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间,面对纷繁的世界,如何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德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学生德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并对中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如何开展中学生德育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
关键字:德育 中学生 主体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规范的简单灌输与行为约束,将个体或学生看作一个被动接受的消费客体,学生成了单方面的被教育、被塑造与被改造的对象。这种“客观性德育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盲目服从,被动接受,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没有主动性和主体性。在改革开放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使命不是造就传统的机械模仿者,而是它的批判继承者,更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所以,现在的德育教育应注重学生德育主体的培养和发展。
一、 确立主体意识
现代德育教育呼唤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将目光从单纯德育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德育主体的培养和发展上来。德育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既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使每个主体在德育素质方面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努力扮好“导师的角色”,“导而弗牵”。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答案的,教师不讲;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适当给予启发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其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未知而可求”的境界,让学生质疑问难,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中发展自己的德育素质,在多角度、多方位思维中提高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教师还要有前瞻力,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学力量,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把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不断超越原有的道德发展水平。
二、 发挥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中教师常以道德法官的角色来审视学生,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道德情感、道德思想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学生往往靠揣摩教师的意图来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而教师的观点常常与现实不符甚至相左,于是学生很迷茫,主体性被压抑或限制,主体地位未能真正确立。这是当前德育教育质量不高、收效欠佳的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当前,在德育教育中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摒弃道德法官的意识,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人,建立一种平等、坦诚、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要平等地交流思想,交流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源作用,以情感人,用自己的道德情感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在强烈的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熏陶。
2.强化主体实践。传统的德育目标过高,离现实生活较远,是造成德育教育实效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教育,一定要走开放式的发展道路,根植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根植于受教育者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德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方向,使之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过去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一直讳言“利”。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利”又是绕不开的话题,学生对“利”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对“利”的问题也很敏感。对“利”应教育学生从五个层次上来把握:第一层次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第二层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三层次是“公私兼顾,发展了集体,成就了自己”;第四层次是“损人利己”:第五层次是“害人害己”。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到,第三层次是对人的最基本要求,也即做人的底线,要让学生感受到,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就是要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同时要鼓励学生应当有高标准,争取达到第一层次或第二层次。在德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气,坚决反对和抵制“损人利己”、“害人害己”的不正当逐利行为。在目前情况下,向学生传授市场道德价值观时,有必要向他们传播更高尚的人类奉献精神。教育教学中,也不应回避现实中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假冒偽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应当在承认现实、阐明现实、分析现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学生在面对纷繁的世界、多元价值冲突时,就能单独进行主体道德判断和选择,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免疫力”。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以科学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21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德育是一个永恒的主体,它关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和发展。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不仅是力量规律性的自然释放,教育更应触及人的灵魂,只有触及到灵魂的教育才是最有效最深刻的教育”。同样,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教育,才是真正的德育教育。
关键字:德育 中学生 主体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规范的简单灌输与行为约束,将个体或学生看作一个被动接受的消费客体,学生成了单方面的被教育、被塑造与被改造的对象。这种“客观性德育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盲目服从,被动接受,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没有主动性和主体性。在改革开放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使命不是造就传统的机械模仿者,而是它的批判继承者,更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所以,现在的德育教育应注重学生德育主体的培养和发展。
一、 确立主体意识
现代德育教育呼唤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将目光从单纯德育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德育主体的培养和发展上来。德育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既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使每个主体在德育素质方面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努力扮好“导师的角色”,“导而弗牵”。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答案的,教师不讲;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适当给予启发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其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未知而可求”的境界,让学生质疑问难,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中发展自己的德育素质,在多角度、多方位思维中提高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教师还要有前瞻力,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学力量,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把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不断超越原有的道德发展水平。
二、 发挥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中教师常以道德法官的角色来审视学生,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道德情感、道德思想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学生往往靠揣摩教师的意图来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而教师的观点常常与现实不符甚至相左,于是学生很迷茫,主体性被压抑或限制,主体地位未能真正确立。这是当前德育教育质量不高、收效欠佳的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当前,在德育教育中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摒弃道德法官的意识,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人,建立一种平等、坦诚、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要平等地交流思想,交流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源作用,以情感人,用自己的道德情感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在强烈的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熏陶。
2.强化主体实践。传统的德育目标过高,离现实生活较远,是造成德育教育实效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教育,一定要走开放式的发展道路,根植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根植于受教育者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德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方向,使之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过去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一直讳言“利”。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利”又是绕不开的话题,学生对“利”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对“利”的问题也很敏感。对“利”应教育学生从五个层次上来把握:第一层次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第二层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三层次是“公私兼顾,发展了集体,成就了自己”;第四层次是“损人利己”:第五层次是“害人害己”。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到,第三层次是对人的最基本要求,也即做人的底线,要让学生感受到,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就是要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同时要鼓励学生应当有高标准,争取达到第一层次或第二层次。在德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气,坚决反对和抵制“损人利己”、“害人害己”的不正当逐利行为。在目前情况下,向学生传授市场道德价值观时,有必要向他们传播更高尚的人类奉献精神。教育教学中,也不应回避现实中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假冒偽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应当在承认现实、阐明现实、分析现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学生在面对纷繁的世界、多元价值冲突时,就能单独进行主体道德判断和选择,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免疫力”。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以科学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21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德育是一个永恒的主体,它关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和发展。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不仅是力量规律性的自然释放,教育更应触及人的灵魂,只有触及到灵魂的教育才是最有效最深刻的教育”。同样,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教育,才是真正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