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一年多前离开戴尔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总部,改为坐镇亚洲以来,史蒂夫·菲利斯(Steve Felice)身上的压力就越多越大。
史蒂夫·菲利斯压力来自好几个方面,首先,就在他来亚洲赴任的时候,老对手惠普换上了新CEO马克·赫德。与前任CEO菲奥莉娜不同,赫德与AMD大胆合作,同时在渠道方面也不拘一格,使惠普电脑相比于戴尔电脑的成本与渠道劣势急剧缩小,不仅扼制了下滑势头,还从戴尔手中抢回一点市场份额。
除了一个刚刚苏醒,大力收拾失地的老对手惠普,史蒂夫·菲利斯在亚洲还必须面对一个规模壮大,跑马圈地的新对手联想。就在史蒂夫·菲利斯到任不久,联想成功并购IBM的个人电脑部门,不仅一下子在电脑厂商排名从第10位跃居第3位,还大大缩短了与戴尔的技术与品牌差距。
联想的战略是从中国走向亚洲,进而走向世界,因为中国是联想的根据地,亚洲市场都在家门口。而戴尔的战略是要保持全球优势,必保亚洲,因为亚洲是戴尔增长最快的市场,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年前,亚洲市场还只占戴尔总收入的12%,现在已经占到14%,今年第—二季度更是增长17%。2003年,戴尔在亚洲的销售总额只有40亿美元,2006年底,有可能达到80亿美元,三年翻一番,这是当今的戴尔在欧美市场不敢奢求的。
史蒂夫·菲利斯从戴尔CEO罗林斯及董事长戴尔手中接过的重任之一,就是坐镇亚洲,看住联想。但这个任务正因为内忧外患而变得日益艰巨。
内忧首先来自戴尔总部,自去年以来,一向干净的戴尔被SEC怀疑其财务报告程序有污,美国司法部门随后也介入调查。直到今年9月,戴尔也未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同时,戴尔的笔记本电脑还发生了电池不合格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戴尔的品牌形象。
更重要的,因为戴尔的业绩相比惠普和联想显得暗然失色,创始人兼董事长戴尔,以及CEO罗林斯都开始怀疑曾经所向披靡的戴尔直销模式,准备试水所谓的戴尔2.0。
戴尔与罗林斯的不自信会以各种渠道感染史蒂夫·菲利斯,史蒂夫·菲利斯意志坚定,对戴尔“忠贞不二”,但其他人未必。再加上走在扩张路上的联想急需人才,于是戴尔,高管的倒戈现象这一年多来接连不断。
自赴任以来,仅史蒂夫·菲利斯身边就先后有五位高管转投联想,个个都称得上他的左膀右臂,尤其是曾与他一起主管亚太区的威廉(William Amelio)也于去年12月投奔联想。
不出所料,威廉“弃暗投明”时不仅带走了一批自己的贴身部下,还在整个戴尔亚洲区引发一股高管出走效应。戴尔新加坡副总裁格里(Gerry Smith)、戴尔中国区总裁大卫(David Miller),以及戴尔日本的负责人Sotaro Amano,如今全部效力联想。
这么多人出走,确实出乎史蒂夫·菲利斯的预料,痛心之余,他只能安慰自己说:“这正好说明联想没有戴尔人才多,说明他们没有戴尔成熟。走的这些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要用心栽培,戴尔很快就能从内部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高管的出走给史蒂夫·菲利斯带来的压力不太算大,而且与他的职责关系不算太大,但市场份额的落差就不同了。
在美国,戴尔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惠普也只能保住第二,联想更是刚刚起步,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亚洲市场,在史蒂夫·菲利斯本人负责的地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整个亚太市场(除了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其余从韩国、印尼、印度到新西兰,中国都算上),联想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位居第一,惠普以12%保持第二,戴尔只能以9.5%屈居第三,
当然,联想的第一主要归功于中国市场,中国是联想的老家,在中国,联想的市场份额达到三分之一。如果抛开中国,联想在亚洲的市场份额只有6.2%,排名第四。
让史蒂夫·菲利斯感到安慰的还不止这一点。戴尔在亚洲各主要国家,从日本到中国,从印度到澳大利亚,都是盈利的,而联想除了在中国市场盈利丰厚之外,在其它地方大多不怎么赚钱。
但这反过来又是让史蒂夫·菲利斯感到有压力的地方,因为联想既然不赚钱也要与戴尔争夺亚洲市场,这恰恰显示出其全球扩张的野心与决心。
最近,联想又在戴尔最早的亚洲总部新加坡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在彰显联想全球战略与长远眼光的同时,也将战书下到了史蒂夫·菲利斯的家门口。
《商业周刊》:面对咄咄逼人的联想与老来俏的惠普,史蒂夫·菲利斯真想反攻,但他犹豫不决,无所适从,因为同样的症状也正困扰着戴尔董事长与CEO。
《竞争力》:联想与戴尔作为同质的竞争对手,互有攻守,其争夺一定会不断升级,最初是成本战、渠道战,如今是人才战、布局战,将来势必还有创新战,直到一方败退,或者双方构成寡头垄断。
史蒂夫·菲利斯压力来自好几个方面,首先,就在他来亚洲赴任的时候,老对手惠普换上了新CEO马克·赫德。与前任CEO菲奥莉娜不同,赫德与AMD大胆合作,同时在渠道方面也不拘一格,使惠普电脑相比于戴尔电脑的成本与渠道劣势急剧缩小,不仅扼制了下滑势头,还从戴尔手中抢回一点市场份额。
除了一个刚刚苏醒,大力收拾失地的老对手惠普,史蒂夫·菲利斯在亚洲还必须面对一个规模壮大,跑马圈地的新对手联想。就在史蒂夫·菲利斯到任不久,联想成功并购IBM的个人电脑部门,不仅一下子在电脑厂商排名从第10位跃居第3位,还大大缩短了与戴尔的技术与品牌差距。
联想的战略是从中国走向亚洲,进而走向世界,因为中国是联想的根据地,亚洲市场都在家门口。而戴尔的战略是要保持全球优势,必保亚洲,因为亚洲是戴尔增长最快的市场,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年前,亚洲市场还只占戴尔总收入的12%,现在已经占到14%,今年第—二季度更是增长17%。2003年,戴尔在亚洲的销售总额只有40亿美元,2006年底,有可能达到80亿美元,三年翻一番,这是当今的戴尔在欧美市场不敢奢求的。
史蒂夫·菲利斯从戴尔CEO罗林斯及董事长戴尔手中接过的重任之一,就是坐镇亚洲,看住联想。但这个任务正因为内忧外患而变得日益艰巨。
内忧首先来自戴尔总部,自去年以来,一向干净的戴尔被SEC怀疑其财务报告程序有污,美国司法部门随后也介入调查。直到今年9月,戴尔也未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同时,戴尔的笔记本电脑还发生了电池不合格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戴尔的品牌形象。
更重要的,因为戴尔的业绩相比惠普和联想显得暗然失色,创始人兼董事长戴尔,以及CEO罗林斯都开始怀疑曾经所向披靡的戴尔直销模式,准备试水所谓的戴尔2.0。
戴尔与罗林斯的不自信会以各种渠道感染史蒂夫·菲利斯,史蒂夫·菲利斯意志坚定,对戴尔“忠贞不二”,但其他人未必。再加上走在扩张路上的联想急需人才,于是戴尔,高管的倒戈现象这一年多来接连不断。
自赴任以来,仅史蒂夫·菲利斯身边就先后有五位高管转投联想,个个都称得上他的左膀右臂,尤其是曾与他一起主管亚太区的威廉(William Amelio)也于去年12月投奔联想。
不出所料,威廉“弃暗投明”时不仅带走了一批自己的贴身部下,还在整个戴尔亚洲区引发一股高管出走效应。戴尔新加坡副总裁格里(Gerry Smith)、戴尔中国区总裁大卫(David Miller),以及戴尔日本的负责人Sotaro Amano,如今全部效力联想。
这么多人出走,确实出乎史蒂夫·菲利斯的预料,痛心之余,他只能安慰自己说:“这正好说明联想没有戴尔人才多,说明他们没有戴尔成熟。走的这些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要用心栽培,戴尔很快就能从内部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高管的出走给史蒂夫·菲利斯带来的压力不太算大,而且与他的职责关系不算太大,但市场份额的落差就不同了。
在美国,戴尔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惠普也只能保住第二,联想更是刚刚起步,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亚洲市场,在史蒂夫·菲利斯本人负责的地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整个亚太市场(除了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其余从韩国、印尼、印度到新西兰,中国都算上),联想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位居第一,惠普以12%保持第二,戴尔只能以9.5%屈居第三,
当然,联想的第一主要归功于中国市场,中国是联想的老家,在中国,联想的市场份额达到三分之一。如果抛开中国,联想在亚洲的市场份额只有6.2%,排名第四。
让史蒂夫·菲利斯感到安慰的还不止这一点。戴尔在亚洲各主要国家,从日本到中国,从印度到澳大利亚,都是盈利的,而联想除了在中国市场盈利丰厚之外,在其它地方大多不怎么赚钱。
但这反过来又是让史蒂夫·菲利斯感到有压力的地方,因为联想既然不赚钱也要与戴尔争夺亚洲市场,这恰恰显示出其全球扩张的野心与决心。
最近,联想又在戴尔最早的亚洲总部新加坡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在彰显联想全球战略与长远眼光的同时,也将战书下到了史蒂夫·菲利斯的家门口。
《商业周刊》:面对咄咄逼人的联想与老来俏的惠普,史蒂夫·菲利斯真想反攻,但他犹豫不决,无所适从,因为同样的症状也正困扰着戴尔董事长与CEO。
《竞争力》:联想与戴尔作为同质的竞争对手,互有攻守,其争夺一定会不断升级,最初是成本战、渠道战,如今是人才战、布局战,将来势必还有创新战,直到一方败退,或者双方构成寡头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