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物流作为基础服务行业,近年来在技术的带动下发展迅猛,形成了融“物联网+物流”“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等高科技产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物流人才培养如何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难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模式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模式;实践对策
引言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物流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物流改变了现代物流业的运营模式,成了物流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这使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有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关概述
社会经济发展中,我国经济增速度明显加快,线上交易的普及带动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但是受经济增长速度、线上交易额度的持续上升,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明显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不断凸显,而在当前时期,高校培养、企业培训是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然而在高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时,受师资水平、学生实践场所等因素影响,学生所具备的物流知识技能、物流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更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物流管理知识的运用,并以技能型的人才为基本教学目标。除此之外,经济发展中,物流行业运行模式产生较大改变,信息化、计算机、智能化技术在物流行业的融合,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提出更多要求。为此,高校只有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为我国物流行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人才缺乏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企业在智慧化物流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这使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更加快速,实现了区域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发生了转变。要实现现代物流的发展,就要求有充足的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和精细化物流流程设计人才。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发生了较大的迁移,这就使高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时也应该从时代的新特征出发,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来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给现代物流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在当前时期,由于高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晚,使得部分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自身理论体系尚未完善,整体师资力量薄弱。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深度不足,容易弱化学生对物流管理知识的探究兴趣同时在教师无法准确分析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物流管理专就业形势时,学生对知识的实践与应用会受到限制,不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模式实践对策研究
(一)采用“三融合”教学管理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是教工与学工管理融合,主要的做法是每周固定的教研室由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加,打破以往教工、学工不交叉的惯例,在会议上专任教师和辅导员能充分沟通交流学生情况,总结问题所在,齐心协力、同抓共管,保障学生管理的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素质提升与知识技能培养相融合。增加礼仪教育,将课堂礼仪作为专业教育的常态化工作主抓;分级分配任课教师并突出重点抓,大一分配高职称和骨干教师,严抓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二由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主抓技术技能培养,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大三由专业负责人主抓实习与就业;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岗位和职业素养。三是产教融合。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四个实训基地,以“车间课堂双导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三年内,将下企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大三重点邀请龙头企业进校专场招聘,连续三年邀请顺丰、京东、美宜佳、DHL、银雁等企业入校直接对口招聘,保障了学生实现“入门-入行-入职”,并且毕业就能高质量就业。
(二)需要通过深挖教材等渠道获取思政元素
物流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应研究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专业课堂,让课程思政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1+1大于2”的教学效果,实现育人先育德,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专业课教师常常不知从哪个角度去挖掘思政元素,但是经过团队的认真研讨,与校内外同行的交流,以及学校提供的各种有效资源和培训,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首先,认真研读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多途径、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其次,在教学中讲解时下的经典案例,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再次,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专家的引导和与基层业务主干的深入交流,获取企业中课程思政的核心元素。这样不仅实用有用,而且还为学生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利用各种方式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因材施教,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批评引导,对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从不同角度加以肯定、认可和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客户,更能让他们在实操中真正体会到顾客的要求和想法,对于员工的失误是一次,但对于这个顾客就是100%的损失,所以让学生切身体会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和培养。如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服务理念,会比单纯的讲授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三)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要和企业共同来构建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加实用的物流管理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技能。学校要主动和企业合作,共同探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课程,引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共同确定专业课程的标准,真正从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出发来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资格标准和用人需求标准。学校和企业还应该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并结合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来确定教材的内容引入一些真实的现代物流发展的案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物流行业人才培养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对提升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推动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在物流管理專业教学实践中,应持续创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更为专业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雷丽.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模式实践研究[J].品牌与标准化,2019 (05):89-91.
[2]刘靖,刘晓娜.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0(17):111-112.
[3]张颖,王江峰,荆怀芳,王莹.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育培养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19,50(07):276-277.
[4]吴晓兵,李眩.现代物流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2):44-46+54.
[5]李怀湘.现代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3(05):25-29.
关键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模式;实践对策
引言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物流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物流改变了现代物流业的运营模式,成了物流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这使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有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关概述
社会经济发展中,我国经济增速度明显加快,线上交易的普及带动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但是受经济增长速度、线上交易额度的持续上升,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明显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不断凸显,而在当前时期,高校培养、企业培训是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然而在高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时,受师资水平、学生实践场所等因素影响,学生所具备的物流知识技能、物流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更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物流管理知识的运用,并以技能型的人才为基本教学目标。除此之外,经济发展中,物流行业运行模式产生较大改变,信息化、计算机、智能化技术在物流行业的融合,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提出更多要求。为此,高校只有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为我国物流行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人才缺乏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企业在智慧化物流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这使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更加快速,实现了区域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发生了转变。要实现现代物流的发展,就要求有充足的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和精细化物流流程设计人才。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发生了较大的迁移,这就使高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时也应该从时代的新特征出发,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来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给现代物流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在当前时期,由于高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晚,使得部分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自身理论体系尚未完善,整体师资力量薄弱。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深度不足,容易弱化学生对物流管理知识的探究兴趣同时在教师无法准确分析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物流管理专就业形势时,学生对知识的实践与应用会受到限制,不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模式实践对策研究
(一)采用“三融合”教学管理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是教工与学工管理融合,主要的做法是每周固定的教研室由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加,打破以往教工、学工不交叉的惯例,在会议上专任教师和辅导员能充分沟通交流学生情况,总结问题所在,齐心协力、同抓共管,保障学生管理的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素质提升与知识技能培养相融合。增加礼仪教育,将课堂礼仪作为专业教育的常态化工作主抓;分级分配任课教师并突出重点抓,大一分配高职称和骨干教师,严抓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二由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主抓技术技能培养,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大三由专业负责人主抓实习与就业;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岗位和职业素养。三是产教融合。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四个实训基地,以“车间课堂双导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三年内,将下企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大三重点邀请龙头企业进校专场招聘,连续三年邀请顺丰、京东、美宜佳、DHL、银雁等企业入校直接对口招聘,保障了学生实现“入门-入行-入职”,并且毕业就能高质量就业。
(二)需要通过深挖教材等渠道获取思政元素
物流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应研究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专业课堂,让课程思政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1+1大于2”的教学效果,实现育人先育德,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专业课教师常常不知从哪个角度去挖掘思政元素,但是经过团队的认真研讨,与校内外同行的交流,以及学校提供的各种有效资源和培训,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首先,认真研读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多途径、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其次,在教学中讲解时下的经典案例,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再次,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专家的引导和与基层业务主干的深入交流,获取企业中课程思政的核心元素。这样不仅实用有用,而且还为学生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利用各种方式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因材施教,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批评引导,对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从不同角度加以肯定、认可和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客户,更能让他们在实操中真正体会到顾客的要求和想法,对于员工的失误是一次,但对于这个顾客就是100%的损失,所以让学生切身体会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和培养。如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服务理念,会比单纯的讲授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三)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要和企业共同来构建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加实用的物流管理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技能。学校要主动和企业合作,共同探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课程,引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共同确定专业课程的标准,真正从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出发来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资格标准和用人需求标准。学校和企业还应该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并结合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来确定教材的内容引入一些真实的现代物流发展的案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物流行业人才培养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对提升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推动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在物流管理專业教学实践中,应持续创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更为专业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雷丽.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模式实践研究[J].品牌与标准化,2019 (05):89-91.
[2]刘靖,刘晓娜.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0(17):111-112.
[3]张颖,王江峰,荆怀芳,王莹.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育培养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19,50(07):276-277.
[4]吴晓兵,李眩.现代物流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2):44-46+54.
[5]李怀湘.现代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3(05):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