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场上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军事技术。以下是军事史学家评出的二点石成金改变了战争面貌和决定过历史进程的军事技术,其间历史跨越了整整4000年。
1 全球定位系统
美国国防部研制的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迄今为止已发射了24颗卫星。任何使用卫星接收器的人都可以据此确定自己的具体方位。在战场上,携带GPS接收器的士兵可以在漆黑一片的环境下前进。在陌生的地区,即使没有地图,他们也不会迷失方向。如果遭遇敌军,他们还可以记下敌军的方位,即具体经度、纬度和高度,并将这些数据发送给指挥部。这种可立即锁定敌军方位的能力无疑对战争会产生重要影响。GPS还能保证空中打击的精确性,将附带损伤和平民伤亡降至最低。
2 间谍卫星
冷战期间,美国启动了所谓的“发现者”间谍卫星计划,监视前苏联制造导弹的速度以及部署情况。第一颗携带照相机的卫星——“发现者”4号间谍卫星于1959年发射升空,但未能进入预定轨道。1960年,“发现者”14号最终进入轨道并传出照片。对于阻止将冷战演变为“热战”,间谍卫星功不可没,因为它们让敌对双方自信地认为能够洞察对方的一举一动。当然,现代间谍卫星所能做的绝不仅仅是拍照,它们还能够获取电话、无线电和网络信号。
3 核武器
核武器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怕武器,也是第一类虽然被发明出来但所有人都认定不应被使用的武器。迄今为止,人类只动用过两次核武器。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枚原子弹。一枚以铀作为核裂变材料,裂变产生的冲击波、火球和核辐射让整个广岛变成了一个人间地狱,共造成9万人丧生;另一枚以钚作为核裂变材料,最终导致长崎3.5万人死于非命。自那以后,世界上一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武器的威慑力量。
4 微波雷达
1935年,一篇科学论文对雷达技术进行了阐述,将其称之为通过固体反射无线电波或微波寻找敌军的一种手段。1939年,英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雷达系统,负责对天空进行监视。雷达同样让海战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机载雷达能让潜艇无处遁藏。由于雷达“视力”超群,双方都必须谨慎小心,因为防卫一方随时可以转变为攻击一方。
5 无线电
在无线电出现前,指挥官利用通信兵、骑兵、旗语甚至鸽子传递信息来控制和指挥大部队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舰艇上使用了世界第一个军用无线电装置——无线电发报机,无需借助线路就能实现地面站与海洋之间的信息传送,但敌方人员能够快速进行拦截并破解密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短波无线电广泛用于飞机、坦克和战舰上,帮助陆海空三军实现远距离通信。德军曾借助无线电技术让闪电战取得空前成功。
6 飞机
在1911年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意大利最先将飞机用于军事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奥匈帝国、法国和英国均建立了空军,飞机数量达到数百架。这些国家首先派遣飞机侦察敌情,而后派遣战斗机摧毁敌间谍机,最后出动轰炸机攻击敌方城市和军队。随着飞机的出现,“战场”二字的含义随之发生变化,除了从陆上和海上发动进攻外,从空中下手成为另一个选择,还能大大减少地面部队伤亡。
7 内燃机
没有内燃机参与的战争将是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在陆上,我们将再也看不到坦克或者补给卡车的身影;在空中,我们也不会遭遇飞机、导弹;在海洋,我们将难觅潜艇踪迹。内燃机的出现改变了战争进展速度,同时也扩大了作战规模和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让马拉货车让位于补给卡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坦克每天最高可前进近100千米;最先出现的一种弹道导弹——德国的V-2大大加速了战争进程,能够在5分钟之内摧毁322千米外的目标。
8 膛线枪管
19世纪,有膛线的步枪得到普及,枪管内部采用螺旋形凹槽结构。在膛线的作用下,子弹能够在枪管内发生旋转,直线飞行距离可达到数百码,大大提高了远程射击的命中率。在此之前的步枪采用的是滑膛枪管,子弹会朝着任何一个方向飞。如果不能靠近敌人,则很难将其击中。除了让陆战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外,膛线枪管也改变了海战的面貌,让舰炮射程和精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9 火药
中国人在公元800年左右发明了火药。火药是炼丹家炼制长生不老药时的一项意外收获,它的出现纯属偶然,但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建有3层城墙,当时任何攻城设备都不能撼动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穆罕默德二世统帅的奥斯曼土耳其军团将长8米的火炮开到城墙下,火炮喷射的巨大弹丸撕裂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随着拜占庭帝国覆灭和中世纪战争结束,一个时代也最终宣告结束。
10 战车
形象地说,战车就是古代战争中的坦克,它们是战场上出现的第一种可移动装备,它们的出现让战争发生革命性变化。第一批战车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但它们的行进速度异常缓慢并且非常笨重,只能使用公牛牵引。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战车已发生显著变化,不但减少了重量同时也安装了辐条轮子。当时出现的最顶级的战车重量非常轻,御者甚至能够将它举过头顶。随着战马和弓箭手的引入,战车真正成为一台快速行进的作战机器。
责任编辑 庞云
1 全球定位系统
美国国防部研制的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迄今为止已发射了24颗卫星。任何使用卫星接收器的人都可以据此确定自己的具体方位。在战场上,携带GPS接收器的士兵可以在漆黑一片的环境下前进。在陌生的地区,即使没有地图,他们也不会迷失方向。如果遭遇敌军,他们还可以记下敌军的方位,即具体经度、纬度和高度,并将这些数据发送给指挥部。这种可立即锁定敌军方位的能力无疑对战争会产生重要影响。GPS还能保证空中打击的精确性,将附带损伤和平民伤亡降至最低。
2 间谍卫星
冷战期间,美国启动了所谓的“发现者”间谍卫星计划,监视前苏联制造导弹的速度以及部署情况。第一颗携带照相机的卫星——“发现者”4号间谍卫星于1959年发射升空,但未能进入预定轨道。1960年,“发现者”14号最终进入轨道并传出照片。对于阻止将冷战演变为“热战”,间谍卫星功不可没,因为它们让敌对双方自信地认为能够洞察对方的一举一动。当然,现代间谍卫星所能做的绝不仅仅是拍照,它们还能够获取电话、无线电和网络信号。
3 核武器
核武器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怕武器,也是第一类虽然被发明出来但所有人都认定不应被使用的武器。迄今为止,人类只动用过两次核武器。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枚原子弹。一枚以铀作为核裂变材料,裂变产生的冲击波、火球和核辐射让整个广岛变成了一个人间地狱,共造成9万人丧生;另一枚以钚作为核裂变材料,最终导致长崎3.5万人死于非命。自那以后,世界上一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武器的威慑力量。
4 微波雷达
1935年,一篇科学论文对雷达技术进行了阐述,将其称之为通过固体反射无线电波或微波寻找敌军的一种手段。1939年,英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雷达系统,负责对天空进行监视。雷达同样让海战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机载雷达能让潜艇无处遁藏。由于雷达“视力”超群,双方都必须谨慎小心,因为防卫一方随时可以转变为攻击一方。
5 无线电
在无线电出现前,指挥官利用通信兵、骑兵、旗语甚至鸽子传递信息来控制和指挥大部队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舰艇上使用了世界第一个军用无线电装置——无线电发报机,无需借助线路就能实现地面站与海洋之间的信息传送,但敌方人员能够快速进行拦截并破解密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短波无线电广泛用于飞机、坦克和战舰上,帮助陆海空三军实现远距离通信。德军曾借助无线电技术让闪电战取得空前成功。
6 飞机
在1911年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意大利最先将飞机用于军事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奥匈帝国、法国和英国均建立了空军,飞机数量达到数百架。这些国家首先派遣飞机侦察敌情,而后派遣战斗机摧毁敌间谍机,最后出动轰炸机攻击敌方城市和军队。随着飞机的出现,“战场”二字的含义随之发生变化,除了从陆上和海上发动进攻外,从空中下手成为另一个选择,还能大大减少地面部队伤亡。
7 内燃机
没有内燃机参与的战争将是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在陆上,我们将再也看不到坦克或者补给卡车的身影;在空中,我们也不会遭遇飞机、导弹;在海洋,我们将难觅潜艇踪迹。内燃机的出现改变了战争进展速度,同时也扩大了作战规模和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让马拉货车让位于补给卡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坦克每天最高可前进近100千米;最先出现的一种弹道导弹——德国的V-2大大加速了战争进程,能够在5分钟之内摧毁322千米外的目标。
8 膛线枪管
19世纪,有膛线的步枪得到普及,枪管内部采用螺旋形凹槽结构。在膛线的作用下,子弹能够在枪管内发生旋转,直线飞行距离可达到数百码,大大提高了远程射击的命中率。在此之前的步枪采用的是滑膛枪管,子弹会朝着任何一个方向飞。如果不能靠近敌人,则很难将其击中。除了让陆战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外,膛线枪管也改变了海战的面貌,让舰炮射程和精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9 火药
中国人在公元800年左右发明了火药。火药是炼丹家炼制长生不老药时的一项意外收获,它的出现纯属偶然,但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建有3层城墙,当时任何攻城设备都不能撼动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穆罕默德二世统帅的奥斯曼土耳其军团将长8米的火炮开到城墙下,火炮喷射的巨大弹丸撕裂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随着拜占庭帝国覆灭和中世纪战争结束,一个时代也最终宣告结束。
10 战车
形象地说,战车就是古代战争中的坦克,它们是战场上出现的第一种可移动装备,它们的出现让战争发生革命性变化。第一批战车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但它们的行进速度异常缓慢并且非常笨重,只能使用公牛牵引。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战车已发生显著变化,不但减少了重量同时也安装了辐条轮子。当时出现的最顶级的战车重量非常轻,御者甚至能够将它举过头顶。随着战马和弓箭手的引入,战车真正成为一台快速行进的作战机器。
责任编辑 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