生错误的原因。他认为,我们平常认为心灵存在的错误看法是错误的概念化的产物,它来自于民间心理学。所谓民间,指的是在民间流行的,为广大民众认可和接受的,民间心理学是在原始灵魂观念的基础上得到普通民众广泛认可的关于心理的内容、原则的常识性理论。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中,是形成二元论心灵哲学的重要根基。正常的人,无论是否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都会对心理概念进行分类和归属,都会用语言对心理概念进行描述,比如,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我相信”、“我想要”、“我希望”这样的词语。戴维森认为,民间心理学把心灵提升为自然类型概念,把心灵看做是和身体一样真实存在的东西是不正确的,真正存在的是言语行为的倾向。
参考文献:
[1]Davidson.Reality without Reference ,in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 222-223页
[2]Davidson.Reality without Reference ,in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