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信息化水平决定国家竞争力。正是在这样的意识下,一些先知先觉的国家开始逐步实现国家信息社会蓝图。从本周开始,本报将推出“信息社会惊奇”系列报道,逐一介绍韩国、芬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信息化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其他国家的信息化经验,将为我们提供全新的思考角度。
从韩国首尔市区到郊区的NHN公司参观需要一个小时。大巴在高速公路上穿行,来自全球的9名外国记者却没有感到丝毫的不耐烦。他们各自在笔记本电脑上忙碌着: 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小朴往报社发了上午采访的稿件,而且马上查到了她昨天发的稿子的网上点击率; 来自美国的自由撰稿人Peter在看网上最新的视频短片……
这些记者使用的是韩国的WiBro(Wireless broadband)技术,即使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高速上网。记者有幸和其他国家的记者一起体验了WiBro。作为亚洲新兴的国家,韩国是信息化的“急先锋”。作为宽带普及最快的国家之一,韩国采用了“自上而下”信息化策略,效果显著。其信息化的经验也值得业界思考。
政府主导
工作人员在墙上的投影大屏幕前面摆摆手,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现任韩国信息和通信部(MIC)部长Rho Jun-hyong的头像,他热情洋溢地说:“欢迎大家到未来的韩国社会来!”,然后介绍了未来韩国信息社会的蓝图。
这是记者在韩国参观“the Ubiquitous Dream Hall”的开头一幕。“the Ubiquitous Dream Hall”是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力推的未来的“U-korea”(U-biquitous Korea)的缩影。这个模拟未来“U-社会”让记者体验了在起居室、厨房、办公室、商场以及娱乐场所等场合的数字生活。
在“the Ubiquitous Dream Hall”里,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视频与医生交流病情;可以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来实现对家庭设施的远距离操作,如开门关门、开灯关灯、开启燃气灶、调整室温、在孩子们回家后调控家庭的安全系统等; 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主人的指令显示出当天的温度、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线等等。
“U-korea”战略是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前部长陈大济(Chin Dae-je)2004年提出并主导推行的国家信息化战略,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在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中,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为了实现“U-korea”计划,韩国选择了实现计划的技术路线——IT839战略。“IT839战略”指的是,把培育8项通信广播服务、3个先进基础设施(网络)和9个IT新增长引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IT战略。
2004年推出之时,这8项通信广播服务,包括无线宽带服务(WiBro)、数字多媒体广播服务(DMB)、家庭网络服务、远程信息处理服务(Telematics)、无线射频识别服务(RFID)、W-CDMA服务、地面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电话(VoIP);3个基础设施,包括BcN、U-传感器网络以及IPv6;9个IT新增长引擎,是指增强下一代移动电信、家庭网络和数字电视等9种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
2006年2月,韩国政府把“IT839战略”进行了调整: 取消了VoIP(网络电话); 把DMB和Telematics合并成DMB/DTV Service; 把BcN和IPv6合并为BcN; 增加了Broadband Convergence、IT Service、Soft Infraware等项目。
过去的10年内,韩国政府斥资数十亿美元,使其成为全球有线及无线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现今韩国3/4的家庭都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80%的人在使用手机。预计到2010年,韩国政府和私人公司在这一计划上的投资将达到700亿美元。
“在路上”的宽带
记者到达韩国首尔的第二天,韩国两大移动运营商之一韩国电信KT公司给记者的笔记本电脑装上了WiBro (Wireless broadband,韩版WiMAX)程序,并借用了WiBro的设备,一个类似于USB的长方形机器。随后,不管是入住的酒店,还是在SEK 2007现场,记者都可以随时高速上网。不但如此,在高速行驶中,记者的WiBro发挥了作用,收发邮件、搜索网页都毫无障碍。为检验地下的覆盖率,记者专程到地铁里,发现WiBro依然可以高速运转。
据介绍,WiBro技术由三星电子、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以及SK电讯等依据802.16e标准共同开发。韩国是最早为移动WiMAX分配2.3GHz频率资源的国家,一度被认为是全球WiMAX营运服务发展的指路先锋。
WiBro与中国的移动上网服务(如掌中宽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速度。根据KT公司介绍,WiBro能达到3Mbps 下载速度和1.2Mbps 上传速度。用户可以自由地搜索网页、上传视频文件。一份6MB的邮件附件,如果用HSDPA传送,需要15分钟,用WiBro仅需要1分钟。国内的掌中宽带的速度仅153kbps,搜索网页还凑合,但传输音视频文件就勉为其难了。
今年6月,韩国KT宣布提供全球第一个WiBro商用服务。在此之前两个月,已经有3000个用户成功测试了从其住地到首尔间的双向地面WiBro传输。从今年4月起,KT把WiBro覆盖到了地铁和高校等地方。
在今年6月韩国首尔举行的SEK 2007 展会上,记者看到了多款WiBro的商用设备。除了笔记本电脑外,在手持设备、UMPC上应用WiBro亦是未来的趋势之一。来自KT公司的资料显示,在今年8月,KT将发布3款WiBro手持设备并努力降低其成本。同时,LG公司也将推出WiBro 电话和WiBro笔记本电脑。预计到2010年,WiBro将有800万用户。目前,WiBro被作为IEEE标准正式采用。
根据介绍,目前KT WiBro的收费标准如下: 在2008年3月前,20美元不限制上网。2008年4月起,实行4种收费模式:10美元的流量是500M,20美元的是2G,30美元的是4G,40美元的是6G。超出部分1MB的流量分别是5美分、2.5美分、1美分、0.7美分。
这种“在路上(On-the-go)”技术的推出,将给韩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预计,从2006年到2010年,将产生70万亿韩元的服务产品和3.9万亿韩元的增加价值。
WiBro仅仅是韩国在宽带上领先的一种体现。实际上,韩国的3G应用在全球也居于前列。2006年,韩国的W-CDMA网络覆盖到全国84个城市,HSDPA服务在2010年前将达到5 00万用户(全国有4800万人口)。2005年5月,韩国在世界上第一个推出 DMB业务。2006年,全国的DMB和DTV(数字电视)网络完成。到2010年,DMB将拥有1500万用户,而DTV将拥有1000万用户。
“引擎”反哺
韩国发达的信息社会背后是强大的IT产业。
IT产业成为了韩国经济的龙头。 2005年,韩国IT业的收入占了韩国GDP的15%,而2000年仅为9.5%;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年IT产业占了46.5%;2005年,IT产品的出口占了韩国全部出口总价的36%,主要的出口产品包括手持设备、半导体和数字电视等。
韩国IT企业除了三星、LG赫赫有名外,移动运营商KT和SK在全球电信运营商中也都排得上名次。运营商对3G、WiBro等技术的投资,使得韩国信息社会的蓝图得以往前推进。
在新兴的互联网浪潮中,韩国也紧跟上全球的脚步。Pandola(潘多拉)公司是一家视频网站公司,是韩国的“YouTube”,是韩国UCC (用户产生内容)的实践者,目前已经实现了赢利。从2005年4月到2007年4月,Pandola流量增长了26310%。Pandola 希望在2008年末成为亚洲的“YouTube”。Naver是韩国排名第一的搜索品牌,是韩版“Google”。如同Google在中国水土不服一样,跨国的互联网巨头在韩国也遭遇了水土不服。发展最好的Yahoo在韩国的互联网品牌中仅排在第六,Google却排在第18名。正是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业务,推动了韩国国内宽带技术的应用。
在韩国强大的本土IT企业和丰富多彩的网络应用下,韩国信息社会战略得以实现。同时,韩国信息社会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IT业的发展。相关人士认为,“IT839 战略”的实施将使得韩国在全球的IT市场从“追随者”变为“领导者”。韩国信息和通信部部长Rho Jun-hyong认为,“IT839 战略”的成功实施将加速开启韩国国民每年收入3万美元的时代。
但同时,韩国的信息社会面临的挑战是这些技术海外市场的商业化。如果这些技术和应用仅仅限于本土的市场,那么,其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采访手记:坚持与放弃
当记者再次踏上韩国的国土,体验其信息化的精髓时,发现与记者两年前的见闻已经有所不同。韩国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坚持与放弃引人深思。
最大的变化当然是领导这场信息化的旗手已变。2004年,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前部长陈大济(Chin Dae-je)主导推出了“U-korea”战略。这位部长原是三星公司的领导人,记者依然记得在韩国最大的IT展“SEK 2005”上他用英文激情四溢的演讲。接任陈大济的是Rho Jun-hyong。他延续了“U-korea”的计划,并继续力推“IT839 战略”。今年,他出席了“SEK 2007”的剪彩并参观了展览,韩国的IT企业都以请到他参观自家的展台为荣。
但令记者感受颇深的是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官员的开放。在韩国访问期间,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副部长Seol Jeongseon 与国外记者共进午餐,一一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本报记者有幸和他坐在同一桌,他兴致勃勃地跟记者说,他刚刚到过中国,对中国的TD-SCDMA标准很感兴趣。Seol Jeongseon原是驻美国韩国大使馆的官员,有着良好的外交礼仪。
两年来,韩国对信息化的核心战略“IT839 战略”进行了调整。取消了VOIP(网络电话)等内容,把相近内容的项目(如DMB和Telematics)合并成DMB/DTV Service,并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笔者理解,这是根据需求进行的调整。
两年前,韩国信息化的“明星应用”是DMB(数字多媒体),其时DMB 正在开始商用。但今年“明星应用”是WiBro(移动Wimax)。KT的展台WiBro 应用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当然,现在的WiBro也是政府官员和企业展示韩国信息化最好的例子。
不过,令记者困惑不解的是RFID技术在“SEK 2007”上的式微。在整个展览中, RFID的字样很难找得到。2005年记者去参观 “the Ubiquitous Dream Hall”时,RFID在商店中的应用是展示重点之一,但今年参观时记者发现,RFID在商店中的应用已经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是因为RFID早已经成熟到不需要“炫耀”,还是因为RFID成本过高,推广应用遇到障碍,不得而知。
不管怎么样,韩国这种政府“自上而下”地力推、众多企业积极配合的模式,看起来还是行之有效的,也值得细细考究。
从韩国首尔市区到郊区的NHN公司参观需要一个小时。大巴在高速公路上穿行,来自全球的9名外国记者却没有感到丝毫的不耐烦。他们各自在笔记本电脑上忙碌着: 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小朴往报社发了上午采访的稿件,而且马上查到了她昨天发的稿子的网上点击率; 来自美国的自由撰稿人Peter在看网上最新的视频短片……
这些记者使用的是韩国的WiBro(Wireless broadband)技术,即使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高速上网。记者有幸和其他国家的记者一起体验了WiBro。作为亚洲新兴的国家,韩国是信息化的“急先锋”。作为宽带普及最快的国家之一,韩国采用了“自上而下”信息化策略,效果显著。其信息化的经验也值得业界思考。
政府主导
工作人员在墙上的投影大屏幕前面摆摆手,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现任韩国信息和通信部(MIC)部长Rho Jun-hyong的头像,他热情洋溢地说:“欢迎大家到未来的韩国社会来!”,然后介绍了未来韩国信息社会的蓝图。
这是记者在韩国参观“the Ubiquitous Dream Hall”的开头一幕。“the Ubiquitous Dream Hall”是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力推的未来的“U-korea”(U-biquitous Korea)的缩影。这个模拟未来“U-社会”让记者体验了在起居室、厨房、办公室、商场以及娱乐场所等场合的数字生活。
在“the Ubiquitous Dream Hall”里,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视频与医生交流病情;可以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来实现对家庭设施的远距离操作,如开门关门、开灯关灯、开启燃气灶、调整室温、在孩子们回家后调控家庭的安全系统等; 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主人的指令显示出当天的温度、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线等等。
“U-korea”战略是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前部长陈大济(Chin Dae-je)2004年提出并主导推行的国家信息化战略,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在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中,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为了实现“U-korea”计划,韩国选择了实现计划的技术路线——IT839战略。“IT839战略”指的是,把培育8项通信广播服务、3个先进基础设施(网络)和9个IT新增长引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IT战略。
2004年推出之时,这8项通信广播服务,包括无线宽带服务(WiBro)、数字多媒体广播服务(DMB)、家庭网络服务、远程信息处理服务(Telematics)、无线射频识别服务(RFID)、W-CDMA服务、地面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电话(VoIP);3个基础设施,包括BcN、U-传感器网络以及IPv6;9个IT新增长引擎,是指增强下一代移动电信、家庭网络和数字电视等9种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
2006年2月,韩国政府把“IT839战略”进行了调整: 取消了VoIP(网络电话); 把DMB和Telematics合并成DMB/DTV Service; 把BcN和IPv6合并为BcN; 增加了Broadband Convergence、IT Service、Soft Infraware等项目。
过去的10年内,韩国政府斥资数十亿美元,使其成为全球有线及无线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现今韩国3/4的家庭都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80%的人在使用手机。预计到2010年,韩国政府和私人公司在这一计划上的投资将达到700亿美元。
“在路上”的宽带
记者到达韩国首尔的第二天,韩国两大移动运营商之一韩国电信KT公司给记者的笔记本电脑装上了WiBro (Wireless broadband,韩版WiMAX)程序,并借用了WiBro的设备,一个类似于USB的长方形机器。随后,不管是入住的酒店,还是在SEK 2007现场,记者都可以随时高速上网。不但如此,在高速行驶中,记者的WiBro发挥了作用,收发邮件、搜索网页都毫无障碍。为检验地下的覆盖率,记者专程到地铁里,发现WiBro依然可以高速运转。
据介绍,WiBro技术由三星电子、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以及SK电讯等依据802.16e标准共同开发。韩国是最早为移动WiMAX分配2.3GHz频率资源的国家,一度被认为是全球WiMAX营运服务发展的指路先锋。
WiBro与中国的移动上网服务(如掌中宽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速度。根据KT公司介绍,WiBro能达到3Mbps 下载速度和1.2Mbps 上传速度。用户可以自由地搜索网页、上传视频文件。一份6MB的邮件附件,如果用HSDPA传送,需要15分钟,用WiBro仅需要1分钟。国内的掌中宽带的速度仅153kbps,搜索网页还凑合,但传输音视频文件就勉为其难了。
今年6月,韩国KT宣布提供全球第一个WiBro商用服务。在此之前两个月,已经有3000个用户成功测试了从其住地到首尔间的双向地面WiBro传输。从今年4月起,KT把WiBro覆盖到了地铁和高校等地方。
在今年6月韩国首尔举行的SEK 2007 展会上,记者看到了多款WiBro的商用设备。除了笔记本电脑外,在手持设备、UMPC上应用WiBro亦是未来的趋势之一。来自KT公司的资料显示,在今年8月,KT将发布3款WiBro手持设备并努力降低其成本。同时,LG公司也将推出WiBro 电话和WiBro笔记本电脑。预计到2010年,WiBro将有800万用户。目前,WiBro被作为IEEE标准正式采用。
根据介绍,目前KT WiBro的收费标准如下: 在2008年3月前,20美元不限制上网。2008年4月起,实行4种收费模式:10美元的流量是500M,20美元的是2G,30美元的是4G,40美元的是6G。超出部分1MB的流量分别是5美分、2.5美分、1美分、0.7美分。
这种“在路上(On-the-go)”技术的推出,将给韩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预计,从2006年到2010年,将产生70万亿韩元的服务产品和3.9万亿韩元的增加价值。
WiBro仅仅是韩国在宽带上领先的一种体现。实际上,韩国的3G应用在全球也居于前列。2006年,韩国的W-CDMA网络覆盖到全国84个城市,HSDPA服务在2010年前将达到5 00万用户(全国有4800万人口)。2005年5月,韩国在世界上第一个推出 DMB业务。2006年,全国的DMB和DTV(数字电视)网络完成。到2010年,DMB将拥有1500万用户,而DTV将拥有1000万用户。
“引擎”反哺
韩国发达的信息社会背后是强大的IT产业。
IT产业成为了韩国经济的龙头。 2005年,韩国IT业的收入占了韩国GDP的15%,而2000年仅为9.5%;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年IT产业占了46.5%;2005年,IT产品的出口占了韩国全部出口总价的36%,主要的出口产品包括手持设备、半导体和数字电视等。
韩国IT企业除了三星、LG赫赫有名外,移动运营商KT和SK在全球电信运营商中也都排得上名次。运营商对3G、WiBro等技术的投资,使得韩国信息社会的蓝图得以往前推进。
在新兴的互联网浪潮中,韩国也紧跟上全球的脚步。Pandola(潘多拉)公司是一家视频网站公司,是韩国的“YouTube”,是韩国UCC (用户产生内容)的实践者,目前已经实现了赢利。从2005年4月到2007年4月,Pandola流量增长了26310%。Pandola 希望在2008年末成为亚洲的“YouTube”。Naver是韩国排名第一的搜索品牌,是韩版“Google”。如同Google在中国水土不服一样,跨国的互联网巨头在韩国也遭遇了水土不服。发展最好的Yahoo在韩国的互联网品牌中仅排在第六,Google却排在第18名。正是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业务,推动了韩国国内宽带技术的应用。
在韩国强大的本土IT企业和丰富多彩的网络应用下,韩国信息社会战略得以实现。同时,韩国信息社会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IT业的发展。相关人士认为,“IT839 战略”的实施将使得韩国在全球的IT市场从“追随者”变为“领导者”。韩国信息和通信部部长Rho Jun-hyong认为,“IT839 战略”的成功实施将加速开启韩国国民每年收入3万美元的时代。
但同时,韩国的信息社会面临的挑战是这些技术海外市场的商业化。如果这些技术和应用仅仅限于本土的市场,那么,其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采访手记:坚持与放弃
当记者再次踏上韩国的国土,体验其信息化的精髓时,发现与记者两年前的见闻已经有所不同。韩国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坚持与放弃引人深思。
最大的变化当然是领导这场信息化的旗手已变。2004年,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前部长陈大济(Chin Dae-je)主导推出了“U-korea”战略。这位部长原是三星公司的领导人,记者依然记得在韩国最大的IT展“SEK 2005”上他用英文激情四溢的演讲。接任陈大济的是Rho Jun-hyong。他延续了“U-korea”的计划,并继续力推“IT839 战略”。今年,他出席了“SEK 2007”的剪彩并参观了展览,韩国的IT企业都以请到他参观自家的展台为荣。
但令记者感受颇深的是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官员的开放。在韩国访问期间,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副部长Seol Jeongseon 与国外记者共进午餐,一一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本报记者有幸和他坐在同一桌,他兴致勃勃地跟记者说,他刚刚到过中国,对中国的TD-SCDMA标准很感兴趣。Seol Jeongseon原是驻美国韩国大使馆的官员,有着良好的外交礼仪。
两年来,韩国对信息化的核心战略“IT839 战略”进行了调整。取消了VOIP(网络电话)等内容,把相近内容的项目(如DMB和Telematics)合并成DMB/DTV Service,并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笔者理解,这是根据需求进行的调整。
两年前,韩国信息化的“明星应用”是DMB(数字多媒体),其时DMB 正在开始商用。但今年“明星应用”是WiBro(移动Wimax)。KT的展台WiBro 应用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当然,现在的WiBro也是政府官员和企业展示韩国信息化最好的例子。
不过,令记者困惑不解的是RFID技术在“SEK 2007”上的式微。在整个展览中, RFID的字样很难找得到。2005年记者去参观 “the Ubiquitous Dream Hall”时,RFID在商店中的应用是展示重点之一,但今年参观时记者发现,RFID在商店中的应用已经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是因为RFID早已经成熟到不需要“炫耀”,还是因为RFID成本过高,推广应用遇到障碍,不得而知。
不管怎么样,韩国这种政府“自上而下”地力推、众多企业积极配合的模式,看起来还是行之有效的,也值得细细考究。
