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的生活、问题情境、知识规律方面为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从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 民主 激励 诱发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先让学生爱上学数学,其实就是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效的。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常言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就是强调了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看到,学生能否取得好的成绩,是与教师的期望相一致的。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期望效应”,实际上就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其成长,学生才会对教师有好感,并喜欢所教学科,努力取得成绩“回报”教师的爱。
2.正确评价学生。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历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4、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授课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今学生特点是好奇,好新,好趣,教育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塑造新型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缚,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会使课堂缺少几分吸引力。当今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解与练习结合,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技巧,逐渐步入“我要学”的佳境。
5、精心设问,诱发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经过学生推想,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这样既使学生弄清了公式的由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索能力。
再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一上课我便提出一个问题:“谁能不上树可以量得树高?不过河可以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便议论纷纷,情趣十分高涨,但都没想出办法来。于是我便趁机宣布:“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由于他们都急于想知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聚精会神,积极思维,个个动脑筋,人人争发言,学得很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 民主 激励 诱发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先让学生爱上学数学,其实就是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效的。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常言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就是强调了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看到,学生能否取得好的成绩,是与教师的期望相一致的。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期望效应”,实际上就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其成长,学生才会对教师有好感,并喜欢所教学科,努力取得成绩“回报”教师的爱。
2.正确评价学生。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历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4、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授课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今学生特点是好奇,好新,好趣,教育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塑造新型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缚,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会使课堂缺少几分吸引力。当今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解与练习结合,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技巧,逐渐步入“我要学”的佳境。
5、精心设问,诱发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经过学生推想,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这样既使学生弄清了公式的由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索能力。
再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一上课我便提出一个问题:“谁能不上树可以量得树高?不过河可以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便议论纷纷,情趣十分高涨,但都没想出办法来。于是我便趁机宣布:“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由于他们都急于想知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聚精会神,积极思维,个个动脑筋,人人争发言,学得很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